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系统学角度,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持续度的确定问题进行了定量化分析。首先利用功效函数评价和时间序列的随机模拟分析等方法,建立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持续度理论计算模型与模拟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浙江省农业系统可持续性的定量化确定及模拟预测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计算模型能比较好的适应农业系统随机不确定性等基本特征,实证研究结论也为浙江省进一步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连云港市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提出了发展农业产业化、开发绿色食品、实行以工补农、建立资源再循环利用系统以及优化农业环境等对策。  相似文献   

3.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越发紧张,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不断探索与实践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诸多矛盾和问题,应坚定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创新并发展农业科技,坚持生态保护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统一。基于此,主要分析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以来,为了克服传统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许多国家虽发展了“生态农业、生物农业、有机农业”等多种农业方式以替代传统农业。生态农业充分吸收了传统农业的精华,对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加以借鉴,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实现了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经济系统、农村社会系统的同步优化,以促进生态保护和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的。  相似文献   

5.
基于安徽省2000-2010年的农业相关基础数据,在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基础上,利用熵值分析方法从经济、社会、人口和资源、环境持续性5个层面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动态分析。建立了协调度模型,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5个子系统11 a的协调状态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0-2010年安徽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水平呈现出稳步攀升的态势,但各个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差异显著,经济子系统的起点高,发展最快,社会、人口子系统次之,3者均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而资源和环境子系统的发展缓慢,甚至负增长,状态呈下滑趋势。安徽省11 a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状况不容乐观,基本处于不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苏州市农田环境问题及其造成的原因,提出了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出现了资源短缺等问题,且农业污染现象严重,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农业主要是将农业资源进行重复利用,以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沼气发酵是实现生态农业系统能量转换、物质循环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最佳途径和中心环节,可以将废物转化为农业用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对沼气及其发酵物在生态农业中的综合利用效益及具体利用方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江门市农业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江门市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加剧,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农业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环境质量总体水平不高且呈下降的趋势。本文在分析江门市农业环境问题及其对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环境管理的对策与措施,以促进江门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发展绿色经济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与防治环境恶化的有效途径。简述了我国农业环境资源存在的问题,阐明了绿色经济概念,并分析其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出发展绿色经济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东南红壤丘陵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针对东南红壤丘陵区域的农业发展状况,以区域PRESD系统构型方法对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子系统逐一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其1988~1996年间的农业发展可持续程度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此前利用遥感等手段取得的评价结果对比,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指标体系的适用性以及红壤地区农业面临的最重要的环境障碍--水土流失问题,并因此提出了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农业开发区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结构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农业开发区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包含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等多种要素,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系统的动态发展,把握系统要素的结构层次和互动效应是进行农业开发区可持续土地利用研究、建立相应评价指标体系的前提和基础。该文应用解释结构模型法(ISM法),以济南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例,在构建农业开发区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布尔运算和可达矩阵的分解,得出相应的结构矩阵和递阶结构模型图,并初步探讨了该结构模型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面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该结构模型图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土地利用系统各要素的空间递阶关系,为划分研究对象,建立济南农业开发区可持续土地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农业发展现状的识别和判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根据岩溶山区特点,以重庆市14个典型岩溶区县为评价对象,探索了适合岩溶山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并借助因子分析方法建立了计量模型,初步确定了各区县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程度.研究对比发现,各区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程度差异较大,是地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人口压力与土地资源丰度、生态环境基数、石漠化现状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推进重庆各岩溶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议改变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实行农业多样化和产业化经营,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农业污染,合理规划并确立适宜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刘罕奇  王继军   《水土保持研究》2017,24(2):207-212
针对黄土丘陵区农业产业—资源系统链网结构发生重要变化的现实,对县南沟流域退耕以来农业产业—资源系统链网结构变化过程以及演变路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业产业—资源系统链网结构变化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I)生态系统修复阶段→(Ⅱ)经济系统(结构)适应阶段→(Ⅲ)农业产业—资源系统相悖阶段→(Ⅳ)农业产业—资源系统优化耦合阶段,系统已经经历了I、Ⅱ、Ⅲ阶段,现处于第Ⅲ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资源系统得以恢复重建,农业产业系统结构逐渐调整,经济效益逐年上升,然而产业系统与资源系统并未达到协调发展状态,目前林草资源丰富且未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资源耦合系统结构,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可以得出:农业产业—资源系统链网结构可通过资源环境、农业资源、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予以表征。  相似文献   

14.
农业资源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农业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及应用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研究利用ESRI公司的二次开发工具ArcGISEngine,在VisualBasic环境下运用空间数据引擎结合数据库技术,进行了区域农业资源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该系统能够方便的组织管理农业资源信息,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方便用户查询,输出分析与制图信息,其功能模块可对农业资源信息数据进行专业化的分析和挖掘,实现耕地地力评价、测土配方施肥、农田监测、农田水利管理等专业应用,为区域农业资源的信息化、农业生产实践的科学决策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系统。为更好地评价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的运行状况和变化特点,了解区域资源、环境和经济间的关系,选取唐山农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通过编制能值评价指标体系,对唐山市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入和产出状况、能值自给率、净能值产出率、人均能值用量、环境负载率和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唐山市农业生态系统整体运行较差,农业生态系统为消费型经济系统,可持续性有待提高;以农业用电、农机动力、柴油和化肥为代表的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值投入逐年增加,使得农业生态系统能值产出率和可持续发展指数有一定下降趋势,且增大了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研究建议唐山市发展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应着眼于拓展农业多功能性,逐渐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突出农业生态内涵,进而改变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和产出结构,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及其评价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吕晓  徐慧  李丽  赵雲泰 《土壤》2012,44(2):203-207
改良治理盐碱地、促进盐碱地农业高效利用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是基于生态适宜性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目标,通过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获取盐碱地农业生产力的持续维持与提高。通过回顾盐碱地农业利用的研究进展发现,尽管相关技术模式取得了较大进步,但系统的盐碱地资源调查监测缺乏、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仍然存在。在对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评价内涵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技术可持续性、改良模式可持续性以及管理决策可持续性分别评价的技术体系与思路。开展科学的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评价,构建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的技术与管理支撑体系对促进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运用3E系统理论对新疆的资源环境特点及其对生态农业系统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阐明了资源环境、生态和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新疆生态农业系统内在持续性机制的调控措施,以期探索新疆生态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黄土丘陵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黄土丘陵区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中的正反两方面事例,分析了制约该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探讨了改善该区生态环境、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科学途径。并以此认为,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林草植被,是实行农耕制度革命的重要举措,应该与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结合,实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与演变趋势,对科学评价该地区生态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生态经济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以陕西省吴起县为研究对象,基于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数据,构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耦合度模型分析了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的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协调状态及耦合度演变趋势。[结果] 1990—2019年,吴起县农业生态综合评价指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发展趋势,农业经济综合评价指数经历较快速上升—稳定发展—快速上升的发展过程;耦合协调度指数由0.29上升至0.63,反映了该地区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不断增强,耦合协调状态由轻度失调演变为初级协调水平;耦合度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系统由耗损发展阶段过渡到协调发展阶段,说明吴起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不断趋于协调发展的态势。[结论] 在丘陵沟壑区,我们应该继续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生态与经济的发展关系,更好地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