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温度和光照对青冈栎和浙江樟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温度和光照对青冈栎和浙江樟种子萌发的影响。[方法]计算青冈栎和浙江樟种子的千粒重并观察其形态特征。研究4种温度处理和3种光照时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在15~30℃范围内,青冈栎和浙江樟种子的发芽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青冈栎种子在黑暗条件下其发芽势和发芽率显著低于光照条件,浙江樟种子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萌发率都超过了75%。[结论]青冈栎的最适宜萌发温度为25℃,而浙江樟则为20℃;青冈栎种子萌发需在有光条件下进行,在黑暗中萌发受抑制,浙江樟种子在黑暗和光照条件下均能萌发,但是12 h的光照可以明显提高其种子发芽率。  相似文献   

2.
谷婧  黄玮  张文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9):3857-3860,3863
[目的]研究不同温度处理条件下水分对黄芩种子萌发的影响。[方法]采用变温处理,设5个梯度,以24 h为周期昼夜温差变化,水分设10个水平,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下水分对黄芩种子累计萌发率、种子萌发速率、萌发恢复率和总萌发率以及发芽指数情况的影响。[结果]黄芩种子在10~30℃的变温条件下均能良好萌发。适温条件下充分水分条件有利于种子萌发;低温或高温条件下,水分对黄芩种子的浸泡造成黄芩种子活力的丧失;而干旱条件可使黄芩种子在此环境中保持良好的萌发潜力。[结论]15~25℃是黄芩种子的最适萌发温度,水分是影响黄芩种子萌发的重要因素并起着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龙胆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温度、光照、赤霉素和贮藏方式对龙胆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贮藏5年~6年的龙胆种子在20℃±1℃的温度下萌发率最高;100mg/L~200mg/L的赤霉素浓度处理能显著提高种子发芽率;龙胆种子需光萌发;真空塑封的种子在-18℃±1℃温度条件下寿命可以保存至6年。  相似文献   

4.
福建山樱花种子发芽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主要探讨了不同浸种方式、不同基质、不同贮藏方式处理对福建山樱花种子萌发率及发芽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福建山樱花种子萌发的最佳条件为在超低温贮藏后,采用1 000mg/kg GA3在20~30℃的恒温水浴中浸泡24h,置于河沙∶椰糠(1∶1)基质中培养,种子发芽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采用室内试验测试和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贮藏条件下桃叶卫矛种子萌发率和内部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阐述了影响其种子质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贮藏温度对种子萌发和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明显,温度与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质量分数的变化成正相关关系;随着贮藏时间延长,粗脂肪质量分数降低;脂肪酸性质发生变化,不饱和脂肪酸相对质量分数变少,转化为异构体、饱和脂肪酸或其他氧化物。  相似文献   

6.
不同贮藏方法对桃叶卫矛种子萌发和营养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试验测试和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贮藏条件下桃叶卫矛种子萌发率和内部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阐述了影响其种子质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贮藏温度对种子萌发和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明显,温度与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质量分数的变化成正相关关系;随着贮藏时间延长,粗脂肪质量分数降低;脂肪酸性质发生变化,不饱和脂肪酸相对质量分数变少,转化为异构体、饱和脂肪酸或其他氧化物。  相似文献   

