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有机肥对土壤肥力和周年粮食复合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提高周年粮食产量的效果,于1997~2001年进行了不同有机肥培肥措施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平衡施用N、P、K化肥基础上,混种绿肥还土和混种绿肥、猪厩肥、麦秸秆3种有机肥还土的两种培肥措施,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和速效N、P、K养分,降低土壤容重,增加总孔隙度,保蓄、提高土壤含水量,改善土壤腐殖质组成有明显效果;两种培肥措施分别比对照周年粮食复合产量平均增产8.3%和20.8%,平均每年每667m2增加纯收入170.25元和272.20元.均显示其培肥、增产增效作用显著,但以三种有机肥还土培肥措施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以石灰性潮土为供试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种植,研究小麦秸秆和猪粪施用对两茬樱桃萝卜植株生长、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及对土壤肥力性状的当季效应与后效.结果表明,秸秆施用显著提高了两茬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对提高了植株中钾含量效果明显,但降低了第一茬植株地上部生物量及植株含氮量.猪粪施用后,两茬植株地上部钾含量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明显增加.土壤中有效磷含量还维持较高水平,累积后效明显.高量猪粪使用明显促进了第一茬植株生长,提高植株中氮磷钾含量.两茬植株收获后,施用猪粪的土壤pH下降.中高量秸秆和3种用量猪粪处理的土壤EC值(可溶性盐含量)明显上升.结论认为:猪粪和秸秆施用提高土壤肥力效果明显,并能维持后效,但秸秆有机碳和钾含量较高,施用时注意配施氮磷肥,调节好C/N比.猪粪施用明显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  相似文献   

3.
有机肥料的磷素组成及供磷能力评价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 3类 8种有机肥料 ,在研究其磷素构成的基础上 ,采用盆栽生物试验 ,对不同有机肥料的供磷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粪肥和秸秆类中以无机磷为主 ,绿肥中以有机磷为主。有机肥中的有机磷 ,其组成主体为中稳性和中等活性有机磷 ,活性有机磷占有机磷总量一般都在 1 0 %以下 ;高稳性有机磷在秸秆和绿肥中含量甚少 ,未超过 4% ,在粪肥中相对较高 ,有的可达 2 0 %。高 C/P比的秸秆类 ,在施用当季供磷能力最差 ,导致小麦生物学产量比对照低 ,其供磷效果在第 2季表现明显 ;而 C/P比小的粪肥和鲜嫩绿肥 ,其供磷效果在第 1季表现最明显 ,第 2、3季供磷能力下降。秸秆类处理 ,磷累计利用率明显低于化学磷肥 ,而粪肥和绿肥处理 ,磷累计利用率与化学磷肥相当 ,有些还略高于化学磷肥。  相似文献   

4.
福建稻田持续3年秸秆还田与绿肥种植的效果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秸秆还田和绿肥种植对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及产量的影响,2010~2013年,在福建省的25个县开展了定位监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处理和绿肥种植处理对后季水稻的增产效果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增幅都在20%以内。与基础土壤及对照处理相比,绿肥种植处理在土壤有机质、容重、全氮、全钾、有效磷、速效钾、CEC、pH等方面的效果均优于秸秆还田处理,特别是土壤全氮、全钾和pH明显优于秸秆还田处理,而在全磷、缓效钾等方面的效果不如秸秆还田处理;秸秆还田处理可使土壤有机质、速效钾等增幅达到10%以上,绿肥种植处理可使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CEC等增幅达到10%以上。福建稻田秸秆还田和绿肥种植对土壤肥力及生产力提升明显,值得大面积推广,特别是绿肥种植效果优于秸秆还田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不同生物有机肥对春茶生长影响及其土壤改良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贵州中部山区茶园土壤进行调查与田间施肥试验,探讨生物有机肥施用对茶树生长的影响及其土壤培肥潜力。田间试验表明:不同有机肥施用对春季茶叶芽密度、春梢着叶数及叶面积的促进效果大小顺序为猪粪堆肥绿肥沼渣。施用猪粪堆肥能明显地增加土壤有效氮和有效磷的含量,对有效钾含量的提高也有一定作用;施用绿肥可以明显地提高土壤有效氮的含量,而施用沼渣能明显地增加土壤有效钾的含量。施用猪粪堆肥、绿肥、沼渣均能明显地提高土壤含水率,特别是绿肥。因此,利用猪粪堆制的生物有机肥能明显地增加茶园土壤养分及水分含量,有利于提高春茶的产量。  相似文献   

