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文献综述的方法,阐述了不同研究者所得出的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下的经济效应和环境效应方面的研究结果,总结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优势。玉米-大豆间作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作物产量、增加种植收入、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减少病害等方面具有优势。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未来发展中加大玉米-大豆间作在不同行距、不同株距的影响研究,要紧紧围绕粮食安全、资源节约、生态保护、提高效益的综合目标,促进玉米与大豆间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玉米与大豆的带状复合种植是在传统的间作、套种基础上创新发展出来的种植一季可以收获两种作物的高效种植模式,其原理是将低位作物的大豆和高位作物的玉米在空间上进行复合布局,充分发挥各作物自身优势,实现大豆、玉米的“一季双收”。该模式能提高土地产能和利用率,实现“玉米不减产、增收一季豆”,达到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和提高产量的目的,是抓好粮食生产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大豆自给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广东玉米、大豆的种植现状,阐述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优点,总结了广东省玉米、大豆生产面临的机械化问题,提出了广东省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改进策略,以实现种植收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玉米-大豆6:6间作种植,充分利用边行优势,实现玉米与大豆带状间作套种,年际间玉米带与大豆带交替轮作,合理轮作,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从示范的角度出发,研究玉米-大豆6:6高光效种植过程中,两个作物生育进程、产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为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间作种植形成了异质冠层空间结构,但因此导致的作物生长、表型和光截获的行间差异目前还少有定量化。为解析条带间作生产力的行间差异,本研究基于田间观测数据构建植物功能-结构模型(Functional-Structural Plant Model,FSPM),量化间作系统中光截获的行间差异。于2017—2018年开展了玉米和大豆单作、2行玉米和2行大豆的2:2 MS间作以及3行玉米和6行大豆的3:6 MS间作田间试验。基于植物生长平台GroIMP开发了玉米-大豆间作的FSPM,模型较好地模拟了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株高和光截获系数动态三个指标,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分别为0.24~0.70 m2/m2、0.06~0.17 m和0.06~0.10。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间作种植显著增加了玉米节间直径。受玉米遮阴影响,大豆节间变长、变细,且随大豆条带变窄差异越明显。模型模拟的2:2 MS间作玉米光截获比单作玉米高35.6%,3:6 MS边行玉米和内行玉米的光截获分别比单作玉米高27.8%和20.3%。2:2 MS与3:6 MS边行大豆的光截获比单作大豆分别少36.0%和28.8%;3:6 MS大豆内I行和内II行比单作大豆的光截获分别少4.1%和1.8%。基于三维FSPM,未来可进行不同生长环境下间作种植模式等的布局优化,以达到最佳系统光截获优势。  相似文献   

5.
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机械化生产调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肥城市通过高产示范及样板田建设实现示范带动,大力推动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技术和配套农机具应用推广,实现了玉米、大豆协同高产和农民增收致富. 一、玉米大豆带状间作发展现状 肥城市在安庄镇双北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示范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示范种植面积1000亩.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内蒙古河套灌区间作模式的边际效应及该区域本土化玉米大豆间作技术模式,在滴灌条件下,设置4种间作技术模式(行比为2∶3、2∶4、4∶3、4∶4(T2∶3、T2∶4、T4∶3、T4∶4)),以玉米大豆单作为对照,对光合特性变化规律、种间竞争力及边际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作与间作玉米叶片叶绿素SPAD及氮质量比总体表现为大喇叭口期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进入灌浆期又出现一小高峰,此时,T2∶3模式叶绿素SPAD及氮质量比与单作差异均不显著,大喇叭口期,分别较单作下降0.91%、5.07%,灌浆期,较单作分别提高5.09%、5.17%,且净光合速率均于吐丝期达到峰值,但T2∶3较单作下降缓慢,其它模式的特点是峰值低,出现早(大喇叭口期),降得快。T2∶3模式与单作大豆叶片叶绿素SPAD和氮质量比均在开花期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鼓粒期又出现一小高峰,结荚期与鼓粒期,T2∶3模式SPAD较单作分别提高2.32%、5.11%,氮质量比分别提高2.34%、5.77%,且净光合速率峰值出现晚(鼓粒期),其它模式峰值出现早,降得快,尤其T2∶4、T4∶3、T4∶4模式的中行更显著。因此,间作群体花后光合功能稳定期长是关键,是发挥间作优势的重要原因。仅T2∶3模式土地当量比大于1,达到1.38,且大豆的相对拥挤系数大于玉米,间作大豆侵占力、竞争比率均大于玉米,T2∶3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和竞争力,大豆相对产量增长大于玉米,是竞争优势种。T2∶3模式的玉米、大豆产量最高,分别为9705、2265kg/hm2,占系统产量的81.08%、18.92%。T4∶4模式的玉米产量与叶绿素SPAD、净光合速率具有显著的边际优势,而大豆仅光合速率表现边际优势,T2∶3模式的中行大豆具有光合优势。综上,T2∶3模式是内蒙古河套灌区适宜的间作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7.
进行玉米和大豆轮作试验,分析轮作体系下氮肥施用对植株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轮作制度下,玉米增施50%氮肥与常规施肥相比,灌浆期和乳熟期的干物质质量与成熟期的产量显著提高;大豆减施50%氮肥与常规施肥相比,各生育期的干物质质量和籽粒产量均下降,但减产并不显著。综合分析表明:在轮作周期内总施氮量不变的条件下,玉米增施50%氮肥和大豆减施50%氮肥,可以在保证大豆减产不显著的情况下显著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8.
<正>德州市地处黄淮海平原,年平均日照时数2592h,平均气温12.9℃,无霜期长达208天,平均降水量190mm,适宜玉米和大豆生长种植。2017年引进大豆玉米带状间作复合种植模式,并结合实际进行了优化调整和试验示范推广。一、大豆玉米间作种植技术试验示范2017年,在禹城市房寺镇和临邑县德平镇、兴隆镇,分别建立了大豆玉米间作种植技术示范基地,推广示范面积约66公顷,主要推广大豆玉米间作2:3(玉米:大豆)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9.
三种豆科作物与玉米间作对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甘肃河西灌区,对蚕豆、豌豆、大豆3种豆科作物与玉米间作下水分利用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时间和氮水平下,3种豆科作物土壤水分含量变化不同。3种豆科作物与玉米间作相对于单作,不施氮条件下,蚕豆/玉米间作水分用量(WU)减少5.05%,水分利用效率(WUE)增加26.23%;大豆/玉米间作WU和WUE分别减少0.97%、23.12%;豌豆/玉米间作WU增加13.05%、WUE减少17.08%。在225 kg/hm2氮水平下,3种豆科作物与玉米间作相对于单作WU减少3.69%~7.26%,蚕豆/玉米和豌豆/玉米间作相对于单作WUE增加33.33%和23.45%,而大豆/玉米间作WUE减少12.92%。  相似文献   

