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明确西兰花轮作及其残体还田对土壤中病原菌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微菌核数量、马铃薯黄萎病发生以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分别于2017-2018年和2018-2019年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岱海镇元山子农场人工病圃和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菜园村自然病圃开展田间试验,利用NP-10培养基测定不同处理土壤中的大丽轮枝菌微菌核数量,并对马铃薯地上叶片和地下块茎上黄萎病的发病率、病情指数以及马铃薯总产量和商品薯产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以马铃薯连作方式为对照,西兰花轮作及其残体还田后土壤中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数量明显减少,其中在人工病圃于7、8和9月调查时分别降低了8.46%、36.41%和36.27%,在自然病圃于7、8和9月调查时则分别降低了7.22%、38.06%和48.84%;马铃薯地上叶片和地下块茎上黄萎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显著降低,在人工病圃对黄萎病的防效为32.91%和54.82%,在自然病圃对黄萎病的防效为46.72%和34.78%;马铃薯总产量和商品薯产量均有所提高,在人工病圃分别增产27.74%和40.08%,在自然病圃分别增产7.12%和8.77%。表明西兰花作为理想的轮作作物可应用于马铃薯黄萎病的有效防控。  相似文献   

2.
为探寻桑拟轮蚧Pseudaulacaspis pentagona (Tagioni-Tozzetti)有效的生态控制方法,采用目测调查法确定了花椒园内桑拟轮蚧的诱集植物,比较了该虫在大豆与马铃薯上的扩散能力、间作大豆和马铃薯与施用杀虫剂对桑拟轮蚧的控制效果及对产量和产值的影响。对花椒园桑拟轮蚧有引诱作用的植物有20种,其中大豆与马铃薯的诱集效果最好,桑拟轮蚧在大豆和马铃薯上的平均扩散半径为3.32 m和2.14 m,诱虫率分别为88.4%和84.4%。间作大豆和马铃薯对桑拟轮蚧的相对控制效果较好,达97.4%,与化防园及间作-化防园的效果无显著差异;间作园中作物的净产值及净增值均较好,显著优于化防园及对照园,与间作-化防园无明显差异。表明在花椒园内间作大豆与马铃薯可有效控制桑拟轮蚧的发生,并有增产增收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粉痂病[Spongospora subterranea (Wallr.) Lagerh.]是近年在会泽县新发生的病害,在高温、多雨、品种感病的情况下发病严重,不但影响马铃薯的产量,更重要的是影响马铃薯的商品性和病原菌传播。为此,本县植保站根据本县马铃薯的种植区域和品种布局,开展了不同品种、不同土壤及不同海拔种植区马铃薯粉痂病发病程度调查,旨在为当地马铃薯粉痂病的研究和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粉痂病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是我国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为进一步探明马铃薯粉痂病在云南省的发生、分布及危害情况,本研究于2018年-2019年,在云南省内马铃薯不同生态种植区,开展了马铃薯粉痂病的发生与危害情况调查。调查范围涉及19个县(区)、涵盖了19个当地马铃薯主栽品种(系)。调查结果显示:粉痂病在云南发生普遍,发病率在0%~51.72%,平均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15.01%和5.32。其中春作区马铃薯粉痂病的发生较为普遍,平均发病率为25.08%,病情指数为8.24。冬作区马铃薯粉痂病在部分产区有发生,平均发病率为4.93%,病情指数为2.39。与2004年-2008年云南省粉痂病调查数据相比,粉痂病发病率下降,病害有所减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种植马铃薯经济效益高,在滑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由于薯农对马铃薯病害预防意识淡薄,致使马铃薯黑胫病发生普遍,发病较重。一般病田病株率10%~15%,重则达30%以上,对马铃薯产量有一定影响。笔者对马铃薯黑胫病的重发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早死病种薯带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早死病的病原菌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在种薯块茎中主要存在于薯脐、芽眼及表皮中,新鲜薯块的维管束环及髓心组织中末发现病原菌。从病株及健株得到的薯块上都带有病原菌。带菌与植株是否发病无关。  相似文献   

7.
