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 ,草地畜牧业逐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同时也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产业。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贵州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畜牧大省的决定 ,草地畜牧业生产发展迅速 ,种草养畜新的观念越来越被广大农户接受。但在种草养畜禽 ,草地建设、草地利用方面 ,仍然存在传统落后的靠天养畜意识 ,缺乏商品意识 ,直接影响农户的养畜效益。近年来通过生产实践调研分析 ,我市在种草养畜生产方面存在草场建设的指导思想、科学种草、科学管草、科学用草、种草养畜经营管理五个方面的问题。本文针对我市种草养畜生产实际出发 ,…  相似文献   

2.
贵州草地畜牧业发展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贵林 《四川草原》2006,(3):47-49,53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五”期间,国家对贵州草地畜牧业投入逐渐加大,以此为标志,经过多年的种草养畜示范,贵州农民普遍接受了种草养畜的新观念,形成了以国家投资建设成片草场的规模示范和千家万户农家小面积种草养畜相结合的格局,为实现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生态畜牧业大省目标作出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五"期间,国家对贵州草地畜牧业投入逐渐加大,以此为标志,经过多年的种草养畜示范,贵州农民普遍接受了种草养畜的新观念,形成了以国家投资建设成片草场的规模示范和千家万户农家小面积种草养畜相结合的格局,为实现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生态畜牧业大省目标作出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晴隆县发展草地畜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亚敏  张大权  孔嫣 《草业科学》2011,28(3):472-477
通过调查贵州省睛隆县草地畜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影响,发现晴隆县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解放和农村就业结构的调整,种草养畜后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比重由50.47%降低到25.23%,从事植物-动物生产相结合的劳动力比重由5.30%上升到27.73%;吸引了返乡农民工积极参与种草养畜,促进新农村建设,外出...  相似文献   

5.
种草养畜,休牧轮作是发达国家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经验.美国人工草地每增加10%畜牧业产值便增加1%[1].草地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比森林系统更强[2].种草养畜对改良土壤、促进生态建设、加速经济可持速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同时国家政策也大力扶持退耕还林(草),因此,种草养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掌握西宁地区种草养畜的市场前景,我们对西宁地区种草养畜的基本情况做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在我国开展种草养畜具有良好的条件,尤其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开展种草养畜的潜力较大。其效益远远高于种植粮食。随着畜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及国家加大了对畜牧业的投入和扶持,种草养畜发展畜牧业越来越受到广大农户的欢迎。牧草品种的选择对种草养畜至关重要,草率引种会导致农户种草失败,打击了使农户种草养畜积极性受到打击。因此,要搞好种草养畜,不但要选好牧草品种,还要综合考虑畜禽养殖品种、当地气候条件及土壤状况等因素。  相似文献   

7.
正4月18~19日,安徽全省种草养畜现场会暨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推进会在太湖召开。会议在肯定该省2014年首次实施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项目和经年开展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取得成绩同时,交流总结全省2015年度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项目实施,部署2016年度项目申报和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推进工作。安徽省畜牧兽医局副局长田文钊出席会议并讲话。田文钊对该省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日照时数多,对植物的茎叶生长十分有利.全省有天然草地8968万亩,人工种草累计面积达270万亩.具备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有利条件,目标建成以牛羊为重点的畜牧业大省.一、贵州种草养畜已有22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局长屈坤宁同志在 3月 8日召开的全省草地工作会议上指出 ,去年四川省畜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付出了前所未有的辛劳 ,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特别是引草入田、立草为业 ,种草养畜为畜牧业的发展功不可没。屈局长希望今年我省草地工作要再上新台阶 ,为畜牧业挑起农民增收大梁再立头功 ,并对我省的草地工作提出四点要求 :一是审时度势 ,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 ,找准退耕还草、调整结构这一切入点 ;二是调整畜牧业结构 ,大力发展种草养畜 ;三是全面规划 ,抓好牧草种子基地建设、推广牧草丰产栽培技术、牲畜杂交改良技术和牧…  相似文献   

