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侯天爵 《植物保护》1997,23(2):24-25
经鉴定胡卢巴灰斑病病原菌为尾孢属真菌CercosporatraversianaSacc.,该病及病原真菌在国内尚未见报道。文中简要描述了病害症状及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用吸水纸法对发病田播种用的种子及当年病田所产种子进行样品检验,带菌率分别为15%和48%。初步认为种子带菌是病害发生的重要初侵染源  相似文献   

2.
玉米纹枯病在如皋的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蒋海霖  丁旭  马宏 《植物保护》1991,17(6):11-12
在江苏如皋地区玉米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AGl-IA群)主要发生在玉米籽粒形成至灌浆期,蔓延盛期在6月下旬—7月上旬。阴雨高湿是流行的主导因子。病害发生程度与产量损失率成显著正相关。化防适期在病害发生初期(病株率2—3%)最佳药剂为井岗霉素。  相似文献   

3.
非洲菊枯萎病病原菌鉴定及药剂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对采集的病害标本分离培养、鉴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 ,危害非洲菊枯萎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药剂防治试验结果显示 ,甲基硫菌灵、百菌清1000倍液和多菌灵800倍液对非洲菊枯萎病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陕西线辣椒疫病发生与危害损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省线辣椒疫病病原菌为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该病猖獗发生与茬口、灌水、降雨和施肥等环境因素关系密切。染病植株的损失事在43.1%至100%之间,防治以改进农业措施为主,结合以杀毒矾等药剂防治而进行的。  相似文献   

5.
长春花疫病的发生危害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口F1代长春花上疫病 (Phytophthora nicotianae)是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 ,危害较重。经对其发生规律、发病条件、药剂筛选及防治等方面研究 ,结果表明 ,该病的发生与长春花生育期及湿度等密切相关 ,RH>80%时病害迅速发展。现蕾期至初花期为病害易发期 ,克露等3种药剂对其防效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6.
基腐病是郁金香贮藏期的主要病害之一,世界各地普遍发生。FusariummonilifmeSheld和F.oxysporumvar.tulpae为主要致病菌。6月份是病害的高发期,种球带菌是病害传播的主要途径。种球上的伤口和贮藏期通风不良是病害发生流行的主要条件。70%甲基托布津、45%代森铵和50%退菌特稀释1000倍对病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药粉撒施土壤可减轻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枇杷花腐病病原物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调查发现,在重庆发生的枇杷花腐病症状有2种类型:干腐型和湿腐型。通过病原菌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和致病性测定,初步鉴定这两种症状分别由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eriobotrifolia(Guba)Chen et Cao]和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引起。枇杷花腐病害的发生与环境湿度有关,且湿度越大,病害发生越严重。  相似文献   

8.
五味子茎基腐病发生初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辽宁省多个地区的调查,发现此病害发生普遍,尤其是二年生的五味子茎基腐病发生严重。五味子茎基腐病在5月上旬开始出现,6月初为发生盛期。本文对五味子茎基腐病进行了症状描述,并对不同地点采集的病样分别进行木质部和韧皮部病原物的分离、纯化。对分离得到的菌株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并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此病害可由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茄腐镰刀菌(F.solani)、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和半裸镰刀菌(F.semitectum)4种镰刀菌属真菌引起。针对此病害的发生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人参黑腐病病原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在吉林省人参上发现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根腐病害。经对患病植株参根的病原菌分离 ,致病性测定和病原菌鉴定 ,结果表明 :该病害的病原菌为具柄矛束孢 [Doratomyces stemonitis(Pers.exFr.)Morton&;Smith]所致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贵州省黑皮鸡枞蛛网病病原菌的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及其有效防控药剂,分别从贵州省黄平县、贞丰县和剑河县采集典型发病黑皮鸡枞样品,并对其致病菌进行分离,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鉴定和多基因(ITS、TEF-1αRPB1RPB2)序列分析对疑似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对其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析22种药剂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分离物2020010406为黑皮鸡枞蛛网病病原菌,并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将其鉴定为Cladobotryum asterophorum;该病原菌菌丝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为6,可溶性淀粉和酵母粉分别为其最适碳、氮源;在供试10种化学药剂中,丙环唑、咪鲜胺锰盐和三唑酮的抑菌效果较好,EC50分别为0.816、3.974和4.604 μg/mL;供试12种生物源药剂中,丁子香酚和蛇床子素的抑菌效果最为突出,EC50分别为0.000 2 μg/mL和0.006 μg/mL,表明生物源药剂对黑皮鸡枞蛛网病的防控效果好,且毒性低,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1.
盾叶薯蓣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一种引起盾叶薯蓣叶、茎呈暗绿色至黑褐色水渍状软腐的病害进行了调查 ,并作了鉴定。结果明确其为灰葡萄孢菌 (Botrytis cinerea Pers.ex Fr )引起的一种新病害 ,根据症状和病原鉴定将该病称为盾叶薯蓣灰霉病。该病原菌生长温度 0~30℃ ,最适生长温度 10~ 2 5℃。病害在每年春季、夏初和秋末 ,雨水多的年份发生严重。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白头翁叶斑病发生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报道了辽宁省药用植物白头翁叶斑病的发生危害、症状描述及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并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分离得到的菌株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白头翁叶斑病是由银莲花壳二孢(Ascochyta anemones Kab..et Bub.)真菌侵染所致。针对此病害的发生特点,本文初步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珠海非洲菊疫病的鉴定和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6年,珠海非洲菊生产基地非洲菊出现萎蔫症状,大量植株死亡,感病品种年发病率达40%~50%。经病情调查和病原菌分离鉴定明确,该病由PhytophthoracryptogeaPethybridge&Laferty和P.cactorumSchroter所致,前者为主要病原。发病程度与温度、田间湿度及品种抗病性密切相关。室内药剂筛选试验表明,甲霜灵-锰锌抑菌效果最好;杀毒矾次之。田间选种抗病品种、作高畦、改喷灌为滴灌、拔除病株、药剂防治等措施,防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水稻穗果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永红  黄琼 《植物保护》2000,26(1):28-29
水稻穗果病是一种危害隐蔽的水稻病害,目前除云南有分布外,广西西南部也有发生。调查发现水稻穗果病的发生与稻瘿蚊的发生、危害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发现该病病原菌稻珊座孢Corallocytostroma oryzae Yu et Zhang的新寄主游草Leersia hexandlu。  相似文献   

