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运用方差分析及统计假计检验对米槠(Castanopsiscarlesii)、闽粤栲(C.fissa)及丝栗栲(C.fargesii)三种小径阔叶树干容积密度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树干不同高度容积密度之间差异不显著;树干各高度容积密度与树干只积密度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且以0.3H-0.4H之间的差异最小;树干各高度容积密度平均变动系数为6.4%;米槠与闽粤栲、丝栗栲与闽粤栲之间的树干容积密度差异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方差分析及统计假计检验对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闽粤栲(C.fissa)及丝栗栲(C.fargesii)三种小径阔叶树干容积密度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树干不同高度容积密度之间差异不显著;树干各高度容积密度与树干容积密度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且以0.3H~0.4H之间的差异最小;树干各高度容积密度平均变动系数为6.4%;米槠与闽粤栲、丝栗栲与闽粤栲之间的树干容积密度差异显著,米槠与丝栗栲之间差异不显著;同一树种不同个体之间的容积密度变动系数为6.0%~7.8%.  相似文献   

3.
在祁连山北坡中部祁连圆柏分布集中区域设置了9个20 m×20 m的调查样地,根据野外调查的样地资料,采用扩散系数DI(方差/均值比)初步测定分布格局类型,并进行t检验,以聚集度指数、聚块性指数、平均拥挤度系数、负二项分布指数、格林(Green)指数和Cassie指标计测聚集强度等方法,对该地不同取样面积、不同海拔高度祁连圆柏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和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珍稀树种祁连圆柏自然种群不同取样尺度、不同海拔高度的分布格局属于聚集分布,但聚集强度有差异。说明聚集分布是祁连山北坡中部祁连圆柏自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4.
不同封山育林阶段闽粤栲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对福建南平不同封山育林阶段闽粤栲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封山育林幼龄期闽粤栲群落乔木层物种数、总个体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均比封山育林近熟期闽粤栲群落的大,但生态优势度却相反;封山育林幼龄期闽粤栲群落灌木层物种数、总个体数、生态优势度均比封山育林近熟期的大,但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却相反;封山育林幼龄期闽粤栲群落草本层物种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均比封山育林近熟期闽粤栲群落的大,但总个体数、生态优势度却相反.  相似文献   

5.
以福建北部闽粤栲天然林群落为对象研究其多样性,分析闽粤栲群落不同层次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并与邻近区域的其它天然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闽粤栲天然林不同层次中,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相对最高,与不同群落比较时,闽粤栲群落多样性指标存在差异,即Shannon Wiener指数与均匀度相对较低,Simp-son指数与重要值相对较高,说明闽粤栲在闽北天然林更新中起到重要作用,由于人为因素影响,局部均匀度下降致整体均匀度与丰富度有所下降。研究结果可为闽北闽粤栲天然林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闽粤栲人工林的生长及木材制浆性能,研究结果表明:Ⅱ类地15年生闽粤栲人工林平均胸径、平均树高、立木材积分别为24.3cm、16.5m和390.5574m3hm-2,III类地平均胸径、平均树高、立木材积分别为19.5cm、13.2m和199.9418m3hm-2。Ⅱ类地与III类地比平均胸径、平均树高、立木材积分别增加24.6%、25.0%和95.3%。闽粤栲在Ⅱ类地生长迅速.闽粤栲化学组成比较合理。木素含量平均为25.72%,戊聚糖平均为21.91%,纤维素含量36.81%。平均纤维长度、宽度、长宽比分别为0.63mm,22.4μm,长宽比28.1。与马尾松比较纤维长、宽度、长宽比都不及马尾松。但闽粤栲可以作为一般的纸浆原料林。闽粤栲粗浆得率52.06%,为马尾松的106.33%,两者硬度分别为18.6Kuppa和17.8Kuppa,残碱分别为4.88g/L和59.3g/L。闽粤栲残碱少,硬度大.其单位体积木材所获得的纸浆比马尾松多,闽粤栲可以作为造纸工业原料林。  相似文献   