10.
江西草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西草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目前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草业的主导子产业———草地畜牧业还不发达;以草资源为生产资料的饲料生产产业还是空白;草地植物多种用途开发利用刚刚起步。因此,要发展江西的草业,现阶段应以发展草地畜牧业为主,重点抓好农区种草养畜,开发利用天然草地。培育区域支柱产业,大力发展草畜商品化生产,开发草地非牧利用产业,把草业真正建成有产品、有市场、有经济效益的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逐步实现产业化。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 ,贵南县不断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 ,把发展草产业作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 ,大力发展种草养畜 ,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并举的新路子。草地畜牧业是贵南县的主导产业 ,草地和牲畜资源丰富。全县共有天然草地 4 7.75× 10 4hm2 ,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为 35 .99× 10 4hm2 ,占草地面积的 75 .38% ,2 0 0 2年末全县共存栏各类牲畜 81.12万头 (只 )。该县立足当地的资源优势 ,紧紧抓住全省退耕还林 (草 )和草地生态建设这一契机 ,及时调整草地畜牧业发展的思路 ,不断加大牧草种植力度 ,大力发展种草养畜生产 ,使该县草地…  相似文献   

12.
2010年9月14日,国家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司长杨振海在在贵阳市举行全国石漠化地区种草养畜产业化扶贫贵州试点工作会议上表示:我国畜牧业发展已进入一个关键的转型期。  相似文献   

13.
农田种草养畜模式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种草养畜是发展草食家畜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发展绿色畜牧业的重要途径,对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洛阳市按照以畜定草、草畜结合的办法,经过3年多对种草养畜模式的探索、试验、示范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人工种草面积已达15万亩。在种草养畜模式的探索上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现介绍如下:1农区种草养畜主要内容农区种草养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草山草地开发利用,二是农田种草养畜。相对而言,农田种草养畜潜力较大,农田种草的产量是草山草坡的2~3倍,经济效益较好。农田种草养畜…  相似文献   

14.
班镁光 《草业科学》2002,19(3):51-52
种草养畜是西部大开发生态治理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 ,受到党中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配合西部大开发 ,国家外专局组织云、贵、川、鄂四省草地专家、技术干部 ,赴世界上畜牧业较发达的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进行种草养畜技术考察和培训 ,二国畜牧业发展中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值得借鉴。笔者就黔南地区种草养畜技术问题和对草地畜牧业系统工程管理等课题提出建议。1  澳大利亚、新西兰畜牧业的六大模式澳大利亚面积 76 8万km2 ,人口 1830万 ,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为稀少的国家之一 ,每平方公里不足 3人。新西兰陆地…  相似文献   

15.
广西在草地畜牧业开发的过程中,已探索出了几种适合不同地区实际的开发模式,现介绍如下。1冬闲田种草养畜发展草地畜牧业的难点是冬天缺少草料,经过广大畜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成功地引进了适合冬种的黑麦草,有效地缓解了冬春季节缺少草料的问题。广西每年有120万...  相似文献   

16.
开发利用牧草资源促进畜牧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发利用南亚热带气候区牧草资源发展草食动物,应以科学利用为主,利用和改良并重。要科学确定合理的载畜量,贮备充足的越冬饲草,分区轮牧,加强草地管理,有条件的可采用全牧制放牧方法,逐步开展草地改良工作。要大力提倡农田种草养畜,推广冬闲田种草和果草牧配套技术,促进畜牧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1998年11月14日至12月12日,笔者随国家外国专家局组织的赴澳大利亚、新西兰国家种草、养畜技术培训团,赴澳大利亚、新西兰,进行种草、养畜技术培训学习。现将在两国的学习见闻报告如下。1澳大利亚草地畜牧业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面积768.23万km^2,人口1800多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我国西南地区草地资源的特点及发展潜力,提出西南地区草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科学利用天然草地,大力建设栽培草地,发展高效草地畜牧业;(2)加快推进农闲田、冬闲田种草,建立新型的草田轮作制度;(3)进一步深入调查草地资源现状,建立草地资源承载力的动态监测系统;(4)建议国家重点扶持西南草地畜牧业,加大石漠化治理的力度.  相似文献   

19.
江西草地开发利用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论述了江西草地开发利用的现状,从发展草食家畜,增加草地畜牧业在草地开发利用中的比重,重视牧草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和正确处理种草养畜与种果,栽树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开发利用江西草地资源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正>我县在实施草地畜牧业种草养羊产业化科技扶贫项目中,先后从山东引进山羊12300只。这些种羊经过长途运输到达我县后,由于气侯和环境等发生变化,因不适应新环境常引起应激反应。在到达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