6.
为探寻比磷石膏更好的黄壤耕地调理剂,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在黔西县进行了不同调理剂改良黄泥土的效应试验.结果表明:沸石、磷石膏、粉煤灰在垄作、规范化种植的基础上玉米增产效果明显,粗蛋白含量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全量氮、磷、钾比对照土壤略有增加,土壤pH、有效磷略有增加.综合考虑认为,粉煤灰的改良效果与磷石膏相当,沸石是比磷石膏更好的土壤调理剂.  相似文献   

7.
研究渭北旱地秸秆和绿肥还田土壤水分、养分的变化,对黄土高原旱区作物高产稳产有重要意义。以夏季裸地休闲为对照,研究免耕小麦秸秆还田和种植豆科绿肥及二者混合对渭北旱地冬小麦产量,播前、开花期和收获后土壤水分、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数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和种植绿肥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生物量无影响;夏闲期种植绿肥和秸秆+绿肥处理使播前和开花期60~160cm土壤贮水减少;种植绿肥处理表层0~20cm土壤硝态氮在播前显著增加10.7kg·hm-2,收获期增加18.4kg·hm-2;开花期种植绿肥土壤有效磷提高43.4kg·hm-2,收获期有效磷数量仍较对照高24.4kg·hm-2;秸秆还田和种植绿肥对土壤铵态氮和速效钾没有显著影响。可见,一年秸秆还田和种植绿肥对冬小麦产量没有产生显著影响,种植绿肥降低了土壤贮水,但提高了表层土壤硝态氮和有效磷数量,不同栽培方式对土壤铵态氮和速效钾含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水稻施用绿肥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绿肥在减少化学氮、磷肥用量的情况下,水稻产量比传统施肥略有降低,比不施肥增产。土壤中的总氮,总磷含量以传统施肥最高,施用绿肥的其次,最低为不施肥的处理。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土壤有机质提升应用效果监测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施用腐熟剂比秸秆还田不施用腐熟剂增产及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作用明显,秸秆还田较秸秆不还田增产及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作用明显。因此,生产中可推广秸秆还田施用秸秆腐熟剂,有效提高玉米产量,增加土壤酸度。  相似文献   

10.
绿肥和厩肥混施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绿肥的综合利用,了解其对土壤的培肥作用,于2007年进行了绿肥和厩肥混施对土壤肥力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平衡施用氮、磷、钾化肥的基础上,豆科绿肥与豆科绿肥加厩肥的两种培肥措施,以豆科绿肥加厩肥的混施效果最佳,对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氮、磷、钾含量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不同作物秸秆还土对玉米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作物秸秆培肥地力的作用,进而提高旱地地力水平,对不同作物秸秆还土对玉米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不同作物秸秆还土后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其中,玉米秸秆和烤烟秸秆还土的增产效果最显著,比CK增产24.82%~25.69%,其次是油菜秸秆和马铃薯秸秆的还土处理,比CK增产18.40%~19.44%,小麦秸秆比CK增产8.33%.不同秸秆还土能不同程度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保持速效磷、速效钾的平衡,其中,烤烟秸秆增加速效钾量能力强;玉米秸秆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增加氮素作用较强;油菜秸秆由于腐熟快,增加氮素能力最强;马铃薯秸秆和小麦秸秆相对其他秸秆培肥地力能力稍差.秸秆还土可以改善玉米的生育性状,从而促进玉米增产.  相似文献   

