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深入分析了我国退耕还林政策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政策建议。主要是:退耕还林草坚持国家只补粮食不补现金原则;退耕还生态林草,坚持国家长期补助原则;退耕还用材林,坚持国家分树种按采伐周期补助原则;退耕还经济林,坚持国家粮食补助与低息贷款相结合原则;对全国粮食补助进行总量控制,补助标准的执行权力下放到地方政府,国家林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监查;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粮食补助机制,合理地确定粮食部门和财政部门之间的粮食折算价格。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科学实施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加速植被建造的生态建设与粮食发展为目标,利用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回顾了黄土丘陵区产粮的发展历史,探讨了退耕还林(草)工程中粮食生产潜力,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最近,前往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参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贯彻落实情况调研。调研过程中,笔者特别注意察看三省的龙头化农业产业企业、特别是三省粮食加工企业的发展。因为三省是农业大省,也是粮食主产省,同时也是农业人口比重大的省份,但共同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即农民如何用人均1亩多的耕地确保小家养家糊口、大家(国家)粮食安全,还要持续增收奔小康?  相似文献   

4.
陕北柠条的种群分类及其与水土保持和固沙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陕北柠条居群的分类、生态、地理特征与造林固沙关系的研究,提出该居群的造林固沙区划。即:长城附近及其以北的沙地,应以小柠条和大柠条相结合;志丹──清涧以北至长城以南的广大黄土区,应以小柠条为主;志丹──清涧以南至整个渭北高原以秦晋锦鸡儿为主。  相似文献   

5.
陕西柠条的种群分类及其与水土保持和固沙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陕北柠条居群的分类、生态、地理特征与造林固沙关系的研究,提出该居群的造林固沙区划。即:长城附近及其以北的沙地,应以小柠条和大柠条相结合;志丹--清涧以北至长城以南的广大黄土区,应以小柠条为主;志丹-清涧以南至整个渭北高原以秦晋锦鸡儿为主。  相似文献   

6.
马卫东  张勇  秦三民 《沙棘》2002,15(4):9-12
陕西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与时俱进,沙棘生态建设和开发工作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其主要工作经验是: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责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模治理;科技领先、研究与开发相结合;狠抓质量,注重实效;政策落实,推动群众沙棘建设的积极性。今后以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为重点,在沙棘建设和开发中,进一步加强领导,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搞好技术推广服务,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以不断加快陕西沙棘资源开发和产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陕北红枣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红枣原产我国,有3000年多年的栽培历史。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是我国红枣原产中心的一部分,也是我国制干枣的优生区,发展红枣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本区域涉及榆林、延安两市的府谷、神木、佳县、吴堡、绥德、清涧和延川、延长、宜川等9个县,属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自然环境恶劣,灾害频繁,粮食生产低而不稳,人民生活历来贫困,是我省的重点贫困地区之一。千百年来,枣树作为当地的传统产业、特色产业与人民群众结  相似文献   

8.
太和是我省农业大县。在改革开放的岁月里,太和人民主动加压,团结拼搏,加快发展,到1995年,农业大县受成了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全县粮食总产6亿公斤,比十年前提高51%;农业总产值33.3亿元,人均纯收入1298元,分别是十年前的10倍和5倍。太和粮食生产跻身全国先进行列,其原因之一是依籁于纵横交错的道道林网屏障的护卫。  相似文献   

9.
陕北红枣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陕北百万亩红枣基地建设”基目实施为主线,重点论述了陕北枣区的特征、品种资源状况及在全国全国发展中的地位,并就基地发展、加工状况、技术研究、示范推广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剖析,指出了陕北红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5个突出问题,提出了5个对策,以促进红枣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赵新明  庄大恒  严英 《绿色科技》2012,(7):216-217,219
分析了稻谷低温储存试验的相关背景,以辽宁省抚顺市为例,提出了稻谷低温储存的具体措施,为提高我国的粮食储藏水平提供非常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适合陕北枣区的良种选择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对陕北枣区现有的75个枣品种,选用13个性状指标。进行综合判别,初选出16个优良品种,其中制于品种6个、鲜食品种5个,兼用品种5个,结合陕北的气候特征和生产现状,主要研究了陕北良种的物候期、结实性状和果实品质。最终选出适合陕北栽培的优良(1)制干品种为中阳木枣、方木枣、猗头枣、赞皇大枣和骏枣;(2)鲜食品种为梨枣,牛奶脆枣、狗头枣;(3)加工蜜枣用的品种为扁圆团枣,赞皇大枣和方木枣。  相似文献   

