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中药复方在牛病毒性腹泻中的治疗效果,从贵州某养殖场2021年3—8月接收的患病毒性腹泻病牛中随机抽取50头成年牛和50头犊牛,将成年牛及犊牛各均分成2组,每组各25头.对照组病牛使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试验组病牛使用中药复方进行治疗,观察2组病牛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试验组成年牛治愈头数为15头,显效头数为5头,有效头数为4头,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成年牛治愈头数为9头,显效头数为6头,有效头数为4头,治疗总有效率为76.00%;试验组成年牛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犊牛治愈头数为12头,显效头数为8头,有效头数为3头,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犊牛治愈头数为9头,显效头数为5头,有效头数为3头,治疗总有效率为68.00%;试验组犊牛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牛病毒性腹泻治疗中使用中药复方能有效提高成年牛及犊牛的治疗总有效率,可广泛应用在牛病毒性腹泻治疗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中药复方治疗牛病毒性腹泻(BVD)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研究。方法:随机抽取腹泻成年牛、犊牛各70头作为研究对象,将70头腹泻成年牛、犊牛分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头,对观察组成年牛、犊牛予以中药方剂煎汤灌服治疗,对照组成年牛、犊牛予以病毒唑联合庆大霉素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成年牛、犊牛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成年牛治疗总有效率97.1%高于对照组57.1%,观察组犊牛治疗总有效率91.4%高于对照组64.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中药复方治疗牛病毒性腹泻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病理剖检、病料细菌学检测及PCR检测对新疆石河子市某规模化牛场成年牛与犊牛的死亡病因进行了诊断。结果表明,该场2016年3~5月份共有67头牛发病,死亡14头,其中成年怀孕牛41头,死亡8头,病死率为19.51%;2~8周龄犊牛发病26头,死亡6头,病死率为23.07%。成年牛与犊牛均表现出体温升高、口腔溃疡、腹泻,部分成年牛表现流产、产死胎、跛行等;剖检可见病死牛肠黏膜溃疡、脱落、出血等;无菌采集病死牛心血及肝组织接种于LB肉汤培养,但未检测到相关病原菌;采用BVDV特异性引物对气管拭子和肠内容物拭子进行RT-PCR检测,得到预期286bp目的条带,与Genbank登录的部分BVDV参考株的同源性为90.6%~92.6%。最终确诊,该规模化牛场成年牛与犊牛的死亡病因主要是BVDV感染。  相似文献   

4.
同盘吸虫病往往在局部地区的某类畜禽中形成暴发。南斯拉夫1968年暴发一次绵羊小沟同盘吸虫(Paramphistomum m-icrobothrium)病,约一个月内,造成30%的成年羊和77%的羔羊死亡;坦葛尼喀1962年暴发一次牛的同盘吸虫病,76头犊牛死亡73头,131头母牛死亡6头;南罗得西  相似文献   

5.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并发弓形虫病的诊治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2年7月,临沂市某家庭式小奶牛场发生了以发热、呼吸困难、腹泻、神经症状、怀孕母牛流产等为主的疾病。14头成年奶牛有9头发病,7头犊牛全部发病;死亡3头,其中成年怀孕牛1头,犊牛2头。总发病率为76%,病死率为19%。经诊断为附红细胞体与弓形虫的混合感染,并采取中西结合的综合性治疗措施,控制了病情发展,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1 发病情况及诊疗经过从2000年8月至2001年1月26日,内蒙古锡盟白旗有9户牧户陆续死亡29头牛(其中28头成年牛,1头犊牛),其临床症状基本一致,表现为口流清涎,瞳孔散大,四肢共济失调,然后麻痹死亡。发病后多数病例突然倒地死亡,少数发病后2~3小时死亡,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对引入青海省贵南牧场的新疆褐牛及其犊牛14项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被检新疆褐牛系1983—1984年引入青海和1985年自繁的犊牛,共54头(成年母牛33头,犊牛21头)。结果发现:①犊牛组的RBC、Hb、PCV、WBC值均显著高于成年母牛组(P<0.001);②成年犊牛组的嗜酸性白细胞比例显著高于犊牛组(P<0.001);③两组的血清钙水平都较低,成年母牛组的血清无机磷水平显著低于犊牛组(P<0.001);④除血清钙和无机磷以外,其余指标均与青海其他牛种和牦牛的相应值近似。  相似文献   

8.
赤峰市翁牛特旗某嘎查存栏成年牛1200多头,犊牛130多头,到2001到6月份,犊牛开始发病,发病率很高,死亡3头。根据发病情况、症状、病变和细菌学检验,确诊为牛泰勒焦虫病。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瘤胃微生物菌群对犊牛早期断奶的影响,试验选择10日龄的荷斯坦小公犊牛30头,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头,试验组分别于10,13,20日龄时投喂同群成年牛瘤胃液10,50,100 m L,并在15日龄时对其补饲开食料,对照组犊牛除不进行瘤胃液投喂处理,其他饲养管理与试验组相同。分别在犊牛初生2 h后、断奶当天进行体尺、体重测量。结果表明:采用成年牛瘤胃液投喂犊牛并实施早期断奶可实现55 d左右早期断奶,断奶后试验组与对照组(75 d左右断奶)体重和体尺指标均差异不显著(P0.05),但断奶时间试验组却较对照组提前了20 d,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组犊牛腹泻发病率较对照组低33.3%,效果非常明显。说明在犊牛培育期间采用成年牛瘤胃液投喂犊牛可以使犊牛瘤胃微生物菌群提早建立,促进犊牛瘤胃消化机能发育,并能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缩短犊牛断奶时间,实现早期断奶,同时减少腹泻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临沂市一家庭奶牛场,2003年4月份饲养的29头奶牛有17:5头(11头产奶成年母年,6头犊牛)发生了以高烧不退、流产、死胎、拉稀、呼吸困难,神经症状等为主的疾病。发病期间共死亡3头(其中成年奶牛1头,犊牛2头),发病率58%以上,病死率为17.6%。经综合诊断,确诊为奶牛的弓形体病。  相似文献   

