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切花梅品种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阚中英  蔡浩勇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308-16308
从花枝的长度、着花繁密度、花形、花色、香味质量、萌枝力等方面探讨了梅花分级标准,并从筛选出的42个梅花品种中精选了“粉皮宫粉”、“扣瓣大红”等色、香、形俱佳的一级梅切花品种及多个二、三级切花梅品种。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对中国梅花研究中心品种资源圃的50个梅花品种进行综合调查分析,选出武汉地区梅花切花品种10个,并初步建立起梅花切花分级模型。其中I类品种有3个:‘雪海宫粉’、‘见惊梅’和‘小绿萼’;II类品种5个:‘粉红朱砂’、‘江南朱砂’、‘多萼朱砂’、‘江砂宫粉’和‘人面桃花’;III类品种2个:‘武汉早红’和‘东方朱砂’。  相似文献   

3.
青岛梅园通过多年对梅花的研究实践,选育出4个可作切花且抗寒性强的优良梅品种,并就其选育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梅花切花品种筛选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该文依据花枝长度及花径、花形、花色、香味质量、着花繁密度、萌枝力等特点,探讨了切花梅分类体系,初步从供试的62个梅花品种中筛选出‘粉皮宫粉’、‘扣瓣大红’、‘双碧垂枝’等色、香、形俱佳的一级切花梅品种及多个二级、三级切花梅品种.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梅花种质资源以及梅花育种研究的总结,对梅花品种资源进行实地调查,得到270个梅花品种的详细性状信息;结合对花梅和果梅的性状研究分级,选出7个性状作为花果兼用梅新品种的选择标准。根据花果兼用梅新品种的选择标准,在山东青岛通过实生选育以及杂交育种等方式培育,并且通过芽变选种选出4个抗寒花果兼用梅新品种。  相似文献   

6.
梅花品种抗寒性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电导法和生长法测定了梅花38个主要代表品种的抗寒性,并对梅花的系统、类、型的抗寒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杏梅系统比真梅系统抗寒,真梅系统的直脚梅类和垂枝梅类比龙游梅类抗寒。在直脚梅类的六个型中,玉蝶型和绿萼型抗寒性较强,朱砂型抗寒弱。垂枝梅类的‘骨红垂枝’同直脚梅类的朱砂型抗寒性相似。对梅花品种抗寒性的季节性变化、同型及同品种在不同栽培地区的差异及其枝条脱水等也进行了一些讨论。提出了在北京地区引种栽培梅花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7.
抗寒杂种梅花和"类梅花"品种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首次提出“抗寒杂种梅花”和“抗寒类梅花”品种的名称与概念,并简介了8个抗寒品种。其中‘送春’、‘燕杏’、‘小杏’、‘大羽杏’等4个属于杏梅种系;‘美人’梅属樱李梅种系。以上5个品种属抗寒杂种梅花。另有‘陕梅’杏,属杏种;‘辽梅’山杏、‘熊岳红’山杏、‘北绿萼’山杏等3个品种,属抗寒“类梅花。  相似文献   

8.
抗寒杂种梅花和“类梅花”品种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首次提出“抗寒杂种梅花”和“抗寒类梅花”品种的名称与概念,并简介了8个抗寒品种.其中‘送春’、‘燕杏’、‘小杏’、‘大羽杏’等4个属于杏梅种系;‘美人’梅属樱李梅种系.以上5个品种属抗寒杂种梅花.另有‘陕梅’杏,属杏种;‘辽梅’山杏、‘熊岳红’山杏、‘北绿萼’山杏等3个品种,属抗寒“类梅花”  相似文献   

9.
莘庄公园梅花有十一大品种群84个品种,尤以双碧垂枝梅、玉垣垂枝梅、金钱绿萼梅、昆明小跳枝、乌羽玉而远近闻名。根据梅花生态习性,从修剪、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控等方面对莘庄公园梅花的日常养护管理技术进行总结,探索出了一套规范化的操作规程,以期为梅花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国梅文化及梅花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梅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梅文化深厚的意蕴对梅花造景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梅花与园林要素结合,可形成"情"、"意"、"景"、"趣"交融的环境;此外,梅花与雪、月、鸟禽等结合,更能烘托梅花的清新明艳,提高园林审美情趣。在现代园林中,梅花应成为植物造景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园林造景中应借鉴和发扬古典园林中梅花造景的优良传统及其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1.
莘庄公园梅花有11大品种群84个品种,尤以双碧垂枝梅、玉垣垂枝梅、金钱绿萼梅、昆明小跳枝、乌羽玉而远近闻名。根据梅花生态习性,从修剪、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控等方面对莘庄公园梅花的日常养护管理技术进行总结,摸索出了一套规范化的操作规程,为梅花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比较了中国和日本梅花品种分类系统的差异。中国的品种群分类和日本的系性分类标准不一致,部分品种间不能明确对应。近年,两国相互引进的品种数量较多,有少量品种名存在差异。中国引入日本品种达70多种,包含了各个品种群,以江梅、朱砂、宫粉品种群为主;日本引进中国品种30余种,以宫粉、朱砂品种群为主,主要从武汉引进。中国梅花应用的主要方式是建设梅花专类园以供栽培和欣赏,梅花盆景的制作多为传统方式,梅花切花品种的筛选工作也有初步进展。日本的梅花栽植范围较广,多应用于园林造景,盆景则以矮化的小型盆梅为著。两国的梅花插花都是以古典插花为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日本的梅(Prunus mume Siebold et Zucc.)品种资源数量与中国相当,其中果梅品种100个,梅花品种300个左右.垂枝梅花品种资源丰富,品种数量估计在60个以上.垂枝梅古树、名木或大树保有数量多,检索到的树龄超百年的有10余株,均受到妥善保护,有数株已列入各级政府制定的保护名录.垂枝梅花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公立、公司和个人等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垂枝梅花主题观光园建设方兴未艾,正处在发展高潮中. “垂枝梅花节”专题成为旅游观光业的一个成长中项目.  相似文献   

