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根据2009年伊犁河流域土壤盐分与地下水条件的监测和取样分析资料,运用相关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对伊犁河流域土壤盐分与地下水埋深、矿化度、电导率、p H值与主要离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盐分垂直分布呈现强烈表聚性;研究区内58.18%地下水样为淡水,40.00%为微咸水,1.82%为咸水,地下水矿化度平均值为2.50 g·L-1左右,属于微咸水;研究区地下水矿化度、电导率与主要离子组成呈现强烈的空间变异性。2研究区垂直河道方向的各采样线土壤盐分与地下水矿化度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地下水埋深与矿化度受到灌区农业活动的影响,导致研究区土壤次生盐渍化。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研究区土壤含盐量的地下水环境因子可以归纳为地下水矿化度、EC、Cl-、Mg2+、Na+与地下水埋深。  相似文献   

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宁夏银北地区龟裂碱土盐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宁夏银北地区龟裂碱土的盐分状况,并构建滴灌利用龟裂碱土过程中具有代表性和限制性的盐分特征因子,利用经典统计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龟裂碱土原状土剖面和滴灌利用下的土壤盐分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龟裂碱土剖面盐分离子含量总体呈现"T"字型分布,0~40 cm土壤SAR值较大,均高于15(mmol/L)0.5,土壤pH值9.5左右;Cl-和Na+是该土壤中最主要的阴阳离子;HCO3-含量在100 cm以下的土层中逐渐增加;土壤可溶性总盐(TSS)与Cl-和Na+的相关性较大,相关系数分别为0.967和0.910(P<0.01),TSS与饱和浸提液电导率(ECe)亦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土壤利用的4个主成分依次为土壤盐化状况、土壤结构状况、土壤碱化特征以及除Na+、Mg2+和Ca2+等离子之外的其它离子含量状况,其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7.18%。由此可见,在宁夏银北地区龟裂碱土具有干旱区盐碱土壤盐分表聚特征,在利用过程中仍需要首先降低土壤盐度,通过改变离子组成减小土壤碱度,改善土壤结构。  相似文献   

3.
宁夏不同类型盐渍化土壤水溶盐含量与其电导率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根据宁夏盐渍化土壤的分布区域,采集了不同类型盐渍化土壤样品(0~20 cm)141个,测定了土壤浸提液电导率与水溶性盐含量及其盐分组成,系统研究了残渣烘干法土壤水溶盐含量与电导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1)土壤水溶性盐分离子阳离子以钠离子含量最高,镁、钙离子含量次之,阴离子以氯离子含量最高,硫酸根离子含量次之;(2)从阴离子组成来看,供试土壤以硫酸盐-氯化物型、氯化物-硫酸盐型和硫酸盐型为主,从阳离子组成来看,以镁钙盐型、钙镁盐型和钠盐型为主;(3)从5种函数模式中筛选出土壤浸提液电导率与其残渣烘干法水溶盐含量之间的最优回归关系,当不区分土壤盐分类型时,可采用二次式(通式)y=0.1609x2+2.9176x-0.0141求解土壤含盐量;当已知土壤盐分类型时,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盐分类型最优回归式计算;(4)提出了电导率法测定土壤水溶盐含量校正为残渣烘干法水溶盐含量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4.
土壤中盐分含量对EM38大地电导仪测量精度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EM38测量的表观电导率(EM)与土壤浸提液电导率(EC)之间的回归模型的建立,确定其间的最佳回归模型并分析其拟合精度;据此基础上对土壤的含盐量与预测误差之间建立了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土壤(EC)电导率与其表观电导率(EM)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且EM38测量的预测误差和盐分含量之间的模型为对数方程,因此测量较高盐分含量的土壤时会得到较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5.
喀什葛尔河流域盐渍化土壤盐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壤盐渍化是喀什葛尔河流域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采用相关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喀什葛尔河流域盐渍化土壤盐分特征。结果表明:土壤盐渍化类型以硫酸盐渍土为主,盐渍化程度为重度及中度盐渍化;土壤总盐与SO24-、K+、Na+呈显著正相关,揭示了土壤盐分大小与SO24-、K+、Na+有关;表层的总盐、各盐分离子含量均高于其余土层,即土壤盐分垂直分布呈现表聚性;盐分离子按质量分数大小在土壤剖面基本上呈自上而下的垂直分异特点;盐分组成中,阳离子以K+和Na+为主,阴离子以SO42-为主;8月份表层、0~20cm、20~40cm、40~60cm、60~80cm、80~100cm总含盐量均高于2月份。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SO24-、K+、Na+作为研究区土壤盐渍化状况的特征因子。  相似文献   

