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位于黄土高原南部覆膜玉米产区的长武、旬邑、彬州、淳化和永寿5个县15个农药经销商和100个农户2017~2019年的农药使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2019年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的销售量分别占农药销售总量的35.8%、26.1%和38.2%。杀虫剂主要种类有13种,杀菌剂主要种类有10多种,除草剂主要种类有11种。2017~2019年,农户玉米田的农药使用次数以杀虫剂最多,平均为1.6次,平均每次用药量为591 mL/hm2;除草剂均使用1次,使用量2 257 mL/hm2;杀菌剂使用最少,仅为0.3次,用药量每次为909 mL/hm2。  相似文献   

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克服传统种植规模较小的弊端,降低了传统农业经营的风险,保证了农户的核心利益。本文实证研究种植大户与合作社玉米生产效率差异。结果表明,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由于决策的自主性不同造成了在玉米生产投入产出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合作社在要素投入利用效率方面要高于种植大户。  相似文献   

3.
通过问卷调查、走访种植大户及田间实地调查等方式,对新疆玉米主产区玉米有害生物发生与用药情况进行系统调查,明确新疆玉米有害生物发生种类、农药使用水平,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减药对策,从而为新疆玉米有害生物的科学防控及化学农药增效提供指导。结果表明,新疆玉米主要病害6种、害虫36种、杂草38种,主要以"6虫6草"为主。玉米有害生物防治常用农药共26类,其中杀虫剂14类,主要为拟除虫菊酯类、新烟碱类及生物源类;除草剂12类,主要为三氮苯类、磺酰脲类及酰胺。农药使用频次为2~6次/年,制剂施用量为1.938~6.193 kg/hm~2,其中,昌吉州农药使用频次和制剂施用量最高,分别为5~6次/年、4.033~6.193 kg/hm~2;喀什地区农药使用频次和制剂施用量最低,分别为2~3次/年、1.938~3.356 kg/hm~2。  相似文献   

