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家蚕血液型脓病又称细胞核型多角体病、体腔型脓病,是一种病毒性蚕病。近年来施甸县家蚕血液型脓病逐年增多,已成为该县家蚕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病在各个蚕期均有发生,随着养蚕批次的增加发生  相似文献   

2.
一、血液型脓病 血液型脓病是一种病毒病,俗称脓病。在养蚕季节都可能发生,此病从感染到发病只有三五天,以春蚕和中晚秋蚕发生较多,尤以蚁蚕和起蚕最易感染。  相似文献   

3.
正家蚕脓病主要是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引起的病毒病,是养蚕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分为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3种类型。1.血液型脓病发生原因及症状在整个养蚕过程中,如饲养处理不当,都容易发生血液型脓病。根据病毒寄生在家蚕的部位不同,血液型脓病传染途径分为病毒经口食入和从蚕体伤口侵入  相似文献   

4.
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发展蚕桑产业是农业增收、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栽桑养蚕已成为各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一项主导产业,但蚕病是养蚕生产的大敌,由于农户对蚕病的防治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蚕病暴发流行,特别是家蚕血液型脓病,导致生产受损、农民收入减少,严重挫伤养蚕户的积极性。本文阐述了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原因,提出了蚕病诊断方法,并从严格消毒、提高饲养技术等方面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养蚕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据分析统计,因蚕病造成养蚕损失八成以上是由中肠型脓病、血液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3种病毒病造成的。在养蚕过程中,合理使用生石灰能够有效预防这3种蚕病的发生和蔓延。1环境消毒在每次养蚕开始前和结束后,按养蚕技术要求完成各项消毒工作后,用浓度为5%的生石灰浆粉刷一次蚕室、储桑室、上蔟室四壁、顶棚和地面,用浓度为1%~2%的生石灰浆喷洒蚕室周围环境及蚕  相似文献   

6.
正家蚕血液型脓病是目前在楚雄市东瓜镇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类蚕病,往往造成养蚕生产大幅度的减产,蚕茧品质差。该病传染力强,严重的挫伤了蚕农的养蚕积极性。因此控制血液型脓病的发生对广大蚕农增加经济收入,增强对管桑及养蚕的积极性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楚雄市东瓜镇蚕桑生产的实际和多年从事蚕桑生产的实践经验,提出相关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福尔马林液配焦糠防治蚕血液型脓病效果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液型脓病多见于蚕3龄后,特别是在5龄中期至上蔟前后发生较多。蚕感染该病后会给养蚕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我乡从1992年起,连续8年试验使用福尔马林配焦糠进行蚕体、蚕座消毒防治蚕血液型脓病,效果较好。主要操作方法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屏边县新现乡养蚕张数出现大幅下滑,经调查,养蚕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蚕农饲养家蚕在上蔟前血液型脓病大量爆发,蚕茧产量较低,平均每张蚕种产茧量只有30kg左右,茧质较差,黄斑茧、柴印茧较多,死笼率较高,造成蚕农收入大幅下降所导致。为弄清血液型脓病的发生规律,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对洗马塘村、底咪村的养蚕过程进行调查,经调查,发现血液型脓病的爆发是由于小蚕饲养密度过大、小蚕温湿度控制不过关、蚕室蚕具消毒不过关、大蚕蚕座消毒、蚕室通风不良所造成。  相似文献   

9.
蚕病是养蚕生产的大敌,不重视蚕病的防治工作,将会引起蚕病的大爆发,轻则使养蚕生产减产减收,重则使养蚕生产无产无收,严重影响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家蚕血液型脓病是楚雄蚕区发生比较普遍的一种蚕病,文章在阐述该病传染源、传染途径、发病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出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蚕农防病意识淡薄,消毒防病不到位、不彻底,养蚕技术差,操作粗放,桑园管理差等,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严格消毒、杀灭病源,精心饲养、增强蚕体体质,加强桑园管理、提高叶质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家蚕病毒病是养蚕生产中常见、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疾病,其中以核型多角体病最为多见.核型多角体病病毒寄生在血细胞和体腔内各种组织细胞的细胞核中,并在其中形成多角体,又称血液型脓病或脓病.以前血液型脓病多数为零星发病,危害不重,但近年来趋于多发,甚至达到地区性流行,造成部分蚕户颗粒无收.笔者通过对云南省蒙自、陆良、大姚3个县原蚕区的调查分析,总结其发生规律,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正> 1.蚕病的种类。蚕病的种类可分为传染性蚕病和非传染性蚕病。①传染性蚕病包括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和原虫病四大类,它是由病原微生物侵入蚕体并在体内增殖而引起的病害,又可以通过病蚕而传染给健康蚕。②非传染性蚕病是因农药中毒、机械创伤等致使蚕发病,这种病害不会由病蚕传染给健康蚕,如蝇蛆病、中毒病等。在农村养蚕生产中的蚕病主要是病毒病,其次为真菌病和细菌病。病毒病有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  相似文献   