6.
EM38在土壤盐分分带中的运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EM38所测的大地电导率与土水比(1∶5)浸提液电导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以土壤浸提液电导率(EC)为因变量,大地电导率(EM)为自变量的预测模型。在预测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对其精度进行了评定,以确保预测模型在土壤盐分含量预测中的可信度。利用EM38所测的大地电导率来预测土壤中盐分含量,进而分析土壤盐分含量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盐分的空间变异特征为表聚性、分带性;并且分析了土壤盐分含量的带状走向,其浅层(0~30 cm)的走向与中层(30~60 cm)、深层(60~90 cm)、底层(90~120 cm)盐带走向的夹角在5°以上,而其他各层相差3°以内,尤其是浅层(0~30 cm)土层的盐分含量走向与植被的带状走向一致,较好地拟合了研究区的地貌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焉耆盆地土壤盐渍化状况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焉耆盆地内荒地和耕地的土壤盐分特征,结果表明,荒地内土壤盐分表聚强烈,基本无自然淋洗过程;而耕地内土壤盐分存在多次积盐和脱盐过程,培面中盐分分布比较均匀。第一主成分综合反映了区内土壤盐渍化程度,第二和第三主成分联合反映了土壤的碱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以新疆阿克苏地区成龄枣树为研究对象,以日均气温(x1)、日均相对湿度(x2)、日均风速(x3)、日太阳辐射总量(x4)、日均大气压(x5)、0~100 cm土壤日均含水率(x6)及0~20 cm土壤日均温度(x7)为模型影响因子,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了枣树耗水量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缺省因子法分析了枣树耗水量对各因子的敏感性,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加以验证。结果表明: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PLSR )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相关系数 r=0.9789),不仅能够定量预测枣树耗水量(平均相对误差为6.40%),而且能够从机理上解释各因素对耗水量的影响;枣树耗水量对太阳辐射能量、土壤含水率和温度这3因素最为敏感(敏感性指数分别为3.24、2.18和2.09);基于缺省因子法的枣树耗水敏感因素排序(x4> x1> x6> x3> x7> x2> x5)与灰色关联分析计算结果(x4> x1> x6>x3> x7> x5> x2)基本一致,尤其在主要影响因素的判别上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吉兰泰地区梭梭与肉苁蓉生境土壤盐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吉兰泰地区梭梭与肉苁蓉生境土壤盐渍化成因 ,土壤盐分分布特征和盐分组成类型等。并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分析方法 ,对土壤可溶性盐离子与 p H值、全盐含量进行了关联分析 ,揭示了该区土壤可溶性盐离子与 p H值、全盐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及排序。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吉兰泰地区梭梭与肉苁蓉生境土壤盐渍化成因,土壤盐分分布特征和盐分组成类型等。并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分析方法,对土壤可溶性盐离子与pH值、全盐含量进行了关联分析,揭示了该区土壤可溶性盐离子与pH值、全盐含量之相关性及排序。  相似文献   

11.
蔬菜大棚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山东省寿光市蔬菜大棚土壤为供试材料,运用相关和通径分析,分析了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其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可以作为土壤肥力指标.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对脲酶活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直接作用上,是影响脲酶活性的主要...  相似文献   

12.
以艾比湖流域风沙土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植被类型覆盖条件下土壤总盐含量、可溶性离子等指标进行测定,通过相关性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确定土壤盐分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植被覆盖下的风沙土土壤盐分含量较高,差异较大,总盐含量呈现强烈的空间变异特征;土壤中总盐含量与Cl-、K++Na+及SO42-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总盐含量与HCO3-的相关性最弱;土壤中阴离子以Cl-,SO42-为主,阳离子以K++Na+为主,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将其确定为盐渍化的特征因子。研究区风沙土盐渍化类型以氯化物-硫酸盐型和硫酸盐型为主,判断该区域风沙土的盐渍化类型为盐土。  相似文献   

13.
Photolysis of bensulfuron-methyl on soil surface was studied under sunlight and UV light. Seven photoproducts were isolated and characterised by spectroscopic methods. The major processes in the photolysis of bensulfuron-methyl in soil are cleavage of the sulfonylurea bridge, scission of the SO2NH bond and contraction of the sulfuronylurea bridge. The rates of photodegradation of bensulfuron-methyl on different soils followed first-order rate kinetics with half lives of 21.9, 28.4, 36.9, 59.2 and 47.2 h (UV) and 23.1, 27.5, 29.1, 38.9 and 33.8 days (sunlight) for vertisol, alluvial, alfisol, red and laterite soils,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s in rates of photodegradation were dependent upon the soil texture and organic matter content.  相似文献   

