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菲律宾蛤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外对于菲律宾蛤仔的研究近几年逐渐趋热,很多学者对菲律宾蛤仔养殖生物学、生态学进行了研究,包括养殖技术、遗传育种、环境因子及病理学方面,本文综述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菲律宾蛤仔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周颖 《河北渔业》2014,(5):14-15
<正>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es)是我国养殖的主要经济贝类之一。菲律宾蛤仔的养殖受饵料影响很大,目前主要采用单胞藻作为养殖菲律宾蛤仔的饵料,湛江等边金藻、球等边金藻、小球藻、盐藻等都是菲律宾蛤仔的最佳饵料。养殖场在繁育和养殖菲律宾蛤仔苗种过程中,需要培育大量单胞藻,培育单胞  相似文献   

3.
1菲律宾蛤仔及其养殖现状概述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俗称花蛤、沙蚬子、蚬仔,属瓣鳃纲,真瓣鳃目,异齿亚目,帘蛤科,缀锦亚科,蛤仔属,属于广温、广盐性品种。菲律宾蛤仔的肉味鲜美,营养丰富,且养殖周期短,  相似文献   

4.
胶州湾是我国重要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养殖基地,为探究湾内菲律宾蛤仔的生态容量及其碳汇功能,本研究采用Ecopath模型法评估了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生态容量,并利用Ecosim模块动态分析了菲律宾蛤仔生物量扩大对胶州湾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的潜在影响,同时估算了胶州湾菲律宾蛤仔个体及种群水平的碳收支情况。结果显示,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生态容量为239.9 t/km2,虽然整体水平尚未达到生态容量,但局部养殖区域已远超出了菲律宾蛤仔的生态容量;当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生物量从当前增加至生态容量时,生态系统总流量、容量、优势度和循环指数分别提高了16.0%、3.9%、47.1%和103.0%,而熵值降低了10.4%,表明此时生态系统具有更高的成熟度与稳定性,但菲律宾蛤仔生物量扩大至生态容量10倍时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崩溃;菲律宾蛤仔个体在1个养殖周期内约摄取3 310.1 mg C,其中约46.2%的碳沉降至海底,约13.2%的碳通过收获移出,如按菲律宾蛤仔生物量达到生态容量时计算,胶州湾每年将有1.5万t碳以生物沉积形式沉降至海底,有0.6万t碳以收获形式移出。研究结果为指导菲律宾蛤仔增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阐明菲律宾蛤仔的碳汇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冷冻菲律宾蛤仔品质,分别以魔芋葡甘聚糖、壳聚糖及魔芋葡甘聚糖与壳聚糖(1∶1)溶液对菲律宾蛤仔进行被膜预处理后再进行冷冻试验。分析了不同预处理对冷冻菲律宾蛤仔品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被膜预处理可有效改善冷冻菲律宾蛤仔品质,降低冷冻菲律宾蛤仔VBN值,提高产品合格率;在相同浓度条件下,以魔芋葡甘聚糖被膜预处理效果最优,并获得到了冷冻菲律宾蛤仔的优化预处理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6.
营养盐在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影响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底播、菲律宾蛤仔和鳗草实生苗的互作,推测菲律宾蛤仔规格、丰度和活动稳定性影响营养盐的扩散。将不同丰度、规格的菲律宾蛤仔置入沉积物中,室内培养19天,并于第13、19天,研究营养盐在沉积物-水界面的交换通量。菲律宾蛤仔生物量、规格和丰度、活跃性影响营养盐在沉积物-水界面的交换通量,第13天,NO-2-N、NH3-N、TN交换通量受菲律宾蛤仔规格影响,NO-2-N和NH3-N交换通量随菲律宾蛤仔规格增大而增大。第13天和19天,NO-2-N、NH3-N、TN、PO43--P交换通量受菲律宾蛤仔丰度影响,随菲律宾蛤仔丰度增大而增大。因此,评估滤食性贝类环境容量、贝类与海草的互作时,需考虑贝类生物量、规格和丰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黑石礁海区潮间带底质的粒径组成对菲律宾蛤仔分布的影响,找到最适合苗种底播增养殖的底质,于2005年3月24日对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黑石礁海区潮间带进行了底质和菲律宾蛤仔资源的调查。结果表明:在潮间带,越靠近岸边,底质粒径越大。将底质分为Ⅰ、Ⅱ、Ⅲ 3个类型,菲律宾蛤仔分为4个类型,Ⅱ型底质适宜菲律宾蛤仔生活,蛤仔分布最广;壳长2~3 cm的蛤仔对底质要求较低,对底质粒度的适应范围较广。  相似文献   

