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沈阳玉米田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细菌SY9,其代谢产物对反枝苋种子萌发具有明显抑制活性,抑制率达85%.研究发现该菌最佳摇瓶发酵培养基为NYBD,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牛肉膏15g,蔗糖10g;最佳发酵培养条件为接菌量1%、起始pH值6.5、装液量40 ml/250ml、发酵温度28℃、摇瓶培养72 h.  相似文献   

2.
金龟子绿僵菌大孢变种Metarhizium anisopliae var.major菌株CQMa117是新分离到的一株对天牛有良好杀虫活性的绿僵菌菌株。通过单因素试验,测试不同温度、pH、碳源、氮源及无机盐类对CQMa117菌株生长和产孢的影响,确定了蔗糖、葡萄糖、可溶淀粉、蛋白胨、尿素、硫酸铵以及Cu^2+、K^+、Ca^2+是菌落生长和产孢的最适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类;培养基初始pH6.0、培养温度25℃是菌株的最适产孢条件。通过碳源、氮源及无机盐3个较优水平的正交试验,确定菌株最适合的产孢固体培养基为:1000ml固体培养基中加入10.0g蔗糖、2.5g尿素、5.0g酵母膏和0.001%Cu^2+,可使CQMa117菌株产孢量比基础培养基增加30.2%。  相似文献   

3.
以芳氧吡啶乙酮分子插件为基础,设计合成了一系列芳氧吡啶乙酮肟醚类化合物,其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及高分辨质谱等确证。初步杀虫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系列化合物对棉蚜 Aphis gossypii (Glover) 具有较好的杀虫活性,其中化合物 5a 和 6i 在50 μg/mL下对棉蚜的致死率分别为76.8%和70.1%,具有作为先导化合物进一步研究的价值;但其对小菜蛾的杀虫活性较差,在100 μg/mL下的致死率普遍低于30%。该系列化合物主要体现出了新烟碱类化合物的活性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其构效关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绛红褐链霉菌YSSPG3是从四川碧峰峡撑×绿杂交竹健康植株根际分离到的一株对杂交竹梢枯病菌有抗菌活性的放线菌。为进一步明确该菌的生防潜力,采用正交设计进行发酵培养基优化,并通过分生孢子萌发试验、菌丝抑制试验、离体枝叶接种试验及田间防治试验,研究了优化发酵培养滤液对杂交竹梢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最优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5 g、甘油5 g、黄豆饼粉3 g、蛋白5 g、NaCl 2.5 g、CaCO32 g、蒸馏水1 000 mL。优化发酵培养滤液对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导致芽管、菌丝畸形。去菌发酵原液及其10倍稀释液处理离体枝叶能有效抑制病斑扩展,接种后4天的防治效果在70%以上。田间喷施去菌发酵原液及其5倍稀释液防治效果均达80%以上,极显著高于浓度为30 mg/mL的化学药剂50%多菌灵和70%甲基硫菌灵(P<0.01)。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解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HAB-7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下生长速率及产生的活性物质对几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采用摇瓶法测定了HAB-7耐盐性及生长速率;平板对峙法测定了其抑菌活性;以NA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芒果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为靶标菌,研究了不同碳、氮源组合培养基对HAB-7菌株生长影响,以及对芒果炭疽菌的抑制率;用单因子正交试验,进一步优化碳源、氮源组合培养基。结果表明,HAB-7菌株在0~20%NaCl(g/L)含盐量上均能生长;最佳接种时间应在培养24~28 h;在NA、LB、BPY、AYDA、BPA及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培养的HAB-7,对8种植物病原真菌平均抑制率分别为53.23%、52.03%、55.52%、52.77%、56.58%及53.82%。优化后的最佳碳源为蔗糖(10.0 g/L)和葡萄糖(10.0 g/L)复合碳源;最佳的氮源为酵母粉(20.0 g/L)和胰蛋白胨(20.0 g/L)复合氮源。单因子正交试验结果显示的碳、氮源为蔗糖30.0 g/L、葡萄糖10.0 g/L、酵母粉30.0 g/L、胰蛋白胨40.0 g/L;对芒果炭疽菌抑菌率为78.3%,较BPA培养的HAB-7提高了10.80%,活菌数达到1.97×10~(10)cfu/m L。  相似文献   