14.
连作年限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新疆北疆博乐市精河县托托乡连作5年、10年、15年、20年和30年的棉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对不同连作年限棉田土壤基本理化性状及酶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棉花连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有较大影响,土壤pH、有机质、全氮与四种土壤酶相关性较好,是影响酶活性的重要因子;随着连作年限增加,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增强,磷酸酶、脲酶活性降低;不同种土壤酶随土层厚度的增加酶活性逐渐降低,并在三个土层中存在显著差异;棉田连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有利也有弊,在评价土壤肥力状况方面,某些土壤酶可以作为土壤生化过程强度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5.
Photolysis of chlorimuron-ethyl was studied on a soil surface under sunlight and UV light. Eight photoproducts were isolated and characterised by spectroscopic methods. Major photoproducts are formed by cleavage of the sulfonylurea bridge and minor products are formed via dechlorination, hydrolysis and cyclisation. The rates of photodegradation of chlorimuron-ethyl on different soils followed first-order rate kinetics, with half lives of 22·3 h, 9·4 h, 4·9 h (UV) and 20·7 days, 11·1 days and 11·1 days (sunlight) for alluvial, red and laterite soils,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s in rates of photodegradation were dependent upon the soil pH. © 1997 SCI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甜樱桃重茬土壤中有效养分以及酶活性的变化,在樱桃苗圃地分别从尚未栽种过甜樱桃苗、正茬、重茬区域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效养分含量(NO3--N、NH4+-N、速效K、有效P及有效B等)和4种土壤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以及蔗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与樱桃正茬土壤相比,甜樱桃重茬土壤NO3--N、速效K、有效P、有效B、有效Zn、有效Fe、有效Cu、可交换性Mg含量、脲酶以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含量显著降低;与正茬土壤相比重茬土壤中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矿质元素含量(除有效Mn、Fe以及可交换性Ca含量外)和4种土壤酶活性显著降低,但可交换性Ca含量上升;樱桃重茬土壤有效养分比例失调,其中Ca/P、Ca/K及Ca/Zn严重失调,其中0~20 cm土层失调比例高达104.93%、140.45%和184.59%,20~40 cm土层失调比例分别为110.03%、178.42%以及144.47%,Zn/Mn和Zn/Mg失调较严重,失调比例高达50%以上。其中相关性分析表明:茬数与有效Mn含量呈线性极显著正相关;脲酶和碱性磷酸酶与速效K、有效P、有效B、有效Zn及有效Cu呈极显著正相关;蔗糖酶与速效K、有效P和有效Cu呈极显著正相关;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与交换性C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总之,重茬土壤的有效养分含量以及土壤酶活性显著降低,养分比例失调。  相似文献   

17.
长期培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25a的有机肥长期定位试验地中土壤养分和有关酶活性研究表明:耕种和不同的培肥方式均能提高土壤养分的含量,明显地改善土壤的生物活性,其中对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影响明显,多酚氧化酶显著性则较差。对土壤酶活性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且这两种酶与有关主要土壤肥力因子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揭示出了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可以用来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综合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质量改良效应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2016年采取田间定位试验方法,对比研究了秸秆不还田对照(CK),长秸秆(50 mm)覆盖还田(LM),长秸秆(50 mm)翻压还田(LP),粉末秸秆(1 mm)翻压还田(SP),长秸秆(50 mm)氨化翻压还田(ALP)和粉末秸秆(1 mm)氨化翻压还田(ASP)6种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质量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选择土壤体积质量(X_1)、饱和导水率(X_2)、饱和含水量(X_3)、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X_4)、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X_5)、水稳性团聚体几何平均直径(X_6)、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X_7)、总有机碳(X_8)、全氮(X_9)、可溶性有机碳(X_(10))、可溶性有机氮(X_(11))、微生物量碳(X_(12))、微生物量氮(X_(13))、土壤呼吸速率(X_(14))、蔗糖酶(X_(15))、脲酶(X_(16))、过氧化氢酶(X_(17))、碱性磷酸酶(X_(18))等18个反映土壤质量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指标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的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最后利用冬小麦产量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应用因子分析法可将18个土壤指标归纳为2个主因子对土壤质量进行表征,可解释的累计方差为88.583%,各处理土壤质量排列顺序为ASPALPSPLPLMCK,即氨化秸秆还田在土壤质量改良方面优于其它处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系统聚类图将6个秸秆还田处理分为4类,分析结果与因子综合得分评价结果较为一致。从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冬小麦产量变化来看,秸秆还田较不还田对照能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氨化秸秆还田增产效果优于传统秸秆还田,其中ASP处理5个冬小麦生长季平均产量(7 668 kg·hm~(-2))最高,这也与土壤质量综合得分的变化趋势比较吻合。在本研究试验条件下,粉末秸秆氨化翻压还田(ASP)改良土壤质量效果最好,为最佳秸秆还田方式。  相似文献   

19.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建立了联苯肼酯在柑橘及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柑橘样品采用V(乙腈):V(乙酸乙酯)=1:1、土壤样品采用V(丙酮):V(二硫化碳)=1:1的混合溶剂超声提取,碱性氧化铝柱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测定。在0.05~10 mg/L范围内联苯肼酯峰面积与进样质量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R2=0.999 4。该方法的定量限为0.02 mg/kg。在0.02~1 mg/kg添加水平下,联苯肼酯的添加回收率为80.47%~98.93%,相对标准偏差为2.62%~7.32%。方法的精确度、灵敏度和稳定性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