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辐射雄性不育系杂种F_1的亚显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辐照普通小麦种子获得的普通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85EA、89AR 和具提莫菲维小麦细胞质的TA 型(Tc ms)3 个异质同核( 原冬3 号) 稳定的雄性不育系与2 个高恢复力的恢复系原恢3 号和BPM15( 普通小麦品种) 杂种F1 代为材料,研究它们雄配子发育单核、二核及三核各时期的亚显微结构。结果表明,85 EA、89 AR、TA 与恢复系杂交F1 代小孢子发育表现出明显的可育特征:在单核期,细胞质浓,细胞器丰富,线粒体、内质网等十分发达,二核及三核期淀粉粒数量多。但85EA、89 AR杂种F1 在单核期比TA 杂种F1 内质网和核糖体数量多,这可能是85EA 和89 AR 新雄性不育类型育性容易被恢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对野败型保持系珍汕97B、恢复系IR24、IR26和泰引1号等4个水稻材料的幼穗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培养、再生植株及对其后代进行育性和测交鉴定及其它遗传分析,探讨了雄性不育变异株的恢保关系,结果表明:在IR26、泰引1号和珍汕97B的R1、R2群体中都获得了不同比率的雄性不育变异株,这些不育株的花粉败育可分为无花粉、典败、圆败和染败4种类型.对离体培养产生的雄性不育变异株用一批现有CMS不育系的保持系和恢复系进行杂交,其中有2株分别来自IR26(编号为269157)和珍汕97B(编号为B29154)的不育株,其恢保关系与野败型一致,现已回交5代.来自IR26(编号为2692411)的另一雄性不育株,用上述亲本已连续回交5代,后代均不育,其恢保关系似与野败不同.而有些来自珍汕97B和IR26的12株雄性不育变异株,杂交后代(F1)全部可育,结实率85%以上.  相似文献   

3.
小麦雄性不育的发生与花药组织内激素平衡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实验通过对小麦雄性不育材料和相应的可育材料花药内源激素含量比值的分析发现;在花粉败育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平衡遭到破坏,不论是K,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还是化学杂交剂诱导的雄性不育花药组织IAA/ABA,GAs/ABA与IAA/ZR的值的相应的可育材料相比大幅度下降,并且不育度与下降幅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异源细胞质小麦的创制与研究,是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CMS)杂种优势和核质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基础.我们在异源细胞质小麦的创制过程中培育出D2-CA8057等一系列具有D2型细胞质来源的正常可育普通小麦异质系,其中D2-晋2148(品种名:小山2134)因综合农艺性状优良已走向生产;之后又培育出具有D2型细胞质来源与变异的普通小麦非光敏细胞质雄性不育系msD2-CA8057,其在细胞质效应和育性恢复性能方面均优于T、K、V型等不育系,具有较好的研究与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核农学报》2009,23(6):964-970
利用20Gy的60Co射线对陆地棉品种苏棉22号的花粉进行辐照处理,处理后的花粉给雌蕊授粉,并收获种子。从M1群体中选取3个雄性不育株,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花药发育过程进行研究。通过与对照比较,3个雄性不育株各个时期的败育特征有一定差异,但它们的主要败育特征是一致的:从小孢子母细胞时期至小孢子发育阶段都有败育,小孢子母细胞、绒毡层和中层细胞以及花药的形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包括小孢子母细胞有微核及双核现象、减数分裂阶段小孢子母细胞的细胞质膨胀、绒毡层及中层细胞异常等。  相似文献   

6.
对野败型保持系珍汕97B、恢复系IR24、IR26和泰引1号等4个水稻材料的幼穗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培养、再生植株及对其后代进行育性和测定鉴定及其它遗传分析,探讨了雄性不育变异株的恢保关系,结果表明:D IR26、泰引1号和珍汕97B的R1、R2群体中都获得了不同比率的雄性不育变异株。这些不育株的花粉败育可分为无花粉、典败、圆败和染败4种类型。  相似文献   

7.