12.
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形成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利用秸秆资源,以研究最佳的秸秆还田方式,以玉米为研究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研究秸秆还田方式和数量对下茬作物产量构成因子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鲜秸秆还田表现出对玉米株高、叶面积和产量构成因子(穗重、穗粒重、穗长、穗粗等)的促进作用,同时,半量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的作用与腐熟猪粪的作用相当;半量秸秆还田对土壤碱解磷有促进作用,腐熟秸秆还田对土壤碱解氮的含量有一定提升作用。此试验条件下,半量鲜秸秆还田更有利于玉米产量的形成和肥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试验采用旋转回归设计方法,从1986~1994年在代表松嫩平原黑土区的东北农业大学试验地内进行了以农肥、化肥、秸秆、绿肥等培肥物质为试验因素的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一阶段为培肥阶段,到1992年结束。后一阶段为耗竭阶段,主要观测各培肥处理对土壤养分的持续效应及对产量的影响。建立了耗竭阶段农肥、化肥、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产量的数学模型。随着耗竭试验的继续,各处理土壤磷库含量都呈下降趋势。在农肥、化肥、秸秆三因素中,农肥对土壤磷库的贡献最佳,化肥次之,秸秆最差  相似文献   

14.
试验采用旋转回归设计方法,从1986~1994年在代表松嫩平原黑土区的东北农业大学试验地内,进行了以农肥、化肥、秸秆、绿肥等培肥物质为试验因素的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一阶段为培肥阶段,到1992年结束,后一阶段为耗竭阶段,主要观测各培肥处理对土壤养分的持续效应及产量的影响。建立了耗竭阶段农肥、化肥、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产量的数学模型。试验表明,随着耗竭试验继续,各处理土壤全氮含量继续下降,在农肥、秸秆、化肥三因素中,以农肥土壤全氮的贡献最大,秸秆次之,化肥最差,土壤碱解氮的变化表明,农肥处理对增加碱解氮作用最大,秸杆次之,化肥最差,在耕作措施处理中,玉米连作和休闲处理增加土壤碱解氮含量不明显。证明利用休闲方式恢复土壤氮库容量是消极的,而绿肥处理后,土壤碱解氮含量有明显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5.
长期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对土壤氮素淋失风险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目的】研究长期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氮素淋失风险的影响,旨在为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增强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及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提供依据。【方法】以国家褐潮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的长期肥料试验为平台,研究长达27年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土壤肥力、氮素淋失风险和土壤氮素剖面分布的影响,试验共设置5个施肥处理,即:对照(CK);氮磷钾(NPK);氮磷钾+有机肥(NPKM);氮磷钾+过量有机肥(NPKM+);氮磷钾+秸秆还田(NPKS)。【结果】(1)在27年的不同施肥处理中,长期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均能使作物增产,改善土壤肥力。其中,增施有机肥处理尤为显著,与NPK相比,NPKM、NPKM+处理提高小麦和玉米产量分别为41%-50%和30%-32%;增加0-20 cm表层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分别为62%-121%、107%-187%;但降低小麦、玉米氮肥偏生产力(PFPN)分别达22%-32%、27%-41%。而NPKS处理对作物增产及提升土壤肥力的作用低于增施有机肥处理,对小麦产量、玉米产量、SOC、TN含量的增幅分别为24%、6%、9%、97%,但提高小麦季PFPN为216%、降低玉米季PFPN为40%。(2)长期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处理中,0-20 cm表层土壤SOC、TN、硝态氮(NO3--N)、可溶性碳氮等养分含量以及氮矿化速率、硝化潜势等微生物学过程显著高于20-200 cm,说明长期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外源碳的添加对土壤养分及微生物学过程的影响主要发生在表层。(3)与NPK相比,NPKM处理能够显著增加100-200 cm深层土壤中NO3--N含量,NO3--N平均含量为17.8-26.1 mg·kg-1;而NPKS处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0-100 cm土层NO3--N含量,NO3--N平均含量为3.6-13.4 mg·kg-1,表明增施有机肥会促进土壤NO3--N的向下迁移,而秸秆还田对土壤NO3--N具有一定的固持作用。此外,由于有机肥和秸秆带入的氮素, NPKM、NPKM+、NPKS处理氮盈余比NPK处理增加312%、1 037%、953%,大大增加了土壤氮素淋失风险。【结论】在氮磷钾化肥基础上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会提高作物产量、增强土壤肥力,但会提高土壤氮盈余量,提高氮素淋失风险,尤其是增施有机肥会大大增加氮素淋失风险。  相似文献   

