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疆棉叶螨大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耕作栽培技术对新疆棉叶螨种群数量的影响.不同的土壤耕作技术、轮作、邻作、连作年限对种群数量均有显著影响.通过秋耕、冬灌,可破坏棉花害螨的越冬场所,消灭部分越冬害螨,减少越冬基数.连作年限越长棉叶螨的发生越重.前茬为小麦、玉米等单子叶植物的棉田,棉叶螨发生晚而轻;凡是前作为油葵、豆类等双子叶植物,棉叶螨发生早而重.棉花邻作小麦比邻作苜蓿的棉田叶螨发生轻.灌溉、施肥对螨量也有不同的影响.提出了棉叶螨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洪晓月 《植物保护》1988,14(4):45-46
瘿螨属于瘿螨总科(Eriophyoidea)蜱螨亚纲真螨目四足螨股,俗称壁虱。是植物寄生性螨类的重要类群,在农业上的重要性仅次于叶螨总科。 瘿螨大多呈蠕虫状,长0.1到0.33mm。体躯非常特化,仅能看到3个主要部分: (1)喙;(2)前足体(头胸部);(3)后半体(腹部)。由于体型小和身躯特化,肉眼难  相似文献   

3.
植食性螨类是农作物上的重要害螨,虫体小,危害大,造成被害植株大量落叶致死或降低产品质量,常年给我省农作物造成很大的损失。我省农作物上的害螨种类,主要有:棉花红蜘蛛,小麦的麦园蜘蛛,水稻的跗线螨,柑桔的全爪螨,始叶螨和锈蜘蛛,苹果山楂红蜘蛛,茶叶、蔬菜...  相似文献   

4.
几种花卉害螨及其检疫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艳 《植物检疫》2004,18(5):282-284
花卉害螨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危害叶部的叶螨(Tetranychids)、细须螨(Tenuipalpids)和跗线螨(Tarsonemids),还有危害球茎及根部的粉螨(Acarids).在叶螨中,以二点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最为普遍和危害严重,刘氏始叶螨(Eotetranychus lewisi Mc Gregor)对一品红等花卉植物危害严重;在细须螨中以太平洋须螨(Tenuipalpus pacificus Baker)对兰花危害最为严重;在跗线螨中以侧多食跗线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 (Bank)]最严重;根螨则以罗宾根螨(Rhizoglyphus robini Claparede)和刺足根螨[Rhizoglyphus echinopus (Fumouze et Robin)]为主.在这些重要害螨中,二点叶螨、侧多食跗线螨和刺足根螨在我国境内分布广泛,而刘氏始叶螨、太平洋细须螨和樱草狭跗线螨在我国大陆无分布.  相似文献   

5.
<正>为害草莓的叶螨有多种,其中最重要的有二斑叶螨(俗称黄蜘蛛)、朱砂叶螨(俗称红蜘蛛)等,是温室和大棚草莓栽培的重要害虫。通常以成螨、若螨在草莓叶背刺吸汁液,破坏叶组织和叶绿素,导致叶片发育迟缓,叶片皱缩,叶面出现黄色斑点,严重时呈锈色,植株矮化生长不良;开花期受害,果实缩小硬实,畸形果增多,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及品质,受害严重时可减产30%~40%,甚至绝收。  相似文献   

6.
杀螨剂生物测定的三种新方法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在杀螨剂毒力测定和害螨抗药性监测中,国内常用的生物测定方法是FAO推荐的玻片浸渍法,国外70年代也主要采用这种方法。但Dennehy等(1983)发现该法与田间防效相关性差,不能有效地监测叶螨(Tetranychus spp.)对三氯杀螨醇、克螨特和羟基薯瘟锡等杀螨剂的抗性,因此近年国外在害螨抗药性研究中已很少应用玻片浸渍法。现将杀螨剂生物测定的三种新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1.浸叶法 国际杀虫剂抗性行动委员会(IRAC)(1990)建议的杀虫/杀螨剂生物测定方法之四,适用于常见杀螨剂对叶螨属、苹果全爪螨(Panongchus ulmi)及柑桔全爪螨(P.citri)成螨的测定,具体步骤是:  相似文献   