7.
用样线法、调查法、幼苗萌发法研究松嫩平原盐碱草地种子库在小尺度空间范围的水平分布格局。结果表明:①土壤种子库的密度为(1179.27±917.78)粒/m2,其中有757株植物幼苗,单子叶42.93%,双子叶57.07%,隶属15个科,23个属,37个种。②土壤种子库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Margalet丰富度指数R、Pielou均匀度指数的范围分别为:1.42~2.03、0.70~0.78、1.50~3.33、0.77~0.89。选取出现频数较高的8个物种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离散系数的分析表明,只有苣荬菜在样方18显示出聚集分布,其他情况均为随机分布。Lloyd平均拥挤指数分析显示,繁缕、红足蒿、全叶马兰、寸草在该地区为聚集分布,而苣荬菜、碱蓬、稗草、羊草为随机分布。此外,在试验的取样间距(1m)前提下,8个物种在18个样方的空间相关性差别较大,8个物种在多数样方中显示空间负相关,表现正相关性的样方较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闽北闽粤栲天然林林隙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为闽北天然林的保护与更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闽北闽粤栲天然林中12个林隙内外进行植被调查,将林隙分为50,50~100,100~150,150~200m~2共4个林隙大小等级,在林隙的中心区、近心区、林冠区、边缘区和非林隙区中设置4m×4m的样方,对乔木层、灌木层、灌草层3个不同林层进行调查,通过计算不同大小等级、不同林层梯度林隙内外物种的丰富度指数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E、生态优势度指数λ与均优多指数Z,结合方差分析研究物种多样性对林隙的响应及其变化规律。【结果】闽北闽粤栲天然林不同林层中,林隙区内物种多样性丰富且高于非林隙区。在不同大小的林隙空间内,各林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随着林隙由中心区向非林隙区的不同梯度变化,物种多样性由差异显著向差异不显著转变。【结论】闽北闽粤栲天然林分结构相对稳定,林隙内的物种多样性丰富,但差异不显著,林隙的形成有利于闽粤栲天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维持与更新,对现有闽北闽粤栲天然林的经营应以保护与自然恢复更新为主。  相似文献   

9.
漳平市天然次生阔叶林群落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群落生态学方法 ,对漳平市天然次生林群落特征采用相邻格子法进行调查 ,研究了群落生物多样性、种群结构、空间格局 .结果表明 :群落物种丰富 ,乔木层、灌木层相对于其它各层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和优势度指数均较大、均匀度较小 .群落中主要建群种 :米槠、毛栲的种群分布格局为均匀分布 ,木荷、石栎的种群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 ,栲树、绒楠的种群分布格局为随机分布 .该群落处在发展阶段 ,尚未稳定 ,应继续封护 ,促进群落的自然演替  相似文献   

10.
将受害杉木树干视为以lm段为单位的多层次立体结构,以聚集度指标法、频次比较法研究粗鞘双条杉天牛越冬成虫在受害杉木各空间层的空间格局;采用马占山等(1990)重新解释的Taylor幂法则及徐汝梅(1984)改进的Iwao模型研究越冬成虫空间格局的垂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种群的分布在各空间层均是聚集的,但聚集度随高度上升而增大;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群数量随高度上升而减少,故防治的重点在树干基部。根据空间分布信息得到了0-1m段调查的理论抽样数,建立了0-1m段平均虫口(x)与整株平均虫口(y)的回归关系:y=1.4341+1.2541x。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实地调查,结合相邻格子法取样,应用扩散系数、平均拥挤度、丛生指数、聚块性指数、Cassie.R.M.指标、Morisita指数、负二项参数等指标,对霸王分布格局及其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分布区(L和P两大群落)霸王种群均表现为集群分布,且聚集强度较高,其聚集强度依分布区和选取样地的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排序为:L1〉L3〉L2〉P1〉P3〉P2;L群落的聚集强度明显高于P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即随着霸王自身种子的散落和根茎的繁殖,其种群的聚集程度逐渐增强,群落逐渐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2.
以闽北5个阔叶树种闽粤栲(Castanopsis fissa)、酸枣(Ziziphus jujuba)、木荷(Schima superba)、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和桤木(Alnus cremastogyne)为研究对象,采用SPAD-502叶绿素计测定不同树种叶绿素含量,比较不同树种新叶和老叶叶绿素含量,分析叶龄、方位及叶龄与方位的交互作用对不同树种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树种新叶和老叶叶绿素含量大小依次均为闽粤栲〉木荷〉酸枣〉米老排〉桤木;闽粤栲、酸枣和木荷3种乡土树种叶绿素含量差异显著(P〈0.05),米老排和桤木2种引进树种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3种乡土树种叶绿素含量普遍高于2种引进树种;叶龄、方位及叶龄与方位的交互作用对不同树种叶绿素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上述结果证明:造成不同树种不同方位、不同叶龄叶绿素含量差异的主要来源并非是方位、叶龄或方位与叶龄的交互作用,而是源于不同树种间的差异,这可为闽北地区阔叶林选种的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半天然杉阔混交林杉木及其伴生树种种群空间格局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采用聚集强度各指标对福建省虎头山半天然杉阔混交林杉木及其伴生树种的种群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综合聚集强度各指标的结果表明:不同立木级杉木及其伴生树种的种群空间分布基本呈聚集分布,随着立木级的增大,各种群扩散趋势越来越明显,其中杉木、米槠和少叶黄杞聚集强度表现为大→小的趋势,拟赤杨和木荷聚集强度表现为大→小→大→小的趋势,虎皮楠和丝栗栲聚集强度表现为小→大→小的趋势,低立木级阶段引起聚集分布的原因主要是环境作用。高立木级阶段引起的树种聚集分布的原因主要是环境作用或自身聚集性。表2参13。  相似文献   

