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甘蔗常用亲本及其衍生品种的抗旱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为获得抗旱性强的甘蔗亲本及其衍生品种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已建立的甘蔗抗旱生理鉴定技术对38个中国常用甘蔗亲本及其衍生品种进行盆栽人工水分胁迫抗旱性评价。【结果】通过聚类和判别分析将其抗旱性分为3类。 【结论】抗旱亲本桂糖11及其衍生的品种云蔗89-351、桂糖89-5表现较强的抗旱性;中高抗亲本CP72-1210和新台糖1号衍生品种的抗旱性取决于另一亲本的抗旱性,与抗旱性强的亲本粤农73-204、湛74-141衍生的品种粤糖93-159、福农95-1702和福农91-4621表现为较强抗旱性,选择不抗旱亲本科5和闽糖69-243组配组合选育的福农91-4710和福农94-0403的抗旱性为中低抗;不抗旱亲本选15衍生的品种闽糖92-505等基本不抗旱。其它亲本种质如斑茅、福农81-745、崖90-33和崖73-512等经鉴定为抗旱种质或亲本。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甘蔗与斑茅杂交后代为材料,利用人工接种花叶病毒和黑穗病菌,人工水分胁迫,初步评价甘蔗和斑茅杂交后代的抗花叶病、抗黑穗病和抗旱性表现.结果表明:不同的甘蔗与斑茅杂交后代抗黑穗病、抗花叶病和抗旱表现分离.初步评价出了甘蔗与斑茅杂交后代BC1YCE01-134和YCE01-116,其对花叶病和黑穗病表现“0”感染率且抗旱性生理指标良好,有望成为供甘蔗育种利用的高抗的抗源亲本.  相似文献   

3.
斑茅野生种抗旱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出抗旱性优良的育种材料,为甘蔗的抗旱育种以及分子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以8个不同无性系斑茅野生种为试验材料,正常浇水为对照(CK),在甘蔗伸长期初期需水量最大时进行干旱胁迫,测定细胞膜透性、丙二醛含量、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POD活性、SOD活性等抗旱生理指标,并对各指标变幅进行模糊隶属函数分析。【结果】8个不同无性系材料抗旱性由强到弱依次为斑茅90-14斑茅83-180斑茅Ⅱ91-125斑茅Ⅰ91-39斑茅92-37斑茅89-8斑茅93-77斑茅82-53。【结论】在伸长期干旱胁迫下,斑茅90-14在渗透调节、抗氧化系统、物质代谢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积极的生理响应。  相似文献   

4.
对甘蔗斑茅属间远缘杂种真实性进行ITS鉴定,同时在水分胁迫下对斑茅及其杂种后代的生理进行研究,参照已建立的甘蔗抗旱鉴定技术体系进行筛选和评价.结果表明:崖城96-40、崖21号、崖城01-3和崖城01-6等都是斑茅的真实杂种;海南92-105(斑茅)、崖城92-77(斑茅)都表现为高抗或特抗,可见斑茅具有很强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5.
干旱胁迫对甘蔗近缘材料抗氧化系统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甘蔗栽培种ROC22和ROC16与近缘种果蔗、大茎野生种、斑茅、割手密抗氧化系统相关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斑茅的POD、C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最高,推测其是抗旱性强的材料。另外,甘蔗野生的近缘种斑茅、割手密、果蔗、大野的SOD、POD、CAT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栽培种ROC22和ROC16,可以认为野生的甘蔗近缘种材料抗旱性高于栽培种。不同胁迫时间与SOD、POD、CAT酶活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存在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对39份甘蔗及其近缘属植物进行钾效率评价分析,旨在探讨不同基因型甘蔗种质钾效率差异,从而为筛选、培育耐低钾的甘蔗品种提供种质材料。结果表明:在低钾水平下,甘蔗及其近缘属植物地上部生物量、钾吸收效率和钾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基因型差异,不同甘蔗及其近缘属属间地上部生物量、钾吸收效率和钾利用效率也存在显著属间差异。另外,通过对供试材料的钾效率评价,发现部分斑茅材料不仅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同时也具有较高的钾素利用效率,可为甘蔗钾效率的定向改良提供优良种质。  相似文献   

