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牛病毒性腹泻病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腹泻病,传染性较强。所以,做好相应的防控和管理是现代兽医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为了进一步有效并良好地防治牛病毒性腹泻病,对我国这种病症的危害状况进行简要分析,探究防控现状,并根据现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旨在为我国牛病毒性腹泻病防控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2.
3.
基于加权Voronoi图扩展断裂点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寻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的最佳方法,以三江平原腹地大榆树镇为研究区,构建农村居民点结节性指数评价体系,基于最邻近指数及变异系数确定居民点斑块的等级类型,通过加权Voronoi图扩展断裂点模型、空间点格局及两步移动算法,确定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的最优方案。结果表明:(1)结节性指数大的居民点斑块主要分布于镇中心及交通干线附近,区位优势显著,且基础设施齐全,农机化水平高;结节性指数小的居民点位置较为偏远,且布局散乱。(2)中心村、基层村、迁移村和零星村的居民点数量分别为13,20,22,13,基于此提出了重点拓展、控制发展、迁移合并和重点整治4种布局优化策略。(3)通过加权Voronoi图扩展断裂点模型及两步移动算法确定了部分农村居民点的迁并方向,制定了大榆树镇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调整的最优方案。为三江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及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牛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iopoietin-like protein4,ANGPTL4)是一种与脂肪代谢相关的分泌蛋白,为研究ANGPTL4基因在调节脂肪和能量代谢中的作用,本实验采用DNA测序技术和PCR-RFLP技术,对南阳牛、郏县红牛、鲁西牛、秦川牛共计789头个体该基因的多态性进行了分析,并对检测到的多态位点与南阳牛的生长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多态性检测结果显示,该基因(NC_007305.4)第3和第5外显子各存在1处SNP(1422T>C,4899C>T),分别为错义和同义突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处突变位点不同基因型对南阳牛12月龄平均日增重均有显著影响(P<0.05);且第3外显子突变位点不同基因型对南阳牛12月龄体重指标也有显著影响(P<0.05)。研究结果提示,该基因2处突变位点有可能对牛的生长性状产生影响,可作为牛潜在分析育种标记。  相似文献   

5.
利用调制式差示扫描量热仪(MDSC)对牛肉糜和牛肉肌动球蛋白的部分玻璃化转变温度进行了测定,得出平均转变温度约为-52.54℃。实验研究了明胶、海藻酸钠和羧甲基纤维素钠对牛肉糜部分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添加剂对牛肉糜部分玻璃化转变温度均无显著影响。利用程序降温仪对牛肉糜进行冻结与解冻实验,结果表明在本实验的降温速率1~5℃/min范围内,降温速率越高,所需的冻结终温越低。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牛天然免疫力相关巨噬细胞蛋白1(Nramp1)的功能,探求转基因抗胞内感染菌牛新材料创制的功能基因,本实验应用RT-PCR方法从秦川牛(Bos taurus)外周血中扩增出Nramp1编码基因N端序列,并将其克隆到pMD18-T simple载体,酶切后连接于pGEX-4T-1表达载体,命名为pGEX-N2。将重组质粒pGEX-N2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经IPTG诱导,SDS-PAGE电泳检测GST-Nramp1-N融合蛋白表达,并筛选最佳诱导条件,用谷胱甘肽Sepharose4B介质分离纯化该融合蛋白。结果表明,牛Nramp1N端编码序列长186bp,与GenBank中的相应的牛基因序列(U12862.1)对比存在一个碱基差异,致使其编码的第49位氨基酸为丙氨酸。构建的牛Nramp1N端表达重组质粒pGEX-N2,于35℃、0.1mmol/LIPTG、诱导10h,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表达产物的分子量为33kD。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牛Nramp1在机体抵抗胞内菌感染中的作用并为利用该基因进行转基因抗病牛的培育提供了实验依据和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7.