我国马铃薯疮痂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疮痂病(potato common scab)是由放线菌目链霉菌属的链霉菌Streptomyces spp.引起的土传兼种传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马铃薯种植区,不仅影响马铃薯的外观品质和销售价格,严重时还会导致马铃薯出苗延迟甚至引起幼苗死亡,造成产量下降,给马铃薯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已经成为全球危害马铃薯生产的第四大病害。2015年我国确立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推动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种植区域和规模不断扩大,马铃薯疮痂病在我国很多省(自治区)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并有逐年扩大和加重的趋势,严重影响商品薯、加工原料薯和种薯的生产,成为制约我国马铃薯生产的主要病害。本文对马铃薯疮痂病症状、发病因素、传播规律、致病机理、分类方法以及我国马铃薯疮痂病发生情况、种类及分布进行归纳,并对马铃薯疮痂病防治措施进行总结,以期为我国马铃薯疮痂病的研究和防治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在我省北部地区粮食生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每年因病虫危害造成的损失十分惊人。马铃薯环腐病、黑胫病又是马铃薯生产的主要病害,这些病害初期仅在局部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赫章、威宁两县以马铃薯为主食,其产量仅次于玉米,居第二位。近几年由于马铃薯癌肿病的严重为害,使一些群众惶恐不安,忧心忡忡,因为这将关系到他们的温饱问题。威宁县植保站曾于1981、1982年按照云南“湿度线”区划,用马铃薯癌肿病调查分布划线的方法对该县境内进行了选点调查,结果均无发现马铃薯癌肿病。1986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病害的发生严重影响马铃薯的生产。马铃薯主要病害有晚疫病、早疫病、青枯病和病毒病等。笔者介绍马铃薯常见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1晚疫病
  1.1症状
  晚疫病主要为害马铃薯叶片、茎和薯块。叶片感病,先在叶尖或叶缘呈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有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在叶背面产生白霉(孢子梗和孢子囊),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叶柄、茎部感病,呈褐色条斑。发生严重时,叶片萎蔫、卷缩,全株黑腐,散发出腐败的气味。块茎感病,呈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呈褐色,并逐步向四周扩大或烂掉。  相似文献   

11.
由集壶菌属癌肿病菌(Synchytriumendobioticum)刺激所引起的癌肿病,是世界上许多种植马铃薯的国家在马铃薯上的一种重要病害。1895年匈牙利最先报导这个病害。从那时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发现了马铃薯癌肿病,并认为是马铃薯上一种主要病害。  相似文献   

12.
 2013-2016年,对我国内蒙古、河北、甘肃、黑龙江、山西、宁夏和云南7省(自治区)53县市245块马铃薯种植田黄萎病的发生、病样采集和病原分离开展了研究工作,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了病原菌分类地位,并通过温室试验研究了主要病原菌大丽轮枝菌的致病力分化情况。结果表明:(1)我国北方6省(自治区)内蒙古、河北、甘肃、黑龙江、山西和宁夏属于马铃薯黄萎病病区,云南省属于无病区;(2)引起我国马铃薯黄萎病的病原菌为大丽轮枝菌和黑白轮枝菌两种,占比分别为75.5%和24.5%,大丽轮枝菌为相对优势病原菌种类;(3)根据病原菌种类可将我国北方6省(自治区)病田划分为大丽轮枝菌病田、黑白轮枝菌病田及两菌混生病田。其中甘肃为大丽轮枝菌病田,宁夏为混生病田,山西为大丽轮枝菌病田和混生病田,内蒙古、河北和黑龙江3种病田均存在。两菌混生病田中各类病原菌属于单独侵染致病。(4)聚类分析表明来自甘肃、河北和内蒙古3省(自治区)马铃薯的82个大丽轮枝菌菌株在马铃薯上的致病力至少可以分为3个聚类组,相应菌株的病害发展曲线下面积(AUDPC)均值聚类组间存在显著差异,相应可分为强、中、弱3个致病力类型,并确定了相应95%置信区间,其中强致病力菌株在3省(自治区)供试病原菌中所占比例分别为3.33%、21.74%和10.34%。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黑痣病病原菌分子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随着马铃薯产业迅速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轮作倒茬年限逐渐缩短,诸多病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影响了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黑痣病Rhizocto-nia solani是一种普遍且危害严重的土传病害。