4.
黄河三角洲转基因棉田绿盲蝽发生规律及综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滨州市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常年种植棉花15万hm^2左右。90年代末期,抗虫棉开始大面积推广,棉铃虫的危害得到有效控制,但同时,因抗虫棉田用药量、用药次数大大减少,一些次要害虫逐渐成为棉田的主要害虫,近年来,绿盲蝽在棉田的危害逐步加重。为此,开展了黄河三角洲转基因棉田绿盲蝽发生规律及综防措施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半干旱地区玉米覆膜方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晓伟  何宝林 《玉米科学》2012,20(2):107-110
干旱是制约玉米生产的主要因子。试验研究7种不同覆膜方式的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玉米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探求不同覆膜方式对半干旱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顶凌覆膜优于春覆膜,全地面覆膜优于半覆膜平铺,其中全膜顶凌双垄沟栽培模式产量达到12 691.9 kg/hm2,较普通种植模式增产46.10%,较裸地种植增产77.98%,是一项适合半干旱地区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松嫩平原是北方春玉米带的主要分布区,当前主要存在3种主要玉米种植模式,分别是均匀垄种植模式、大垄双行覆膜种植模式和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种植模式。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以乾安县为例,运用可拓优度评价法对3种玉米种植模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乾安县现有的3种玉米种植模式中,从节本增效效果看,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种植模式优于大垄双行覆膜种植模式,大垄双行覆膜种植模式优于均匀垄种植模式。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模式在推进玉米节本增效方面具有显著比较优势,综合效益尤其是生态效益凸显,可加大推广力度,促进松嫩平原玉米种植模式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玉米苗期害虫种类及发生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4~2016年对吉林省9个地市、44个县(市/区)、424个地点的玉米苗期害虫进行系统调查,分析新的耕作栽培制度和气候变暖条件下吉林省玉米苗期害虫种类、分布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吉林省玉米苗期害虫有20余种,隶属5个目13个科,其中,鳞翅目和鞘翅目种类最多,共涉及8个科16种害虫,占害虫种类的70%以上;新发现吉林省玉米苗期害虫3种。蛴螬和金针虫是苗期主要害虫,平均有虫田率分别为24.90%和27.76%,有虫田率从西部到东部递减,中部平原区有虫田被害株率高于西部和东部地区。随着吉林省玉米长年连作和秸秆还田、免耕等新耕作方式推广,蛴螬和金针虫2种害虫的发生数量和危害程度呈逐年加重趋势;其余害虫有虫田率均在5.00%以下,未对玉米生产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8.
不同栽培方式对甜菜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6~2007年进行了2年4个点的甜菜覆膜直播栽培(CK)、甜菜纸筒育苗平地移栽、甜菜纸筒育苗覆膜移栽、甜菜纸筒育苗起高垄移栽4种种植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后3种种植方式,根产量、含糖率和产糖量,除了纸筒育苗覆膜移栽的含糖率低于覆膜直播外,均比对照增产增糖.农户种植纯收入比覆膜直播增加1095~3315元/hm2,企业效益除纸筒育苗覆膜移栽低于覆膜直播,其它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9.
栽培模式对稻米品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超级稻组合88S/1128和常规优质稻品种湘晚籼17号为材料,探讨了不同栽培模式(旱作覆膜、水作覆膜、旱作不覆膜、常规栽培等)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品种一致表现为旱作覆膜栽培的糙米率、精米率最高,水作覆膜栽培的整精米率最高;同一品种不同栽培模式的粒长和长宽比无显著差异,但覆膜栽培的垩白粒率、垩白大小更高。88S/1128旱作覆膜与常规栽培相比,直链淀粉含量降低、胶稠度变小、糊化温度升高;而湘晚籼17号旱作覆膜与常规栽培相比,直链淀粉含量降低、胶稠度变大、糊化温度降低。2个品种蛋白质含量表现一致,均为旱作不覆膜常规栽培旱作覆膜水作覆膜。稻米品质性状变异度最大的为外观品质,其次为蒸煮食味品质,碾米品质变异度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0.
以平展型传统品种酒单4号和紧凑型高产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设半膜平覆(HM)、全膜双垄沟(DFM)两种覆膜方式和4.5万、9.0万株/hm~2两种种植密度,研究黄土旱塬区不同栽培模式下不同类型春玉米对土壤水分变化及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和不同栽培模式互作效应对春玉米产量有显著影响。春玉米生育关键期降水对各处理收获土壤水分影响明显,降水不能满足春玉米生长发育需要时,春玉米会对60 cm土层以下水分产生透支性消耗,遇到连续干旱年份,则会导致春玉米60~160 cm主要根区土壤含水量降低。在相同覆膜及品种条件下,随种植密度增加,玉米产量显著增加;相同密度及品种条件下,DFM覆膜产量优于HM覆膜;相同密度及覆膜方式下,紧凑型高产品种产量较平展型传统品种显著增加。DFM覆膜和紧凑型高产品种在9.0万株/hm~2种植密度下有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1.
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大斑病发生和流行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2009年对四平地区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大斑病自然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表明,Logistic模型能够反映大斑病流行时间动态情况。免耕模式有利于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而在宽窄行模式下该病发生较轻。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大斑病的指数增长期不同,在免耕模式下的病情指数最高,依次为免耕、平播、常规、宽窄行栽培模式,该时期也是最佳药剂防治时间。玉米大斑病流行过程中的病情严重程度依次为免耕>平播>常规>宽窄行。  相似文献   

12.
为给小麦病虫草害管理提供远程预测和咨询服务,通过分析和提炼小麦病虫草害管理方面的最新研究结果和信息,根据小麦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结合小麦栽培管理知识模型以及经济信息,构建了小麦病虫草害管理模型;并运用软件工程的思想,以WebGIS为空间信息管理平台,结合MS-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建立了基于B/S结构的网络化小麦病虫草害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实现了用户管理、地图操作、病虫草害管理、智能学习、农药查询以及帮助等功能.以江苏省为案例区,对系统进行了测试与检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根据不同地域内小麦病虫草害发生的实际情况,预测其对小麦的危害程度并生成适宜的防治措施,从而为小麦病虫草害管理提供了远程预测和决策咨询的服务工具.  相似文献   

