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河南省成土母质与土壤空间分布多样性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成土母质作为土壤发育的主要形成因素,二者间的关系密切。选取河南省作为研究区,从多样性的角度运用经典的仙农熵测度方法分析成土母质和土壤要素的构成组分多样性、不同母质基础上各土壤分类级别的多样性特征,并运用改进的仙农熵公式研究5 km×5 km网格尺度下不同成土母质对土类空间分布离散程度的影响及不同成土母质和土壤的空间分布多样性特征和相关性。结果表明:(1)成土母质类型虽少,但其构成组分多样性高于土类,这与二者分类系统的分支率有关;(2)6类母质类型中,残积、坡积物母质面积最大且发育土壤类型最为复杂;15种土壤类型与6类母质之间的关系有一对多、一对一和多对一3种类型;(3)不同母质上发育的土类的空间分布离散性程度不同,残积、坡积物母质上分布的优势土类为粗骨土,河流冲积物和河湖相沉积物母质上的优势土类分别是潮土和砂姜黑土,洪积物和黄土与红土母质上发育较好的两种土类为黄褐土和褐土,风积物母质上仅发育了风砂土一种土类;(4)潮土和河流冲积物母质分别是是河南省面积最大、空间分布多样性值最高的土类类型和成土母质类型,且成土母质与土类空间分布多样性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综上,河南省的6大类成土母质与15种土类的构成组分多样性和空间分布离散性程度存在差异,且二者的空间分布多样性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流域尺度下地形属性对土壤质地类型变异的影响,以西南地区重庆市彭水县的一个流域为研究区,基于成土母质和地形因子,运用分类回归树(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CART)模型,对研究区1165个样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土母质和地形因子均对土壤质地类型有重要影响,相对重要性较高的因子排序:成土母质(PAR)风效应(WindEff)地形湿度指数(SAGATWI);不同母质、不同质地之间地形因子存在显著差异,风效应(WindEff)和漫射辐射(DiffuseIns)分别是奥陶系和志留系母质条件下影响土壤质地分类的相对重要性最高的地形因子;流域尺度CART模型解释率为86.3%,说明CART模型对土壤质地分类精度高。研究表明,基于成土母质和地形因子构建的模型解释效果好,影响显著,可为该地区土壤利用区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紫色土成土速率的估算与田间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成土速率是确定容许侵蚀量的基础之一。本研究应用以物质循环理论为基础的Barth模型,估算了不同母质类型、不同种植植被和不同土层厚度下紫色土的成土速率,并在田间定位试验点测定了这三种不同处理条件下的成土速率,取得了以下结果:(1)用Barth模型估算的成土速率,与田间测定值比较,总体上明显偏小;且估算的成土速率主要与径流量显著相关;不同土壤母质下成土速率的估算差异显著,但不同植被类型和土层厚度下的差异不显著。(2)田间测定的成土速率,由于土壤母质特性和水热条件的差异,在不同条件下的成土速率差异明显,且均反映出一定的变化规律。不同类型紫色土的成土速率大小次序为沙溪庙组>蓬莱镇组>遂宁组;不同植被下的成土速率大小次序为作物>果树>牧草;不同土层厚度下的成土速率,总的趋势是母岩上覆盖的土层愈薄,成土速率愈大。(3)综合考虑田间不同试验条件下的成土速率并分析转换,四川丘陵区沙溪庙组和蓬莱镇组紫色土的成土速率确定为1 200 t km-2a-1,遂宁组的成土速率为800 t km-2a-1。  相似文献   

4.
海南岛成土母质的地形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多样性指数、多度分布模型等统计手段长时间以来在生态学领域被用于分析不同生态体的发生规律。本研究中将类似手段用于地形多样性 (作为地多样性的研究案例 )分析中 ,讨论基于海南岛土壤—地形体数字化数据库 (SOTER) ,通过对不同成土母质上地形类别的丰富度指数 (S)、多样性指数 (Shannon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 (PielouE)的计算 ,不同成土母质上地形类别多度分布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进而在地理信息系统环境中实现海南岛不同成土母质的地形多样性分析的数字化表达  相似文献   

