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我省濒临黄、渤两海,位于黄海北部的海洋岛渔场是我省两大近海渔场之一。历史上渔业资源丰富,小黄鱼、带鱼、对虾等大宗经济品种繁多,是沿岸捕捞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进入80年代,由于捕捞力量迅猛增加、过度捕捞等原因,传统经济鱼类资源衰败。尤其是作为主要捕捞对象的对虾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由历史最高年产量5000t下降到1980年的40t。近海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  相似文献   

2.
韦晟 《水产学报》1966,3(1):52-61
前言黄海北部是我国机输作业的重要渔场之一,每年夏、秋季有大批底层鱼类进入该海区索饵,这些鱼类主要以底栖动物为摄食对象。该海区不仅饵料底栖动物丰富,而且经济无脊椎动物的种类也较多。因此,查明黄海北部底栖动物饵料基础状况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外已进行底栖动物铒料基础的预报。我国对于底栖动物的调查研究工作,于解放后才逐步开展。1957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作过黄海北部调查,1958~1959年进行全国海洋综合调查,1960年水产部黄海水产研究所(现为水产部海洋水产研究所)逐年进行了黄海北部渔场的调查,积累了一些资料,现将调查资料整理分析,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3.
陈钰 《水产科学》2002,21(4):29-30
黄海北部是辽宁省海洋捕捞业两大传统渔场之一 ,历史上对虾、大黄鱼、带鱼等大宗经济品种资源丰富 ,但随着捕捞强度的不断加大 ,资源严重衰退 ,大宗经济品种已不能形成渔汛 ,取而代之的大多是处于低食物链的经济价值较低的小型鱼类。目前在黄海北部作业的各类渔船约 90 0 0艘 ,年总产量约 3 0× 1 0 5t。笔者根据 2 0 0 0年的部分调查和统计资料 ,简要讨论黄海北部海洋渔业经济状况 ,供参考。1 拖网渔业拖网是黄海北部的主要作业方式 ,目前约有渔船1 0 0 0艘 ,产量约 1 3× 1 0 5t,占黄海北部捕捞总产量的43 7%。1 1  2 0 2~ 441k…  相似文献   

4.
小黄鱼体长-体质量关系和肥满度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根据1960-2010年渤海和黄海南部春季(4-5月)1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资料,采用体长对应平均体质量的方法和相对体质量法,按性别逐年拟合小黄鱼黄海北部-渤海群系和黄海南部群系雌雄群体的体长-体质量关系,计算肥满度,并分析其影响因子.结果显示,在多数年份内,小黄鱼雌雄个体间体长-体质量关系参数b无显著性差异(P>0.05);参数a和b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lga与b的比值受环境影响较小,可能与鱼体密度有关.小黄鱼黄海北部-渤海群系雌雄群体从1960年到2004年以等速生长为主,与1960年相比,参数b在资源严重衰退期和资源恢复初期(1982-1993年)有所增大;黄海南部群系雌雄群体从1960年到2010年以负异速生长为主,参数b在资源严重衰退期和资源恢复初期(1986-1994年)呈减小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升高.小黄鱼黄海北部-渤海群系雌雄群体的肥满度从1960年到2004年总体呈减小趋势;黄海南部群系雌雄群体1986年的肥满度极显著小于对应群体1960年的肥满度(P<0.01),此后略有升高,但年间差异不显著(P>0.05).分析认为,在较好的饵料条件下,相对较低的捕捞压力是20世纪80-90年代初期小黄鱼黄海北部-渤海群系雌雄群体呈等速生长的主要原因:而持续的高捕捞压力引起群体中低龄鱼比例增加、体长生长速度加快是黄海南部群系呈负异速生长的主要原因.个体性成熟年龄减小是小黄鱼肥满度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但黄海伏季休渔管理和春季南黄海较高的水温,可能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小黄鱼黄海南部群系各群体肥满度略有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黄海北部鱼类群落的摄食生态及其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根据2010年5月和8月对黄海北部渔业资源的底拖网调查,分析了黄海北部鱼类群落的摄食生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黄海北部鱼类群落共有9种重要种类,与5月相比,8月没有游泳动物食性鱼类,广食性鱼类减少,浮游动物食性鱼类的比例大大增加.黄海北部鱼类群落在5月和8月总摄食量分别为0.5万t和19.6万t,细长脚虫戎、中华哲水蚤、脊腹褐虾、中华安乐虾、小黄鱼和鳀是黄海北部鱼类群落被摄食量最高的6种主要饵料种类.1985年至2010年的25年间,黄海北部鱼类群落的优势种更替,游泳动物食性鱼类减少,广食性鱼类增多;鱼类群落的平均营养级每10年下降0.24,尽管近10年的下降速度有所放慢,但仍远远高于渤海和黄海中南部的下降速度.  相似文献   