12.
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问题.本文从战略角度分析了世界生物质能源发展趋势和当前"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背景下的生物质能源发展道路,认为生物质能源发展必将转到非粮生产,以非粮植物作为主攻方向;充分论述了林业生物质能源的优势和发展潜力,提出我国的国情和资源禀赋的现实条件决定了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非粮"的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道路,并对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策略进行了思考;认为,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有利于缓解能源、粮食、环境问题,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山区经济,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顺应国际发展趋势;大力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凸显国家战略,是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的基本特色和战略重点,加强林业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是我国成为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强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及退耕还林政策对四川省粮食生产和供求的影响分析,阐明了退耕还林对粮食生产的积极作用。同时,分析了四川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的可能性及实施空间,提出了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和粮食生产互利共赢对策。  相似文献   

14.
樟子松是适合陕北毛乌素沙地治沙造林的优良树种。为了更好地发展,通过以实地调查测定为主的方法,对陕北毛乌素沙地的樟子松防风固沙林进行了全面调研。结果表明,樟子松在陕北毛乌素沙地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生长状况良好,总面积达7.5万hm2,树高与胸径呈线性回归关系,回归方程为y=0.016 8 x-0.869 2;樟子松在陕北毛乌素沙地大面积造林的综合配套技术措施是:大苗保湿、根系处理、合理稀植、适当深栽、适时浇水、埋土覆盖、严格管护。  相似文献   

15.
针对农牧交错带草地生态系统的特点,以P-S-R (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为基础,采用熵权法和物元模型构建草地生态安全综合评判模型,对陕北农牧交错带榆林地区12县(区)草地生态安全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19年陕北农牧交错带草地生态安全等级总体上北部高于南部,神木市草地生态安全等级最优;草地生态安全保护治理措施是研究区草地生态安全等级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建议实行分区域生态调控;熵权物元模型在陕北农牧交错带草地生态安全评价中模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粮食安全是社会经济发展必须重视的问题.通过建立耕地驱动模型和粮食安全系数指标体系,以湖北省为例,分析了区域粮食安全系数与耕地面积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耕地面积的变化表明城市化、工业化导致的劳动力的产业转移,是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动因,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也起到了不可轻视的作用;②从粮食安全系数计算结果来看,湖北省粮食安全得以保证,但是下降趋势不可避免,存在潜在威胁;从耕地驱动力预测结果来看,在未来湖北省粮食生产的耕地数量需求前景不容乐观;③关于粮食安全系数与耕地面积的相关分析来看,二者存在关系,且每1%的变动会带来粮食安全系数每-0.000144%的反方向变动.依据耕地变化驱动力模型预测的2010和2020年耕地面积,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条件下要保证耕地面积还有很大困难.依据研究结果,从宏观和微观层次上提出了保障粮食安全和保护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数字     
20个 我国每年消失的天然湖泊;284亿 民政系统九年获捐赠金额;71000人 中国每年因意外伤害而死亡的儿童;92万平方公里 我国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亿公斤 农田污染致灾每年使我国粮食减产。  相似文献   

18.
退耕还林是一项生态富民工程。近两年来,攸县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实施退耕还林,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到2003年底,全县已完成退耕还林8067公顷。首批直接向农户拨付粮食990万公斤和补助资金132万元。据测算,全县退耕还林全部完成后,可为农民直接增收1.07亿元,户平增收3000多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为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根据围场地理位置和资源等实际,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分析了发展沙棘,特别是大果沙棘的必要性;结合围场的气候、土地、劳力、技术等资源优势,论述了发展大果沙棘、建设沙棘果品基地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发展规划及开发利用设想。  相似文献   

20.
李星 《世界林业动态》2005,(27):9-9,F0003
据英国环境粮食农业部的消息,英国加强了对违法交易濒临灭绝种的处罚,对违法交易的双方判处5年以下监禁(此前最高为2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