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松是我国东北的珍贵树种。十几年来,辽宁、吉林、黑龙江省的红松人工幼林,均不同程度地受疱锈病为害。国内最早于1957年在我省草河口地区的红松人工林内发现该病,至1975年调查,抚顺、丹东、本溪等地13万亩(不包括近年新植幼林)红松人工林,发生面积达6万亩,占该地区红松总面积46.1%,已有1600亩红松林毁于该病的为害。发病严重的林分发病率达75%,严重威胁着红松造林事业的发展。 1958年以来,中科院林土所、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东北林学院等单位,对该病  相似文献   

2.
红松疱锈病,是由专性寄生菌引起的传染枝干部病害,主要危害二十年生以下的红松林。该病在黑龙江省和我省本溪、抚顺、丹东等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据一九七五年统计,本溪和抚顺地区红松幼林的发病面积高达二万亩左右,严重地块的发病率达60%以上,病株死亡率高达40%左右,目前正在迅速蔓延。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林业,防治红松疱锈病已成为当前迫切任务。我所(草河口试验林场)于一九五八年开始对红松疱锈病进行调查和观察,在防治试验方面曾先后应用过升汞、石硫合剂、五氯酚钠、二硝基磷甲酚、氨基磺酸钙、敌锈  相似文献   

3.
红松疱锈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清林业局各林场营造的红松人工林,一九八○年统计为31,905亩,部分已郁闭成林,近年来,发生红松疱锈病近780亩,频死率达13%。一九七九年以来,我们对十里坪林场51林班红松人工林疱锈病进行了观察与研究,并采取抚育、伐除病株、病枝、转主寄主等措施和松焦油,焦化蜡、不脱酚洗油等药剂防治,初步控制了该病的蔓延,达到了拟定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红松(Pinits korainsis ed et zucc)是我国的珍贵树种。十几年来,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红松幼林,均有不同程度的疱锈病发生、蔓延与危害。我省在1957年发现于本溪县草河口地区,据1975年调查抚顺、丹东、本溪等地的13万亩人工红松林,有6万亩发生疱锈病,占红松林总面积的46%。危害严重的发病率达70—75%。  相似文献   

5.
红松疱锈病损失量估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红松疱锈病(Cronartium ribicola)在我国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的广大红松原始林和人工林区普遍发生,蔓延速度很快,病情逐年加重,极大地威胁了现有红松人工林的生长和发展。1976年以来,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对其病原菌、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已取得显著成效。为准确掌握红松疱锈  相似文献   

6.
<正> 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 et Zucc)是东北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近年来,由于疱锈病的发生和危害,不仅影响树木生长,甚至造成树木枯死。该病最早(1957年)发生在辽宁省草河口地区的人工红松林内。1975年调查了抚顺、丹东、本溪等地的13万亩人工红松林,其中有6万亩发生疱锈病,占总面积的46.1%,  相似文献   

7.
华山松疱锈病调查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华山松疱锈病(Cronartium sp.)在陕西省的留坝、南郑、宁陕、洛南、太白、户县及甘肃省的兴隆山林区和武都县均有分布,是危害华山松枝干部的毁灭性病害,也是世界性林木病害之一。在国内仅见到红松和樟子松疱锈病的研究报道,关于华山松疱锈病尚未见正式的研究资料和文献。1982年以来,我们在秦岭南坡火地塘林区对该病进行了调查研究。由调查得知,华山松疱锈病在该林区平均发病率为13.1%,感病指数为7.5,并有逐年发展的趋势,严重威胁着华山  相似文献   

8.
林口林业局从1956年开始营造红松人工林,到目前为止,已造林60余万亩,根据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要求,将红松人工林进行分类经营,其中公益林36.9万亩,占总面积的61.5%,商品林23.1万亩,占总面积的38.5%。按林分组成划分又可分为三种类型:红松人工纯林。红松与阔叶混交林、天然林冠下红松林,其中20年生以下38.4万亩,21~30年生16.8万亩,31~40年生4.3万亩,41年生以上5000亩。目前进入生理成熟期,并具备结实能力的达21.6万亩。 为充分发挥和提高红松资源的综合利用价值,林口局于1996年初规划了10万亩的红松定向培育基地,并制定…  相似文献   

9.
红松疱锈病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松以其材质优良,林副产品丰富而驰名中外。近年来受疱锈病危害较重,已知辽宁、吉林省的不少地区和黑龙江省的桦川、勃利、鸡东、林口、孟家岗、依兰、南叉、横道河子、上甘岭以及伊春、带岭等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在辽宁、黑龙江的某些林区,发病率最高可达70%以上,不少人工红松林即将毁于该病。1977、1978年在黑龙江省林口林业局青山经营所进行的1万亩人工红松林的病害普查,发病面积约占1/3(3500亩)。且病害多发生在林缘、道边以及潮湿的缓坡地带,病树多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黑龙江省部分林区的红松人工林中出现了一种新病害——红松流脂型溃疡病。该病蔓延较快,危害严重。仅通河林业局浓河经营所的红松林中就约有2000亩严重被害,发病率达62%以上,感病指数为49.4,死亡率在9%左右,给生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为了解该病的危害情况,我们先  相似文献   