15.
在双孢蘑菇上发现一种新的病原菌:点枝顶孢菌(Acremonium strictum W.)。该菌侵染双孢蘑菇的子实体,形成不规则的褐色斑块,大小为(2-15)mm×(3-20)mm,病斑凹陷于菌肉或穿过菌肉组织直至菌褶,深达2-13 mmo病斑干枯不腐烂,俗你黑疤病或褐疤病。通过人工接菌观察了病害症状、发病规律、培养特性、形态特征,以及温度、pH对菌丝体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经室内外药剂筛选试验,明确克霉灵、甲醛、硫酸铜和石灰水可有效杀灭该病菌。  相似文献   

16.
麦冬主要病害病原菌巢式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快速地诊断浙江省慈溪市麦冬常见真菌病害——炭疽病和黑斑病,基于巢式多重PCR技术,针对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并优化巢式多重PCR反应条件,建立可同时快速准确检测炭疽病病原菌山麦冬炭疽菌Colletotrichum liriopes和黑斑病病原菌互隔交链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方法。结果表明,建立的巢式多重PCR检测体系特异性好,同时检测2种病原菌的灵敏度高达100 pg DNA/μL,对10个田间病样进行检测,有5个病样检测到2种病原菌,3个病样检测到其中1种病原菌,2个样品未检测到目标病原菌,验证了该体系的可行性与准确性。表明所建立的巢氏多重PCR技术可用于快速准确检测麦冬2种主要病害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7.
爪哇白豆蔻叶斑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爪哇白豆寇叶斑病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发生严重。1986和1987年,在北京和云南对该病害的症状和病原菌的形态、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进行了研究。经与有关相近种比较,将病原首鉴定为姜叶点霉(Phyllosticta zingiberi Hori)。该属真菌在爪哇白豆蔻上寄生,国内外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8.
广州地区粉葛拟锈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冯岩  黄丽华  陈健 《植物保护》1999,25(1):11-13
近年在广州地区粉葛上发现一种症状极似豆科锈病的病害,经采样分离致病性测定,显微镜和电镜观察以及田间病害调查结果,认为引致该病的病原菌为葛藤集壶菌(SychytriumpuerariaeMiy)。  相似文献   

19.
在鲁北地区3市15个县(市、区),对西瓜的8种常发性病害的发生频率、病株率、病情指数进行了7年的调查统计,对部分病害的产量损失、病原菌对部分杀菌剂的抗药性进行了测定。以克服病原菌抗药性和降低农药残留,实行无公害化生产为目标,提出了以实行轮作或选用抗病品种、种子处理、育苗期处理等农业防治措施,和使用中生菌素、甲壳素类抗病活化剂等新型药剂为主导药剂的化学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桑枝枯菌核病是近年来在江苏发现的一种新的桑树病害,该病主要危害春季一年生枝条上已萌发的桑芽及新梢,常造成桑芽枯萎和病芽上方的枝条干枯死亡。经鉴定,病原菌为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真菌[Sclerotina sclerotiorum(Libert)de Bary]。病原菌在桑芽或新梢的寄生部位能形成黑色菌核。菌核随采叶、伐条等田间操作而掉入土中越冬越夏,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病害发生与桑树品种关系密切,育2号为易感病品种。桑园间作是造成病害交互感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