6.
中国北部海域主要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根据2010年5月、8月在渤海及黄海北部进行的底拖网定点调查资料,分析了中国北部海域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生物多样性。中国北部海域共捕获无脊椎动物32种,其中虾类15种,蟹类10种,头足类7种;在渤海,虾类占主导地位,春季其生物量及密度比例分别为86.57%和96.55%,夏季为46.16%和80.85%;在黄海北部,春季蟹类在生物量组成中占绝对优势地位(91.07%),夏季则为头足类占优势地位(80.41%)。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研究了渤海及黄海北部的优势种类组成,优势种类随季节及海区的变化差异较大。使用多样性指数D、H’、J’分析了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渤海生物多样性高于黄海北部。分析了渤海及黄海北部群落物种组成相似性,两个海区物种组成相似性分别为春季0.315和夏季0.297。使用季节更替指数和迁移指数研究了两个海区无脊椎动物群落的稳定性,表明从春季至夏季,黄海北部部分种类向渤海迁移。  相似文献   

7.
秋季黄海底层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85年和2000年秋季渔业生物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黄海底层鱼类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渔业资源优势种的组成随区域和时间不同有着较大的差异。黄海北部和中部渔获种类组成相似性较高,北部与南部、中部与南部的相似性较低;黄海渔获生物种类组成年间相似性较高,为65。进一步的单因子ANOSIM分析表明黄海底层鱼类群落不同区域和年间种类组成没有显著性差异。黄海渔业生物多样性由北向南递减。与1985年相比,2000年鱼类群落长度谱表现出小型种类和小个体增多,大个体减少,且长度范围变小;主要优势种的长度组成也呈现小型化趋势。长度谱区域变化则是从北部向南部小个体数量增多,大个体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的科研人员在揭开了海蜇生活史奥秘之后,又攻克了海蛋的人工育苗、螅状体越冬和幼蜇放流等技术的关键,并与辽宁省海洋渔业开发中心等单位合作,从1987年开始进行黄海北部海蜇幼体放流试验研究。经过5年的放流试验,使黄海北部海蜇资源逐渐增加,目前已成为继中国对虾放流增殖后的第二个增殖对象。海蜇放流的  相似文献   

9.
据调查,黄、东海鳀鱼资源量逾300万吨,可捕量约50万吨,是传统经济鱼类资源严重衰退情况下唯一有较大承受能力可供开发的鱼类资源,主要分布在烟威、石岛、连青石、大沙渔场。每年的11月中、下旬,渤海、黄海北部的鳀鱼群开始南下越冬,在黄海北部冷水团的西部、南部边缘(即烟威渔场的中东部)滞留集结,鱼群较厚。进入12月至翌年1月,随着冷空气频  相似文献   

