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前,吉林省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就是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的严重缺乏,为此,本文分析了吉林省食品生产企业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1996年WHO(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加强国家级食品安全计划指南》中,把食品安全定义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担保。在我国食品安全有两方面含义,一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食物数量保障,二是食品中有毒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它与”食品卫生“同义。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据WHO估计,进食不安全的食品导致亿万人发病,这一问题在不发达国家更加严重,如食源性腹泻仍是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年全世界大约有220万人为之丧生。食品生产及加工的新技术与新工艺带来了新的危害,由此引起的食品贸易也纠纷不断。  相似文献   

3.
书讯     
《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23(3):28-28
食品安全环境管理作为维系人类生命和生产活动的第一需求,食品的基本功能必须满足人体的生理营养需要并保证对人体无害,即食品的营养性和安全性。在现代食品安全的6类问题中,有4类与环境直接或间接相关。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新的食品安全问题的焦点,而且从广义上讲,环境与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4.
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与保障措施探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随着农业生产环境的污染、农业种植和养殖业源头污染的日益加剧,以及食品市场管理存在的种种弊端,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新的关注视点。为了加强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尽快构建中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增强食品国际竞争力,该文将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划分为污染及技术因素和管理因素,并对它们作了详尽的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证食品安全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食品安全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因此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在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研究与应用。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及国内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也成为我国各级政府、生产与消费者都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因此,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在我国食品及原料生产中的研究与应用日益迫切,RFID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本文根据RFID技术的特点,结合食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可追溯的因素,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研究策略、共性关键技术及标准研究、实施方案、信息采集的范围与方法等,并指出了此项技术应用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6.
5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解释》共计22条,主要规定了11个方面的问题:(1)明确界定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定罪量刑标准。(2)从严惩处食品滥用添加行为。(3)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4)首次明确生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农产品安全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农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行为是决定农产品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本文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从三个方面对吉林省305个农户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吉林省农户存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薄弱、知识欠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就如何提高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如何引导依法安全生产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其国  黄国勤  钱海燕 《土壤学报》2007,44(6):1127-1134
食品安全已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我国食品安全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证人民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等密切相关。维护食品安全,就是维护生态安全、维护经济安全、维护国家安全。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食品数量不足,合格率不高;二是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高,食物中毒事件增多;三是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突出,食品可持续生产能力面临潜在威胁;四是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执法与管理力度不够。生态农业是当今社会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增效和环境保护功能,对改善和优化农业生态环境、生产健康优质的安全食品具有重大意义。生态农业在解决当前及今后我国面临的食品数量、质量安全及食品可持续生产能力等方面,将发挥着重要与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保障新世纪我国的食品安全,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主要措施包括:提高对生态农业的认识;大力普及生态农业知识;全面应用与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加强生态农业的科学研究;重视实行生态农业的产业化。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食品质量安全突出问题及其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冒伪劣食品泛滥是当前农村食品质量安全的突出问题,是农村食品治理的难点。本文在分析农村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危害及成因的基础上,研究了加强农村食品治理应当关注的重点,包括重点产品类别、违法违规突出情形以及高风险隐患生产经营主体,提出了强化农村食品安全治理综合施策、标本兼治的措施选择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食品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食品安全作为道德问题的提出证实它事关人类切身利益、生命安全及人口素质大事。以法律护航,注重从生产、加工等各层次的源头上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监管。才能确保食品安全乃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江西省可持续食物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爱清  卞新民 《土壤通报》2007,38(1):185-187
