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1 毫秒
1.
为了研究海拔的变化与草甸退化程度对武功山草甸土壤碱解氮的影响,了解武功山草甸土碱解氮的分布情况,以武功山核心景区金顶1 600~1 900 m之间的不同海拔与不同退化程度草甸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A(0~20 cm)、B(20~40 cm)2层土壤碱解氮进行测定,分析武功山碱解氮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武功山草甸A、B 2层土壤碱解氮含量在同一海拔有明显的垂直空间分布特征,下层土碱解氮含量明显小于上层土壤,在重度退化的情况下这一特征表现不显著;海拔的变化对武功山草甸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不显著,海拔1 750 m左右上下层碱解氮含量均最多;草甸的退化程度对武功山草甸碱解氮含量的影响也不显著,说明武功山退化草甸土壤的供氮水平无较大缺失,在生态修复工作中利用氮肥或其他肥料调节土壤肥力需要谨慎合理。  相似文献   

2.
武功山生态旅游景区管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生态旅游的角度分析了武功山旅游景区的特点,对武功山景区的环境管理、社区管理和生态旅游者管理等3个方面进行了管理模式的探讨;对武功生态旅游景区进行了评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武功山草甸土壤微生物的分布情况,在武功山金顶附近采集土样,重点分析了海拔高度和干扰程度的变化对武功山草甸土壤微生物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分布情况的影响。研究表明,武功山草甸土壤微生物总数最多的是放线菌,其次是细菌,最后是真菌;海拔高度会影响武功山三大草甸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变化,三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不同干扰程度对草甸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适度的干扰会增加草甸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不同的生态因子对草甸土壤微生物的分布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武功山核心景区主峰金顶海拔1 600~1 900m之间的自然未退化草甸土壤与1 850m不同退化强度草甸斑块土壤2类处理为研究对象,对其A(0~20cm)、B(20~40cm)2层土壤全氮、全磷、全钾进行测定,分析武功山草甸土全氮、全磷、全钾的分布格局,及武功山草甸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对草甸不同退化程度的响应。结果表明:1)武功山自然状态下草甸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 094.4~7 473.6mg·kg-1、0.59~1.73g·kg-1和18.25~54.25g·kg-1。在同一垂直土壤剖面中均随着发生层的降低而减少,而全钾含量无此特征,且在A、B 2层中差距较小。2)海拔高度的变化对武功山草甸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的影响不显著,但是全钾随着海拔的上升呈显著上升趋势。3)不同草甸退化程度对武功山草甸土壤全磷全钾含量的影响不显著,但对全氮含量的影响达到差异显著水平,武功山退化草甸土壤的磷、钾素养分供应水平无较大缺失,但氮素的供应出现明显损失,可为生态修复中调节土壤肥力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武功山山地草甸土壤机械组成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密度计法研究了武功山山地草甸土壤不同土层、不同海拔高度和不同干扰程度的土壤机械组成特征。结果表明,武功山山地草甸土壤机械组成分布大致为粗沙粒细沙粒粗粉粒黏粒细粉粒≈中粉粒。其中武功山的土壤以粗沙粒、粗粉粒和细粉粒占多数,武功山山地草甸土属于壤土,沙粒、粉粒和黏粒含量适中,通气透水,保水保温性能都较好,且养分含量高。  相似文献   

6.
武功山地形复杂,自然条件优越,植物种类丰富.为了研究该地区木本植物区系,作者三赴安福县进行调查,共采集到木本植物标本1300余号,经鉴定整理表明,安福武功山木本植物区系具有较典型的华东地区中亚热带植物区系的特征.本文论述了武功山木本植物区系的基本特点,分析了树木资源状况,描述了主要森林植被类型,最后提出了关于保护珍稀树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以及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国内国土生态安全评价系统空缺问题,本文集成14 个定量评价模型,构建了国土生态安全评 价模型库,并利用ArcEngine 二次开发技术将模型库与GIS 技术有机结合,研发了一个集数据管理、国土生态安全评 价、图形输出于一体的通用性强的国土生态安全评价系统。并以湖南省作为系统应用示范区,示范应用表明,该系统 既能实现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一体化管理,又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精度,还能规范绘制和输出评价专题图,能满足国 土生态安全评价工作的需求,能为国土规划、管理部门评价国土生态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武功山草甸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与有机质和pH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量元素是植物生长的限制性营养因子,以江西省武功山山地草甸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的有效态微量元素与有机质和p H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质对有效态微量元素具有吸附作用,有效态微量元素对p H变化敏感。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Fe、Mn、Zn的含量,随有机质的增加而显著(P0.05)增加。随着土壤p H的增大,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Fe的含量显著(P0.05)降低,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Mn、Zn的含量显著(P0.05)增加。研究揭示了武功山山地草甸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与有机质和p H的相关性,同时也为武功山山地草甸植被保护及修复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江西省武功山山地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海拔高度(1 600~1 900 m)、不同土壤深度(0~20 cm、20~40 cm)、不同退化程度草甸下土壤养分分布特征以及有机碳、土壤其他养分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武功山不同土壤养分相同海拔不同土层间整体差异显著,呈现出表聚性特征,相同土层不同海拔间整体呈垂直分布规律;(2)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全磷、速效磷和p H值间则无明显的相关性。明确了武功山山地草甸土壤不同海拔间有机碳和各养分间的分布规律,揭示了土壤有机碳与其他土壤养分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为武功山山地草甸的植被和生态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江西的野生白术品质未获广泛认可,而声誉良好的浙西、皖南野生白术资源在清末民初之际又逐渐枯竭。在此背景之下,江西武功山沈家药场经营的萍乡种植白术顺势而起,被江浙沪各大药店视为可替代"正号于潜白术"的"隽品",一举提振了江西白术的声誉。武功山萍乡白术种植业的兴起及其道地药材地位的确立与其引入良种,利用武功山多高山深谷的环境,坚持长时间放荒的栽培方法及其背后所体现的"药人精神"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我国"数字家园"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网络化、信息发布、数据库建设、办公自动化等方面探讨了建设"数字家园"的关键技术,包括工作流管理技术、WebGIS技术、组件式GIS技术以及基于档案扫描技术实现无纸化办公等,为加速我国"数字家园"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三峡水库蓄水后部分支流出现"水华",主要原因之一是农村面源污染。在简要分析库区生态家园示范村建设对水库水环境保护的意义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库区生态家园示范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与预期效益。  相似文献   