7.
利用含有海南高生型斑茅(Erianthus.arundinaceus)血缘的属间杂种斑茅F2(斑茅BC1)崖城01-92与高糖栽培品种新台糖20号(ROC20)配置杂交,入选的67个回交杂种品系(斑茅BC2)经进一步试验结果表明,甘蔗斑茅BC2品系之间同一性状表现悬殊,个体表型分离明显;与其父、母本相比,甘蔗斑茅BC2整体农艺性状呈较优水平;与对照品种新台糖22(ROC22)相比,参试品系的公顷有效茎数、公顷蔗茎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参试甘蔗斑茅BC2品系的茎锤度表现较高水平,茎锤度变幅范围20.1%-24.5%的占94.0%,个别品系的经济性状指标综合表现接近或超越ROC22,优于ROC20。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水分胁迫对云割F2代材料叶片持绿性的影响.[方法]以26份甘蔗创新种质材料云割F2代及其母本为研究材料,以轻度、中度水分胁迫与正常供水的叶片持绿性状等6个生理生化指标的抗旱系数为依据,采用隶属函数法、灰色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对参试材料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①隶属函数法、灰色关联分析两方法,对参试材料的排序位次不完全相同,但是利用等距极差法进行分类结果,只有云割F211-68、云割F111-254两材料不一致,其余材料分类完全相同;②利用类平均法,对参试材料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2.00处,参试材料可分为四类,第Ⅰ类8个材料抗旱性强,第Ⅲ类6个材料抗旱性中等,第Ⅳ类3个材料抗旱性差,第Ⅱ类包含了抗旱性强、中等两类材料;③绿叶数/总叶数、+1~+4叶叶绿素含量的抗旱系数与抗旱性综合评价值成显著正相关,可作为甘蔗抗旱性鉴定的评价指标.[结论]抗旱性强、叶片持绿性表现优良的云割F2 11-159等材料可作为抗旱育种亲本、品种培育的基础种质材料重点利用.  相似文献   

9.
甘蔗(Saccharum)与斑茅(Erianthus arundinaceus)远缘杂交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报道了甘蔗与斑茅远缘杂交利用研究结果。本研究利用斑茅及其F1、BC1与甘蔗热带种、栽培种杂交和回交获得了一些斑茅的F1、BC1、BC2真实杂交种。结果表明:斑茅的F1、BC1的结实率低,育性低甚至不育,但通过回交可以提高斑茅杂种的结实率,且回交得到的BC1、BC2表现出了生势强,产量高、锤度高的优势,为选育具有斑茅血缘的高产高糖种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水分胁迫对云割F_2代材料叶片持绿性的影响。[方法]以26份甘蔗创新种质材料云割F_2代及其母本为研究材料,以轻度、中度水分胁迫与正常供水的叶片持绿性状等6个生理生化指标的抗旱系数为依据,采用隶属函数法、灰色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对参试材料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隶属函数法、灰色关联分析两方法,对参试材料的排序位次不完全相同,但是利用等距极差法进行分类结果,只有云割F_211-68、云割F111-254两材料不一致,其余材料分类完全相同;2利用类平均法,对参试材料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2.00处,参试材料可分为四类,第Ⅰ类8个材料抗旱性强,第Ⅲ类6个材料抗旱性中等,第Ⅳ类3个材料抗旱性差,第Ⅱ类包含了抗旱性强、中等两类材料;3绿叶数/总叶数、+1~+4叶叶绿素含量的抗旱系数与抗旱性综合评价值成显著正相关,可作为甘蔗抗旱性鉴定的评价指标。[结论]抗旱性强、叶片持绿性表现优良的云割F_211-159等材料可作为抗旱育种亲本、品种培育的基础种质材料重点利用。  相似文献   

11.
甘蔗种质遗传基础的ISSR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96份甘蔗种质(39份祖亲种、57份栽培品种或品系)的遗传基础进行了分析.利用筛选出的7对多态性较强的引物,构建了甘蔗96份种质的ISSR指纹图谱,这7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85条谱带,其多态性为100%.96份种质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在0.459~0.918,平均0.656.聚类分析表明,随着相似系数结合线的不同,可分别将参试的甘蔗种质从属间(甘蔗属与斑茅种)、野生种(割手密种、大茎野生种、印度种、中国种)与栽培种(热带种)间、栽培种与杂交栽培品种(或品系)间区别开来.各祖亲种与杂交栽培品种(或品系)的遗传相似性由大到小依次为热带种、印度种和中国种、大茎野生种、云南割手密种,其他割手密种,斑茅.多数品种(品系)的ISSR聚类结果与系谱基本相符,某一品种常与其父代或其祖代的某一亲本聚在同一组中.  相似文献   

12.
对100份斑茅蔗BC1后代品系的有关产量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的结果表明,蔗茎产量、株高和茎径遗传力较高,小区有效茎数遗传力中等,单茎重的遗传力相对较低;蔗茎产量、小区有效茎数和单茎重的遗传变异系数较大,遗传进度也相应较大,株高和茎径的遗传变异程度和遗传进度都较小.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单茎重、株高相关关系密切,但后者的相关遗传进度较大.  相似文献   

