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农作物种植采用地膜覆盖的方式,可以提高低温农作物的保温效果,预防农作物生长过程出现冻害现象,还能够减少杂草侵害,保证农作物顺利生长、发育,提高产量以及质量。但是,地膜覆盖技术为农业发展起到推动性作用的同时,加速了农业生产环节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采用科学、合理的农业举措,改善残膜污染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
地膜覆盖能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农作物产量。会东县是产粮大县,2020年农作物地膜覆盖面积达2.67万hm2。但随着地膜使用量的不断增大,也带来了残膜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为减少地膜覆盖污染,会东县对玉米种植应用生物双降解生态地膜进行了使用性及降解特性验证。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 :迁安市从 1982年开始引进地膜覆盖技术 ,1984年开始推广 ,面积达0 .2 87万hm2 (主要是花生 ) ,2 0 0 1年地膜覆盖达 1万hm2 ,多年来累计推广面积达 9.33万hm2 ,在同一块地上连续覆膜 5年以上的有 0 .6 7万hm2 。地膜覆盖技术对农作物有明显的增温、保墒和抑制杂草生长的作用 ,花生覆膜增产效果明显 ,有的可达 35 %左右 ,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因而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但多年推广地膜覆盖技术 ,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即残存在土壤中的农膜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和对环境的污染。具体表现在 :1.残膜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彭阳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属干旱地区,总耕地面积约100.3万亩。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引进推广地膜覆盖种植技术以来,因其具有增温、保墒、保土、抑制杂草生长、增产等显著特点,深受农民的欢迎。地膜覆盖技术在彭阳山区广泛运用于辣椒、玉米、马铃薯等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据统计,彭阳县每年地膜农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左右,年农膜使用量4000吨以上,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在提高彭阳县农业经济效益方面虽然发挥了  相似文献   

5.
目前地膜覆盖增温新技术,在国内外已广泛应用,地膜覆盖栽培对于提高地温、保水、保肥、提高农作物产量有明显效果。但目前我国地膜栽培新技术,多是在蔬菜、经济作物及药材栽培生产中,在粮食作物玉米栽培生产中还很少应用。 在高寒地区,利用地膜覆盖栽培新技术尤为重要,因此从1983年开始,在海伦县永和  相似文献   

6.
地膜覆盖对土壤棵间蒸发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门旗  李毅  冯广平 《灌溉排水学报》2003,22(2):17-20,25
农作物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 2 0世纪 8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其保温、保墒和增产效果明显 ,但不同地膜覆盖率对减少土壤棵间蒸发影响规律 ,目前国内研究不多。通过在室内研究覆膜灌溉土壤蒸发规律 ,研究出不同土壤含水率的水分蒸发和不同覆盖率对土壤蒸发的影响关系 ,并在田间进行验证。为今后定量评价农作物地膜覆盖减少土壤棵间蒸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地膜覆盖技术作为一项农业革命性技术,自80年代引进以来,已推广应用了近20年,它是提高农作物单产、改善农作物品质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先进技术,波誉为“白色革命”。  相似文献   

8.
正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农业栽培技术,能够改进和优化栽培条件、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墒情、抑制杂草生长,克服农田种植环境中的部分不利因素的影响,提高农作物产量、提前作物收获时间,对于培育作物优良品种具有一定积极作用。甘肃省作为我国最先试验地膜覆盖技术的省份之一,现如今甘肃省有多  相似文献   

9.
地膜覆盖技术及机具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地膜覆盖技术及机具的研究杨丰,曾繁理,刘秀艳(黑龙江省农机工程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省林业总局)由于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具有提高地温、抗旱保墒、增强作物抗病虫害的能力等特点,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有明显效果,因此,现已作为我省烟草、蔬菜和玉米等作物的稳...  相似文献   