三个棉花雄性不育株花药发育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Cy的~(60)Co γ射线对陆地棉品种苏棉22号的花粉进行辐照处理,处理后的花粉给雌蕊授粉,并收获种子.从M_1群体中选取3个雄性不育株,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花药发育过程进行研究.通过与对照比较,3个雄性不育株各个时期的败育特征有一定差异,但它们的主要败育特征是一致的:从小孢子母细胞时期至小孢子发育阶段都有败育,小孢子母细胞、绒毡层和中层细胞以及花药的形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包括小孢子母细胞有微核及双核现象、减数分裂阶段小孢子母细胞的细胞质膨胀、绒毡层及中层细胞异常等.  相似文献   

8.
细胞质雄性不育在芸薹属作物杂种优势育种中具有重要价值.目前,芸薹属作物常见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包括Nap CMS,Ogura CMS、Hau CMS、Pol CMS、Shan 2A CMS、欧新A CMS等.综述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的特点及其败育的细胞学形态特征,为芸薹属细胞质雄性不育资源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与花药组织内源激素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利用间接酶免疫(ELISA)检测技术,测定了K,T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相应保持系分发育过程中花药组织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赤霉素四大类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讼是K型还是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在花粉败育过程中与其相应保持系相比在比花组织中均表现为IAA,IPA,GA3GA4含量的下降ZR,DHZR,ABA含量的上升,据此认为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与小麦雄性不育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花药中能量相关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揭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生理型雄性不育机理,以化学杂交剂SQ-1为诱导剂,构建了普通小麦西农1376不育和可育生理系,用RT-PCR技术分析了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和NFUDP4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的不育和可育花药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与同期对照相比,GAPDH和NFUDP4基因在不育花药单核期到三核期均下调表达,其中在大量花粉粒败育的单核期,GAPDH下调表达尤为显著.因此,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花药败育过程中,一方面由于GAPDH基因表达受抑制,使糖酵解受阻导致能量供应不足;另一方面,NFUDP4基因下调表达,可能引起线粒体某一Fe-S族蛋白装配需要的分子骨架减少而使其数量不足,从而可能引起Fe-S族蛋白参与的生化反应减弱,如呼吸链电子传递受阻引起能量供应不足,与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具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1.
12.
