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绪伟 《北方蚕业》2008,29(2):68-68
柞蚕生产是河南省山区农民赖以脱贫致富的传统支柱产业。目前,现有的一化性柞蚕品种是以缫丝为主的工业型用茧品种,不能满足市场上对蚕蛹食品的需求,而在我国北方育成的二化性柞蚕大茧型品种只适用于柞蚕二化性地区放养。根据这种现状,从1995年开始,我们开展了一化性柞蚕大茧型品种选育研究,以期解决一化性蚕区柞蚕品种的更新换代问题。为了解大茧型品种-豫大1号的茧丝品质,我们于2005年10月委托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进行了茧丝工艺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为选育适合在一化性柞蚕产区放养的蛹、丝兼用大茧型柞蚕品种,以河南蚕区的一化性柞蚕优良品种河33为亲本材料,以提高千粒茧质量和千克卵产茧量为育种目标,采用系统分离的育种方法,历经15年15代育成一化性大茧型柞蚕新品种豫大1号,并与现行一化性柞蚕品种101组配成杂交组合豫杂5号(豫大1号×101)。豫大1号属黄蚕血统,中熟性品种,全龄经过时间52 d 7 h,千粒茧质量8.55 kg,茧层率11.51%,一粒茧丝长933.60 m,在品种比较试验中的全茧量比亲本品种河33提高14.72%,在农村生产鉴定中的千克卵产茧量比河33增产16.66%。豫杂5号的全龄经过时间为48 d 8 h,全茧量8.43g,一粒茧丝长1 056.15 m,在杂交组合评比试验中的千粒茧质量比对照品种101提高12.02%,在农村生产鉴定中的千克卵产茧量比对照品种101增产18.25%。柞蚕新品种豫大1号及其杂交组合豫杂5号具有产量高、易繁育、茧型大、茧丝品质优等特点,适用于蛹、丝兼用的柞蚕茧生产。  相似文献   

3.
《饲料与畜牧》2004,(4):38-38
据悉,我国柞蚕区可望向北安全推进5个纬度,生产规模有望扩大1倍以上。由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繁育的柞蚕早秋214新品种,使北方年养一次柞蚕获得成功,也使柞蚕化性及化性改造育种研究这一国内外学者近百年的梦想得以实现。5月末,辽、吉、黑、豫、蒙等地科研生产部门成立了协作组织,以期共同推进该品种的进一步产业化。  相似文献   

4.
以四川蚕区的一化性柞蚕优良品种通江为亲本材料,采用系统分离育种方法,经过16年22代定向选择,育成了柞蚕新品种川柞1号。新品种属黄蚕血统,全龄经过时间49 d 18 h,单蛾产卵量240粒,收蚁结茧率75.60%,千粒茧质量8.95 kg,千粒蛹质量7.87 kg。新品种鲜蛹中的蛋白质质量分数为12.46%,氨基酸质量分数为9.49%,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质量的37.72%,并含有多种维生素。新品种具有蚕茧产量高、茧型大、品质优以及蚕蛹营养成分丰富、氨基酸组成结构合理等特点,是适合一化性柞蚕产区推广饲养的蛹丝兼用优质高产柞蚕品种。  相似文献   

5.
柞蚕一化性高纤维量品种新系·豫7号×新系·741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是我国一化性柞蚕生产的主产地,柞蚕茧年产量居全国第二位。柞蚕生产是河南省山区农民赖以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柞丝绸是我国的传统商品。由于柞蚕实用品种还存在茧质差和出丝率低的问题,直接影响着蚕农、种场、缫丝厂生产的经济效益和柞丝绸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因此选育新品种为我国一化性柞蚕品种更新换代,提高柞蚕生产整体经济效益有很大的现实和战略意义。“八五“期间我场成功地育成了多丝量品种豫7号及杂交种豫7号*豫6号×河41*741,使柞蚕实用品种的茧层率达到15%以上,杂交种的茧层率达到14%左右。为了进一步提高柞蚕品种的茧丝性质,选育更好的柞蚕一化性多丝量新品种,开发并利用新的优良杂交种,使柞蚕生产达到、优质、高产、高效。“九五“期间,我们开始组配新的柞蚕多丝量多元杂交种新系*豫7号×新系*741,其茧层率达到16%以上,单位产茧量增产10%以上,几年累计推广面积达到10%以上,各项成绩均达到计划攻关指标,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根据柞蚕在不同地区的化性变化,可将我国柞蚕生产地区分成一化性柞蚕区、二化性柞蚕区.一化性柞蚕区在自然条件下只饲养春柞蚕,其目的主要是获得优质高产的丝茧(大茧),同时还要为明年春柞蚕生产准备种茧.二化性柞蚕区饲养春柞蚕完全是为秋柞蚕准备蚕种;不适应供应秋蚕用种的冷凉地区,可饲养晚春蚕,生产的鲜茧供食用蛹市场.因各柞蚕生产地区的生态环境不同,所以饲养时期、饲养方法等都有明显的区别,下面将春柞蚕饲养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以蚕茧高产、稳产,全茧量雌雄开差小作为柞蚕新品种的选育目标,选择柞蚕高饲料效率品种8821及其早熟、大型雄性成虫突变个体为亲本材料,采用杂交和系统分离的育种方法,历经10年19代育成了高产、优质,对柞蚕微粒子病有一定耐受性的柞蚕新品种辽蚕582。新品种属青黄蚕系统,二化性、四眠,秋蚕期的千粒茧质量为11.38 kg,全茧量雌雄开差率春、秋蚕季平均为25.37%,比对照品种8821缩小20.42%,平均一粒茧丝长1 219.38 m,解舒率57.98%,生丝回收率为70.13%。新品种感染柞蚕微孢子虫(Nosema pernyi,Np)的雌蛾产卵孵化的幼虫在室内正常条件下饲养,其结茧率为73.60%,比对照品种青六号提高28.22%;Np对新品种4~5龄幼虫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比对照品种8821高2.82倍,比青六号高7.10倍。新品种在小区品种比较试验及繁种试验中,蚕茧产量分别比对照品种8821增加9.39%、19.20%。综上认为,辽蚕582是丰产、稳产性好,全茧量雌雄开差较小,茧丝加工工艺性状优良并对柞蚕微粒子病感染有一定耐受性的品种,适合在二化性蚕区放养。  相似文献   