13.
以斑茅[Erianthus arundinaceus(Retzius)Jeswiet]为亲本进行甘蔗杂交育种研究。结果表明:甘蔗与斑茅杂交后代的种子发芽率低;斑茅杂种F1代具有极高的不育性;斑茅的绵心、侧芽等不良性状具有很强的传递力;经多年艰辛探索,育成的斑茅杂种甘蔗BC1品系,已得到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功酶分析鉴定的认定。  相似文献   

14.
亲本创新对扩大栽培甘蔗遗传基础及选育突破性的新品种具有重大意义。我国海南甘蔗育种场自1953年建场起就开展甘蔗亲本创新和利用的研究,50多年来,在热带种、割手密、大茎野生种和近缘属植物斑茅利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我国近年来使用的293份常用亲本中,220份为自育品种(品系),约占75%,其中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及其下属场选育的材料约占自育亲本材料的56%。海南甘蔗育种场通过"高贵化"育种途径,利用大茎野生种和当地割手密选育出导入新的野生种血缘的崖城73-226、崖城58-43、崖城58-47和崖城82-108等创新材料。至今,我国自育品种中至少有17个品种含有当地割手密的血缘,1个品种为大茎野生种的后代。在斑茅利用方面,海南甘蔗育种场于2001年获得了一批斑茅蔗BC1真杂种,并于2003年育成一批BC2后代。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谷子种质资源及抗旱种质的筛选利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建国以来,山西省共进行了2次品种征集活动,共收集谷子种质5 572份。对3 039份种质进行了不同标准的分类研究;对3 761份种质进行了抗旱性鉴定,从中筛选出高度抗旱且丰产性好的58份种质;对58份种质进行了田间抗旱鉴定及多点试验,进一步筛选出6份抗旱、丰产、适应性广的品种提供生产利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斑茅割手密复合体(简称斑割复合体)在杂交利用过程中的染色体遗传规律,为斑割复合体适宜回交利用代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用4对引物对甘蔗与斑茅割手密复合体的回交后代进行SSR标记鉴定,并利用甘蔗根尖细胞酶解去壁低渗法对真实杂种进行染色体数目观察。【结果】供试的28个杂交后代材料(15个GT05-164与GXASF108-2-28杂交BC1代,13个GT42与GXASBC112-A6-25杂交BC2代)均为真实杂种。选择在2对SSR引物中均扩增出父本特征带的后代(5个BC1代和7个BC2代)进行染色体观察,结果发现,5个BC1代的染色体数目介于95~98条,其染色体按“n+n”方式传递;7个BC2代的染色体数目介于94~101条,其染色体也按“n+n”方式传递。【结论】甘蔗与斑割复合体杂交BC1和BC2代中染色体传递方式均为“n+n”,母本甘蔗的染色体未加倍,高贵化育种进程减慢,可能需要更高的杂交代数才能获得聚集斑茅和割手密血缘的优良品种(系)。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各地的3237份食用豆类(绿豆Phaseolusradiatus,豇豆Vignaunguiculata,豌豆pisumsativum,菜豆ph.vulgaris和红小豆ph.calcaratus)种质资源进行了抗旱性鉴定。利用甘肃省敦煌市的自然干旱条件,以株高、单株荚数、于粒产量3个性状的抗旱指数作为综合评定抗旱性指标。鉴定出1级抗旱(高抗)资源160份,2级抗旱资源376份。初步研究表明:食用豆种内及种间抗旱性存在显著差异,种间抗旱性强弱顺序为:绿豆>豇豆>碗豆>菜豆>红小豆。抗旱性资源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以山东、河北、内蒙古居多。  相似文献   

18.
云南野生甘蔗种质血缘F_3代亲本材料抗旱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 4个含云南割手密种血缘、5个含斑茅种血缘的 F3 代参试材料 ,进行了桶栽干旱胁迫条件下丙二醛含量、相对质膜透性以及株高伤害率等抗旱性指标的测定 ,筛选出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新台糖 10的云割 F3 95 /12 8和云斑 F3 99/719两个材料 ,并从种质基础和血缘关系上对其抗旱性状的遗传背景作了分析。初步认为 :(1)在楚连璧提出的“异质复合分离理论”指导下 ,已经获得云南野生甘蔗种质资源的抗旱性“性状复合遗传力”杂种优势 ;(2 )云割 F3 95 /12 8和云斑 F3 99/719可以考虑作为抗旱性育种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9.
为挖掘海南普通野生稻耐旱资源,分别在长期自然条件下和防雨透光薄膜棚内对海南普通野生稻材料进行耐贫瘠和苗期、抽穗期耐旱性鉴定。结果发现672份普通野生稻耐贫瘠;25份苗期材料表现1级高耐旱且存活率大于80%,占5.1%;2份材料萎蔫率和耐旱空壳率皆≤5%,表现1级耐旱,占60份抽穗野生稻材料3.33%。这些耐旱普通野生稻资源分别来自文昌市、海口市、万宁市、澄迈县等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