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根据Hansford(1946,1961)的分类系统和鉴定方法,采集鉴定和整理了福建省黑煤菌共4属43种;附丝壳属(Appendiculella)4种、小光壳炱属(Asteridiella)9种、隔孢炱属(Balladynastrum)1种以及小煤炱属(Meliola)29种,其中包括1个新种和13个在中国分布的新记录,新种是(?)木生小煤炱Meliola loropetalicola Y.X.Hu et Y.S.Ouyang,新种有中文、拉丁文描述和显微结构图。模式标本藏于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小煤炱科(Meliolaceae)4个新种和1个新变种.它们分别是:桑寄生针壳炱Irenopsis Loranthi Y.X.Hu,八宝树小煤炱Meliola duabangae Y.X.Hu,青藤生小煤炱Meliola illigericola Y.X.Hu et B.Song,大叶藤生小煤炱Meliola tinomsciicola Y.X.Hu et Y.S.Ouyang,红光树生小煤炱细小变种Meliola knemicola Hansf.var.minor B.Song et Y.S.Ouyang.桑寄生针亮炱的文字描述和显微结构图.模式标本藏于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3.
煤烟病是竹类常见的一类病害.在四川省成都、德阳、绵阳、宜宾和江苏、浙江等地共采集到100多份竹类煤烟病的一种产生大型子实体的病原菌标本,经组织、孢子分离得到纯培养菌株.提取纯培养子实体的总DNA,进行ITS序列分析,鉴定为Scorias spongiosa,海绵胶煤炱菌.该菌是中国竹类病原菌的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我国亚热带与热带地区植物叶片上小煤炱科真菌菌落中生长的微形菌6属,7种,这些菌类分布广泛,生活方式不同,重寄生半知菌是:梭孢旋痕霉,加里生旋痕霉小煤炱生雪霉.刺绣球霉。另外还有寄生纺锤小束霉,四胞斯氏霉和细胞箕孢,这几种真菌的生活方式不明。本文报告微形真菌,6属7种,均系国内新纪录。  相似文献   

5.
玉米上的蠕孢类病茵主要有玉米大斑病菌、、玉米小斑病菌和玉米园斑病菌。本文对上述3种病菌生理小种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评述,指出了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指导当前生产中的抗病育种工作。  相似文献   

6.
几丁质降解放线菌对棉花枯、黄萎菌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从土壤中分离到的58株放线菌进行了皿内拮抗试验及利用几丁质能力测定,在此基础上筛选出了F104,F1052株产几丁质酶的菌株,并测定了其对棉花枯、黄萎菌的离体和活体抑制作用。皿内观察发现,F104和F105均可寄生于棉花黄萎菌,F105还可寄生于棉花枯萎菌。平皿扩散试验结果发现,F104和F105的培养滤液无论经高温处理与否,均能使棉花黄萎菌呈现畸形菌丝,而经高温处理的F104还可使棉花枯萎菌表现为畸形菌丝。抑制靶标致病菌寄主活体定殖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F104和F105处理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超前接种防治黄萎病的作用,超前接种F105的间隔期与棉苗中枯萎菌的检出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正> 日本岛本觉也首创的酵素菌经岛本家族三代人的潜心研究及生产实践,后来发展成《酵素农业应用法》,又称《微生物农业应用法》。现以岛本光彦为会长的日本酵素世界社组织生产及经营酵素菌。有关资料显示,全世界已有23个国家和地区从日本引进及应用酵素菌。 日本磐亚株式会社为把酵素菌打入我国,加快在华经销步伐,首先在北京成立了磐亚株式会社北京事务所,由常务董事李星沙负责,他们大力开展宣传工作,积极寻找合作伙伴。曾  相似文献   

8.
从七十年代开始到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北方的条斑紫菜栽培业相继发生过大面积的病烂,造成了大歉收,威胁着紫菜的稳定生产并且严重地打击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因而紫菜病害的研究逐渐地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近年来,由于育苗、栽培技术的改进和加工机械的大量引进促进了条斑紫菜栽培的迅速发展,但是各种各样病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嫁接后茄子不同生育时期根际黄萎菌数量的变化,明确嫁接后茄子根际黄萎菌数量与抗病性的关系,并研究了嫁接诱导的茄子根际黄萎菌拮抗菌株X631和Z111对土壤黄萎菌数量的降解效果,进而分析了拮抗菌株对黄萎菌菌株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嫁接均降低了茄子不同发育时期土壤黄萎菌数量,且与病情指数变化一致;两拮抗菌株降低了茄子根际黄萎菌数量,降低效果较药剂处理略高;并发现拮抗菌菌株抑制了黄萎菌的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强。试验结果表明,拮抗菌通过抑制黄萎菌孢子的萌发降低了土壤黄萎菌的数量,认为嫁接通过诱导茄子根际拮抗菌产生而降低土壤黄萎菌数量是嫁接茄子抗病增产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0.