13.
石洁  何康来 《玉米科学》2021,29(3):55-62
选用5个玉米骨干亲本Mo17、黄早4、掖478、自330和丹340及其68个衍生品系,对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弯孢叶斑病、禾谷镰孢茎腐病、矮花叶病和黑粉病的抗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黄早四具有较好的多抗和兼抗性,60.7%衍生品系对大斑病达中抗以上水平,82.0%高感或感小斑病,对小斑病的抗性较易丢失,感丝黑穗病易被改良。Mo17具有较好的多抗和兼抗性,81.2%衍生品系对丝黑穗病达到中抗以上水平,64.7%高感或感小斑病,对丝黑穗病的抗性能较好地传递给其衍生品系,对小斑病的抗性易丢失,感大斑病性状易被改良,Mo17是唯一对弯孢叶斑病的抗性达到中抗水平的骨干自交系。自330对3种病害具有较好的抗性,其衍生品系中70.0%对丝黑穗病达到中抗以上水平,表明自330对衍生系的丝黑穗病抗性有较好的遗传贡献,对小斑病和弯孢叶斑病的感病性状不易通过传统的系选方法进行改良,自330是唯一对禾谷镰孢茎腐病的抗性达到中抗水平的骨干自交系。掖478中抗小斑病,其71.4%的衍生系中抗小斑病,抗性能较好的传递,掖478感弯孢菌叶斑病和大斑病,其衍生系中有57.0%中抗弯孢菌叶斑病,42.9%抗大斑病,表明其感弯孢菌叶斑病和大斑病的性状易被改良。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变化和玉米种植密度的加大,玉米纹枯病发生日益严重,该病株残体残留在田土表面土层较浅的区域进行越冬。为准确诊断玉米纹枯病,根据玉米主要病害玉米大斑病、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玉米灰斑病rDNA的ITS区间序列差别,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扩增引物(LZ-F+LZ-R)用于玉米纹枯病检测。该引物能从玉米纹枯病菌扩增到特异性的分子片段,说明设计的特异性引物可以用来检测玉米纹枯病菌。采集田间玉米纹枯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玉米灰斑病病株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同时提取其病原菌和土壤总DNA,利用上述引物进行扩增。结果表明,只有以R.solani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反应体系在PCR仪中进行扩增最终能扩增出1条460 bp左右清晰的特异性条带,其他菌株均无特异性条带。利用该特异性引物只能从受到该病害侵染的发病组织DNA中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对照及健康玉米植株均无扩增条带。接种该病原菌的土壤DNA也扩增出相应的特异性条带,表明特异性引物LZ-F/LZ-R可用于玉米纹枯病菌的分子检测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5.
对长春地区玉米大斑病、灰斑病的病株空间分布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大斑病病株空间分布型在病害发生前期为随机分布,后期为均匀分布;玉米灰斑病病株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用Iwao最适理论抽样模型n=t2/D2×[(α+1)/-X+β-1],计算出两种病害在不同发病程度下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16.
以69份玉米自交系为试材,利用70对SSR引物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从42对已定位与大斑病、丝黑穗病和茎腐病3大病害抗性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中筛选适于病害鉴定的有效SSR标记。结果表明,69份自交系划分为PA、PB、Lancaster、塘四平头和旅大红骨5个类群,采用UPGMA聚类方法和群体结构聚类划分结果基本一致;从42对相关标记中筛选出大斑病鉴定有效标记3个(umc1316、umc2212、umc1327)、丝黑穗病鉴定有效标记1个(SSR148152)和茎腐病鉴定有效标记1个(SSR58),基于上述5个有效标记能够明显地区分三大病害综合表现抗和感的材料。  相似文献   

17.
以吉林省玉米早熟、中早熟区种植的4个玉米品种及其亲本为材料,对不同玉米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等3种防御酶活性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防御酶PAL、POD和PPO与玉米对大斑病的抗性关系非常密切,玉米植株受大斑病菌侵染后,防御酶活性比对照明显增高。防御酶的作用受品种遗传背景的影响,不同品种中不同防御酶对其大斑病抗性的贡献有差异。受大斑病菌侵染后,抗病性强的品种,PAL和PPO或PAL和POD酶活性发生协同增强,且从抽丝期到灌浆期酶活性协同增强的防御酶不发生酶活性衰减或衰减微弱;感病的品种,从抽丝期到灌浆期存在2种或3种防御酶活性同时衰减现象。  相似文献   

18.
玉米杂交种对4种病害的兼抗性鉴定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豫北地区广泛种植的21个玉米杂交品种进行了玉米苗枯病、玉米弯孢叶斑病、玉米小斑病和玉米黑粉病的兼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能兼抗3种以上玉米病害的品种为金海5号、郑单21、豫玉29、农大108、3138、金海702、郑单958,上述品种建议在生产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玉米Reid群自交系PH6WC具有配合力高、自身产量高、商品品质优、种子早发性好、适宜精量播种的优点,不抗玉米大斑病。选用同为Reid群种质且高抗玉米大斑病的自交系33D22与其杂交作为选系基础材料,通过大群体、高密度、人工接种的方法育成抗大斑病、高产、优质、高配合力的自交系吉D284、吉D2417,以其作为亲本分别育成玉米新品种吉单616和吉单626,2021年通过吉林省审定。  相似文献   

20.
30年来我国玉米主要栽培技术发展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赵久然  王荣焕 《玉米科学》2012,20(1):146-15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玉米生产发展迅猛,多项栽培技术对促进我国玉米生产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品种、种植方式、施肥、灌溉、病虫草害防治、生长调控等方面系统总结近30多年来我国玉米生产中应用和发展的20项主要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