10.
地膜覆盖栽培具有提高土壤温度,调节土壤水分,改善作物生长环境,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善作物中下部光照条件,减轻杂草滋生和病虫危害等作用,可促进作物早生快发提前成熟,提高农作物产量与品质,增加种植效益。然而在地膜覆盖栽培中有做畦、镇压、喷洒除草剂、铺膜、压膜、培土等作业环节,若采用人工铺膜,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且铺膜质量差,而使用地膜覆盖机械可一次完成上述多项作业,铺膜质量好,  相似文献   

11.
作物生理生长过程准确描述及产量的精确估计在社会食品安全和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物生长模型作为一种监测作物生长的数值模拟方法,已被证明是作物生长、产量预测和情景分析的有力工具.然而,在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气候走向的不确定性以及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都对粮食生产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何对作物生长进行准确模拟成为当前的热点关注话题.同时,除了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外,由于作物模型本身是实际作物生长过程的简化,物理结构并不完美,同时数据采集的随机性和初始条件的区域异质性,导致模拟结果不确定性较大.因此,在论述作物模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探讨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对作物模型的影响以及作物模型本身的不确定性,概述了模型-数据融合方法的类型及特点,以及区域尺度上作物模型与遥感数据结合所采用的减小不确定性的方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罗元成  汪应 《农机化研究》2017,(12):205-209
为了克服农作物生长大面积遥感监测精度较低的缺陷,实现作物生长态势的自动化监测,提出了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自主导航作物生长监测车辆,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作物生长监测的精度和自动化程度。该型自动化车辆通过导航标定线在田间对作物的生长状况进行实时跟踪监测,采用CCD数字摄像头对作物的生长状况进行图像采集,使用PC机对图像进行处理,并将图像利用通信技术传输到远程监控端,并根据图像特征数据建立了作物长势的监测和预测模型。为了验证其可行性,对作物的长势进行了实地测试,通过对叶面指数和作物生物量预测模型的测试表明:数据模型的实测值和理论值基本吻合,利用该方法可以建立多种作物的长势监测和预测模型,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阐述了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的概念及其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国内外作物模拟模型的研究主要以水稻、小麦和玉米作物模拟模型研究为主,近几年也出现了对其他作物模拟模型的研究,如大豆、棉花、烟草、马铃薯、苜蓿以及一些园艺作物。在分析已有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研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Accurate estimation of crop coefficients for evaporation and transpirati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optimizing irrigation and modeling water and solute transfers in the soil-crop system. In this study we used inverse modeling techniques on soil sensor measurements at depths from the soil-crop system to estimate crop coefficients. An inverse model was rigorously formulated to infer the crop coefficients and the lengths of growth stages using the measured soil water potential at depths during crop growth. By applying a micro-genetic algorithm to the formulated inverse model, the optimum values of the crop coefficient and the corresponding length of growth stage were successfully deduced.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lengths of both the initial and development growth stages of cabbage were 5 d shorter than those from the FAO56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Paper by the FAO). The deduced crop coefficient for transpiration at the initial growth stage was 0.11; slightly smaller than 0.15 recommended by the FAO56, while at the mid-season growth stage, the deduced value of 0.95 was identical with the recommended valu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dictions of soil water potential using the obtained values of crop coefficients agreed well with the measurements throughout the entire growing period, indicating that the deduced crop coefficients were credible and appropriate for cabbage grown under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of location and climate. It follows that the strategy presented in the study can enable accurate estimates of crop coefficients to be obtained from soil sensor measurements and inverse modeling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在不同生境条件下农作物的长势,明确并创造农作物的最佳生长条件,本文设计了一套精细监管下的作物长势与生境信息监测系统,对农作物所处生境与作物长势等信息进行探究。系统利用机器视觉、物联网等技术,完成了作物病虫害识别与生境信息监测等功能,有助于农作物的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6.
作物生长模型由最初的作物生长发育模型发展到农业决策支持模型,在科学研究、农业管理、政策制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回顾了作物生长模型的发展过程,并按照模型主要驱动因子,将作物生长模型分为土壤因子、光合作用因子和人为因子驱动3类并分别进行了归纳阐述;然后对典型的模型分别从模型模块、时空尺度、可模拟的作物类型等方面进行列表式对比;并对作物生长模型在气候变化评估、生产管理决策支持、资源管理优化等方面的应用,以及面临的极端条件、复杂农业景观和模型复杂度等挑战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认为遥感数据同化和孪生农场是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根据试验区温室黄瓜生育期环境因子实测资料,采用土壤水量平衡原理模拟了黄瓜生育期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过程,以模拟计算的土壤含水率与实际测试的土壤含水率的误差平方和最小为目标函数来确定温室膜下滴灌条件下的作物系数和作物需水量。结果表明,黄瓜生长期土壤含水率的模拟值和实测值较为吻合,两者相对误差在10%以内。作物系数在生长前期是逐渐变大,在作物生长旺盛时期作物系数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渐减小,与作物叶面积指数的变化规律一致。温室黄瓜需水量在生长期的前期随时间的变化幅度较小,变化为1.5~3.5mm/d;中期随时间的变化幅度较大,变化为0.2~7.5mm/d;后期随时间的变化幅度又变小,变化为3.5~7.2mm/d。  相似文献   

