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农垦58S的育性转换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总结了湖北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自1986~1989年在广州(23°08′N)人工处理及自然条件下育性转换的特点和诱导因素。结果表明:育性转换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不育期间不育性彻底而稳定,在可育期间可育性变化较大,有些年份只有不育期和半可育期。导致农垦58S育性转换的环境条件是光照长度、诱导天数和温度。温度提高临界光长度将减短。幼穗发育的不同时期对育性转换存在敏感度的差异,以第2次枝梗原基分化至花粉母细胞形成期敏感度最强,这段时期长光诱导可导致全不育。但短光诱导可育时,表现为诱导天数越多可育度越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长日照条件下育性转换期因受环境低温影响而雄性不育性发生不同程度逆转的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为材料,应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叶片和幼穗中IAA、iPAs、GA1+3、ABA含量及比值与植株花粉可育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植株花粉育性水平与上述内源激素水平和比值并无显著的相关性,说明在本研究所检测的几种激素范围内,内源激素水平和比值的变化并非是影响农垦58S雄性育性表达的直接或主要生理原因.  相似文献   

3.
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温度敏感期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在14.5小时长光照下,利用人工气候箱对农垦58S和W6154S于幼穗分化不同时期分别进行不同温度处理,育生结果表明农垦58S的育性转换温度敏感期为颖花原基分化期至单核花粉期,W6154S的温敏期为雌雄蕊形成期至单核花粉期。农垦58S的温敏期较长,育性受低温影响后在高温下要较长时期才能恢复不育;W6154S育性易受低温影响,但温敏期较短,在高温下不育性恢复快。在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感温性鉴定中,建议  相似文献   

4.
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小孢子败育发生在单核晚期,败育在很短时间内完成。败育前,小孢子大量液泡化,最后只乘空腔。败育小孢子不能正常形成花粉外壁。花药绒毡层的异常,体现在解体延迟,内含物丰富,富含嗜锇颗粒,乌氏体及孢粉素不参与花粉壁的形成,绒毡层异常是农垦58S败育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正> 具有长日照不育、短日照可育特性的晚粳水稻农垦58的发现,已引起广泛的研究与利用。据研究,这种光敏核不育水稻(简称农垦58s),从幼穗分化的第二枝梗及颖花原基分化期进入光照育性诱导阶段,其临界光长为13.75~14.00小时。据此推论,在高于32°N的地区,直接利用农垦58s繁殖、制种均有困难,薛光行等在北京(39°56′N)的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点。为明确和验证农垦58s在郑州地区(34°49′N)的直接利用价值,1988~1989年对其育性转换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低温下育性表达规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藉人工气候室的人控光温条件,对两系杂交水稻不育系培矮64S在22.0~23.0℃的低温下的育性表达规律进行了连续2年的跟踪研究结果表明,23.0℃的低温仅能导致培矮64S花粉不育度的明显降低,而22.5℃和22.0℃的低温则不仅能导致花粉不育度的下降,而且还能诱导一定程度的自交结实;培矮64S的育性温度敏感终止期为幼穗分化第6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育性温度最敏感期为幼穗分化第4~5期(雌雄蕊形成期至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培矮64S具有光敏性,其临界光长处于13.50~13.38h之间,光敏温度范围为23~28℃;对于农艺性状已经稳定的高世代培矮64S而言,其控制育性表达的遗传基础尚不纯,表现在来源相同的不同株系间或同一株系内不同单株间在低温下育性表达存在显著的差异,且低温强度加大,这种差异就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光敏核不育水稻花药发育过程中Ca2+分布与花粉败育的关系。【方法】采用焦锑酸钾沉淀法,研究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和可育品种农垦58N花药发育过程中药隔、药壁和花粉细胞中Ca2+的分布变化。【结果】不育花药与可育花药中Ca2+分布有很多差异:(1)可育花粉细胞表面逐渐积累丰富的Ca2+沉淀,花粉壁发育完全,细胞质中Ca2+很少;而不育花粉细胞表面Ca2+较少,花粉壁形成异常,细胞质中积累丰富的Ca2+沉淀。(2)不育花药绒毡层提前启动解体,且解体过程十分缓慢;不育花药较可育花药提前形成乌氏体,但其表面无Ca2+沉淀直至单核晚期才有明显分布,且数量少于同期可育花药。总体上看,除乌氏体以外,不育花药各壁层细胞中的Ca2+沉淀多于可育花药。(3)花药发育过程中,药隔组织中的Ca2+沉淀逐渐增多,同期相比,不育花药多于可育花药。【结论】光敏核不育水稻绒毡层细胞提早解体及乌氏体功能异常,导致Ca2+向药室的运输发生障碍,致使花粉表面缺乏Ca2+而引起花粉外壁形成不正常;花粉发育后期细胞质内积累大量Ca2+是花粉败育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以套袋自交结实率为主要指标,观察分析了农垦58S与不同生态型的9个粳稻品种杂交的F_1,F_2,BCF_1代的抽穗期与育性。结果表明,农垦58S光敏雄性不育性由2对隐性主基因控制:这2对基因在不同类型的梗稻品种中其互作方式表现差异,即在早、中稻品种中表现积加作用,在晚稻品种中为独立分高,在农垦58品种本身的背景中表现隐性上位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方式差异与分离世代植株的出穗期限有一定关系;农垦58S光敏不育性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中都能表达,但受到光、温2组微效基因修饰。“重复基因位点平行突变假说”,可以较完满地解释农垦58S的遗传机制。本文还就光敏感雄性不育系的遗传分类和选育温光弱感型光敏雄性不育两用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茉莉酸类与光敏核不育水稻N5088S育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光敏核不育水稻N5088S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茉莉酸类与水稻育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显著提高不育光温条件下光敏核不育水稻N5088S的花粉染色率和自交结实率,而其生物合成抑制剂水杨苷异羟肟酸(Salicylhydroxamicacid,SHAM)则使可育光温条件下的N5088S花粉染色率和自交结实率显著降低;同时,MeJA提高了N5088S叶片和幼穗的脂氧合酶(LOX)活性,而SHAM则使其活性降低。在幼穗分化的第3~8期,N5088S叶片中的LOX活性在可育光温条件下明显高于不育光温条件,而幼穗中的差异不明显。这一结果说明外源MeJA可使不育光温条件下的光敏核不育水稻N5088S的育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并提示内源茉莉酸类(JAs)可能参与N5088S的育性转换。  相似文献   