11.
红松落针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坦义 《林业科技》2003,28(4):24-24
红松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用材树种之一 ,但由于红松落针病的危害 ,影响了其正常生长。据报道 ,该病在伊春地区的带岭、浩良河、五营等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发病率在 10 %左右。该病1999年在绥棱林业局八一林场大发生 ,发病率为6 6 %。为此 ,1999年 6月 1日 ,在对八一林场红松落针病发生规律进行调查的基础上 ,进行了防治技术的研究。1 病害的发生与危害情况  调查结果 (见表 )表明 ,13林班病情指数为2 0 7,发病率为 6 6 % ;10林班病情指数为 6 3,发病率为 2 5 % ;7林班病情指数为 4 2 5 ,发病率为 89%。阴坡林缘发病较重 ,19年生红松人…  相似文献   

12.
Cronartium ribicola 引起的五针松疱锈病,是危险性病害,在欧洲曾泛滥115年之久,使大面积白松几乎全部毁灭,对于这种病害,林学界和病理界都很重视。我局从1977年开始研究红松疱锈病,曾经采取修枝、涂干、清除中间寄主等措施进行防治,但成本偏高,部分药剂产生药害,效果不明显,近几年来,在我局这种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据1981年5月份调查,青山经营所30、31、32、33林班发病率最高达  相似文献   

13.
红松疱锈病(Cronartium ribicola)是红松(Pinus koraiensis)主要的干枝部病害,严重地影响红松的生长和发育,是林业生产和科研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国内对该病的防治已有20余年的历史,但防治效果不显著。一九七八年,我们试图从林木抗病育种方面着手研究它,即利用数量化理论(Ⅰ)及电子数字计算机DJS-21研究红松抗病类型及个体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解决红松疱锈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 樟子松疱锈病对樟子松人工幼林为害很大,尤对纯林为害更严重。我场经营25年生樟子松人工种子林6,000亩,其中荒地造林的1,200亩严重受疱锈病为害,1980年发病率达20%。近两年由于我们加强了抚育管理,适时铲除林内疱锈病的转主植物山芍药等,较有效地控制了病情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探索药物防治的有效途径,从1981年8月至1982年秋,对樟子松病株进行了三次涂抹松焦油原液的防治试验。一、试验区概况试验医设在经过三次抚育间伐的25年生樟子松人工纯林内,面积15亩。每亩保留30株,郁闭度0.7,平均树高13.2米,胸径22厘米,  相似文献   

15.
红松疱锈病病株的鉴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红松疱锈病的危害症状及生物学特性,介绍了孢囊、蜜滴、树皮龟裂、虫瘿、团状树冠5种鉴别红松疱锈病株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红松是长白山林区主要用材树种之一,同时也是经济树种,生产的木材个大质优,林付产品多种多样(如松籽、明子、松针等),因而深受人们的喜欢。建国以来,我区各地营造了大量的红松人工纯林,生长的繁茂、茁状、非常良好。但是近几年来,却发现了大量的病害,使红松的生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并且蔓延的快,大有危及全林之势,其中尤以“红松疱锈病”为最甚。因此,我们在一九七九和一九八○年,对红松疱锈病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现将调查的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红松流脂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 etZucc)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树种,近年来随着栽培面积的扩大,病害种类不断增加,1978年在本溪市城郊林场60亩15年生人工林内发现一种新病害——红松流脂病,1982年调查发病率90.9%,死亡率2—3%,目前该病继续蔓延,丹东、宽甸、庄河、清原、草河口等红松人工林区,黑龙江省及吉林省  相似文献   

18.
中穴星坑小蠹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松是辽宁省人工林的主要造林树种,造林面积逐渐增加,一部分已郁闭成林。红松疱锈病是红松人工林的一种毁灭性病害,由于疱锈病的危害,致使树木生长衰弱、濒临死亡或枯死,给次期性害虫造成了侵入的条件,其中发生数量最多、为害最重的是中穴星坑小蠹。过去国内未见有该小蠹在红松人工林发生为害的详细报道。为给生产单位提供可靠的信息,清  相似文献   

19.
红松疱锈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自1956年在辽宁省草河口发现疱锈病以来,仅仅经过二十多年的时间,本病已在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许多地方的红松原始林和人工林中蔓延起来,病区逐年扩大,病势渐趋加重,对红松人工林的成长,已成为极大的威协。 1977—1978年,本组对本病进行了研究,现将东北林学院与鸡东县林木病虫害防治站等各单位2年的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朝鲜天然的红松(Pinus Koraiensis)自1963年以来就受到Cronartium 干锈病的威胁。为了选择红松抗疱锈病品种,在朝鲜已列入专项研究计划。目前提出的人工选择树木无性系,是作为近期繁殖改良造林苗木所应用的一种手段,为了确定抗疱锈病的最好办法,用扦插的方法繁殖人工无性系,这项工作已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试验方法试验材料是来自四个等级的源株年龄,即4,6,12和26年,四种类型的扦插基质:珍珠岩和蛭石(1:1),粗砂和细砾(1:1),精砂和草炭粉(2:1),草炭块为估计值。使用的是温暖的河边低地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