牛白细胞介素32(interleukin-32,IL-32)基因是近年发现的一种新型功能基因,是一种炎症性细胞因子,其主要作用是诱导其他细胞因子和化学因子的产生,并在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促进细胞凋亡,从而抑制结核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等多种分支杆菌感染,提高动物机体抗病能力。本研究从秦川牛(Bos taurus)脾脏组织中分子克隆了牛IL-32β基因及其可变剪接体IL-32γ基因,经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定位于牛25号染色体上,实验克隆的牛IL-32β基因与NCBI中已发表序列有5个碱基不同,通过蛋白二级序列比较,该差异并不影响蛋白的折叠,推测这几个碱基差异是秦川黄牛IL32基因的SNP。IL-32γ比IL-32β序列多了第二内含子,导致编码序列多编码47个氨基酸。为了研究该可变剪接体的功能,本研究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IRES-IL32γ-GFP。将该载体稳定转染小鼠(Mus musculus)巨噬细胞RAW264.7,获得超表达牛IL-32γ基因的小鼠巨噬细胞,同时以稳定转染人IL-32γ基因的小鼠巨噬细胞为阳性对照,Real-timePCR检测表明,超表达牛IL-32γ具有调节IL-1β、IL-6、MIP2、TNFα等细胞因子的功能,其趋势与阳性对照人IL-32γ的趋势相近。本实验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牛IL-32γ基因生物学功能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牛LPL基因的遗传变异与肉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LPL)是脂肪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LPL基因被确定为影响相关肉质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本研究利用PCR-RFLP技术对安格斯牛、海福特牛、中国西门塔尔牛、夏洛来牛、鲁西牛和西门塔尔×蒙古牛杂交牛6个品种的238头个体LPL基因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扩增片段大小为378bp的片段存在MspⅠ酶切多态性,263bp处发生A/G突变。 实验中所有牛品种在该基因座位都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除安格斯牛外,其它群体均处于中度多态(0.250.05)  相似文献   

9.
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是感染牛的一种重要的致病性病原体.本研究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建立了牛支原体的快速检测方法.该方法以牛支原体保守性基因uvrC为靶序列设计了5条特异引物,在58℃等温条件下,60 min即可完成反应.LAMP方法能检测出20 pg牛支原体DNA,较PCR方法高100倍,用牛鼻支原体(M.bovirhinis)、无乳支原体(M.agalactiae)、精氨酸支原体(M.ariginini)、牛副流感病毒(BPIV)、牛腺病毒(BADV)、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作特异性检测,两种方法均有很高的特异性.本研究还将荧光显色剂钙黄绿素(calcein)和Mn2+用于LAMP反应结果的可视化检测.临床鼻拭子样品煮沸后,可直接进行等温扩增,省去了DNA提取步骤.在对167个临床鼻拭子样本的检测中,LAMP方法检测结果阳性率(26.95%)高于PCR方法检测出阳性率(19.16%),这证明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与PCR法比较更适于临床样品的检测.研究结果表明,LAMP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高效、敏感、特异、经济等特点,适于基层实验室监测的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0.
施卫明  王远  闵炬 《土壤学报》2023,60(5):1309-1323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发生分散、随机,排放不确定性,污染物浓度波动大、类型复杂,污染面广量大的特点,其综合防治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当前,我国面源污染防控首要的问题为污染“家底”不清,不同部门或研究学者对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估算差别大。基于几十年定位、全程的科学观测数据,本研究认为,虽然国家污染普查数据和很多学者的估算数据,均高估了种植业源排放量占面源污染总量的比例,但种植业源排放总量仍然很高,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和防控。结合中国30多年的面源污染防控经验,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学者提出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3R(“减源—拦截—修复”)和4R策略(“源头减量—生态拦截—循环利用—生态修复”),并伴随着防控技术升级和组合优化、技术产品化和装备化,逐渐完善扩展为4R+,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应用指导,在一些典型地区进行工程化实施后,形成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成功经验和案例。然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工作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深入了解土壤与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将尤为关键。此外,为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使用,还必须进一步提高氮、磷等关键污染物的净化与回收效率,确保在增加农业产值的同时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1.
针对规模化肉牛场粪污的收集与处理问题,以干清粪工艺为研究对象,总结归纳了规模化肉牛场粪污收集量的计算公式,并以1万头肉牛养殖场为例计算了粪污的产生和收集量,在此基础上选取了堆肥技术处理牛粪,进行了牛粪堆肥处理工艺设计。结果表明:干清粪工艺下规模化肉牛场粪污收集量可由公式直接算出,粪污收集率系数为0.83。养殖规模为1万头的肉牛养殖场,每天的粪尿收集量为150 t,含水率为82%。日处理210 t原料(牛粪150 t+辅料60 t,含水率60%),可产生含水率35%的堆肥产品93.04 t;堆肥项目主要土建工程占地面积为17 738 m2,采用连续动态好氧堆肥处理工艺和配套设备后,实现了整个系统的自动化运行。  相似文献   

12.