8.
为选育适合在一化性柞蚕产区放养的优质、高产、蛹丝兼用的柞蚕新品种,以四川蚕区的一化性柞蚕优良品种川06为亲本材料,采用系统分离育种方法,经25年25代系统选育,育成了优良柞蚕新品种川柞2号。川柞2号属一化性黄蚕血统,4眠5龄,全龄经过51 d,单蛾产卵量238粒,收蚁结茧率57.46%,千粒茧质量9.50 kg,千粒蛹质量8.31 kg,其全茧量比对照品种川06提高了13.58%。在农村多点生产鉴定试验中全茧量比对照品种川06和目前四川省主推品种川柞1号分别提高了7.13%和2.69%,千克卵产茧量比川06和川柞1号分别提高了8.73%和3.21%。川柞2号鲜蛹中的蛋白质质量分数为12.45%,粗脂肪质量分数为5.77%,氨基酸质量分数为9.72%,其中必需氨基酸质量分数为3.92%,且含有多种维生素。新品种川柞2号具有茧型大、产量高、抗逆性强、蚕蛹营养成分含量较高且氨基酸组成结构合理等特点,适合在四川、河南和湖北等一化性柞蚕产区推广。  相似文献   

9.
《北方蚕业》2020,(2):1-5
柞蚕是我国的传统资源昆虫,柞蚕化性与其生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回顾了在柞蚕化性的地域分布、影响柞蚕化性的因素及其规律、柞蚕化性的继代表现、柞蚕化性遗传力及遗传基因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适应不同化性地区的柞蚕化性改良的品种选育情况,并指出今后只有将分子遗传学技术与常规育种手段相结合,才能选育出更优异的柞蚕一化性新品种。  相似文献   

10.
为改良二化地区一化性柞蚕品种并取代现有的二化一放品种,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以春滞育的二化性大型茧品种9906的雄性个体与稳定的一化性当家品种四青杂交创造材料,历时11年育成了柞蚕二化地区一化性新品种辽四。新品种属青黄蚕血统,一化性,4眠,春养辽四的平均产卵量、千粒茧质量、克卵收茧量、收蚁结茧率分别比对照高12.29%、9.64%、33.97%和20.79%,早秋养辽四的平均产卵量、千粒茧质量、克卵收茧量、收蚁结茧率分别比对照高15.24%、10%、42.75%和24.88%。在缫丝试验中,辽四解舒率比对照四青高16.20%,解舒丝长比对照长74.10 m,生丝公量比对照高2.14 g,回收率比对照高6.93个百分点。在新品种繁育试验中,单蛾收茧数分别平均增产19.10%,千粒茧质量比对照高12.61%。综上所述,辽四具有化性稳定、强健性好、高产、稳产等优点,是适合于二化地区放养的一化性柞蚕品种。  相似文献   

11.
吴迪  孙勇  刘冰 《北方蚕业》2021,42(2):18-22
为解决我国北方二化性柞蚕产区柞蚕品种辨识度低等问题,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以具有幼虫期典型体色性状的8822和具有成虫期典型标记性状的H 8701为亲本,选育出兼具幼虫期和成虫期典型性状特征的柞蚕新品种"墨玉".新品种幼虫体背为宝石绿色,成虫前翅前缘脉呈黑紫色.新品种具有对北方低温多湿气候适应性强,茧型中等,抗病丰产等优点,繁种试验比对照品种抗大春季增产9.08%、秋季增产9.87%.  相似文献   