11.
1991年8月27日到9月24日,奶牛流行热病在我场蔓延了29天。全场先后共有11头成年母发病(犊牛、育成年、青年牛未见感染),占成年母牛总数的12%,经过治疗全部病愈,且泌乳量大部分回升到原水平。  相似文献   

12.
1 发病情况 2002年1月22日西南农大奶牛场饲养的58头黑白花奶牛29头突然发病,总发病率达50%;其中成年母牛40头,发病29头,发病率占72.5%,拉稀便15头占51.7%,拉血便14头占48.2%,死亡1头占3.4%,奶产量下降20.6%。从发病到本病结束前后病程持续时间为8天,本场的18头犊牛、育成牛没有感染本病。  相似文献   

13.
前言1974年冬,我们先后试制了两批犊牛付伤寒明矾菌苗,在实验室内试验安全有效,但在现场斌验很不安全。小量试验时,注射了40头犊牛,死亡1头,以为是正常死亡,而进行了扩大试验。按犊牛1毫升,大牛2—5毫升的剂量肌肉注射,共注射耗牛482头,出现反应的达95%以上,死亡38头,死亡率占7.88%。  相似文献   

14.
1965年5月到66年3月在泽库县西布沙公社进行了犊牛肺线虫幼虫的排虫季节观察,现将情况简结如下: 一、流行情况及粪检该公社肺线虫病引起犊牛的死亡占犊牛死亡总数的一半以上,1965年据9个队的调查:324头周岁犊牛死亡16.48头,死亡率为14.3%,而其中因肺线虫病死亡24头,占53.2%。因而犊牛肺线虫病是影响育成牛只的一个严重问题。在病原方面,1964年5月份粪检周岁犊牛10头都是阳性。1965  相似文献   

15.
成年母奶牛患一过性发热病之后,流产与产畸形犊病情的研究结果:在40群奶牛中未进行预防牛病毒性腹泻(BVD)的疫苗接种,从1头犊牛的血液中分离出了BVD病毒,疫情继续了8个月之久,在群进行了BVD灭活疫苗免疫之后,疫情未  相似文献   

16.
无锡市奶牛的寄生虫感染和控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报道对无锡市4个奶牛场的171头奶牛(成年牛127头,犊牛44头)进行了寄生虫病原学调查,包括粪检和血清学检查,查出110头寄生虫阳性牛,为此制定了相应的综合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7.
牛巴氏杆菌病又称牛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巴氏杆菌在应激因素作用下引起的以高热、肺炎、急性胃肠炎和内脏的广泛出血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2007年7月中旬至8月初,我县大河乡大岔村2户牧民的34头毛犊牛相继发病,发病率占犊牛的49.28%,就诊前死亡9头,在强化免疫和治疗当中死亡7头。死亡率为47.06%,治愈18头,治愈率为52.94%。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成都市石羊奶牛场的初生犊牛腹泻发病死亡率很高。在1983~1985年三年间,该场共产母犊309头,死亡69头(22.33%)。发病死亡率最高的季节是炎热潮湿的三季度。经统计,该场三年内的三季度共产母犊97头,死亡达33头(34.12%),其中绝大多数是因腹泻死亡。1985年三季度产母犊31头,发生腹泻的竟达28头(90.32%),因腹泻死亡17头(54.84%),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难办的是,这类初生犊牛的腹泻,经用抗生索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为了减少该场初生犊牛的腹泻发病率和死亡率,我们特在1986年7~9月三个月的时间内,利用该场这段时间所产的28头母犊,作了饲喂发酵初乳预防犊牛的腹泻死亡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于。  相似文献   

19.
自八十年代以来,在甘肃省庆阳市的西峰、合水、庆城、华池、镇原等县(区)牛群中,开始零星散发一种以犊牛双眼失明为主要症状的疾病.1998年春季发病数逐渐增加,范围不断扩大.笔者从2000~2003年7月对上述县(区)的82头牛进行了眼底观察,其中成年牛35头(健牛19头,瞎牛16头),犊牛47头(健康犊20头,瞎犊27头),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剖检、实验室鉴别诊断等,证实该病是牛食用黄花根或茎叶引起的萱草根素(Hemerocallin)中毒所致.用YZ6E检眼镜对病牛眼底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20.
犊牛副伤寒也称犊牛沙门氏杆菌病,对犊牛危害巨大,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率高达20%~70%,死亡率高达5%~75%。成年牛也可发病,成年牛多为散发或隐性带菌,主要呈现肠炎、血痢、流产及败血症。犊牛副伤寒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两大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