7.
释放智利小植绥螨防治云豆上神泽氏叶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释放智利小植绥螨 (Phytoseiulus persimilis Athias-Henrion)防治云豆上神泽氏叶螨(Tetranychus kanzawai Kishide)的效果。从结果可见:(1)塑料棚内释放智利小植绥螨防治云豆上叶螨效果迅速明显。(2)大田播种云豆释放同一数量的智利小植绥螨,以早期叶螨密度低时防治效果显著,达96%以上,又可节省释放螨数量。后期气温高。叶螨繁殖快,防治效果达88%左右.(3)盆播云豆释放不同数量的智利小植绥螨,益、害比例以1:10、1:20、1:30、1:40释放,经7天后叶螨虫口下降90%以上;益、害比例以1:50、1:60的释放,叶螨虫口下降85%左右。  相似文献   

8.
武胜县园艺场种植柑桔1036亩,主要受柑桔全爪螨(红蜘蛛)Panonychus citri McG-regor、六斑始叶螨(黄蜘蛛)Eotetranychus sexmaculatus Riley、锈壁虱(柑桔瘿螨)Phyllocoptes oleivorus Aahmead等为害。控制害螨的天敌有长须螨、钝绥螨、巨须螨、食螨瓢虫、草蛉、六点蓟马、瘿蚊等,以长须螨Agistemns exsertus群体较稳定。  相似文献   

9.
朱天生  张萍 《植物保护》2004,30(4):89-90
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又名两点叶螨,属蜱螨亚纲、叶螨科、叶螨属,是一种世界性的害螨.在南疆香梨园,二斑叶螨是优势种,群集在叶背吸取汁液,造成叶片变褐发黑,严重时整叶发黄、脱落,果实被害出现黑斑,口感变差,品质降低,对香梨的产量和品级构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0.
麦岩螨是旱地小麦主要害螨,也是限制小麦高产丰产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对5年来麦岩螨在山西万荣的发生程度与环境因素变化之间关系的分析认为,麦叶螨的发生程度与环境因素关系密切,适量浇水、改善田间生态环境是防治小麦田害螨、夺取小麦丰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智胜小植绥螨已在兵库、高知、和歌山各县进行繁殖;兵库县作为防治草莓叶螨的主要措施,每日可捕食叶螨成螨2—3头,若螨10—20头,释放三周后可将害螨吃光。以每叶发生叶螨3—5头为释放期,释放量的益害螨比例为1:50—100。释放前后应注意农药的使用,植绥螨对有机磷农药抗性弱,而对杀螨剂和杀菌剂(除硫制剂外)抗性较强。  相似文献   

12.
荔枝叶螨Oligonychus litchii Lo et Ho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螨,寄主范围广,在荔枝产区为害严重。为明确胡瓜新小绥螨Neoseiulus cucumeris Oudemans对荔枝叶螨的潜在控制能力,采用功能反应和数值反应,分析了胡瓜新小绥螨在不同温度下对荔枝叶螨卵和若螨的捕食效应以及胡瓜新小绥螨对荔枝叶螨种群密度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胡瓜新小绥螨对荔枝叶螨卵和若螨均有较强的嗜食性,但对雌成螨几乎不取食。在20.5~32.5℃时,胡瓜新小绥螨对荔枝叶螨若螨和卵的捕食功能反应均拟合HollingⅡ型方程,20~29℃时,胡瓜新小绥螨对荔枝叶螨卵和若螨的处理时间、瞬间攻击系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对卵和若螨的最大日捕食量则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在28~29℃时,胡瓜新小绥螨对荔枝叶螨若螨和卵捕食能力最强、捕食量最大,处理时间最短,但当温度达到32℃以上时捕食量开始减小。另外,胡瓜新小绥螨对荔枝叶螨种群的控制能力,随着益害比的增加,荔枝叶螨种群数量明显下降,当益害比为5:10时荔枝叶螨种群数量在第9 d下降了40.78%。综合分析表明,胡瓜新小绥螨对荔枝叶螨卵和若螨具有一定的捕食作用,捕食的最适温度为28~32℃,在荔枝叶螨种群密度较低时释放胡瓜新小绥螨可起到一定的控害效果。  相似文献   