非洲猪瘟是一种烈性外来疾病,不属于人畜共患病,但会造成大量猪死亡,自中国首次发现疫情以来,多个地区相继暴发疫情,扑杀大量生猪,给生猪养殖业带来巨大的损失。目前还没有针对非洲猪瘟的特效药和有效疫苗,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该文从非洲猪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防控难点以及在猪肉食品生产中的防控方法等方面进行概述,提出食品企业应做好应对措施,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全面防控,增强从业人员的防控意识,防止非洲猪瘟病毒通过猪肉产品在市场中传播,旨在为抑制非洲猪瘟的扩散和食品企业对非洲猪瘟病毒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国奶业持续快速发展,作为我国奶牛饲养主体的农村散户小规模饲养已占奶牛总饲养量的80%左右。由于养殖规模小,设备简陋,饲养条件差,疾病难以防控,很多地方试图通过建设奶牛养殖小区来加以解决。但目前我国奶牛养殖小区还没有一套可供实际推广应用的生产工艺模式,小区没有科学的规划布局,工艺技术路线和工程防疫技术不到位,设施设备的配置不合理,饲养方式不统一,管理松散,缺乏计划性和全年生产的均衡一致性,无法从根本上克服这些矛盾。为此,作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一套适合于奶牛养殖小区的舍饲散养生产工艺模式,并就该工艺模式的特点、生产工艺技术路线、工艺技术参数确定、配套设施与设备、小区布局以及工程防疫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推进奶牛养殖小区的规模化、标准化的进程,提升我国奶业生产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牛脸轮廓提取算法及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计算机视觉技术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检测牛个体行为以给出养殖管理决策,牛脸轮廓的提取及形状分析能够进一步提高牛身份鉴别,咀嚼分析及健康状况评估的自动化程度。为实现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无接触、高精度、适用性强的肉牛养殖场环境下的牛脸轮廓提取,提出用自适应级联检测器定位牛脸位置,用统计迭代模型提取牛脸轮廓的方法。该方法采集牛脸正面图像,用级联式检测器定位出牛脸的位置,并分别采用监督式梯度下降算法(supervised descent method,SDM),局部二值算法(local binary features,LBF)和主动外观模型算法(fast active appearance model,FAAM)3种算法被用于提取牛脸轮廓。对20头肉牛共拍摄800幅牛脸正面图,随机选取训练数据720幅和测试数据80幅。结果表明,主动外观模型算法准确率最高,其轮廓提取误差为0.0184像素,适于应用在轮廓提取精度要求较高的场合,而局部二值算法的运行效率最高,在分辨率为744像素(水平)×852像素(垂直)的牛脸图像中轮廓提取时间为0.35 s,更适于应用在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合。该方法可实现养殖场中肉牛的无接触精确的面部轮廓提取,具有适用性强、成本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从2005到2006年中国部分地区鸡场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鸡分离到12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并对其部分生物学特性及基因型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11株病毒分属于LX4和CK/CH/LSC/99I型。通过S1 基因比较、进化树分析、BLAST搜寻以及动物试验等方面研究发现CK/CH/LSD/05I是一株新型变异毒株。动物感染试验表明CK/CH/LSD/05I感染鸡的肾脏病变不明显,仅有20%的感染鸡肾脏病毒分离呈阳性,但100%感染鸡呼吸道病毒分离阳性,表明该病毒不是中国普遍流行的“肾型”毒株,而其对呼吸道具有强的嗜性。同时,试验应用弱毒疫苗H120和本实验室致弱的3株异种毒株进行了动物保护试验,结果显示用CK/CH/LSD/05I攻毒后,这4株异种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免疫对气管的保护率很低。初步提示该毒株可能属新的血清型病毒。  相似文献   

16.
