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4 毫秒
1.
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理论与技术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植被恢复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首要工作。在回顾国内外植被恢复研究进展的基础上, 提出了植被恢复的理论基础, 总结了植被恢复技术措施, 包括植被恢复目标的确定、植被恢复的步骤与途径及其采用的技术方法, 最后探讨了植被恢复研究尚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科尔沁沙地植被建设方向和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科尔沁沙地植被的历史变迁和原生植被类型。提出了本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即根据具体地形地貌、土壤特点和残存植被特征,以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为目标,选择生态防护和经济价值高的植物种类,组建结构不同、功能各异的人工植被体系,其结构不同于原生植被,但功能优于原生植被,形成新的高效、和谐、稳定的人工-自然生态系统。同时,对本地区植被建设的基本模式也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在对凌源市森林植被广泛详尽调查的基础上,将该市植被划分为了2个植被区、3个植被地区和3个植被小区。针对各小区的植被资源形状与特点,阐述了相应的森林植被培育方向与生态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利用Landsat TM和ETM影像数据建立植被受损模型,评价了植被受损的程度,运用植被覆盖度估算的像元二分模型,估算了植被覆盖度,总体上评价了芦山县经过4·20地震前后的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情况,同时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①2009年至2013年芦山县平均覆盖度从75.47%降低到70.22%②两个时期植被都是以较高覆盖度为主,约占总面积的36%,其中2009年高覆盖度植被面积大量的减少,减少的高覆盖度植被主要转化成了2013年中覆盖度的植被③2009年~2013年以轻度减少和稳定为主,轻度减少区和稳定区占总面积的75.66%,剧烈减少区和减少区占总面积的9.68%。这说明2009年~2013年植被有较严重的退化趋势④植被覆盖度变化存在着空间格局差异,随高程、坡度、坡向的分布特征差异显著⑤通过植被指数构建的植被受损模型评价了地震造成的植被受损情况,其中重度受损的植被大多是滑坡、崩塌的区域。通过研究植被受损的等级和覆盖度的动态变化情况,揭示了地震灾害对地表植被的破坏状况,为灾区的生态恢复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紫帽山生态旅游景区的植被类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按照《福建植被》的划分方法,该区自然植被有针阔混交林、暖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和灌草丛共4个植被型,计9个群系、16个群丛,均为人工植被和次生植被,其群落结构和组成具亚热带森林植被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就保护区植被的恢复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煤矸石山植被恢复技术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煤矸石山作为矿区主要废弃地类型之一,严重破坏了矿区生态环境.目前,对煤矸石山植被恢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矸石山的环境危害、基质改良和植物生长状况的分析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矸石山植被恢复理论的研究.本文在分析了煤矸石山植被恢复的研究现状和煤矸石山植被恢复存在的困难的基础上,提出了由立地条件分析与评价、矸石山基质改良技术、树种选择和规划、抗旱造林栽植技术、植被抚育管理技术和植被恢复的监测与评价等组成的矸石山的植被恢复“六阶段“技术模式,加深了煤矸石山植被恢复的理论研究,为矸石山的植被恢复提供系统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全面分析了长沙黑麋峰国家森林公园植被景观特点与存在不足,按照景观生态学原理,提出了公园植被景观改造思路及措施。在构建“五彩斑斓”的森林植被基质的基础上,营造特色鲜明的植被景观与高效经济植被斑块,沿湖、沿路打造景观廊道,全面提升公园森林植被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8.
采用基于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的像元二分法模型对1988、1996及2004年3期TM影像进行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提取,利用野外实测对2004年影像进行精度验证,并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对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格局定量分析,揭示九连山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规律,为该地区的植被恢复提供参考。研究表明:1)该模型对研究区植被覆盖度估算精度较好,无植被覆盖类型(裸地、水体)的估算精度达90%以上,低、中、高、全植被覆盖类型区域的估算精度达80%以上;2)1988年、1996年、2004年植被覆盖度均值分别为0.71、0.66、0.77,区内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特点,这主要是由于研究区全植被覆盖面积的大幅消长造成的;3)研究区内无、低植被覆盖与中、高、全植被覆盖之间的转换比例较少,覆盖度等级转换主要集中在中、高、全植被覆盖等级之间,说明16年间的覆盖度变化主要源于林区的渐伐活动,皆伐及开垦活动相对较少;4)在研究区停止采伐后,尤其是该地区自然保护区的成立,植被得到了较好的恢复,中、高植被覆盖类型大幅转换为全植被覆盖类型,2004年区内植被在覆盖度均值及全植被覆盖面积上均超出了1988年水平,九连山地区植被保护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本文初步研究了湖北大洪山植被的环境因素、区系特征及植被的基本类型。根据植被现状,按《中国植被》的分类原则,将该区植被划分为3个植被型组、10个植被型和143个群系,并对每一群系及某些重要群丛给予了分析和评价。此外,还从生态经济学角度出发探讨了本区植被开发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开展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植被多样性调查,摸清区域内天然植被现状及分布特点,将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内天然植被划分为4个植被类型、6个植被亚型、18个植被群落,对每一类型的植被群落进行特征与结构的详尽描述,对植被保护价值进行评价研究,并提出了植被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集水区法的森林生态系统影响径流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复杂, 具有减少地表径流、调节河川流量、减小土壤侵蚀等一系列保护环境的功能。森林植被变化对森林水文过程的影响会改变水量平衡方程的各个变量, 从而影响森林流域的水分分配和河川径流量, 进而对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循环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从森林结构、森林类型、森林覆盖率和森林经营4个方面总结了国内外基于集水区法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影响径流的结论, 即小流域的研究结果认为森林的减少将增加河川径流量, 而大流域的研究结果认为森林的减少将减少河川径流量。最后指出, 在研究单位和研究项目合作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各相关学科的新兴技术和研究设备, 通过整合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 阐明森林生态系统水土保持过程与机理, 是今后森林生态系统水文服务功能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在滇中高原区森林植被广泛调查的基础上,首先对本区地貌特征及水热条件作详尽介绍,进而论述了该区32个天然林和人工林类型的种类组成和分布规律,以及各森林类型的结构特点;研究了这些森林植被类型的演替规律,分析了现有滇中高原森林植被存在的生态问题;为开展滇中高原区主要森林类型的水源涵养功能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湖南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植被及森林景观的现状分析,在剖析其设计理念与构思的基础上,结合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布局,采取补植、封育、更新、抚育、综合改造等具体植被改造措施,达到绿化、美化、多样化的森林景观的提质改造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4.
森林河溪植被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河溪植被带对河流水质、水量,改善小气候、增加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从森林植被带的重要性出发,介绍了国外河岸植被缓冲带建设模式,提出了我国河溪植被带的建设原则、构建过程及其评价.  相似文献   

