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澧水下游水系黄鳝感染鳗鲡独孤吸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于澧水下游水系的黄鳝对鳗鲡独孤吸虫的总感染率为46 7%,感染强度为3 14(1~11)。体长24cm以下的黄鳝未检出该种吸虫;体长29 1cm以上的黄鳝均有较高的感染率(50%以上),且差异不大,其感染强度亦无显著性差异。鳗鲡独孤吸虫种群主要由体长3~5mm的虫体组成,在黄鳝种群中呈聚集分布,其负二项分布参数k=0 377。鳗鲡独孤吸虫的寄生对黄鳝肥满度有一定影响,使黄鳝肥满度系数平均下降9 8%。  相似文献   

2.
洞庭湖区黄鳝体内鳗鲡独孤吸虫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7~8月份,对洞庭湖区6个采样点鳗鲡独孤吸虫(AzygiaAnguillae)对黄鳝(Monopterusalbus)的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个采样点的鳗鲡独孤吸虫对黄鳝的感染存在较大差异。感染率以华容点的最高(51·7%),津市点次之(46·7%),其余4个采样点的感染率都较低(20%以下);感染强度也一样,华容点的最高,为4·7,津市点次之,为3·1,不同采样点的感染强度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002年6月至2003年5月对常德采样点周年取样调查,发现在6、7、9月和翌年1、4、5月黄鳝感染有鳗鲡独孤吸虫,感染率在1·6%~18·4%间波动(以7月份最高),感染强度在1·0~17·0间变化(以4月份最高),其余月份无感染,全年总感染率为3·5%,平均感染强度为5·41。全部阳性宿主的体长频率呈正态分布,以30~35cm体长段的阳性宿主最多,占37·7%。不同地域环境、不同月份之间的感染差异性,与水域环境的稳定程度和作为中间宿主的食饵动物(多种小型鱼类)数量分布的均一性,以及鳗鲡独孤吸虫的生活史及黄鳝的习性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3.
2007年2月对衡阳市黄鳝感染新棘衣虫和胃瘤线虫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新棘衣虫的感染率为18.4%,感染强度为5.53(2~18),平均丰度为1.02±2.76;胃瘤线虫的感染率为42.7%,感染强度为3.57(1~15),平均丰度为1.52±2.49;两种蠕虫均感染的占样本总数的4.9%,都不感染的占样本总数的43.7%。黄鳝的感染与其体长有一定关系,对新棘衣虫,体长45cm以下86尾中仅1尾发现有感染,以上则有较高的感染率(最高为76.5%);对胃瘤线虫,体长35cm以上其感染率随体长的增加而上升,感染强度则降低,以上感染率随体长的增加而下降,感染强度则变化不大。新棘衣虫和胃瘤线虫的种群在黄鳝种群中均呈聚集分布,其中二项参数k值分别为0.16和0.49,表明棘头虫比线虫的聚集度更高一些。  相似文献   