从微观层面厘清生猪规模养殖户污染防治的行为逻辑,对宏观层面优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具有重要驱动作用。为分析养殖户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行为的影响因素,本文以福建省406个生猪规模养殖户为研究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养殖户心理认知对其污染防治行为的影响,并通过层次分析模型检验环境规制对心理认知-防治行为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生猪规模养殖户的污染防治行为是其在心理认知的显著正向影响下,并由环境规制的综合调节而形成的理性选择。2)养殖户的污染防治行为决策源于其对责任意识、生态理性、治污能力自我评估等的认知,是对其他养殖户的参照和对政府、非养殖户环境诉求的积极响应,也是规避风险的理性选择。3)激励性和引导性措施是对约束性环境规制的重要补充,约束性规制措施对无害化处理行为具有更显著的调节效应,激励性规制对资源化利用行为更具调节作用,引导性规制对污染防治行为具有综合调节效应。4)据此,提出加强对市场激励性规制和村规民约等非正式制度手段的应用,充分考虑养殖户对生猪养殖的依赖性及其污染防治的行为控制能力,兼用引导弃养、产业转移扶持和警示惩戒手段等促进生猪规模养殖污染防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第三次全国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最新结果表明,在21世纪初期,通过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我国重点荒漠化、沙化地区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破坏大于治理”转为“治理与破坏相持”,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总体形势依然严峻。通过对当前形势分析,认为投入机制、技术标准体系、工程管理、产业发展和生态效益补偿等依然是制约荒漠化防治的几个突出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①拓宽荒漠化防治投资渠道,建立长效投入机制;②尽快建立荒漠化防治技术标准体系;③科学编制全国沙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④解决好荒漠化地区生态效益补偿问题;⑤进一步探索荒漠化防治新机制、新方法、新举措,加快我国生态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8.
聚氯乙烯行业将成为我国汞公约履约的最重要领域,相关产业生产、升级、腾退转型导致的汞污染地块潜在数量与风险巨大,需要提前开展相关修复技术储备和工程应用实践研究;通过调研总结我国聚氯乙烯行业产业特点、生产工艺导致的汞污染途径与风险特征,对国内外汞污染地块土壤修复常用的修复技术有固化稳定化、热脱附和土壤淋洗等;从污染源控制、...  相似文献   

19.
基于ZINB模型和气象因素的禽霍乱发病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评估气象因素对禽霍乱流行的影响,实现对禽霍乱疾病的预警与可视化管理。该研究设计了基于季节、时间分析方法与零膨胀负二项式(zero-inflated negative binomial,ZINB)模型的禽霍乱风险分析方法。该方法利用季节性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中国禽霍乱的分布特征进行描述;通过构建ZINB模型,对气象因素与禽霍乱发生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估。最终,利用模型分析结果与网络地理信息(Web GIS)技术建立禽霍乱监测预警系统。结果表明,中国禽霍乱发病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并受上月发病数的影响,同时,较高的气温、空气湿度、较小的风速是促进禽霍乱发病的气象条件。利用该研究中的方法结合气象数据,对禽霍乱发病进行预测,预测值与实际值拟合结果ICC(组内相关系数)取值0.802,R2值为0.7853,表明模型预测精度较好,系统各功能模块运行正常。利用Web GIS技术与数学模型对禽霍乱进行监测预警,可以提高家禽养殖管理水平,降低发病风险,减少因动物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0.
非洲猪瘟对中国生猪市场和产业发展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受非洲猪瘟疫情、环保等因素影响,生猪产能快速深度下降,未来2 a猪肉供给偏紧特征明显,生猪价格快速进入新一轮上涨周期,未来养殖收益将连续3 a处于较好水平,未来2 a猪肉进口预期创新高。短期来看,非洲猪瘟影响下产销区供给过剩和供给偏紧交替出现,猪价由区域分化演变为普遍性上涨。受非洲猪瘟防控政策、产业生物安全水平提升需求和近期出台的产业支持政策等因素影响,中国生猪产业的生产和屠宰布局、流通模式、消费结构、猪肉贸易、价格周期等发生深刻变革。非洲猪瘟导致中国生猪养殖模式向适度规模转变,"公司+农户"成为主要发展模式,屠宰产能由销区向产区转移,管理和防疫成本提高,生猪产能恢复速度将较缓慢,猪肉消费加速向冷鲜肉转变,在肉类消费结构中比重将进一步下降,未来猪肉进口保持较高水平将成为常态。要有效实施非洲猪瘟分区防控、保障生猪市场稳定,需要通过加强区域化防控机制的顶层设计和立法,优化非洲猪瘟强制性扑杀补贴机制,加强基层兽医体系建设,实施"政府+企业+养殖户"联防联控,降低疫病传播风险,推动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