6.
为了从微生物中筛选天然杀虫活性化合物,从牛筋草中分离到1株具有杀虫活性的内生放线菌砖红链霉菌Streptomyces lateritius CSF09。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提取和硅胶柱层析技术,从CSF09菌株发酵液中分离到1个杀虫活性成分,通过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鉴定了其化学结构,并初步测定了该化合物对3龄粘虫幼虫和家蝇成虫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该菌株发酵液中的杀虫活性成分为4-甲氧基水杨醛,发酵单位约为13 mg/L;4-甲氧基水杨醛对家蝇和粘虫均表现出一定的触杀活性,其中对家蝇的LD50值为1.51 μg/头,对粘虫毒力较弱,以10 μg/头剂量处理时校正死亡率仅为36.6%;4-甲氧基水杨醛杀虫活性的突出特性是作用迅速,其击倒中时(KT50)大多在5 min以内。研究表明,4-甲氧基水杨醛具有一定的卫生杀虫剂开发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暗黑链霉菌Streptomyces atratus PY-1液体摇瓶发酵条件,提高其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产量,以菌体生物量和发酵液抑制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活性为指标,采用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菌株PY-1的最适发酵培养基成分及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菌株PY-1最适发酵培养基为玉米粉50 g/L、葡萄糖5 g/L、蛋白胨5 g/L、氯化铵5 g/L、氯化钠 0.5 g/L;最佳发酵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8 ℃、培养时间5 d、初始pH 7.0、250 mL三角瓶装液量90 mL、接种量体积分数5%、摇床转速180 r/min。在最佳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下,菌株PY-1发酵液抑菌率达到99.26%,抑菌能力提高8.35%。  相似文献   