棉花黄萎病不同抗性品种内生菌数量调查与拮抗菌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不同生长期对棉花黄萎病不同抗性品种的植株根部内生菌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内生菌数目少于感病品种,但其拮抗内生细菌比例高于感病品种;进一步对具有拮抗活性的内生菌的产纤维素酶、蛋白酶、几丁质酶等水解酶活性和嗜铁素活性进行了测定,并根据对黄萎病菌抑菌带宽度、产水解酶和嗜铁素活性给予了赋值,筛选出赋值得分最高的7个拮抗内生菌菌株。  相似文献   

11.
王文磊  李茜 《农学学报》2022,12(5):70-76
为进一步促进县域农业经济转型升级、农业结构优化、农民收益提升。本研究基于农林文旅康产业间的组合,围绕农林文旅康产业分化、融合和整合形成的组织形态,构筑组织形态的新业态和新功能。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是农业、林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康养产业之间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5个产业之间相互融合推动新业态和新功能的发展。本研究以山西省泽州县为研究对象,围绕其资源和地形特点的发展基础,在新业态和新功能视角下,构建出“平川+现代农业主导”型、“丘陵+文化旅游主导”型和“山区+森林康养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机制、利益联结强化机制、政策保障机制和培育延伸拓展机制的发展机制。本研究对推动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的新业态和新功能发展具有实际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中美大豆(Glycine max(L.)Merr.)Ⅲ熟期组不同年代育成代表性品种根系的形态和活力,及其对施肥水平的响应,试图揭示大豆品种根系性状随产量改良的演变趋势。【方法】以祖先亲本相同(均来自Williams和Amsoy),分别在中国辽宁省和美国俄亥俄州(相同纬度)育种程序下育成的代表性品种为试材,于2012和2013年盆栽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大豆幼苗期(V2)将磷酸二铵水溶后均匀施入盆中,施肥量设3个水平,分别为0、150 mg·kg-1干土、300 mg·kg-1干土。在大豆苗期(V4)、开花期(R2)、鼓粒中期(R6)和鼓粒末期(R7)取样,于植株子叶节处剪断,套上内置脱脂棉的离心管,利用吸液差重法测定根系伤流量;用Epson Expression 10000XL仪扫描洗净的根系,使用WinRhizo2012软件分析扫描图像,测定根系总长度、根系总表面积和根毛数量;采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法(TTC法)测定根系活力;将扫描完毕的根系在105℃下杀青30 min,80℃下烘干至恒重,测定根系干重;在成熟期测定单株籽粒产量。【结果】随着大豆品种产量的遗传改良,俄亥俄品种和辽宁品种的根系总长度、根系总表面积、根毛数量、根干重、根系伤流量和根系活力的改良趋势一致,均随产量的改良呈递增趋势,特别是在鼓粒中期和鼓粒末期,根系形态和活力等指标随育成年代增加而增幅较大。相同年代品种相比,俄亥俄品种根系总长度、根系总表面积、根毛数量、根系伤流量和根系活力的改良程度大于辽宁品种。随着施肥水平增加,俄亥俄当代品种和辽宁当代品种在中肥(150 mg·kg-1干土)和高肥(300 mg·kg-1干土)水平下根系性状值均表现较高,而俄亥俄中期品种和辽宁中期品种在中肥水平下表现最佳。在相同施肥水平下,当代品种根系形态和活力等指标大于共同亲本和中期品种。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苗期、开花期、鼓粒中期、鼓粒末期根系总长度、根系总表面积、根毛数量、根干重、根系伤流量、根系活力均与单株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根系活力与单株籽粒产量相关性最为密切。【结论】在大豆品种产量改良过程中,俄亥俄品种和辽宁品种根系形态和活力等指标的改良趋势相同,其根系总长度、根系总表面积、根毛数量、根系伤流量和根系活力均随产量改良呈递增趋势,但俄亥俄品种的改良程度大于辽宁品种。俄亥俄品种和辽宁品种根系的耐肥性均得到增强,两地区当代品种的根系性状值在中肥和高肥条件下均表现较高,而中期品种在中肥水平下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13.
