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在“根艺热”中有一种重自然美、轻工艺美的舆论。而对自然美又往往不从本质上去理解,只从树根的原形外貌去论美丑。这样就把人的思想搞乱了。什么根艺不是工艺品;根艺不同于根雕;在加工中只能用“减法”,不能用“加法”;反对拼接雕琢……。好象每一件好的根艺品都是天生的,无需加工,否则就是劣品、下品,或入另  相似文献   

2.
李长瑞同志在《中国花卉盆景》杂志1989年第8期发表的《根艺创作九忌》(以下简称“九忌”)一文,读后很受启发。但其中有些观点有研究和商榷的必要。比如作者提倡“删繁就简”,反对“雕刻、造型”,肯定根艺而否定根雕或把根艺列为上品,而把根雕贬为劣品等等观点,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3.
“根艺”、“根型”(树根造型)、“根雕”三者的共同点即都没有脱离“根”的范畴。但从目前已经客观存在的三个名词上分析,它们的含义是有所不同的。所谓“根艺”即包括了树根艺术的全部,而“根型”与“根雕”两者却是“根艺”中派生出来的两个并列的“支脉”,随着创作的不断发展,说不定还会有新的“根艺”支脉出现呢。这在艺术走向繁荣的黄金时代里是很有可能的。如果用一个简单的图来表示他们三者的关系就是:  相似文献   

4.
读了87年第12期许传先同志的文章,心中颇有同感。根艺不同于雕刻。若竹根雕能参加评奖,那黄杨木雕则比它更富有表现力。根艺之所以能在艺术领域占一席之地,主要因为它表现了“树根”独一无二的天姿,就象人的指纹一样,没有二种相同的。而竹根雕、黄杨木  相似文献   

5.
《根艺特辑》以她独特的风姿破土而出,成为“艺林”中别具一格的新葩,这是广大根艺爱好者辛勤培育的结果,令人可喜可贺。遗憾的是:这朵“艺林之花”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命名,人们欣赏时众说纷纭,赞叹不一:“根形艺术”、“树根造型”、“根雕”、“根艺” (树根造型艺术的简称)等等。  相似文献   

6.
拜读《正本清源,以根为本》一文,笔者对魏先生所提观点实难苟同。现就根艺创作的取材范围,略述浅见,请根艺界同仁赐教。一、根艺概念的理解我们对“根艺”概念的理解,至少应着眼于以下两个方面才算辩证合理。其一,根艺是宏观上的一种泛指,是对“根雕艺术”、“树根造型”等称谓的高度精炼的概括和统一。根,指取材范围;艺,指人的创作。其二,根所指范围应  相似文献   

7.
今年六月,我有幸参加了“全国首届根艺展。”我想对评奖活动提一点异议。中心意思是:根艺应是根艺,而非根雕。因笔者是安徽参展代表之一,故不妨以安徽作品论证一二。安徽参展作品计150件。而唯一获得一等奖的是件竹根雕。该作品以精湛的刀功和巧妙的构图,细腻而逼真地“刻划”了一个须眉皆见五官全存的老者。论功夫可谓不浅,论用心可谓良苦。然而放在树根艺术作品中获奖,却令人“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似文献   

8.
(三)根艺创作的基本原则根艺创作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根料自然色彩和形态的限制。这就使根艺在创作及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手段,从而形成情调各异的艺术风格。在根艺创作中,大致有这么两种方法:一种是纯粹的剪裁加工,即只采用“减法”的造型形式,不加任何雕琢、着色和光饰;另一种是  相似文献   

9.
毋容置疑,雕琢是根艺创作的主要技法之一。但雕琢是否应有个尺度标准?这是根艺界争执不下的老问题。笔者认为,根艺作品应把“根味、意味、(天)趣味”作为衡量雕琢尺度之标准。这里谈点管见,供研讨。众所周知,根的质感、纹理、色彩、凸瘤、凹洞等因素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根艺家们独具慧眼,巧妙地运用这类令人称奇入迷的形态创造出天趣盎然有意味而又有根味颇浓的艺术品来。在作品中,应使意味、根味、(天)趣味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意味:这是一种内在的东西,是作者凝注在作品中的情感。根的自然美不是艺术。只有把作者的情感熔铸到赋有自然美的根料中并能以感动人的形式出现,这才是真正的根艺。这也是根艺意味之所在。比如,观赏《龙的传人》、《祖国在我心中》我们会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对中华民族的称颂,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这种情感不能用逻  相似文献   