该研究以粘果山羊草Ae.19(Ae.Kotschyi 19)为母本,中国春和云南铁壳小麦为桥梁亲本进行远缘杂交,获得雄性不育株,再用普通小麦品种(系)与其测交和连续回交,育成了具有粘果山羊草Ae.19细胞质普通小麦细胞核的K-19小麦雄性不育系,并选育出K-19农矮3号A等10余个优良K-19不育系,其不育性稳定,没有发现单倍体,综合性状好。从普通小麦品种(系)中发现了恢复力高的K-19小麦雄性不育恢复系(源),筛选出原KR_1等7个恢复系,国内法恢复度高达88.2%~96.9%,国际法恢复度高达116.4%~150.4%,其后代不产生单倍体或单倍体频率很低,综合性状好。K-19小麦雄性不育-育性恢复体系的建成,丰富了小麦杂优育种种质库,具有良好的生产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地利用核质互作小麦雄性不育系并解析不同类型细胞核与异源细胞质互作对花药绒毡层细胞及花粉粒核分裂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以2套核(偃师9号细胞核和90-110细胞核)质(K型、B型、S型、V型和Ven型细胞质)互作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偃师9号保持系和90-110保持系;偃师9号细胞核属1B/1R类型;90-110细胞核属非1B/1R类型)为材料,调查其主要农艺性状(株高、穗长、穗下节间长和分蘖数),观察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花药绒毡层降解和花粉粒核分裂特征。结果表明,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细胞核是1B/1R类型或非1B/1R类型时,其农艺性状受细胞质类型的影响,且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S-偃师9号花粉粒核分裂异常发生在单核早期,属典败型;Ven-偃师9号花粉粒核分裂异常发生在单核晚期,属典染杂合型;K-偃师9号和V-偃师9号花粉粒核分裂异常发生在二核期,属染败型;B-偃师9号花粉粒核分裂异常发生在三核期,属染败型。K-90-110与S-90-110花粉粒核分裂异常发生在单核晚期,分别属染败型和圆败型;V-90-110和Ven-90-110花粉粒核分裂异常发生在二核期,V-90-110属染败型,Ven-90-110属典染杂合型;B-90-110花粉粒核分裂异常发生在三核期,属染败型。V-偃师9号和Ven-偃师9号花药绒毡层细胞降解异常发生在单核早期,K-偃师9号和B-偃师9号花药绒毡层细胞降解异常发生在二核期,而S-偃师9号花药绒毡层细胞降解异常发生在三核期;B-90-110、S-90-110和Ven-90-110花药绒毡层细胞异常降解发生在单核早期,K-90-110和V-90-110花药绒毡层异常降解发生在单核晚期。上述结果表明,异源细胞质分别与1B/1R类型细胞核和非1B/1R类型细胞核间存在互作模式的差异,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的农艺性状,同时引发花药绒毡层细胞差异性代谢异常,最终导致花粉粒核分裂异常,产生不同的败育类型。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小麦核质互作雄性不育机理和更好地利用异源细胞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一些D^2型细胞质的核质杂种小麦在长日下(≥15h)出现雄性不育,表现为雄蕊心皮化,在短日下(≤14.5h)则育性正常,国内外学者将这种新型不育系称之为光敏细胞质雄性不育(Photoperiod-sensitive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PCMS)。以D^2型细胞质光敏雄性不育系农林26及其短日下可育对照为材料,对D^2型细胞质光敏雄性不育的基因表达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长日下小麦中与拟南芥控制花发育的B类基因AP3具有同源性的TaMADS#51在该不育系中(长日条件下)未见表达,而在短日下有表达,但只在幼穗中表达,叶片和成穗中均未见表达。初步认为该不育系在长日下出现雄蕊心皮化是由皇控制雄蕊发育的B类基因沉默所致。研究揭示了一种核质互作+基因型环境互作的复杂交作造成类似于拟南芥中单基因突变的遗传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一些D2型细胞质的核质杂种小麦在长日下(≥15h)出现雄性不育,表现为雄蕊心皮化,在短日下(≤14.5h)则育性正常,国内外学者将这种新型不育系称之为光敏细胞质雄性不育(Photoperiod-sensitiveCytoplasmicMaleSterilityPCMS).以D2型细胞质光敏雄性不育系农林26及其短日下可育对照为材料,对D2型细胞质光敏雄性不育的基因表达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长日下小麦中与拟南芥控制花发育的B类基因AP3具有同源性的TaMADS#51在该不育系中(长日条件下)未见表达,而在短日下有表达,但只在幼穗中表达,叶片和成穗中均未见表达.初步认为该不育系在长日下出现雄蕊心皮化是由于控制雄蕊发育的B类基因沉默所致.研究揭示了一种核质互作+基因型环境互作的复杂互作造成类似于拟南芥中单基因突变的遗传现象.  相似文献   

16.