15.
从森林循环演替、森林特殊的生境、边缘效应、森林植被物种多样性及森林景观格局多样性等方面论述了林窗干扰作用,并讨论了林窗理论在山地型城市森林建设中森林动态管理、森林景观格局优化和林相改造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云南石林风景名胜保护区景观植被。在景观生态学和植物群落学理论指导下,将本区景观植被划分为2个类型,3个亚型,15个群系和21个亚群系,绘制了景观植被分布图。在上述基础上得出本区森林总覆盖率47.96%,景观植被覆盖率95.68%。并分景区景点计算出各分项覆盖率,分析了本区景观植被分布的4个特点。    相似文献   

17.
以生物量与立木蓄积量为基础,对内蒙古通辽市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贮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通辽市森林生态系统植被总碳贮量为1 307.03万t,其中,按林种分,用材林、防护林、特用林、疏林、经济林、灌木林、散生木、四旁树的碳贮量分别为:439.42万t、357.35万t、11.53万t、8.94万t、11.12万t、462.70万t、0.74万t、15.23万t;按树种分,杨树碳贮量最大,为680.88万t,占乔木林碳贮量的81.7%;按旗县分,扎鲁特旗森林植被碳贮量最大,为432.56万t,占总碳贮量的32.41%。  相似文献   

18.
森林通过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到碳库中,在“双碳”目标中起着碳中和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大冶市2019年林业资源二类调查小班数据,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对大冶市森林资源的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大冶市现有森林植被碳储量114.36×104 t,平均植被碳密度为23.66 t·hm-2;碳储量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冶南部山区,灌木林碳储量占比最高,其次为马尾松林;马尾松林的平均植被碳密度最高,达到35.64 t·hm-2。该测算结果可为大冶市实现“双碳”目标以及森林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数据基础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改进的线路调查方法对惠州市梁化森林公园植被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梁化森林公园植物资源丰富,公园的现状植被可以划分为3个类型,2个亚型。森林可分为南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常绿针叶林。此外,还有果园、山坡灌丛。对梁化森林公园的林分改造提出了建议,为公园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演替中林木对生境利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喀斯特区小生境及其地表着生植物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喀斯特区小生境分布面积及不同小生境植物的分布现状。不同生境面积比例关系是石面>土面>石沟>石缝>石槽>石洞。在森林群落的自然恢复演替进程中,林木株数密度的变化是从草本群落阶段到灌丛灌木阶段逐渐上升,灌乔过渡阶段林木株数密度和灌木林阶段基本一致,演替到乔林阶段林木株数密度最大,到顶级群落阶段林木株数密度又出现下降。在森林群落恢复的早期,林木主要占据石缝和土面的小生境,随着演替的进行,对于石面这种严酷的小生境植物也能充分利用。植被在自然恢复演替的早期,喀斯特区小生境对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限制作用,随着演替的进行,生境的限制作用逐渐减弱,在森林群落演替的后期,林中小气候的变化成为植物演替的主要限制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