13.
植绥螨是农业害螨(叶螨、跗绒螨、瘿螨)的重要天敌。近年来,正在利用多种植绥螨防治棉花、柑桔、苹果、橡胶、茶、蔬菜及观尝植物上的害螨。本文就如何识别植绥螨及人工饲养等问题,分三方面作一简介。一、植绥螨科的分类植绥螨的分类较为混乱。有关植绥螨归属的报导已有20多篇,采用的毛序名称大多沿用Garman(1848)系统,或作了些修改,如Pritchard和Baker(1962)的毛序名称。此外,Hirschmann(1957)提出了中气门亚目毛序名称,也有不少人采用。植绥螨的分类特征,无论那一系统都是根据毛序,毛的数目及性质,气门沟的位置,某些器官及细微结构等(图1、2)。  相似文献   

14.
桔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McGregor)俗称柑桔红蜘蛛,是我国各柑桔产区的重要害螨之一。田间种群数量随季节变更呈现出有规律地消长。本文试图通过研究该螨的生殖力变化来揭示其数量变动规律,为更好地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叶螨是蔬菜作物上的一类重要农业害螨,但其在蔬菜上发生为害的优势种类尚不明确。本研究中,2009-2013年连续5年于北京和河北部分地区定点和非定点采集田间蔬菜作物上的叶螨,采用形态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所采集地的茄果类蔬菜和豆类蔬菜上叶螨种类包括截形叶螨和二斑叶螨,未发现有朱砂叶螨或者其它叶螨种类,表明截形叶螨和二斑叶螨是目前北京和河北部分地区蔬菜作物上的主要叶螨种类,改变了以往文献中朱砂叶螨是常见蔬菜作物主要叶螨种类的传统认识。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田间蔬菜叶螨的针对性高效防治。  相似文献   

16.
纽氏钝绥螨 Amblyseius newsami(Evans)是近年广东湛江地区捕食橡胶树主要害螨六点始叶螨 Eotertranychus sexmaculatus Riley的重要天敌。据调查,六点始叶螨的天敌中钝绥螨占80~95%,是抑制胶园六点始叶螨的重要因子之一。我们在1978~1979年间,对其生物学特性,田间种群数量变化进行了观察研究,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7.
刘长仲  贺春贵 《植物保护学报》1994,21(2):176-176,192
李始叶螨Eotetranychus pruni(Oudemans),山楂叶螨Tetranychus viennensis Zacher和苹果全爪螨Panonychus ulmi(Koch)是果树上的重要害螨,可为害多种果树,常在果园内混合发生。据调查,李始叶螨近年已发展为甘肃兰州和河西地区苹果园内的优势种群。张乃鑫等(1990)认为与苹果园的施药次数有关。为了从种群内在机制上了解果树叶螨种群数量分布和演替形成的原因,作者对李始叶螨、山楂叶螨和苹果全爪螨实验种群增长的各种参数进行了测定和分析。一、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材料 1989年5月从果园内采集三种叶螨的成螨分开饲养,以雌成螨产  相似文献   

18.
植食性的叶螨类,近廿五年来已成为农业上日益严重的问题,在棉田、果园长期广泛使用农药,许多害螨产生了抗药性,并且杀伤天敌,破坏生态平衡或刺激害螨的繁殖因而引起再猖獗,但解决这个问题,不能靠否定化学防治的作用,或禁用农药等方法,这是不现实的,化学农药仍是与病、虫、螨害斗争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解决化防与生  相似文献   

19.
拉哥钝绥螨Amblyseius largoensis Muma为植绥螨科Phytoseiidae中常见的捕食性种类,害螨的重要天敌,常发现同叶螨、瘿螨和其它植食性螨类生活在一起,捕食害螨的卵、幼螨和成螨,在自然界能在一定条件下控制害螨发生。近年来国内外许多作者:Nesbitt(1951),Chant(1959),Ehara(1959),Merwe and Ryke(1963),Prasad(1973),和广东昆虫研究所(1976),四川柑桔研究所(1976)的科研人员等进行了植绥螨的分类、形态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此外还有不少关于植绥螨的种群季节  相似文献   

20.
巴氏钝绥螨对截形叶螨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e(Ehara)是玉米害螨的优势种群,在我国北方玉米产区大面积发生危害[1]。由于玉米植株高、种植密度大,危害盛期药剂防治几乎无法实施,筛选和利用捕食螨控制叶螨的危害是拓展害螨防治的有效途径。为明确巴氏钝绥螨对截形叶螨的控制潜能,本试验测定了巴氏钝绥螨Amblyseius barkeri(Hughes)对截形叶螨各螨态的捕食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