《核农学报》2009,23(6):928-934
为揭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生理型雄性不育机理, 以化学杂交剂SQ-1为诱导剂,构建了普通小麦西农1376不育和可育等生理系,用RT-PCR 技术分析了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和NFUDP4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的不育和可育花药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与同期对照相比,GAPDH和NFUDP4基因在不育花药单核期到三核期均下调表达,其中在大量花粉粒败育的单核期,GAPDH下调表达尤为显著。因此,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花药败育过程中,一方面由于GAPDH基因表达受抑制,使糖酵解受阻导致能量供应不足;另一方面,NFUDP4基因下调表达,可能引起线粒体某一Fe-S 族蛋白装配需要的分子骨架减少而使其数量不足,从而可能引起Fe-S族蛋白参与的生化反应减弱,如呼吸链电子传递受阻引起能量供应不足,与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具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为了能在分子水平上有效鉴定具有粘果山羊草(Aegilops kotschyi)、偏凸山羊草(A.ventricosa)、普通小麦变种斯卑尔脱(Triticum spelt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90-110和8222,提高其在杂交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研究与应用中的定向遗传改良,本研究对其线粒体DNA进行了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标记和序列特征性片段扩增区域(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CAR)标记。通过AFLP标记方法,应用64对引物组合EcoRⅠ-NNN/MseⅠ-NNN对小麦同核异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进行扩增,共扩增出682条带,其中113条为多态性条带。引物E-AGG/M-CTA组合在粘果山羊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中扩增出一条大小约300 bp的特异性条带,对该特异条带进行回收、测序,利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重新设计SCAR引物,并对这3种类型同核异质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进行扩增,其中引物YW1在3种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中都扩增出条带,而引物YW2仅在粘果山羊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扩增出一条198 bp的特异性片段,结果表明,已成功地将AFLP标记转化为操作简便、表现稳定的SCAR标记。此片段与小麦线粒体基因组有很高的同源性(同源性为99%),为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脱氢酶基因(GenBank登录号:EU534409.1)上的序列,该酶是线粒体中氧化磷酸化的入口酶,与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密切相关。本研究可以用于粘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也为小麦细胞质种性鉴定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小麦雄性不育与内源激素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以小麦核质互作雄性不育(CMS)和化学杂交剂(CHA)诱导的雄性不育为材料,应用ELISA方法,研究了雄性不育与内源激素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T型、K型CMS和BAU2、SC2053两种CHA诱导的雄性不育均与IAA含量降低有关。T型、K型CMS不育花药内ABA、ZR和DHZR含量较保持系增加;而CHA诱导的雄性不育ABA含量随小孢子发育较对照降低,ZR含量较对照降低,DHZR含量较对照增加。内源激  相似文献   

19.
将外源λDNA导入受体普通小麦品系 81 45 2 7,获得一雄性不育变异体。对该不育变异体和受体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进行观察。结果发现 ,不育变异体花粉母细胞染色体异常比率达到 1 8% ,而受体花粉母细胞染色体异常比例为 0 8% ,二者存在明显差异。染色体异常类型主要有单价体、染色体落后、染色体断片、染色体桥、微核及二分体、四分体异常等。染色体异常可能是外源DNA导入受体后 ,整合进受体染色体中的DNA片段影响其正常的遗传过程而造成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异常可以引起部分花粉败育 ,但不是该变异体败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在“三系”配套之前,作者根据水稻的进化史,对野败不育材料所测品种的恢、保情况作了分析,认识到亲缘关系、生态差异和雄性不育的恢与保,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从不育系的产生联想到恢复系的选育。后来从不同质源三系配套的明显差异,认为恢与保是相对的,恢复品种不局限于某一地区,其恢复基因也并不固定于某些品种中。实验证明,凡选用亲缘关系远、生态差异大的品种杂交,就容易找到保持系;反之,则容易测出恢复系。作者在1973年元月拟定的三系选育研究计划书中,曾提出要利用湖南的野败不育材料,与我国华南、台湾及东南亚热带地区的品种进行广泛测交筛选恢复系的方案,当年7月就发现了 IR24强恢复系,在我国首先实现籼型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并较早地选出了威优、常优、南优、汕优、矮优一、二、三号等18个强优势组合。同时,提出了雄性不育遗传机理的初见,即“远缘(包括远距离)杂交、雄性不育的遗传,是决定于细胞质和细胞核的相互作用。如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由于亲缘关系远,生态型差异大,质核不协调,其遗传信息就不能正常传递,从而破坏了花粉的正常发育,因此导致雄性不育;反之,育性则可恢复”。为了进一步证实,今后拟应用细胞遗传学、数量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遗传学等方法,探索质核差异和互作的实质,以进一步了解雄性不育、杂种优势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