10.
地上部与地下部作用对玉米/大豆间作优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不同分隔方式下玉米/大豆间作的养分吸收量、光合参数与产量等的测定,分析地上部和地下部的资源竞争作用。试验设置4种间作分隔方式和2种单作处理:地上地下均不分隔(T1),地上地下均分隔(T2),仅地下分隔(T3),仅地上分隔(T4),单作玉米(T5)与单作大豆(T6)。结果表明,对于籽粒产量和生物学产量的土地当量比,T1为1.23和1.20,T2为0.97和0.91,T3为1.01和1.02,T4为1.10和1.08。玉米相对大豆的资源竞争能力,T1为0.79,T2为-0.08,T3为0.14,T4为0.39。玉米相对大豆的氮、磷、钾营养竞争比率,T1为1.63、1.92和1.50,T2为1.05、1.03和1.06,T3为1.28、1.32和1.27,T4为1.47、1.43和1.36。除拔节期外,T1玉米的净光合速率P n、蒸腾速率T r、气孔导度G s与细胞间隙CO2浓度C i最高;T4略低于T1,但差异不显著;T2和T3均显著低于T1;除分枝期外,T1大豆的P n、T r、G s与C i最低;T4略高于T1;T2和T3均显著高于T1。综上所述,对于玉米/大豆的间作优势而言,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相互作用大于单一因素的作用,其次,地下部作用大于地上部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粮食问题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在现代农业迅速发展背景下,要进一步增强大食物观、大粮食观。我国大豆、玉米等严重依赖进口、国内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依然严峻,解决好粮油问题,推动农业技术的发展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实施玉米大豆间作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协调推进粮食稳产增产、扩种大豆油料,保障粮食和油料供给安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一项有力措施。尽管这种新型种植技术在玉米、大豆产量的稳定增加等方面已经展现出了优势,但是我国的实践种植经验不足,在大豆玉米的种植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对于实际的种植效果颇有影响。为了更有效地提高我国农作物产量,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本文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机械化智能化装备开发合作项目签字仪式在四川农大成都校区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农业大学教授荣廷昭,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河子大学教授陈学庚,四川省科技厅党组成员赵敏及有关领导等出席签字仪式。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机械化智能化装备开发合作项目由陈学庚领衔,四川农大联合江苏大学、石河子大学将开展联合科技攻关,以满足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要求的全程机械化智能化农机装备开发为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小麦、玉米、大豆传统耕作条件下的田间杂草防治现状和保护性耕作下杂草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认为目前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小麦、玉米、大豆田间草害治理上面临的问题有:杂草数量增多,杂草发育参差不齐,发生程度加重,增加了防除难度;杂草群落演替加快,恶性杂草发生趋于严重;除草剂用量增加,一定程度加重了环境污染;杂草的危害致使农作物减产,商品性降低。具体对策包括:加强保护性耕作小麦、玉米、大豆田间杂草演替规律和恶性杂草灾变预报研究;筛选适合小麦、玉米、大豆田间的高效、低污染除草剂;减少小麦、玉米、大豆田间杂草种子来源;加强小麦、玉米、大豆抗除草剂转基因品种研究;加强与杂草竞争性强的小麦、玉米、大豆新品种的研究;加强化学、机械、农业、人工除草相结合的环保型杂草综合控制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4.
果农间作条件下滴灌大豆耗水规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量平衡原理,通过大田小区试验与理论分析,对与10年生核桃间作的滴灌大豆耗水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果农间作的滴灌大豆花夹期、鼓粒期、鼓粒成熟期的平均日耗水强度分别为3.2、3.3、2.3 mm,全生育期累积耗水量为277.2 mm,较非间作滴灌大豆各生育期的日均耗水量显著减小,总耗水量减小26.5%,日均耗水量变化也更为平缓;果农间作的滴灌大豆在观测生育期内的平均叶绿素含量较非间作大豆减少24.6%。  相似文献   