14.
北京地区露地梅花品种资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北京露地栽培梅花(PrunusmumeSieb.EtZucc.)的品种资源进行了调查,着重对辽梅杏、丰后梅、绿萼梅、玉蝶梅、美人梅、垂枝梅形态的特征,叶片解剖构造及梅花物候等进行了观察,并且探讨了温度对梅花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梅花切花圃的建立和优质切花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我国首个梅花切花生产基地的建立,并重点论述了梅花切花的各项栽培技术措施及注意事项,为梅花切花今后更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出观赏价值高,适应长沙地区气候条件的的梅花优良品种,通过对长沙地区引种栽培的58个观赏梅花品种,根据花色、花径、花瓣数量、花香、着花繁密程度、自然花期、抗湿热性、生长势、特殊品质等9个主要观赏特征,结合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梅花品种观赏综合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初步筛选出观赏性好、适合高温高湿气候条件的梅花优良品种,其中Ⅰ级品种有4个品种,Ⅱ级有11个,Ⅲ级有26个,Ⅳ级18个,为梅花在长沙地区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南京中山陵梅园梅花(花梅)品种,及原产我国的果梅品种的花及果实性状全面调查和分析.从中山陵梅园梅花品种资源中优选出32个品种,从原产我国的果梅中优选出10个品种,作为花果兼用品种进行栽植,以增加梅花山花果兼用优良梅品种的数量和类型,并作为新品种选育的最佳材料.旨在通过梅的选种育种,使梅花山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特色旅游观光、园林观光、农业观光园.  相似文献   

18.
以“如花似玉”、“洛阳红”和“芳纪”等49个牡丹品种为试验材料,选取花色、花型、瓶插寿命等17个性状为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初步建立了牡丹切花品种综合评价模型,对这49个试验品种进行综合评价,以筛选出适宜推广的牡丹切花优良品种。结果表明,等级为Ⅰ、Ⅱ级的“如花似玉”、“洛阳红”和“芳纪”等26个优良品种,适宜推广种植。等级为Ⅳ级的“素心兰”和“荷花绿”等5个品种,不推荐作为切花品种种植。基于AHP的牡丹切花优良品种筛选,为牡丹品种的推广、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9.
该文简要介绍了梅花精神与梅州的关联,并从梅州古梅、新建梅花景点、梅州梅花的品类特点以及梅的副产品几个方面分析了梅州旅游的梅花资源。最后提出在梅州旅游中突显“梅”特色、创建“寻访古梅”旅游线路、建设观光梅园及举办梅花旅游节等设想。  相似文献   

20.
梅花研究六十年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12  
该文首先指出梅花作为中华传统奇葩的优异之点和目前在国内外应用中的地位,再扼要介绍梅花研究各阶段的主要目标及其结果:①早期调查研究阶段(1943~1962年)--调查整理了四川至上海、江苏、浙江以及广东等省市的梅花.②中期扩大系统研究阶段(1963~1989年)--既有"文革"前后之低潮,又在1979后继续前进,并于1989年出版<中国梅花品种图志>.③晚期深入提高阶段(1990年以后)--如把野生梅种质资源基本查清,并有新发现;又经多次修正后,将全国323个品种纳入中国梅花品种分类最新修正体系中;还在育种、古梅、分子水平研究、区域试验、梅文化及国际品种登录等方面有所发现和创造.在1996年主编综合性专著<中国梅花>后,又编辑出版了<梅品种国际登录年报>(1999)及(2000)两本(均中英对照).由于60年来梅花研究取得系统成果及中国梅花研究中心和梅品种国际登录中心等先后成立,我国已成为梅花与果梅之世界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