8.
不同地理群体菲律宾蛤仔表型性状的相关性与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机选取繁殖时期的南方群体北方养殖菲律宾蛤仔(SN)、北方土著品种(NN)和南方群体南方养殖蛤仔(SS),测量其壳长(SL)、壳高(SH)、壳宽(SW)、活体质量(mL)、软体质量(mM)和烘干后软体部干质量(mF),采用相关与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地理群体的菲律宾蛤仔表型性状对软体质量的作用效果,为菲律宾蛤仔的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测度指标。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群体菲律宾蛤仔的形态学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地理群体各数量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决定系数分析表明,不同地理群体菲律宾蛤仔影响软体质量的主要表型性状并不相同,南方群体北方养殖蛤仔群体的壳宽直接作用最大,壳宽通过壳高的间接作用是次要因素;北方土著品种群体壳长是主要因素,壳长通过壳高的间接作用是次要因素;南方群体南方养殖蛤仔群体壳高的直接作用是主要因素,壳长通过壳高的间接作用是次要因素。对通径系数检验不显著的自变量进行删除,利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不同地理群体菲律宾蛤仔软体质量的最优回归方程:SN群体,mM1=-4.276+0.211SH+0.116SW;NN群体,mM2=-2.806+0.088SL+0.087SH;SS群体,mM3=-3.101+0.290SH。回归方程分析表明回归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9.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帘形目、帘蛤科、蛤仔属,是我国主要的海产经济贝类之一,曾在胶州湾水域分布甚广。近年来由于自然种群资源严重衰退,目前主要以移植底播养殖为主。自2000年以来胶州湾底播养殖菲律宾蛤仔苗种主要来自福建莆田,菲律宾蛤仔的底播养殖已成为青岛的特色渔业。  相似文献   

10.
在受控实验条件下,模拟了重金属铜、铅、镉在海水-小球藻-菲律宾蛤仔食物链中的累积和传递,测定了小球藻、菲律宾蛤仔对铜、铅、镉的富集系数以及铜、铅、镉在小球藻-菲律宾蛤仔食物链上的传递系数。结果显示,随着海水中重金属浓度的增加,小球藻、菲律宾蛤仔体内的重金属含量逐渐增大,小球藻对铜、铅、镉离子的富集系数变化范围分别为1626~3161、3295~7799、5438~9313;蛤仔对Cu、Pb、Cd的富集系数变化范围分别为364~821、1089~1936、245~736;生物传递因子变化范围分别为0.22~0.26、0.25~0.46、0.03~0.14。在本实验条件下,小球藻对Cu、Pb、Cd的富集系数远大于菲律宾蛤仔,Cu、Pb、Cd在小球藻-菲律宾蛤仔食物链上没有明显的生物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11.
<正>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拥有5万亩粉砂淤泥底质浅海滩涂,近几年,通州区沿海广大渔民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资源优势,大力开发菲律宾蛤仔养殖。到2012年底全区养殖面积为4.8万亩,产量达7 600多t,使通州区成为南通市菲律宾蛤仔的主产区。但菲律宾蛤仔养殖仍然存在着苗种紧缺的问题,特别是大规格苗种的匮乏,已成为菲律宾蛤仔养殖发展的瓶颈。为此,我们通过实施"滩涂菲律宾蛤仔大规格优质苗种规模化培育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采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技术人才等措施,  相似文献   

12.
菲律宾蛤仔规模化育苗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于2004-2005年进行了菲律宾蛤仔规模化育苗试验和生产,解决了菲律宾蛤仔规模化人工育苗的关键技术,为菲律宾蛤仔的全人工养殖推广和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主要技术研究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3.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inarum,俗称花蛤、蛤仔,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贝类,也是福建四大养殖贝类之一。菲律宾蛤仔(以下称蛤仔)的人工养殖,具有投资少,收益大的特点,很受群众欢迎。由于蛤仔常常受到各种敌害的侵袭,严重影响其养殖业的发展。因此,要使蛤仔增产,必须做好敌害防除工作。  相似文献   