12.
柞蚕新品种抗大及抗大×(8821·8822)是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自1994年开始,经过十年的选择培育而成的强健性柞蚕新品种.在纯种选育和杂交组合评选中,按照育种程序,进行了新品种的实验室品种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13.
概述了我国柞蚕新品种选育取得的成就,详细介绍了“十三五”期间育成的10个柞蚕新品种(辽四、辽8、早秋212、龙蚕3号、大白1号、呼伦贝尔1号、双丰1号、珍珠1号、墨玉、辽蚕988)的来源、特征特性及适宜地区等,并对“十四五”期间我国柞蚕育种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鲁山县是河南省乃至全国典型的一化性柞蚕主产区,素有"柞蚕之乡"美称。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鲁山蚕业,柞坡资源丰富,历史底蕴深厚。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被确定为河南省柞蚕生产基地县。八十年代成立专业管理机构--蚕业局。其下设一个县蚕站、六个蚕区基层工作站和六个国营柞蚕  相似文献   

15.
利用杂交育种及系统选择的方法,育成具有细纤度特色的二化性柞蚕基础品种"C"。小区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孵化齐一,蚕期眠起、作茧整齐,龄期短;千克卵茧层量41.59g,茧层率11.48%;茧丝长807.39m,解舒丝长438.12m,解舒率54.18%,茧丝纤度4.88D。新品种具有茧丝细、丝质较优的特点,适合缫制细纤度高品位生丝,可为柞蚕优质原料生产及其新品种选育提供新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6.
<正> 柞蚕化性一般以北纬35度作为分界线。35度以北是二化性地区,35度以南是一化性地区。我县位于北纬37度18分,属二化性地区,历年放养的柞蚕是二化性品种,每年放养春蚕和秋蚕两季。但近几年出现滞育(群众叫二化变一化)较多,一般达20-30%,个别严重的高达70-80%,致使秋蚕缺种,严重影响了柞蚕生产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自1978年以来,作了多次调查和试验,初步找到了柞蚕卵感光是发生滞育的主要因素。肯定这一因素后,1981年我们又做  相似文献   

17.
柞蚕多丝量品种方山黄选育报告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潘传荣  李逢春 《蚕业科学》1990,16(3):152-157
采用杂交育种的方法,经过7年14代的定向培育与选择,育成了柞蚕二化性、多丝量、丰产型品种方山黄.秋蚕茧层量1.2克以上,茧层率14%以上.茧丝长1165米(较生产种提高41.48%),丝质成绩优良.经3年6代的原种、普通种和丝苗生产鉴定,方山黄的孵化率、五龄健蚕率、公斤卵产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均高于对照种,并达到显著和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优质丝雄蚕新品种秋华×平30的饲养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秋华×平30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应用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通过基因转育育成的优质丝雄蚕新品种.我们于2000年开始进行雄蚕杂交新品种秋华×平30饲养试验,2001年春率先在塔山蚕种场进行了繁育制种,生产雄蚕新品种秋华×平30计6837张,供本市及兄弟省市试验与示范应用,2001年秋期开始大面积示范推广.至今已饲养了4年8个蚕期共8825张,生产繁育秋华×平30共18400张,建立了塔山、长兴两个优质丝雄蚕杂交种繁育基地,总结形成了优质丝雄蚕新品种秋华×平30饲养配套技术与优质、高产、低成本的繁育技术.  相似文献   

19.
柞蚕饰腹寄蝇(以下简称寄生蝇)为害柞蚕生产,由来已久;但未有象近几年来的猖狂严重。其种类很多,有产白卵、灰卵、黑卵之分;其寄生习性,有的产卵于蚕的体皮上,化蛆钻入蚕体内为害;有的产卵于柞叶上,被蚕儿食下寄生;其化性有一化多化之别;在分布地区上,几遍全国各柞蚕区,贵州、陕西等省系多化性,东北、内蒙等地,系一化性,而为害最严重的,是辽宁省;轻者寄生春蚕百分之二、三十,重者百分之七、八十甚至全部寄生,致使辽宁省的柞蚕生产受到极大威胁。  相似文献   

20.
<正> 由吉林省蚕业科学研究所和辽宁省西丰县安家沟柞蚕场联合培育的二化性多丝量柞蚕新品种80-2是采用“小黄皮”与“河六号”两品种杂交,经9年18代定向选择培育而成。 该品种茧质优良,生活力较强,是目前我国茧层率较高的二化性多丝量柞蚕新品种。通过小区试验和母种繁育,茧层率达14%,农村大面积生产达13%。茧丝长1254m,百粒茧纤维公量114.80克,比东北现行品种青六号高21.60克。80-2茧解舒率40%,茧丝公量纤度5.49D,鲜茧出丝率8.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