5.
杨学义 《土壤》1983,15(2):51-54,64
环境中砷及其化合物的毒性和危害常与汞、镉并列。作为杀虫剂、除草剂加入土壤中的砷以及肿盐在土壤中的存在状况已有不少报道[1-4]。从元素背景值考虑,土壤中存在的砷,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虽然在成土过程中土壤剖面内砷的浓度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成土母质对土壤中化学元素最初含量的影响仍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古土壤成土过程的特异性及发生学意义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雪峰  鹿化煜 《土壤学报》2004,41(5):669-675
中国西北地区 ,从中新世以来就有持续不断的风尘沉积。这种风尘沉积作用即使在气候较为湿热的古土壤发育时期也未中断。黄土上土壤发生的独特性在于成土过程与风尘沉积的同步性。这种独特的成土过程使得土壤剖面深厚而均匀 ,常呈复合性状。古土壤与下伏黄土 ,不再是土壤与母质的关系 ;古土壤的真正母质应是成土过程中不断添加的风尘物质。古土壤中并不存在埋藏A层 ,对古土壤进行A、B、C等发生学层次的划分值得商榷。由于富含碳酸钙风尘物质的不断添入 ,成土作用强度受到不断削弱 ,绝大多数古土壤的成土作用强度未达到棕壤的发育强度。  相似文献   

7.
南宁市土壤硒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以南宁市土壤为对象,系统采集了2 767个表层土壤(0~20 cm)和711个母质样(150~200 cm)。用AFS原子荧光光谱法进行了样品全硒含量质量分数分析;研究了南宁市土壤全硒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南宁市土壤全硒含量变幅为0.09~1.34 mg kg-1,算术平均值为0.57 mg kg-1。土壤类型中,新积土全硒含量最高,平均为0.89 mg kg-1;紫色土全硒含量最低,平均为0.37 mg kg-1。成土母质中,全硒含量以二叠系碳酸盐岩母质发育土壤为最高,平均为0.79 mg kg-1;以下白垩系紫红色碎屑岩母质发育土壤为最低,平均为0.39 mg kg-1。影响南宁市土壤硒含量的主要因素是成土母质,土壤pH、有机碳及铁和铝的含量对土壤全硒含量的富集与分布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不同母质黑钙土黏粒矿物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土母质和红土母质发育的黑钙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分析及X射线分析,对同一气候和地理位置条件下的2种母质黑钙土的黏粒矿物组成及其差异进行研究,并探讨其演化机制.结果表明:2种母质黑钙土的黏粒矿物均以2:1型矿物为主,黏粒矿物组成一致性高,均含有蒙脱石、伊利石、蛭石、高岭石和石英.但各层次间衍射峰的强度以及部分衍射峰位置略有变化,红土母质黑钙土底层不存在蒙脱石,表层以绿泥石为主,而黄土母质黑钙土在底层存在绿泥石,在成土中后期可能转化为蛭石.红土母质黑钙土与黄土母质黑钙土相比,高岭石衍射峰强度更强,伊利石强度减弱,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减弱趋势更为显著,说明红土母质在成土早期,气候湿热,土壤风化较为强烈.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分析研究了吉林中部不同亚类黑土中硼、钼的含量及垂直分布规律,分析了成土母质、成土过程、成土环境对各微量元素含量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土母质中全钼及有效钼含量均高于黄土母质,而黄土母质中全硼含量较高。全硼在草甸黑土中表现出很强的生物富集特征,其余各剖面表现出较明显的淋溶特征;有效硼表现出生物累积并且从上到下逐渐减小,与有机质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全钼在草甸黑土、德惠典型黑土中有淋溶作用较弱的特点,在长春地区典型黑土中为表层富集,淋溶作用较强的特点;有效钼与全钼变化规律一致,白浆化黑土中有效钼的表层富集和淋溶程度最强。  相似文献   

10.
范本兰  杜国华 《土壤》1984,16(4):143-143
供试土壤,采自江西进贤县。成土母质为第四纪残坡积相红色粘土及其沟谷填充物,质地粘重。  相似文献   

11.
成都平原西部土壤速效钾含量剖面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准确获取土壤钾素剖面分布信息,掌握区域钾素运移和合理精准施肥的需要,基于134个剖面(0—100 cm)采样数据,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探讨了成都平原西部土壤速效钾剖面分布特征,并对比分析了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速效钾剖面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速效钾含量在水平方向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高值密集在金马河以南的崇州、邛崃和大邑区域,而低值出现在都江堰—郫县—温江一带,低值区面积占研究区面积50%以上,总体呈现由西南部向东北部显著降低趋势。垂直方向上0—100 cm随土层逐渐降低,表层土壤显著高于下层土壤(P0.05),下层土壤变幅(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0—100 cm不同土层块金系数均为25%~75%,表现为中等程度空间自相关性,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因素共同影响。表层土壤速效钾空间分布受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共同影响,土壤类型的解释能力最高,分别是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的1.97,2.58倍;下层土壤主要受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影响程度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相较之下,母质的影响程度增加更为显著。总体来看,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研究区土壤速效钾剖面分布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2.
浅谈土壤调查中成土母质类型的划分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明枞 《土壤》1983,15(3):110-114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当前正在以县为单位全面铺开,土壤调查工作正在紧张进行。据了解,普遍反映在野外调查中,对成土母质类型难以确切划分,尤其对山地、丘陵及其沟谷的母质类型更难掌握。  相似文献   