14.
采用树干解析法,研究广西平果县海明林场23年生大叶栎人工纯林生长规律。结果表明:23年生大叶栎人工林平均胸径、树高和材积分别为19.4 cm、20.4 m、0.3261 m3。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速生期分别为2~8、6~11、6~23年,材积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曲线在23年时仍没有相交,说明23年生大叶栎人工林材积生长还未达到数量成熟龄。大叶栎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方程分别为D=1.713 3T-0.050 6T2+0.000 7T2-1.942 2、H=1.925 7T-0.039 8T2-2.489 0、V=-0.010 4T-0.002 4T2-4.084 8e-0.005T2+0.012 7。通过拟合方程推算,大叶栎材积将于第24年达到数量成熟。  相似文献   

15.
格氏栲空间格局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本文利用47个样地的调查数据,应用数学生态学一维格局的数学模式,对格氏栲天然林林分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分布的拟合结果表明,负二项分布可以做为格局的理论分布;格氏栲的空间格局是聚集度较高的群团型格局。并讨论了形成这一格局的原因。研究结果对指导格氏栲天然林的合理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福建主要树种的分布与气候条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应用温暖指数和湿度指数定量分析了福建主要树种的分布与水热条件之间的关系 ,米槠、栲树、青冈、木荷等树种是福建广域分布的物种 ,具有较大的 WI值范围 ;赤枝栲的分布区域窄小 ,WI值的分布幅仅达 34.8℃·月 ;红栲、乌莱栲、红鳞蒲桃等南亚热带成分具有较高的 WI值 ,与硬壳桂、黄瑞木、蕈树、甜槠、闽粤栲等典型的中亚热带成分交界的 WI值约为 1 75~ 1 85℃·月  相似文献   

17.
应用频次分布法和4种扩散指数法(包括扩散系数C、聚集度指标I、Morisita分散指标Iδ、Cassie.R.M指标CA)对福建武平帽布米槠林炼山前后6种主要树种分布格局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这6种主要树种炼山前后的空间分布型均符合二项分布(聚集分布).炼山后米槠种群(除了Iδ、CA和X/X公式外)、杉木种群、木荷种群、刨花楠种群和栲树种群聚集强度都不同程度增加,而中华杜英种群除了指标Iδ聚集强度增加外,其余公式炼山后聚集强度都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大叶栎人工林木材纤维形态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叶栎人工林木材纤维形态的变异规律。[方法]以大叶栎23年生人工林为材料,测定纤维的长度、宽度、腔径、双壁厚、长宽比、壁腔比,分析大叶栎木材纤维沿树干高度和随年轮的变异规律。[结果]大叶栎人工林木材纤维长度、宽度、腔径、双壁厚和长宽比、壁腔比分别变化在1098.2~1224.6、24.22~26.38、15.95~17.02、8.26~9.36μm和43.37~51.12、0.521~0.555,平均值分别为1156.2、25.43、16.56、8.87μm和46.01、0.540。纤维长度、长宽比和壁腔比随树干高度增加呈下降趋势,随年轮的增加呈增加趋势。[结论]大叶栎人工林木材纤维能满足纤维工业原料的要求,是一种较好的纸浆工业用材。  相似文献   

19.
长白落叶松-云杉-冷杉混交林林分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3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对长白山过伐林区特有的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云杉Picea jezoensis-冷杉Abies nephrolepis混交林进行了分析,目的是为长白落叶松-云杉-冷杉混交林林分结构的优化调整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该林分的平均角尺度为0.520,林木分布格局为团状分布;林分的平均混交度为0.64,说明它是一个由不同树种组成的呈现中度混交结构状态的较复杂森林群落;从直径大小比数来看,林分中针叶树种具有胸径优势,尤其是云杉的直径优势最突出,红松Pinus koraiensis则分化严重,生长处于劣势。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林分平均角尺度以及各树种的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分树种来确定采伐木,逐步使林分结构得到调整,接近最优结构。  相似文献   

20.
在地面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协同克里格插值法对研究区内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叶面积指数(LAI,leaf area index)和冠层郁闭度(CC,canopy closure)2个冠层参数进行空间分布估算研究,并与普通克里格插值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球状模型可以用来反映LAI和CC的空间变异,且两者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特征。②协同克里格插值得到的LAI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决定系数R2为0.635 1,而CC的决定系数R2为0.428 5;与普通克里格法相比,基于协同克里格法的LAI和CC预测精度均得到改善,其中LAI预测精度提高了1.94%,均方根误差减少2.00%,平均标准误差减少0.18%,而CC预测精度提高了4.82%,均方根误差减少1.90%,平均标准误差减少1.30%。③安吉县毛竹林LAI和CC都具有从西南到东北逐渐递减空间分布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安吉县不同区域毛竹林经营水平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