12.
家蚕脓病是目前养蚕生产中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一类蚕病,脓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蚕茧的产质。家蚕脓病防治重点在于群体性控制,要根据蚕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季节和不同蚕区的发生情况,因地制宜,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3.
家蚕血液型脓病又叫细胞核型多角体病、核型多角体病、体腔型脓病、血液型脓病,生产上俗称脓蚕、水白肚、拖白水、爬边蚕、高节蚕等,该病在中国古已有之,早在宋代陈鼻编著的<农书> (公元1149年)已有记载.近年来,家蚕血液型脓病已经成为隆阳区多数蚕区的主要病害.  相似文献   

14.
蚕业生产中,每年因蚕病的发生而造成的减产和质量降低是非常惊人的,尤其是家蚕血液型脓病,该病传染性极强,一旦感染,迅速蔓延甚至暴发,造成蚕户颗粒无收以至绝产,严重影响蚕户的经济收入和种桑养蚕的积极性。笔者通过介绍血液型脓病病原特点,病征识别诊断,发病机理与规律,分析发病原因,讨论具体提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控措施,为蚕茧稳产、高产、优质提供保证,确保蚕农蚕茧收益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家蚕脓病是影响禄劝县夏秋蚕饲养的重要病害,在高发病年份,导致病发地区蚕农绝收。目前养蚕消毒药品种类繁多,且部分药品使用技术难于掌握。漂白粉取材容易,使用简单,笔者通过在禄劝县撒营盘镇多年观察实践,发现利用漂白粉液可有效预防和防治家蚕血液型脓病,为此就漂白粉防治家蚕血液型脓病的方法和剂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家蚕血液型脓病的症状、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血液型脓病传染力强,一经感染,小蚕3~4d,大蚕4~6 d就可发病死亡,特别是在高温多湿的夏秋季,发病更加严重,死亡更快.该病通过食下和创伤传染,以食下传染为主.在云南省的部分重点蚕区,因该病危害造成的损失约占总蚕病损失的80%以上,很多蚕农近乎绝收,且多次重复受到该病的危害,严重地挫伤了广大蚕农的养蚕积极性.现将家蚕血液型脓病的症状,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常州市金坛区中肠性脓病、细菌性败血病、血液型脓病、白僵病、病毒性软化病、微粒子病等常见蚕病的发生与防治,以期为蚕病的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2001,(7)
1.病症诊断家蚕病毒病根据病原及病症表现可分为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和空头性软化病三种。其中血液型脓病的症状较易识别,病蚕的体躯或节间膜处明显肿胀,体色乳白,常爬伏在蚕匾边缘,体皮易破常流出乳白色混浊血液。中肠型脓病发病后群体发育不齐,病蚕个体小,胸部呈  相似文献   

19.
家蚕血液型脓病俗称脓病、脓蚕,是对陆良县桑蚕生产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蚕病,在陆良县蚕桑技术力量较薄弱的中枢镇、芳华镇、小百户镇发病较严重,每年因该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千万元以上。现将陆良县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危害和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日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育成的家蚕新品种"华康2号",通过了河南省蚕桑品种审定委员会新蚕品种认证。"华康2号"是蚕业研究所以徐安英研究员为首的科研团队在"十二五"期间针对养蚕生产中主要发生的病毒病——血液型脓病,育成的家蚕抗血液型脓病新品种。该品种2013年通过了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4年参加了全国蚕品种审定。近两年来,家蚕新品种"华康2号"又在河南省鲁山县、伊川县等蚕区进行试养,在河南氟化物污染严重的地区,该品种表现出对氟化物高度耐受性和血液型脓病高度抵抗性的双重优良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