10.
光敏核不育水稻花粉发育的细胞学研究与PCD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石蜡切片技术和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对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和可育水稻农垦58N的花粉及花药壁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农垦58S雄性败育起始于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在发育过程中持续进行,终结于单核晚期,形成典败型花粉;TUNEL检测显示,农垦58S的绒毡层细胞在花粉母细胞时期启动细胞程序性死亡(PCD),但解体过程缓慢,一直持续到花粉发育后期,使单核花粉无法获得所需的营养物质而败育。  相似文献   

11.
农垦58S对光周期敏感的育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2.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和开花习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合肥地区自然条件下,对7个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稳定性和育性转换特性及开花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粳型7001S、N5088S和31111S不育性稳定,不育期花粉败育率、自交结实率分别为99.82—99.96%、0.00—0.03%,育性转换明显,转换期自9月5—6日先后开始,可育期花粉败育率27.82—41.72%,自交结实率20.92—44.00%,作为两系杂交稻的母本应用可行。粳型N5047S、籼型W7415S基本具有与上述3个粳型核不育系相似的育性稳定性和育性转换特性,用作母本基本可行。籼型W6154S、8801S不育期因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低温,出现不同程度不同次数的育性波动,应用风险大。粳型7001S、N5088S、31111S和W6154S开花完全(颖花开花率较高),张颖时间较长或中,花时高峰早且集中,或花时分散但午前花率较高,利于制种,N5047S、W7415S、8801S开花率低,盛花时迟或颖花张颖时间短,制种困难。  相似文献   