7.
驼绒藜种子发芽、出苗及成株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驼绒藜种子发芽、出苗、扎根及成株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驼绒藜在自然条件下其结籽率较低;种子具有后熟特性,在室内外温度条件下贮藏1年半后完全失去发芽力,在干燥、低温条件下贮藏3年后仍有较高的发芽率;其种子发芽的温度范围较广,土壤湿度在15%以上时在较低的温度下也能正常发芽出苗;自然散落的种子出苗后土壤孔隙度在51%,土壤湿度在15%以上的地块上幼苗扎根成株都很好;出苗后在幼苗密度大的地块其成活率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处理条件对辣木种子萌发的影响,从而提高种子的萌发率。[方法]以从尼日利亚采收的传统印度辣木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浸种温度和时间、培养温度、光照、种子脱壳、多菌灵处理等对辣木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及污染率的影响,探讨辣木种子最佳萌发条件。[结果]20℃和40℃条件下浸种,种子萌发效果最好,从第2天开始萌发,到第7天结束萌发,萌发率最高;在试验范围内浸种时间对萌发率没有明显影响;32℃条件下培养,种子萌发效果最好,种子在第2天开始萌发,萌发率最高;多菌灵能够抑制种子的污染,但是不同浓度处理之间的种子萌发率和污染率没有显著影响;全天光照和全天黑暗对种子萌发率和发芽势并没有明显的影响;种子剥壳后培养萌发早,出苗整齐,到第4天萌发率达到最大值。[结论]辣木种子最佳萌发的培养温度为32℃左右;选用1 000倍的多菌灵浸泡种子即可达到杀菌的目的;光照和有无种壳对种子萌发率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白穗花种子为试材,研究了温度和光照条件对白穗花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4 h光照条件下,弱光照(500 lx)、中等强度光照(2 500 lx)和强光照(5 000 lx)3个梯度条件下萌发率分别是84.0%、86.7%和86.7%;在15 h光照/9 h黑暗的周期性光照条件,弱光和强光下的萌发率分别为85.9%和85.2%,中等强度光照下萌发率最高为89.1%。避光条件下白穗花种子萌发率以25℃发芽率最佳,为94.7%,因而避光对白穗花种子的萌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缩短种子萌发时间,提高种子的萌发率,但随着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其种子的萌发率会下降。  相似文献   

10.
在常规条件下东方百合种子难以萌发,对育种和相关研究带来不利影响。通过研究培养温度、光照条件、低温贮藏时间、硝酸钾溶液和温水处理对东方百合品种佳娜Janna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显示,20℃时种子的发芽率最高,24 h光照对萌发有促进作用;低温贮藏90 d的种子的发芽率最大(81%),但低温贮藏10~90 d的种子发芽率差异不明显;质量分数为1.0%硝酸钾溶液浸种能提高种子的发芽率;50℃温水处理1 h可以明显提高发芽势、改善发芽整齐度,但对提高发芽率作用不大。由此认为,用适当方法处理东方百合种子可以提高其发芽势和发芽率。  相似文献   

11.
用生物型种衣剂进行包衣处理,以未包衣种子作对照,把3种不同含水量的油菜种子分别密封贮藏在高、中、低3种不同温度条件下,分期取样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含水量为4.1%的来包衣种子在所有贮藏温度条件下均能保持较高的发芽率,而含水量为8.6%的在25℃、35℃条件贮藏后种子发芽率均有所下降,含水量为11.1%的种子则劣变加快,在贮藏温度35℃条件下经3个月贮藏后发芽率降为0.生物型种衣剂包衣油菜种子在所有贮藏条件下劣变速度均低于未包衣种子.相对于种子含水量和贮藏温度的提高,包衣种子的发芽率下降较慢,经1年贮藏后所有的包衣种子均能保持75%以上的发芽率.包衣种子的发芽势与发芽指数也均高于未包衣的对照种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种子在种质库长期贮藏的最适含水量,评价种子长期保存后的活力,为种子长期安全保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35℃加温干燥,将初始含水量为14.80%的普通野生稻种子干燥至6种梯度的含水量10.56%、9.50%、8.70%、7.50%、6.60%和6.35%后,密封包装贮藏于种质库中进行长期保存试验,24年后测定其种子发芽力和田间生长能力,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含水量为14.80%、10.56%、9.50%、8.70%、7.50%的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分别与贮藏前相比差异极显著,下降明显不宜长期保存;含水量为6.35%的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成苗率与贮藏前相比差异不明显,发芽率仍保持在98.33%,成苗率为92.33%,活力水平最高。【结论】35℃加温干燥是种子入库前干燥的安全温度,野生稻种子在低温干燥种质库长期保存最适含水量为6.35%。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种子在种质库长期贮藏的最适含水量,评价种子长期保存后的活力,为种子长期安全保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35℃加温干燥,将初始含水量为14.80%的普通野生稻种子干燥至6种梯度的含水量10.56%、9.50%、8.70%、7.50%、6.60%和6.35%后,密封包装贮藏于种质库中进行长期保存试验,24年后测定其种子发芽力和田间生长能力,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含水量为14.80%、10.56%、9.50%、8.70%、7.50%的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分别与贮藏前相比差异极显著,下降明显不宜长期保存;含水量为6.35%的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成苗率与贮藏前相比差异不明显,发芽率仍保持在98.33%,成苗率为92.33%,活力水平最高。【结论】35℃加温干燥是种子入库前干燥的安全温度,野生稻种子在低温干燥种质库长期保存最适含水量为6.35%。  相似文献   