8.
前期在苹果心室拮抗菌中筛选出一株解淀粉芽胞杆菌DP03-4,该菌株在平板试验中对多种苹果病原菌表现明显拮抗作用,田间也表现较好的防治效果。本试验以菌体生长量和抑菌圈大小为指标,应用多因素正交试验和发酵条件单因素筛选对该菌株的培养基成分配比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适培养基配方为酵母浸粉 15 g,NaCl 2.5 g,葡萄糖10 g,H2O 1000 mL;最适的培养条件为温度30℃~35℃,摇瓶装液量75 mL/250 mL,摇床转速210 r/min,初始pH值6,接种量4%。发酵条件优化后的发酵液较优化前LB发酵液菌体量提高43.7%,抑菌活性提高51.4%。为该菌株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苏云金杆菌DL—5789的杀虫谱测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本实验室筛选的菌株苏云金杆菌DL-5789进行了形态观察、杀虫谱测定。发现该菌株对鳞翅目斜纹夜蛾有特异性高杀虫活性,对小菜蛾、棉铃虫也有较高杀虫活性。该菌对斜纹夜蛾的特异高杀虫活性与上清中的某种外毒素相关。对该外毒素进行了性质鉴定和提纯,确定是一种分子量为23.4KDa的蛋白质分子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寻找具有较高杀虫活性的特胺酸化合物,以天然活性产物细交链孢菌酮酸(TeA)作为先导化合物,利用酰基化米氏酸作为酰基化试剂,设计、合成了26个3-位不同酰基取代和5-位不同取代的含特胺酸骨架衍生物 4a~4s、5a~5g、7a 和 8a ,其中14个化合物未见文献报道,所有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经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高分辨质谱确证。初步杀虫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100 μg/mL下处理72 h内,所有目标化合物对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Fabricius)均表现出良好的杀虫活性,并具有内吸性,其中化合物 5d 和 7a 48 h致死率为100%,高于对照药剂螺虫乙酯,具有作为先导化合物进一步研究的价值。对处理后的小麦植株进行残留量测定,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 4e、5c、7a 和 8a 能被植株较好的吸收 。 该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具有特胺酸骨架化合物的构效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用最小抑制浓度法对嗜线虫致病杆菌北京变种野生型菌株的抗生素抗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对氯霉素、新霉素和卡那霉素敏感,而对链霉素、氨苄青霉素和青霉素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性。利用滤膜三亲交配的接合转移方法,以嗜线虫致病杆菌北京变种作为受体细菌,在卡那霉素、四环素和氨苄青霉素的选择压力下,筛选得到接合转移子。经过菌落PCR鉴定,证明质粒pLA2917已经成功转移到嗜线虫致病杆菌北京变种细胞内。对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的质粒转移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嗜线虫致病杆菌是小卷蛾斯氏线虫体内的共生细菌,在实验室条件下延长培养将会出现型态变异,即从野生型的Ⅰ型细胞变为Ⅱ型细胞。本文以嗜线虫致病杆菌北京变种Ⅰ、Ⅱ型菌株为材料,对其质粒形态进行了研究。运用碱裂解法提取质粒,电泳结果发现Ⅰ型菌带型单一,只有一条,分子量大于23kb,命名为pBJ-1。而Ⅱ型菌株除了含有大于23kb的条带外,还有另一条带出现在6kb的位置上,分别命名为pBJ-2和pBJ-3。限制性内切酶处理后,两菌株质粒得到的消化产物有所不同,即嗜线虫致病杆菌北京变种Ⅰ型、Ⅱ型菌株之间的质粒存在差异。本试验还尝试将质粒pBJ-1和pBJ-2分别转化到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中,并证明这两种质粒上可能含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和链霉素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13.
嗜线虫致病杆菌北京变种Xenorhabdus nematophila var. pekingensis CB6菌株产生的蛋白XnAFP2对多种昆虫有拒食活性。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XnAFP2包含DomainⅠ、DomainⅡ和DomainⅢ3个功能结构域。为确定其主效活性区域,分别对3个结构域进行了克隆、表达和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3个蛋白片段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3龄幼虫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7.4%、39.8%和20.2%,对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3龄幼虫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20.2%3、8.6%和21.7%,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3龄幼虫的非选择性拒食率分别为25.7%、44.1%和26.8%。研究结果表明,DomainⅡ是拒食蛋白XnAFP2的主效活性区域。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研究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a杀虫毒素基因簇中各基因的功能,从BP品系的粘粒文库中筛选出一个粘粒克隆XnBP83包含全部的xpt基因,对该粘粒克隆进一步亚克隆得到一个亚克隆菌株Sub9.0,只有一个xpt基因xptA2.以Sub9.0为研究对象,对xptA2的功能作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xptA2基因的表达产物与其它xpt基因的表达产物物理混合后无明显增效作用,而将xptA2转入缺失xptA2的粘粒克隆XnBP6和XnBP203后,也同样无明显增效作用.对xptA2的序列分析发现,BP品系的xptA2预测氨基酸序列与已发表序列相比明显存在2个变异区.进一步BLAST分析发现,这2个变异区同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中与口服毒性有关的杀虫毒素蛋白具有同源性.  相似文献   

15.
红果米仔兰杀虫活性成分及毒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索楝科植物红果米仔兰的杀虫活性,本以生物活性跟踪法对该种植物的叶的活性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测定了活性物质对斜纹夜蛾幼虫的毒力。叶的甲醇抽提物活性高于氯仿抽提物和石油醚抽提物。甲醇抽提物经氯仿萃取,所得萃取物通过柱层析,分离得到的4号流份F4有最高活性。F4对斜纹夜蛾4龄幼虫的拒食中浓度(AFC50)为0.12%,致死中浓度(LC50)为0.13%,抑制生长发育中浓度(EC50)为0.21%。  相似文献   