10.
2006-2013年黄海秋季头足类资源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摸清中国黄海秋季头足类的资源状况,本研究根据2006–2013年秋季黄海渔业资源调查所取得的292个站位底拖网资料,以渔获率作为头足类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分析黄海秋季头足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年度变化以及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黄海秋季分布的头足类有14种,隶属于3目6科8属,不同年度头足类的种类变化为(8±2)种/年,以温带种占优势,也有一定数量的暖水种,未出现冷水种,明显反映出暖温带海区的动物区系特征。黄海秋季头足类的优势种为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剑尖枪乌贼(L.edulis)、针乌贼(Sepia andreana)和双喙耳乌贼(Sepioda birostrata),年际间优势种稍有不同。更重要的是,此阶段调查捕获了3个黄海新记录种:罗氏乌贼(Sepia robsoni)、多钩钩腕乌贼(Abralia multihamata)和真蛸(Octopus vulgaris)。根据这3个暖水种在黄海其出现的位置、频率和数量,分析可能的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头足类暖水种分布的纬度发生变化,导致其栖息范围扩大。调查还发现,柔鱼类和枪乌贼类为秋季黄海头足类优势类群,不同类群头足类的渔获量在年际间存在一定波动,且过去的十多年间黄海秋季头足类资源组成结构已有所变化。黄海不同区域间头足类资源量从北往南呈现递增趋势,黄海北部、中部、南部头足类的平均渔获率分别为0.55 kg/h、0.67 kg/h、0.98 kg/h。本研究结果可为黄海头足类资源养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黄海的玉筋鱼资源及其渔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昌海  唐明芝 《海洋渔业》2000,22(2):71-72,70
<正> 玉筋鱼(Ammodytes personatus Girard)为冷温性小型鱼类,我国的渤海、黄海北部及朝、韩、日、俄远东海区都有玉筋鱼分布。近二年来,在黄海北部生产玉筋鱼的规模迅速扩大。1999年,我们在荣成市石岛渔港、青岛市沿岸渔村对来自不同渔场的拖网卸港船只及沿岸挂子网作业渔船的生产情况作了一些调查研究,并对不同渔场、不同渔期的渔获物作了多批生物学测定,结合历史记载,我们对黄海的玉筋鱼资源及玉筋鱼渔业有了以下初步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东海、黄海大型水母类资源动态及其与渔业关系的初探   总被引:34,自引:6,他引:28  
以 1990~ 2 0 0 3年东海区渔业资源动态监测资料为依据 ,分析了东海北部、黄海南部水母资源的动态及其与渔业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近年来 ,水母数量一直维持很高水平的大型水母为霞水母和口冠水母 ,远高于 2 0世纪 90年代初期的水平 ;这些水母分布在 2 8°30′~ 34°N、江浙沿海至 12 7°E ,以 7~ 9月份的相对资源密度指数为高 ;东、黄海海域水母数量的剧增伴随着渔业资源密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3.
带鱼卵子和仔、稚鱼的形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带鱼是我国重要海洋经济鱼类之一。本文根据1958年的人工受精和1964年采得活卵经过实验室培养,以及多年积累的资料,对渤海、黄海北部及其邻近海域的带鱼卵子,仔、稚鱼的形态特征作了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14.
魁蚶海区底播增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魁蚶[Arca(Anadara)inflataReeve],俗称赤贝,是一种海水营埋栖生活的经济贝类,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海北部。魁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美味可口,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是我国重要的出口水产品之一。大连金州新区濒临黄海北部,过去是魁蚶主产地。上世纪80年代初,有专业船队进行魁蚶采捕,日获量达百余吨至数百吨。由于对魁蚶资源过度采捕,致使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几  相似文献   

15.
魁蚶(Arca(Anadara)inflata Reeve)品系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魁蚶俗称赤贝,广泛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日本海和菲律宾海域,是世界人民非常喜欢的经济贝类。我国北至辽东半岛,南至海南沿海均有分布,但犹以黄海北部的魁蚶资源最集中,种群最纯正,品质最优良,营养最丰富。  相似文献   