选取了化肥用量等22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测算江西可持续食物安全度。结果表明,1978~2003年江西可持续食物安全度逐步提高,目前食物处于安全水平。江西食物生产因子、资源禀赋因子和气候因子安全水平较高,对食物安全较有保障;食物保障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安全水平偏低,是可持续食物安全的薄弱环节;可持续环境因子的安全水平正逐步加强,有利于提高可持续食物安全度。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生猪生产波动及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96-2008年吉林省生猪年底存栏头数、出栏头数及猪肉产量的年度数据,对吉林省生猪生产发展变化进行分析,并找出吉林省生猪生产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通过对吉林省生猪生产的资源禀赋系数测算,分析吉林省生猪生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1996-2008年吉林省生猪年底存栏头数、出栏头数及猪肉产量的年度数据,对吉林省生猪生产发展变化进行分析,并找出吉林省生猪生产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通过对吉林省生猪生产的资源禀赋系数测算,分析吉林省生猪生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该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在于构建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监测和评估有机食品基地生态环境和风险源的方法体系。为有机食品基地的审核、复核,以及常规监管提供技术支持与参考。首先,构建有机食品基地及其缓冲区内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由于有机食品基地内与有机食品基地缓冲区的监管目标不同,因此,构建了有机食品基地内外差别化的分类体系,分别描述有机食品基地内的结构及功能分区,以及缓冲区内的土地利用与风险源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构建有机食品基地遥感监管指标体系,并建立有机食品基地风险评估模型。最后,以吉林某有机食品基地为示范区,应用本研究的方法体系对该有机食品基地的生态环境和风险源进行了遥感监测。监测结果表明:该有机食品基地总面积为462.17 hm2,基地规模满足考核管理规定要求。其中,种植区面积461.16 hm2,占有机食品基地总面积的99.78%。种植区中,农膜种植区面积16.22 hm2,占有机食品基地总面积的3.51%,为进一步监管农膜回收提供数据支持。此外,该有机食品基地周边1 km缓冲区内发现风险源1处,为小型工矿企业,面积为1.95 hm2,经计算,该有机食品基地的生态环境风险指数(organic food bases risk index:OFBRI)为0.26,风险源面积与有机食品基地面积比值为0.42%,因此,风险等级为五级,风险程度较小。经应用示范,证明该研究方法是对有机食品基地进行监管的有效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吉林省乡镇工业生产函数模型,并对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与产出量之间关系、综合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通过分析影响吉林省乡镇工业经济效益因素,提出了提高乡镇工业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山东沿海地区耕地利用集约度时空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庞英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9):328-333
为了探讨沿海地区耕地保护利用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指向,选取山东省2400个农户成本数据,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构建了以粮食主产区为背景的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将之应用于山东省。分析结果显示,耕地利用集约度所表现出来的时空特征主要受制于农药强度;产出效率增长速度与水平落后于要素强度;粮食保障水平与耕地利用集约度呈正相关;半岛蓝色经济区整体表现优于规划联动区。研究所体现的政策指向是:中央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地处沿海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力度,研发高效低污染农药,充分发挥沿海经济与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辐射,使产出效率在保持提高的条件下进一步提升耕地利用集约度,提高直补效率,保障新时期国家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7.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和集对分析的粮食单产波动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针对江淮分水岭易旱区粮食单产波动的复杂性与非平稳性问题,运用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对粮食单产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多层次、多时间尺度分解,并采用集对分析理论分析粮食单产波动分量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定量化分析各影响因子对粮食单产波动的综合影响率,得出自然灾害受灾率对粮食单产波动的综合影响率为31.26%,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旱灾和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危害程度,求取旱灾对粮食单产波动的综合影响率为17.13%,该研究为该区旱灾综合治理与粮食生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安全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高楠  宋戈 《水土保持研究》2009,16(4):250-254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耕地总面积、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粮食商品率均居全国首位,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安全与否直接影响国家耕地与粮食安全。以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为研究区域,从耕地自身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以及生态安全角度出发,结合黑龙江省耕地资源的实际,构建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黑龙江省1998-2007年间耕地资源安全状态进行定量分析与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时期黑龙江省的耕地安全状态并不一致,1998-2001年耕地资源安全处于持续恶化阶段,2002-2007年耕地资源安全处于波动变化阶段,整体处于相对安全状态。全部评价值仅在2001年进入稍不安全行列,其余均处于相对安全值区间,耕地资源社会功能与生态功能评价结果基本与综合评价值整体态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
不同管理方式下吉林省农田黑土流失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土壤流失方程式的计算机应用程序[1],模拟计算吉林省榆树和德惠两市黄土质黑土坡耕地在不同管理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流失强度。结果表明,黑土种植玉米降雨流失量在4~45 t/hm2·a之间。种植大豆流失量高出玉米一倍。流失量随耕地坡度加大和A层变薄而增加。吉林黑土A层厚度正在逐渐下降,下降幅度因土种和管理方式而异,范围在0.5~4.5mm/a。种植玉米,吉林省黑土每年会流失830×104t表土,相当于流失近20×104t有机物质。种植大豆会使土壤和有机质流失量加倍。与传统的耕作方式模拟对比,保护性耕作可以显著降低吉林黑土的流失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