16.
嗜线虫致病杆菌对小菜蛾的致死和亚致死效应室内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嗜线虫致病杆菌是与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的细菌,对小菜蛾等多种害虫具有广谱的杀虫活性。为了深入了解该菌的杀虫活性,在室内测定了嗜线虫致病杆菌HB310 ( 简称 Xn HB310)菌株对小菜蛾幼虫的致死和亚致死效应以及持效期。结果表明, Xn HB310菌液对小菜蛾2龄和3龄幼虫72 h的LC50值分别是3.32×104 和8.56×104 CFU/mL,其活性组分主要存在于菌株细胞和经50 kDa超滤膜超滤后的上清液中。此外, Xn HB310菌液对小菜蛾幼虫还表现出明显的拒食活性,其2龄和3龄幼虫的拒食中浓度(AFC50)分别为4.03×105和8.48×105 CFU/mL。将2.24×106 CFU/mL菌液喷施到甘蓝苗上,其在室内的持效期为3~4 d。用亚致死剂量(LC30和LC50)的菌液饲喂小菜蛾2龄幼虫,存活幼虫的生长发育指标、蛹重、雌虫寿命以及成虫产卵量均明显下降,推测这可能导致小菜蛾下一代种群数量减少。研究结果表明,嗜线虫致病杆菌HB310菌株具有开发成为杀虫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枯萎病菌毒素培养滤液对唐菖蒲幼苗毒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唐菖蒲枯萎病菌进行了产毒培养基的筛选,研究毒素培养滤液对胚根生长的抑制作用、对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及对幼苗的致萎作用。结果表明:唐菖蒲枯萎病菌在Czapek培养基中培养15 d所产生的培养滤液对唐菖蒲胚根的抑制作用最强,胚根生长抑制率高达99.79%;而菌丝干重在PD培养基中培养13 d达到最高值1 242.27 mg;毒素培养滤液经121℃灭菌20 min后对唐菖蒲胚根仍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表现出较高的热稳定性;与对照相比,毒素培养滤液能够显著降低唐菖蒲幼苗根系活力,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和处理浓度的增加,萎蔫级数逐渐增加。说明枯萎病菌毒素培养滤液是唐菖蒲枯萎病的致病因子,可以利用其筛选唐菖蒲抗枯萎病品种。  相似文献   

18.
人参黑斑病菌生物学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参黑斑病原菌生长发育温度幅度是5~30℃注适温度为25℃.pH值范围在pH为4~12之间培养基础上生长良好,但以pH6为最佳.各光照处理对菌落的形成影响差异不显著,在紫外灯连续照射下孢子形成量最多,经紫外灯,日光灯处理都可促进分生孢形成.该菌在PDA、参根煎叶、大米培养基上生长速度快,参根培养基有促进病菌生殖生长的效能。病原菌能有效地利用各种碳源,以淀粉为最佳,麦芽糖次之.氮源以谷氨碳最好,其次是硝酸钠.微量元素以锰、钼对菌丝生长有利,铜、锌不利于菌丝发育.  相似文献   

19.
Bt棉有效控制了棉田主要害虫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然而原来处于次要地位的刺吸式口器害虫盲蝽(Heteroptera:Miridae)为害逐年加重,目前对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有效的抗虫基因未见报道。本研究以本实验室保存的Bt杀虫基因和菌株为材料,对绿盲蝽进行杀虫活性筛选。利用本实验室先前克隆的Mtx类杀虫基因cry15Aa表达产物进行绿盲蝽杀虫活性测定,研究结果显示Cry15Aa蛋白对绿盲蝽具有一定的杀虫活性。通过杀虫活性测定,获得对绿盲蝽有效的Bt菌株20株;对这些菌株表达蛋白进行质谱鉴定,LC-MS/MS质谱鉴定结果显示,这些菌株可能含有Cry1Aa、Cry1Ab、Cry1Ac、Cry1Ae、Cry1Af、Cry1Ag、Cry1Ah、Cry1Ba、Cry1Be、Cry8Ha等十余种对鳞翅目、鞘翅目害虫有杀虫活性的蛋白片段,并且有4株Bt菌株样品中检出了Mtx类杀虫蛋白Cry15Aa的片段。但是进一步基因鉴定结果表明,这4株菌株并不含有cry15Aa全长基因,推测这些菌株中含有Cry15类的新基因。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菌株中可能存在对盲蝽有效的新型杀虫蛋白。本研究在发现了cry15Aa基因所表达的蛋白对绿盲蝽具有杀虫活性的同时,获得了对绿盲蝽具有杀虫活性的Bt新菌株,对绿盲蝽的生物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