16.
黄海太平洋褶柔鱼种群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近年来我国主要海洋渔业公司和群众渔业单位,在黄海拖网生产专捕和兼捕太平洋褶柔鱼的统计资料,结合多年来渔业生产经验,对鱿鱼的洄游分布状况作了具体分析。同时根据2004-2006年5次对山东近海渔业资料调查中的渔获统计及生物学测定,研究近年来黄海鱿鱼资源变动规律,并利用扫海面积法估算整个黄海海域的资源量。结果表明目前黄海鱿鱼资源利用较充分,并提出资源开发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7.
黄海春季浮游植物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98年 5月 16日~ 6月 1日 ,对黄海 ( 33°0 0′~ 39°30′N,12 1°0 0′~ 12 5°30′E)进行了浮游植物调查研究 ,结果显示 :1998年春季黄海已鉴定的浮游植物有 14属 2 9种。其中 ,硅藻门有 10属 2 1种 ,甲藻门 4属 8种。在硅藻门中圆筛藻属的种类最多 ,有 7种 ,其次是根管藻属 ,有 3种。甲藻门中甲藻属的种类最多 ,有 5种。浮游植物的平均数量为 2 .2 3× 10 4 个 / m3,其中 ,硅藻门的平均数量为1.55× 10 4 个 / m3,占浮游植物总量的 69.5% ,甲藻门的平均数量为 0 .68× 10 4 个 / m3,占浮游植物总量的 30 .5%。黄海北部浮游植物的数量高于黄海中、南部。黄海浮游植物分布密集区主要在调查区西、北部。与 1986年同期黄海浮游植物调查资料相比 ,1998年春季黄海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 1986年春季相似 ,但浮游植物的数量减少 64.6%。  相似文献   

18.
黄海北部辽宁沿岸搁浅的灰鲸及其资源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永波 《水产科学》1997,16(3):8-10
1996年12月7日在黄海北部辽宁省庄河市沿岸搁浅1头灰鲸,雌性,体长11.55m。由大连自然博物馆采为标本,本文记录其外部测量和头骨测量,并对其资源现状作简要分析。西太平洋灰鲸种群资源尚未恢复,亟待保护。  相似文献   

19.
丁永敏 《海洋渔业》2000,22(4):165-166,164
<正> 据长期生产实践和国内文献与放流资料,黄海鲐鱼产卵场在青岛外海有鲁南群,在烟台威海近海和辽宁南部长山列岛有黄海北部群。但未见报道朝鲜西海岸有其产卵场,更无资料证实黄海东西两侧的鲐鱼在生物学指标上有何差异。黄海秋冬汛鲐鱼围网作业生产者仅据生产实践推想似乎应有个“朝鲜西海岸鲐”的存在。这就在生产中渐渐笼统地形成了“黄海西路鲐”的概念,以区别于“朝  相似文献   

20.
我国沿海小黄鱼渔场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根据1971-1982年渤、黄、东海的渔业捕捞统计资料,描述了该时期小黄鱼渔场空间变化、不同渔场的产量的年间变化,并与近年来小黄鱼渔场的资料做了比较,对小黄鱼的空间分布、渔场变化和各渔场的重要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我国小黄鱼渔场可分为3类,即春季产卵场渔场,主要位于长江口及江浙沿海;夏季索饵场渔场,主要位于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近海;冬季越冬场渔场,主要集中在黄海中南部外海和东海北部外海。1974年后渤海区小黄鱼产量明显下降,自1979年后东海小黄鱼产量明显上升,并且超过了黄海区的产量。在本文所统计的水域范围内,不同渔场小黄鱼贡献率分布格局显示出两种模式:冬夏(12、1-2月和7-9月)季模式,渔场位置稳定,鱼群密集,产量集中,其中冬季主要位于黄海南部外海和东海北部外海,夏季主要位于黄海南部近海和东海北部近海,这些水域往往是专门捕捞小黄鱼的优质渔场;另一种是春秋季(3-6月和10-11月)模式,以洄游过路鱼群为主要渔获对象,鱼群相对分散,在这些水域,小黄鱼往往是兼捕对象。1971-1982年小黄鱼鱼群的分布与近年来分布格局类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