15.
间作模式下玉米干旱胁迫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在干旱地区建立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的节水灌溉制度,在大型防雨棚中针对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的玉米生长情况进行干旱胁迫研究。【方法】设置3个土壤相对含水率,进行玉米和大豆间作种植试验,通过分析玉米叶片叶绿素量、生长特性、产量等因素,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干旱胁迫对玉米生长的主要影响以及玉米和大豆之间的水分竞争情况。【结果】前期适当的干旱使玉米的株高和茎粗分别增加了6.24%、7.83%,对玉米叶绿素量积累也是有利的;在玉米生长旺盛时期,干旱导致玉米产量下降,适当干旱区域水分利用效率最大为1.39%。【结论】玉米在拔节—灌浆期对水分最敏感,在此阶段玉米和大豆对水分的竞争模式也最为复杂,在出苗中后期,适当干旱有利于玉米后期发育。  相似文献   

16.
大豆重迎茬危害与综合治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豆重迎茬危害与综合治理马淑梅孙伟王耀(黑龙江省农机工程科学研究院)(哈尔滨市植物园)(黑龙江省绥化市农机推广站研究表明,大豆重迎茬导致减产是发展大豆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一般情况下,重茬使大豆减产20%~30%(或更多);迎茬使大豆减产5%~7%。由...  相似文献   

17.
为探寻东北旱地玉米最优的覆盖种植模式,采用小区试验并结合3种覆盖方式(秸秆覆盖、地膜覆盖和传统耕作)和2种种植模式(玉米单作、玉米间作大豆)研究其对土壤水热调控效应、玉米干物质累积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同一种植模式来说,秸秆覆盖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根区贮水量,地膜覆盖对土壤增温效果最显著,而同一覆盖方式下土壤水分和温度受间作影响不明显。玉米产量明显受到覆盖和间作模式的影响,覆盖和间作可增加玉米产量,其中单作模式下,DM处理下玉米的产量比JM和CM分别提高19.34%、11.39%;间作模式下,DI处理下玉米的产量比JI和CI分别提高19.71%、13.74%。研究认为,地膜覆盖耕作玉米/大豆(DI)是东北旱地雨养地区适宜的覆盖种植措施。  相似文献   

18.
《河北农机》2022,(4):4-5
为提高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关键技术到位率,发挥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增产增收优势,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会同四川农业大学组织专家,根据不同生态区气候和生产特点,制定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9.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采用大豆带与玉米带间作套种,充分利用高位作物玉米边行优势,扩大低位作物空间,实现作物协同共生、一季双收、年际间交替轮作,可有效解决玉米、大豆争地问题.为做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技术应用,提供有效机具装备支撑保障,针对西北、黄淮海、西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技术模式制定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配...  相似文献   

20.
间作群体内土壤呼吸和硝化-反硝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气压分离过程法(BaPS)测定了2个氮肥处理下,玉米/大豆间作群体的土壤呼吸速率、硝化速率和反硝化速率。结果表明,施氮处理根区根系生物量高于不施氮处理,而非根系生物量差异较小。施氮处理下,根区土壤呼吸速率约为不施氮处理的1.1倍,非根区土壤呼吸差异较小。施氮处理下,玉米和大豆条带土壤硝化速率分别约为不施氮处理的1.71倍和1.82倍。施氮和不施氮处理下,间作条带根区硝化速率均高于非根区。反硝化作用不是试验区玉米/大豆间作系统氮肥损失的主要途径。因此,该区加强水肥管理以控制硝化-反硝化作用,有利于减少间作系统的氮流失和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