14.
菲律宾蛤仔的生活史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齐秋贞 《水产学报》1987,11(2):111-119
本文主要采用室内人工催产和培育方法,连续观察菲律宾蛤仔自受精卵至蛤苗(壳长7毫米)各发育阶段的形态变化,并结合观察自然海区蛤苗生长发育的周年变化,详细而系统地描述菲律宾蛤仔的生活史.根据精子与蛤苗的形态观察,进一步证实了过去福建海水养殖的杂色蛤仔(Rudi tapes Variegota Sowerby),订正为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Adams & Reeve)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鸭绿江口海域初级生产力生产量,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的调查,根据PARSONS-TAKAHASHⅡ营养动态模型Q=(BEn)×k,对鸭绿江口浅海菲律宾蛤仔养殖容量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壳长1.5、2.0、2.5cm的菲律宾蛤仔年养殖容量分别为189 356.60、221 970.71、249 717.05t,养殖容量春季最大,秋季次之,夏季最小.春季单位面积可放养菲律宾蛤仔:滩涂养殖平均为1.48 kg/m2,深水养殖为1.17 kg/m2;夏季单位面积可放养的菲律宾蛤仔:滩涂养殖平均为0.17 kg/m2,深水养殖为0.32 kg/m2.该区域菲律宾蛤仔实际养殖密度已经大大超过其单位面积最佳放养容量,这也是导致该区域菲律宾蛤仔疾病频发和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我国北方菲律宾蛤仔养殖所需的蛤苗,都依赖从南方的福建、浙江、广西等省购进,运输路途遥远、蛤苗产量受气候、水文等条件影响丰欠不稳,运输时间长、成活率低等因素一直制约着菲律宾蛤仔养殖业的发展。为解决养殖苗种问题,2010-2011年,笔者进行了菲律宾蛤仔室内大规格苗种繁育,现将育苗技术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桑沟湾楮岛大叶藻(Zostera marina L.)床周边存在大量的底栖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摸清菲律宾蛤仔的生理活动与大叶藻的相互作用,2016年5~7月,在菲律宾蛤仔和大叶藻集中分布区,评估了菲律宾蛤仔种群资源量,现场流水法测定了菲律宾蛤仔个体水平的摄食、代谢生理,围隔实验法探讨了种群水平蛤仔与大叶藻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桑沟湾楮岛大叶藻床海区菲律宾蛤仔的平均生物量为(572.00±20.23) ind./m2,大(壳长为3.50~4.10 cm)、中(壳长为3.00~3.50 cm)、小(壳长为2.00~3.00 cm)规格各占9.01%、43.60%和47.38%。菲律宾蛤仔的排氨率、耗氧率、滤水率、摄食率分别为(0.44±0.15)~(1.40±0.35) μmol/(ind.·h)、(0.21±0.02)~(0.33± 0.08) mg/(ind.·h)、(0.69±0.38)~(0.83±0.66) L/(ind.·h)和(2.57±0.41)~(3.41±0.68) mg/(ind.·h),且都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大。围隔实验设有3个实验组(蛤仔组、大叶藻组和大叶藻+蛤仔组),1个空白组,每组3个平行(大叶藻30茎枝左右、蛤仔15个左右),实验进行4 h。研究表明,蛤仔组、大叶藻+蛤仔组和大叶藻组间的溶氧浓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蛤仔组与其他3组的氨氮浓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蛤仔组、大叶藻+蛤仔组与空白组的水体颗粒物浓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叶藻组与空白组差异不显著(P>0.05)。桑沟湾楮岛海区菲律宾蛤仔养殖面积约为0.5 km2,蛤仔每天可以过滤46 t海水中的悬浮颗粒物,并为大叶藻提供0.4 t的氨氮。本研究为深入揭示大叶藻海区菲律宾蛤仔的生态作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8.
汕尾港菲律宾蛤仔繁殖与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广东省汕尾港菲律宾蛤仔的产卵季节、壳长生长和体重生长等的研究结果。汕尾港的菲律宾蛤仔有别于我国其他海区的菲律宾蛤仔.其产卵期长达7~8个月(增加了4~5个月).长成商品规格只需15个月。  相似文献   

19.
2006年5~9月,通过浮游拖网调查对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面盘幼虫(D形幼虫)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面盘幼虫壳长、壳高呈线性相关,与其它蛤仔种群面盘幼虫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0.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Adamset Reeve)俗称沙蚬子,是海产经济贝类,贝壳呈长卵圆形并有各种花纹。菲律宾蛤仔营养价值较高,加之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既可鲜食,亦可加工成蛤干、五香蛤仔食用,是近年新兴食用的海鲜贝类之一。当前菲律宾蛤仔苗种来源主要靠采捕天然苗及少量人工培育的土池苗,工厂化育苗则鲜见报道。2004年笔者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