13.
农业气象灾害损失评估方法及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期望产量和因灾减产量的确定方法,分析因灾减产量与相应年份农作物不同生长期所发生的气象灾害的强度、覆盖度以及作物对灾害的敏感度等关系,建立起因灾减产量的结构型统计评估模式。  相似文献   

14.
张文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327-4329
通过对历史灾害史料的搜集整理,研究淮河流域汉唐时期蝗灾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蝗灾的发生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和集中性,但并无明显的周期性,同时它和旱灾之间存在着极高的相关度。从月份分布来看,阴历4~8月是蝗灾的高发期。从季节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尤其夏季是蝗灾最为高发的季节。蝗虫可以大规模迁徙,因而其灾区具有流动性和广泛性,从总体上说,汉唐时期大部分蝗灾发生于淮北地区,淮南地区只有十几次记录。淮北蝗灾的分布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几乎每个地区都有发生,而淮南地区则以西部为多,东部则主要发生于今扬州附近一带。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自然灾害发生特征及灾后损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陕西省1996-2010年的自然灾害和粮食生产统计数据,分析自然灾害发生的基本特征及因灾损失情况。结果表明,水旱灾害是陕西省近年来遭遇的主要灾害,两者受灾面积占总灾种受灾面积的80%以上;灾害导致的农业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呈波动性下降趋势,灾害强度也呈下降趋势;1996年至2010年期间受灾人口、因灾死亡人数、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的比重均呈下降趋势,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24.3~302.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77%~4.51%。综合分析各项灾损指标,陕西省防灾减灾能力得到较大提升,防灾减灾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根据现代灾害学理论,灾害事件在灾情方面的轻重差别是评估灾害等级的基本依据。采用农业灾害灾度等级量化方法对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史资料中的灾害史料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了农业灾害的区域分布特征、农业灾害的年内季节分布特征、农业灾害在年际间的规律性和重大农业灾年等问题,认为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灾害年内发生频次差距缩小,农业灾害在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季节之间的差距大大减小,出现季节分布的均衡化趋势。春季农业灾害的发生频次增幅较大,夏秋两季农业灾害频繁发生,冬季农业灾害的发生频次显著增加。江南、山西、山东成为三大农业重灾区。江南地区是农业灾害频繁发生的重灾区。山东、山西农业区与江南农业区一起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灾害频繁发生、危害严重的农业重灾区,形成了农业灾害区域分布的新格局。农业灾害在年际间出现七个多发期。总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等以上农业灾年出现291次,在本时期360年时间中占81%。其中中等灾年166次,重灾年107次,特重灾年18次。  相似文献   

17.
近十年来,国内学术界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许多研究成果。综述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这些成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8.
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生态家园"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实践,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根据黑龙江省2011年气温、降水、气象灾情资料及相关部门的灾情资料,分析了2011年黑龙江省主要气候特点,统计并总结了2011年黑龙江省发生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主要气象灾害,包括:后冬异常低温、夏秋连旱、盛夏暴雨洪涝、风雹和早霜,并讨论了主要灾害对农业、林业、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81~2010年上杭县气象观测站气象资料,结合蜜雪梨对气候条件的要求,统计分析上杭县春季连阴雨、低温冷害、冰雹等气象灾害对蜜雪梨生长的影响,结合气象灾害特点提出相应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