16.
不同绿肥间套作方式对培肥地力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了研究在不同间套作模式下增施有机肥对中低产土壤肥力的影响,特进行了不同绿肥间套作方式对地力培肥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改良培肥区有机肥和无机肥施用比例为1∶1左右,玉米产量比常规施肥平均增产102.5kg/667m2,平均增产率为23.05%,其中马铃薯/绿肥/玉米分带种植模式增产幅度较小(51.2~66kg/667m2),而油菜/绿肥/玉米和小麦/绿肥/玉米种植,增产幅度在100kg/667m2以上.改良培肥区与常规施肥相比,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平均分别提高0.23%、0.033%、23.23mg/kg、1.5mg/kg和17.75mg/kg,土壤肥力指标都有所提高,同时玉米生长健壮,植株高大、粗壮,穗大、粒多,粒重,秃尖率低,产量高.  相似文献   

17.
有机肥培肥措施对旱地土壤肥力和高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旱地高粱作物上连续3年定点实施不同有机肥施用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有机肥均能培肥旱地土壤,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以农家肥配合豆科绿肥翻压(处理C)土壤理化性状变化最明显,不施肥处理养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3年高粱平均产量以处理E(施用商品有机肥)增产最显著;处理B、C、D有机肥还田总量不变,但高粱产量还是有明显差异.不施肥处理高粱产量逐年递减.说明,土壤养分资源是有限的,必须及时培肥.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砂薄地玉米施钾效应,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砂薄地玉米产量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且以施钾量225kg/hm2为最佳,此时钾肥产投比最高,达5.2,能取得较高的产量和获得较高的钾肥利用率;施钾能够提高砂薄地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但与施钾的产量效应变化趋势不同,在施钾225kg/hm2时蛋白质含量最高,继续提高施钾量则蛋白质含量呈现下降趋势。土壤速效钾含量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欲保持玉米生长周期结束后土壤钾素肥力平衡,施钾量应达到150kg/hm2。玉米籽粒产量与生育期内玉米体内钾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中拔节期、喇叭口期、抽雄期和成熟期的植株钾含量与产量之间相关系数分别达0.87、0.95、0.94、0.99。  相似文献   

19.
套作糯玉米对连作菜田土壤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套作糯玉米及其秸秆还田种植模式下土壤特性的变化规律和蔬菜产量的差异,明确套作模式及秸秆还田避免发生连作障碍的效果。【方法】以西兰花、青刀豆和糯玉米为研究材料,设置青刀豆套作糯玉米且糯玉米秸秆还田-西兰花、青刀豆套作糯玉米且糯玉米秸秆不还田-西兰花、青刀豆-西兰花,共3个处理,分别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脲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收获期各类作物产量。【结果】2010年、2011年的秋季西兰花产量表现为套作还田处理>套作不还田处理>连作处理。套作处理及玉米秸秆还田处理通过合理协调利用养分,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玉米蔬菜套作种植降低了土壤无机氮浓度,提高了无机氮利用效率;套作处理和套作还田处理改善了土壤环境,提高了土壤脲酶活性;蔬菜连作种植由于根系分泌物的刺激使土壤多酚氧化酶升高,同时土壤自毒物质的积累导致过氧化氢酶活性升高,降低了土壤中的毒性。【结论】套作及秸秆还田能够有效地提高作物产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环境,提高有机质含量及脲酶活性,提高作物对无机氮的吸收利用,使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维持在适宜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连续施用不同量有机肥对土壤肥力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辽宁省昌图县进行了连续6 a施用不同量[0(对照)、15 000、37 500、60 000 kg/hm~2]有机肥(鸡粪)的田间试验,探讨了有机肥对棕壤土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旨在为农田地力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连续6 a施用有机肥后,棕壤土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7.4%~77.4%、10.9%~55.5%、17.8%~36.4%、503.9%~1 371.8%和29.4%~203.7%,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了7.7~10.7倍和10.6~19.9倍,且土壤养分含量及微生物数量均表现为60 000 kg/hm~2有机肥处理37 500 kg/hm~2有机肥处理15 000 kg/hm~2有机肥处理对照;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茎秆强度和根质量显著提高;玉米增产23.5%~33.1%,且以施有机肥37 500 kg/hm~2处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