据调查,2009年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种植区黑痣病发病率为2.7%~52.3%,发病严重地块的植株死亡率高达90%。据Dj bali&Belhassen[1]报道,该病害能够造成马铃薯减产50%。马铃薯黑痣病菌侵害芽形成褐色斑并致芽坏死,地下茎和匍匐茎受侵表皮形成紫褐色溃疡斑,侵害薯块导致薯块畸形并在其表皮形成黑色颗粒状物。目前,国内关于马铃薯黑痣病的相关报道极少。本试验进行了马铃薯黑痣病病原菌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癌肿病是1912年引入北美洲东部地区的一种欧洲的马铃薯病害。在北美洲仅局限于宾夕瓦尼亚州、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西部的某些局部地区。马铃薯癌肿病一般只发生在小块的田园中或一些马铃薯生产上不大重要的少数单独的地区。然而,它在纽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适用于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拌种药剂,以陇薯7号原种种薯为材料,选择8种药剂进行拌种处理,出苗后20d抽样调查各处理马铃薯植株地上部鲜重、株长、茎粗,地下部鲜重、根系长度和体积,收获期调查各处理区马铃薯产量、黑痣病病薯率和病情指数。结果表明,8个药剂拌种处理对马铃薯黑痣病均有一定的防控效果,较空白对照区有不同程度的增产,其中22%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和30%吡醚·咯·噻虫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的应用效果最好,对马铃薯黑痣病防效达74%以上,较空白对照增产26%以上。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马铃薯癌肿病生物学特性等方面进行综述,通过分析该病害的传播和定殖规律,并采用GARP生态位模型分析预测该病害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参照国际上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方法,对马铃薯癌肿病在中国的危险性作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马铃薯癌肿病的潜在入侵区远大于目前的实际分布区,因此仍会继续在中国扩散;中国中东部的广大地区是马铃薯癌肿病最易入侵的地区,应采取措施防止其入侵。危险性综合评价值为2.163,在中国的危害风险性很大。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黑胫病田间防治药剂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通过药剂浸种法,研究了20%噻菌铜悬浮剂、30%琥胶肥酸铜悬浮剂等6种不同药剂对马铃薯黑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马铃薯播种前用20%噻菌铜悬浮剂600倍和30%琥胶肥酸铜悬浮剂400倍浸种对马铃薯黑胫病有较好的防效,两处理的防效均在75%以上。通过药剂浸种能有效降低黑胫病菌对马铃薯薯块的侵染,提高出苗率,降低田间病株率,对马铃薯黑胫病起到较好的防治作用,在生产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坏疽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金兰  王仲符 《植物检疫》1993,7(2):123-124
马铃薯坏疽病又名茎点霉腐烂病、纽扣状腐烂病,是对原苏联出口马铃薯检疫中7种应检病害之一,也是许多欧共体国家禁止或限制进境的一种检疫性病害。此病可降低种薯质量,导致出苗不全,植株生长受阻,并降低产量。在德国,块茎染病率达85%;在英国,马铃薯贮藏中所损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粉痂病综合防治技术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粉痂病已成为云南省马铃薯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但目前还没有有效防治粉痂病的药剂和措施。本试验于2005年对云南省马铃薯粉痂病的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大田试验和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大田试验和温室盆栽试验中,品种会-2对马铃薯粉痂病均表现较高的抗性,在播种穴中施用适量的豆饼进行处理均能较好地防止粉痂病的发生,其他处理的防治效果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福建省马铃薯黑胫病病原菌的种类、分布情况及群体遗传特性,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法对分离自福建省各马铃薯产区的90株黑胫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利用细菌基因组重复序列PCR(repetitive sequence-PCR,Rep-PCR)方法分析福建省不同地区的马铃薯黑胫病病原菌群体的遗传变异情况.结果 表明,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