冬小麦-夏玉米周年农田资源高效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增加单位面积作物产量是提升粮食总产量、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探索农田资源高效利用途径及限制因素,为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提供指导。【方法】本研究以冬小麦、夏玉米为研究对象,在山东省4个生态区域(鲁东、鲁中、鲁西北及鲁西南),利用模拟模型等方法研究2008—2017年不同气候、栽培管理条件下作物产量,提出定量化评价指标,分析并明确影响各生态区域资源利用及产量提升的主要限制因素。【结果】(1)鲁东地区冬小麦生长季受光温资源、品种、栽培模式、水资源、氮肥资源因素影响率分别为16.96%、20.68%、1.39%、60.97%、0;鲁中地区受各因素影响率分别为37.72%、20.16%、1.57%、40.55%、0;鲁西北地区分别为17.90%、19.11%、1.20%、61.79%、0;鲁西南地区分别为33.65%、23.80%、1.65%、40.90%、0。(2)鲁东地区夏玉米生长季受光温资源、品种、栽培模式、水资源、氮肥资源因素影响率分别为49.11%、9.07%、10.64%、31.18%和0;鲁中地区受各限制因素影响率分别为56.62%、10.86%、11.65%、20.87%、0;鲁西北地区各因素影响率分别为43.01%、18.95%、11.26%、26.78%和0;鲁西南地区各因素影响率分别为64.42%、5.44%、15.84%、14.30%和0。【结论】冬小麦生长季鲁东、鲁西北地区农田资源主要受水分资源限制,其次是光温资源和品种的限制,栽培模式和氮肥资源影响不大。鲁中、鲁西南地区则主要受光温资源和水分资源的共同影响,其次受品种因素限制。夏玉米生长季4个地区均受光温资源因素影响最大,水资源次之,品种和栽培模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粉垄对甘蔗根系结构发育及呼吸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甘蔗粉垄技术增产增糖的根系细胞生理学机制,为粉垄技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桂糖42号为供试材料进行粉垄耕作处理(耕作深度40 cm),以常规耕作为对照(耕作深度25 cm,CK),分别测定土壤速效养分,甘蔗农艺性状及产量和糖分、根系形态、根毛区组织细胞结构、根系活力、苹果酸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等呼吸...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随着中国互联网的深入发展,高校评价面临着从传统环境转变为互联网环境。以环境变化为高校评价变革的检视起点,深入探索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评价变革及实现路径。[方法/过程]通过文献调查法和网络调研等方法,分析互联网环境下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变革,进而探究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评价数据、评价指标和评价结果的变革,研究探讨互联网高校评价变革及实现路径。[结果/结论]阐明高校评价如何变革,确定各级要素的实现路径,并构建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评价模式、建设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评价平台和加强培养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评价人才,为推进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评价的研究与实践,构建新的高校评价生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连续施用农用玉米芯炭的马铃薯生物学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探明不同材质生物炭在马铃薯生产上的应用效果及潜力,利用玉米芯制备生物炭,测定其结构及主要理化特性变化,并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该玉米芯炭对马铃薯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及病害发生等生物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芯炭具有富碳、多微孔特征,含有多种养分元素及阳离子交换量(CEC),总孔体积、比表面积分别比炭化前提高了4.37倍和3.89倍,适于农业应用。在连作砂质土壤施用玉米芯炭后,马铃薯株高及叶、茎干物质积累明显提高,利于促进马铃薯早发快长,连续2 a施炭的马铃薯中、大薯比例和小区产量分别比对照平均提高44.67%和29.01%,其中以C2处理(按4 500 kg·hm~(-2)标准施用生物炭)的产量最高。同时,马铃薯块茎干物质、淀粉、可溶性蛋白、还原糖含量分别比对照平均提高7.78%、14.59%、19.53%、15.38%,商品、食用及营养品质有一定提升。此外,玉米芯炭处理的马铃薯疮痂病、晚疫病发生率显著降低,分别比对照平均降低93.43%和87.77%,抑制效应明显。研究表明,玉米芯生物炭对马铃薯具有"促长、增产、提质、抗病"的生物学作用特征,适于马铃薯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17.
炭化温度对牛粪生物炭结构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牛粪为原料,在不同炭化温度下(200、300、400、500、600、700 ℃)采用热裂解法制备生物炭,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元素分析仪、比表面积分析仪,结合Boehm滴定法、碘吸附及亚甲蓝吸附等,对所制得的牛粪生物炭的形貌特征、元素组成、比表面积、孔径、表面官能团和吸附性能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炭化温度升高,产率和挥发分含量降低,灰分和固定碳含量升高,pH值增加,制得生物炭的形貌特征更有规则且孔隙更加紧密。适当的升高炭化温度有利于孔隙的形成及微孔数量的增多,比表面积和孔容逐渐变大,而孔径逐渐减小。随炭化温度升高,牛粪生物炭的C含量增加,而H、O含量减小,N含量先增加后减小,H/C、(O+N)/C和O/C均下降,说明制得生物炭的芳香性和结构稳定性增强,但极性和亲水性减弱。表面官能团中羧基含量随炭化温度升高先增加后降低,羰基含量持续增加,而内酯基、酚羟基含量、酸总量和表面含氧官能团总量逐渐降低。碘吸附值和亚甲基蓝吸附值随炭化温度升高先增加后减小,在600 ℃下吸附值最大。  相似文献   

18.