4.
额尔齐斯河粘鲈感染复口吸虫的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额尔齐斯河粘鲈(Acerina cernua)的取样调查研究,揭示了其感染复口吸虫(Diplostomum)的种群生态学的部分特点。2009年4月至2013年4月随机选取额尔齐斯河河段内的北屯、哈巴河为采样点进行采样调查。共采集解剖体长5~13 cm粘鲈129尾。结果表明,复口吸虫的总感染率为38.76%,平均感染强度为16.06±30.85,感染0、1~5、6~10、11~15、16~20和20只以上复口吸虫的粘鲈占粘鲈总数的比率分别为61.24%、24.03%、3.88%、1.55%、1.55%和7.75%。复口吸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随着粘鲈体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感染率在13 cm以上的粘鲈中达到最大,为80%;平均感染强度在11 cm≤L13 cm范围内最大。感染强度在体长段5 cmL≤7 cm与9 cmL≤11 cm和11 cmL≤13 cm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复口吸虫种群在宿主不同体长段中的分布类型均为聚集分布,且聚集强度随宿主体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洞庭湖区黄鳝体内胃瘤线虫的感染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洞庭湖区6个采样点的黄鳝对胃瘤线虫的感染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常德市芦山乡所产黄鳝感染量为严重,感染率高达90%,感染强度为4.35,其次是岳阳县中洲乡,感染率37.1%,华容暂未发现有感染。不同体长组的黄鳝其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没有显著性差异,可能是一个随机感染的过程。胃瘤线虫幼虫主要寄生于黄鳝的腹腔内的肠系膜和体壁内膜上,常常结囊。在肠道内发现有较多的细小胃瘤线虫寄生,说明这种线虫是经消化道而感染的。并测得胃瘤线虫在黄鳝种群中的体长为8.5—55.0mm,其中以10—20mm体长的线虫占多数,说明7—8月份可能是胃瘤线虫感染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6.
鳔等睾吸虫在长吻鱼危体内寄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剖检查了 5 8尾体长在 35 0cm以下的长吻鱼危 ,统计表明 :宿主感染鳔等睾吸虫的感染率为2 5 9% ,平均感染强度是 3 5。在 15 0cm以下的长吻鱼危体内未检出鳔等睾吸虫。鳔等睾吸虫由 2 0~ 10 0mm的虫体组成 ,在宿主种群中呈聚集分布。宿主染虫较多时对其正常生长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斑尾刺鰕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肠道内岐口福斯特吸虫(Faustula qikouensis)种群动态的研究发现,随着宿主体长的增加,其平均密度、感染强度及感染率均呈上升趋势;在宿主体长小于26.5cm时,其种群平均拥挤度、扩散性指标随着鱼体长的增加而增大,分布参数k值则呈减小趋势。在夏、秋、冬季,吸虫在宿主体内的感染率、平均密度和平均感染强度变化不大,但在春季均显著增加。频率分布表明,大量的岐口福斯特吸虫寄生于少数宿主肠道内,多数宿主感染少量的岐口福斯特吸虫;岐口福斯特吸虫种群在不同体长的宿主和不同季节均呈聚集性分布。  相似文献   

8.
对 1 0 8尾粗唇鱼危肠内长江丽棘虫种群的研究表明 ,粗唇鱼危体长 8 0~ 1 2 0cm组长江丽棘虫感染率是 88 9% ,体长 1 2 1~ 2 9 3cm感染率为 1 0 0 %。随着粗唇鱼危体长增长 ,其感染长江丽棘虫的感染强度增大。长江丽棘虫种群主要由 2 5~ 6 5mm长度的虫体组成 ,种群中雌虫显著多于雄虫。 84 0 %的虫体附着在粗唇鱼危肠道的前段。长江丽棘虫在不同体长段的宿主中均呈聚集分布 ,聚集强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9.
额尔齐斯河温氏指环虫的种群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4月至2010年1月对额尔齐斯河(中国段)东方欧鳊(Abramis brama orientalis Berg)鳃部寄生的温氏指环虫(Dactylogyrus wunderi Bychowsky)进行了取样调查,以期了解温氏指环虫的种群生态学特点。结果表明,温氏指环虫的总感染率为12.92%,平均感染强度为5.70(1~19)。感染率、感染强度在不同体长组的宿主中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随着宿主体长(L)的增大,温氏指环虫的感染率在35cm以上的宿主中达到最大,为50%,而平均感染强度在20≤L<25的体长范围内最小,为1.75;温氏指环虫种群在不同体长组宿主中的分布类型主要为聚集分布,且各体长段宿主之间的感染强度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0.
额尔齐斯河河鲈复口吸虫的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7月至2014年8月,对额尔齐斯河河鲈(Perca fluviatilis Linnaeus)进行采样调查,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河鲈眼睛寄生复口吸虫(Diplostomum)的空间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在检查的253尾河鲈中,复口吸虫总感染率为51.38%,左右眼晶状体的感染率分别为11.86%和9.09%,左右房室液的感染率分别为40.32%和30.04%;方均比均大于1,表明复口吸虫种群呈聚集分布,且L房和R房聚集强度为50.63和34.97,高于L晶和R晶3.18和5.58;单因素方差分析各体长组复口吸虫感染数量,发现不同体长段在L晶和R晶差异不显著(P0.05),在L房和R房差异显著(0.01≤P0.05,P0.01)。复口吸虫在晶状体和房室液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对于晶状体和房室液有明显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