18.
饲草作物生长的动态监测与定量估算对于饲草规模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无人机遥感分辨率高、灵活性强、成本低,近年来在饲草作物生长监测领域发展迅速,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为了掌握无人机在饲草监测的国内外应用现状,确定重点发展方向,本文首先从数据获取、数据处理和饲草作物生长监测关键技术三个方面简述了无人机遥感在饲草作物监测中的基本研究方法。其次按照传感器类型从可见光、多光谱、高光谱、热红外和激光雷达遥感五个方面阐述了无人机遥感饲草作物生长监测的应用现状。最后针对研究应用中尚未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融合饲草作物时空尺度数据和多源遥感数据、进一步拓展数据获取手段、研发智能化数据分析综合平台是未来饲草作物监测领域应用创新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含水量是表征水稻生理和健康状况的关键参数,精确预测水稻含水量对于水稻育种和大田精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利用无人机搭载光谱图像传感器监测作物生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植被指数评估作物在单一或者几个生育期的生长参数,针对作物含水量监测的研究非常有限。本研究主要利用多旋翼无人机低空遥感平台获取不同生育期水稻冠层的RGB图像和多光谱图像,通过提取植被指数和纹理特征,分析水稻的动态生长变化,并构建了基于随机森林回归方法的含水量预测模型。试验结果表明:(1)从无人机图像提取的植被指数、纹理特征以及地面测量的含水量都能用于监测水稻生长,并且这些参数随水稻生长呈现出了相似的动态变化趋势;(2)与RGB图像相比,多光谱图像评估水稻含水量具有更高的潜力,其中归一化光谱指数NDSI771,611实现了更好的预测精度(R2=0.68,RMSEP=0.039,rRMSE =5.24%);(3)融合植被指数和纹理特征能够进一步改善含水量的预测结果(R2=0.86,RMSEP=0.026,rRMSE=3.51%),预测误差RMSEP分别减小了16.13%和18.75%。上述结果表明,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监测水稻含水量是可行的,可为农田精准灌溉和田间管理决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In dry land agriculture, crop failure is often due to dry seed beds which hamper crop stand establishment and root growth. Irrigation with small amounts of water may mak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uccess and failure of the crop. A 2-year field study on a sandy loam soil evaluated the response of wheat to irrigation with 4—60 mm water applied in various ways. An amount of 4 or 6 mm water applied in the furrow enhanced above-ground plant growth, root growth, grain yield and water use considerably compared to the same amount of water surface applied to seeded rows. With surface irrigation of 40 or 60 mm water, crop growth and grain yield increased further; however, a significantly higher grain yield was obtained with post-seeding rather than pre-seeding irrig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