13.
对2个籼型5个粳型湖北光敏核不育材料在元江不同海拔高度条件下的育性转换与光温条件的分析表明,N5047S和W7415S在400米至1600米4个试点中均有明显的育性转换,但随着海拔升高,不育期缩短。W6154S,6334S,农垦58S,31111S和WD1S仅在400米和800米2个试点中存在育性转换,在1230米和1600米海拔点则无明显的育性转换。在光照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海拔不同引起的育性转换变化是温度差异所致,温度在诱导育性转换中起着重要作用,供试品系间诱导育性转换的光温条件差异很大,日长与温度存在较强的互补作用和互作效应。在诱异育性转换的光温作用中,粳型材料以光长因子的作用较强,W6154S则温度作用显著。诱导育性转换的临界光长与温度的互补互作效应,是光敏核不育水稻适应地区向南北推移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两用核不育水稻光敏与温敏分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红光-远红光逆转效应,光温控制及等位性测验等方法。探讨了N58s及其转育的光不曙敏核不育系W6154s,W7415s,33001s和31111的光敏衣温敏特性。结果表明,光敏色素参与了N58s3111s和33001育性诱导过程,红光间断长暗期导可条件下,其育度显著降低,远红光能部分逆转红光的诱导效应。W7415s育性受光敏色素的调节,W6154s育性基本不受光敏色素调节控制。W6154s育性在  相似文献   

15.
湖北光敏核不育水稻幼穗发育中1AA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IAA酶联免疫检测技术,测定了农垦58S及农垦58幼穗发育中长(LD)、短(SD)日照下IAA含量。结果表明:农垦58S在LD下叶片中F-IAA在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减数分裂期和花粉内容物充实期大量积累,而同期幼穗及花药中F-IAA严重亏缺,农垦58S SD、农垦58 SD及农垦58 LD均不表现此现象。据此认为这种现象是导致农垦58S LD败育的重要生理原因。C-IAA的测定表明:农垦58S及农垦58长短日下也不表现上述积累与亏缺现象,且农垦58S LD下的C-IAA变化与F-IAA的积累与亏缺无关。  相似文献   

16.
 水稻叶片的光合作用在确定最终的水稻产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决定了水稻约70%的产量。但是,从蛋白质水平对水稻叶片如何影响产量方面的研究十分有限。为了从分子水平揭示水稻叶片的功能,文章以水稻品种kasalath为材料,利用蛋白质组的差异表达手段,对水稻剑叶和倒二叶进行了研究。通过比较蛋白质组学方法,作者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处于同一阶段的旗叶与倒二叶相比,蛋白水平上未表现出特别明显的差异,表明二者可能有相同的功能。然而,当比较灌浆过程中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叶子时,他们显示出一些显著不同的蛋白质斑点,尤其在等电范围接近7的地方,这些蛋白点在阶段7大量存在,而在阶段9则消失。质谱分析表明,这些蛋白点均属于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大亚基,其功能是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的同化和光呼吸的碳氧化。这种蛋白质组的动态表达表明水稻在早期的灌浆中主要依赖于该酶进行碳水化合物生产,而在灌浆后期快完成时,该酶则会消失。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介绍光敏核不育系皖2306S的选育过程、育性表现、抗病性和农艺性状.[方法]以自育的粳稻光敏核不育系皖2312S为母本,与从江苏引进的扬稻9538粳稻品系杂交,经5年8代选择育成粳稻光敏核不育系皖2306S.[结果]20加12年7月27日至8月31日,皖2306S雄性不育,镜检花粉败育率为99.69% ~ 100%,套袋自交结实率0~0.34%,稳定不育期为36 d;9月3~21日表现雄性可育,镜检花粉败育率为86.04% ~99.35%,套袋自交结实率为6.14%~58.54%.2013年7月29日至9月4日表现雄性不育,镜检花粉败育率为99.50%~ 100%,套袋自交结实率为0~0.27%,稳定不育期38 d.9月6~22日表现雄性可育,镜检花粉败育率为52.74%~98.24%,套袋自交结实率为0.25%~70.83%.接种鉴定,2306S对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为4.33(MR1),白叶枯病病情指数为54.44(S1).田间种植表现抗稻瘟病和条纹叶枯病.[结论]该不育系的稳定不育期在30d以上,适宜选配中粳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