10.
迄今为止,在《中国花卉盆景》上,已有两件题为《维纳斯》的根艺作品问世。一件刊于1987年1期第18页,属抽象型,无雕琢与拼接;另一件可见1992年1月第28页,为具象型,有雕琢,无拼接。这两件作品的根味如何,试想作一品说。“维纳斯”的原作,是一件雕塑作品。根艺要有根昧,要鲜明反映出树根的特征,不可能类如原作  相似文献   

11.
潘继兰 《科学种养》2009,(10):10-10
家住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水泉镇下辛庄村的农民李井民老汉今年54岁,他利用地处山区的环境优势,在农闲季节从事根雕及桩木盆景制作,并向工商部门申请执照,干起了根雕、盆景,不仅成为远近闻名的根艺盆景专业户,而且被当地人们称为“不畏年高巧致富”的好典型。  相似文献   

12.
我认为:根艺的局部雕琢,不要禁忌。雕琢。是为了补充根的天然欠缺所无法表现的部分。采用这种手法,可以大大提高根材的利用率,拓宽创作题材,变废为宝。如上图《弥勒佛》,假如不施以局部雕琢,就难于表达“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便笑笑世间可容之人”的内容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最近《台声》月刊以“海峡情,根雕缘”为题报道了福州根艺家林兴坦作品在台湾走红的消息。开始,林兴坦将心爱的作品“盼归”赠给海峡之声电台,以表示其为沟通海峡两岸人民的亲情和交往作出的贡献。后来,兴坦在台的姑妈到福州与阔别40  相似文献   

14.
我的家在山东兖州,属平原地带,搞盆景和根艺,没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但我的家却与根雕、盆景、奇石结下了不解之缘。提起我喜欢上这些艺术品,还得归功于《中国花卉盆景》。记得那是1988年,我到一位朋友家作客,他是位根艺盆景爱好者,家里摆设了许多根艺和盆景作品,书架上还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画论中说:作画贵在似与非似之间,不似则欺俗,太似则媚俗。这是对中国画创作的经验总结。特别是“似与非似”一词已被根艺爱好者们所引用,以此来阐述根艺创作的基本特点是恰如其分的。  相似文献   

16.
评点两则     
一、“桩景与根艺相结合"说法不妥贵刊94·l期第35页《桩景与根艺相结合》一文中“这一作品是桩景与根艺的结合,是一种新尝试(因低干已成为不动的自然根艺)一”的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应该说:自然的“根”只有与人的“艺”结合之后才能成为根艺,两者不可或缺。也就是说,自然的根干无论如何地“像”,也仅是自然物而不能称为根艺。例如,菊花石的天然花纹维妙维肖,但这还不是“艺”;某些树瘤酷似柿等果品,但这也不是  相似文献   

17.
    
我创作的根艺《诉》,使人联想到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女的眼睛和鼻子不是人工雕琢而成,但这算不得珍奇。就连头上的发髻也象经过精心梳理似的,这就不能不慨叹大自然的造化神工了。你看她身穿长裙,神情忧伤,正在  相似文献   

18.
根艺的创作过程,与其他各种门类艺术所不同的是它具有着发现、再现、表现的多层次的形象思维的过程。美在于人去发现,根艺就是“发现”的艺术。而善于发现的奥秘,在于艺术家具有一双“慧眼”。佛典中“慧”与“智”通言,“知世谛者”。现实中“慧眼”不是先天所生,而是后天所学。根艺是一门“综合”艺术,它要求根艺家必须熟悉各种动物形态、人体结构,历史典故文学形象、神话传说,以至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等等所有的知识,  相似文献   

19.
每一种艺术都有每一种艺术的创作基点。每一种艺术创作基点,构成了每一种艺术特质。根艺创作似乎并不难,每一个稍许摆弄过树根的人,都会“创作”。然而论及根艺创作基点,大多语焉不详。原因,根艺创作迄今并未形成“硬性”规矩。只要是树根(有时甚至不是树根而是树干、树枝和树瘤等),只要这树根被人们“摆弄”过一下(且不论如何“摆弄”),都可以堂而皇之地称之为“根艺”。根艺“热”于此,也将“冷”于此。  相似文献   

20.
(八)雕由于塑造物象的特殊需要,有时可采用雕琢的手段,适当雕刻一些特定物象的特征,如耳、鼻、口、眼等器官,但这种雕琢不可用得过多,多了则有损根艺的自然美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