13.
成土母质对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成土母质对土壤团聚体数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与不同母质所含无机胶体的差别有关,对浙江省八类母质发育的团聚体组成的研究表明:母质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水稳定性影响顺次为玄武岩〉石灰岩、Q2红土〉花岗岩、石英砂岩〉泥页岩〉紫砂岩〉红砂岩。其中母质对5 ̄1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高小杰  胡霭堂 《土壤》1995,27(5):238-240,244
南京郊区菜地土壤钾素含量属中等偏低水平,其含钾及供钾状况成土母质等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15.
陶澎  林春野  冯泉 《土壤学报》1995,32(2):126-131
根据我国北部草原系列土壤中10种微量元素的实测结果,用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方法研究了母质和土类因素对该地区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并以主成分得分的调整独立方差为依据,探讨了成土作用对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影响的方向,强度及地域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证实,不同母质和土类单元草原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有明显差异,其中母质单元间的差别尤为显著,影响草原土壤表层微量元素含量的主要成土因素包括两种类型:导致元素含量下降的淋  相似文献   

16.
北京地区红黏土碱性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壤通报》2015,(4):769-773
以北京地区非碳酸盐母质上发育的2个红黏土剖面为研究对象,其微形态结构特征、剖面理化性质结果显示:土壤形成于古时湿热气候条件下,已基本脱钙,母质本身也不含有碳酸盐,但却表现中性至微碱性、土体内残存有微量的Ca CO3、交换性盐基离子以Ca2+为主、盐基高度饱和的碱性特征。这种碱性特征是由于现代黄土降尘所带来的碳酸盐参与到成土过程中造成的。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随着成土因素与成土过程的不断变化,应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土壤发生学理论,才能够正确的解释土壤成土过程与土壤特性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7.
母质对南方丘陵区水耕人为土理化性质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光中  张甘霖 《土壤学报》2014,51(4):772-780
基于时间序列系统分析了我国南方丘陵区三种母质起源的水耕人为土理化性质的演变,结果表明:成土母质可以决定黏粒与土壤有机碳(SOC)对人为水耕成土过程的敏感性,明显影响其演变特征。游离铁(Fed)对人为水耕的成土过程非常敏感,其迁移与转化主要受人为水耕成土过程影响,受成土母质影响很小;硅酸盐铁(Fet-Fed)对人为水耕的成土过程不敏感,但全铁(Fet)含量的分布主要受Fed的影响。黏粒的淋失会对土壤中元素的迁移与分布产生重要影响,造成SiO2相对富集和Al2O3相对亏损,在利用由Al和Si两种元素计算所得到的一些指标指示丘陵区水耕人为土的发育程度时一定要慎重;而TiO2在水耕人为土发育过程中相对稳定,可以作为稳定元素来指示水耕人为土演变过程中其他元素的迁移率。  相似文献   

18.
茶园-土壤系统的某些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效举  陈鸿昭 《土壤》1993,25(4):196-200
本文根据成土母质的不同,在三峡地区选择了6个茶园,对茶园-土壤系统中元素丰度特征、元素循环特点和元素收支状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赣南地区土壤pH值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强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赣南地区土壤pH值的影响因素和强度,为该区土壤酸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8 167组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卡方检验、相关系数等统计学方法,对土壤pH值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区83.1%的土壤为强酸性(pH<5.0),中性及碱性土壤比例小于17%。土壤pH值主要受成土母质和地质背景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影响强度表现为:成土母质 > 地质背景 > 高程 > 用地类型 > 地貌。酸性土壤分布在古生代火成岩和地势较高的元素流失区;中生代沉积岩和地势低洼元素富集区中土壤呈现碱性化,同时人类活动对土壤酸化的贡献不容忽视。[结论] 赣南地区土壤pH值形成主要受成土母质和地质背景控制,人类活动促使土壤pH值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出现一定程度的异化。  相似文献   

20.
采用传统统计、灰色关联度、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相结合的多元分析方法对岷江下游1 138个样点的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在0.89~6.49 kg/m2之间,均值为3.24 kg/m2。其在空间上呈不规则的斑块状分布,具中等空间相关性,表现出中部浅丘区高而西北和东部高丘区低的分布趋势。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酸碱度(p H)、成土母质、地貌类型、坡度和土壤质地均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的主要因素。其中,土地利用类型、p H、地貌类型、坡度和土壤质地与有机碳密度呈极显著相关。灰色关联度的分析表明与土壤有机碳密度关联最为密切的是地貌类型,其次是p H和成土母质,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的结果均表明地貌类型是最主要因素,成土母质和p H次之。综合比较以上方法,得出地貌类型、成土母质和p H为影响岷江下游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