食用豆在中国粮食组成、人类健康、土壤改良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贫困地区可作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随着食用豆基因组相继被破译,推动了食用豆分子遗传基础和分子育种研究.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成立以来,育成了一批高产、优质、抗病虫、耐逆、适宜机械化收获的食用豆新品种,集成了一批适合不同产区的栽培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  相似文献   

19.
生物炭对土壤-植物体系中铅镉迁移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探讨不同特性生物炭对土壤-植物体系中典型重金属铅(Pb)和镉(Cd)迁移累积的影响,分别选择花生壳、水稻壳、小麦秸秆、椰壳及生物燃气副产物5种材料制备的生物炭及不同粒径椰壳生物炭作为土壤调理剂,进行多茬蔬菜盆栽试验,研究各茬蔬菜可食用部位生物量及Pb和Cd累积量,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有效态Pb和Cd含量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生物炭的施加均可不同程度提升土壤pH、土壤有机碳含量及阳离子交换量(CEC)。除小麦秸秆生物炭外,其余4种生物炭均可显著降低土壤有效态Pb和Cd及蔬菜可食用部位Pb和Cd累积量,并对蔬菜有明显促生长效果。生物炭粒径越小对土壤有效态Pb和Cd含量的降低、蔬菜生长的促进及蔬菜Pb和Cd累积量的降低作用越显著。蔬菜生长与土壤pH、有机碳含量及CEC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蔬菜Pb和Cd累积量及土壤有效态Pb和Cd含量则与土壤pH、有机碳及CE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连续3茬蔬菜轮作后,80~120目椰壳生物炭、花生壳生物炭、水稻壳生物炭及生物燃气副产物生物炭仍对Pb和Cd复合污染酸性土壤具有明显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生物炭可通过改变土壤pH、CEC、有机碳等基本理化性质,对土壤重金属产生钝化作用,显著促进蔬菜的生长并可消减蔬菜对土壤重金属元素的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旱地小麦增产提质和环境友好协同的耕作与氮肥组合模式。【方法】2016—2017年(欠水年)和2017—2018年(丰水年),在豫西典型旱地小麦种植区设置夏闲季深松(ST,麦收后2周左右并隔年进行)和翻耕(PT,传统的7月底8月初等雨连年进行)2种耕作方式为主处理和小麦播种前施氮0(N0)、120 kg·hm-2(N120)、180 kg·hm-2(N180)和240 kg·hm-2(N240)4个氮肥用量为副处理的二因素裂区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其对旱地小麦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及其产量、植株氮素吸收利用和收获期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的影响。【结果】降水年型、耕作方式和氮肥用量及后二者互作对旱地小麦拔节后氮素积累量、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氮效率和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均有显著影响。深松与翻耕相比,显著提高了拔节后植株氮素积累量、花前氮素转运量及N240下的氮收获指数,不同氮肥处理的平均氮肥吸收效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显著提高8.6%—15.3%、23.9%—86.5%、8.1%—26.1%和9.1%—20.3%,最终在不降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同时,使产量在欠水年和丰水年分别提高11.9%和12.4%,蛋白质产量提高12.4%和13.5%,收获期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降低11.9%和25.4%。相同耕作方式下,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植株氮素积累量、花前氮素转运量、花后氮素对籽粒的贡献率、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收获期土壤硝态氮残留量显著增加,花前氮素对籽粒的贡献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肥吸收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逐渐降低,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利用率、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的变化因降水年型和耕作方式而异。从互作效应看,两年中STN240处理的植株氮素积累量最高,其产量和蛋白质产量(除欠水年与ST180处理外)、蛋白质含量(除丰水年与PTN240处理外)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氮肥利用率及其丰水年的氮肥农学效率不低于或显著高于翻耕下的所有施氮处理,收获期的土壤硝态氮残留量较PT240处理降低16.4%。从整体效应看,翻耕配施氮肥180 kg·hm-2可获得最高的籽粒产量以及较优的蛋白质产量、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利用率;深松配施氮肥240 kg·hm-2可通过深松提高氮效率并降低土壤硝态氮残留,通过增加氮肥用量提高蛋白质含量,最终使产量和蛋白质产量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2.6%—45.0%和7.3%—81.4%。【结论】深松有利于提高旱地小麦产量、蛋白质产量和氮效率,降低土壤硝态氮残留,但其适宜的氮肥用量高于翻耕。翻耕配施氮肥180 kg·hm-2是兼顾高产高效,深松配施氮肥240 kg·hm-2是兼顾高产优质高效和低硝态氮残留的耕作与氮肥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