14.
温度及盐胁迫对新疆两种锦鸡儿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新疆天然分布的两种锦鸡儿属植物种子特性、在不同变温条件下的种子萌发特点及种子萌发期的耐盐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2℃低温完全抑制了种子的萌发,温度的升高对种子萌发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草原锦鸡儿与狭叶锦鸡儿种子萌发的最适变温均为30℃/15℃.盐胁迫条件下,两种锦鸡儿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与盐浓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  相似文献   

15.
采用硅胶干燥法超干处理桔梗种子,将种子含水量由9.2%分别降至4.7%、3.3%、3.1%、2.6%和2.1%,在室温及5℃条件下贮藏12个月后,室温条件下超干处理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明显高于未超干处理的对照种子,发芽高峰时间比未超干种子早1~2 d,种子萌发整齐度优于对照,在5℃条件下与室温条件下相同处理相比,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无明显差异;含水量为3.3%及4.7%时,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较高,适度含水量的超干处理可以使桔梗种子保持较高的活力,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种子贮藏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野生茶条木种子在喀斯特地区的萌发及其生态适应性,为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直播法,结合室内试验和野外试验,观察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对茶条木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的影响。【结果】茶条木种子的平均大小为12.62 mm×12.23 mm,百粒重约83.69 g,含水量22.28%,种子活力高达(96.66±3.06)%;在12 h光照条件下,夜昼变温为5/15℃时种子不萌发,变温为25/35℃时种子萌发率达最大值(66.88±1.48)%;细沙含水量为土壤饱和相对持水量的30%~40%时,种子萌发率最高,为(23.00±1.58)%,土壤含水量太高反而对种子的萌发不利。【结论】茶条木种子对喀斯特地区微生境具有高度的生态适应性,在茶条木人工造林中,采用室内种子的夜昼变温处理,再以幼苗直播方式造林有利于提高萌发率。  相似文献   

17.
小桐子种子萌发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小桐子的种植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成熟小桐子种子为材料,研究种子储存时间(0、30、60、90 d)、发芽温度(10、20、27、35℃)、沙子含水量(2%、4%、8%)、播种深度(0、0.5、1 cm)、去皮处理(2端去皮、单端去皮、不去皮)对其发芽率和发芽势的影响。[结果]种子储存时间对小桐子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无显著影响;10℃条件下小桐子种子不能萌发,在20-35℃范围内,种子发芽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27℃时发芽率最高;沙子含水量为2%、4%、8%时种子发芽率分别为67%、96%和48%;播种深度为0、0.5 cm时发芽率较高;单端去皮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较高。[结论]小桐子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7℃,最适沙子含水量为4%。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贮藏条件对3种药用植物种子活力的影响。[方法]以白术、黄芩和远志3种药用植物种子为材料,分别将含水量为3%、5%和15%的3种处理的种子在-10、0、20和36℃条件下贮藏1年,对3种药用植物种子在贮藏1年后的发芽率和活力指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在温度和含水量2个控制因素中,含水量对种子发芽率和活力指数的影响较温度更为明显;3种药用植物种子的发芽率和活力指数均随贮藏温度和种子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当种子含水量控制在3%或5%时,温度的高低对种子发芽率和活力指数的影响不明显,而含水量为15%的种子在0℃环境下的种子发芽率和活力指数维持在较低水平。[结论]含水量和贮藏温度对种子的发芽率和活力指数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牧草苦荬菜种子为材料,选取4个种子含水量(6.94%、3.27%、1.24%、0.98%)及6个贮藏温度(常温、25℃、15℃、10℃、3℃、-15℃),连续贮藏5个时期(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6个月),研究不同贮藏条件对苦荬菜种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贮藏温度和种子含水量均对苦荬菜种子活力有显著影响;贮藏温度在-15~15℃条件下,苦荬菜种子活力相对较高(贮藏16个月发芽率33%~42%),常温和25℃条件下种子活力下降明显,到16个月时种子活力几乎完全丧失(发芽率1.9%~2.4%);种子贮藏的最适含水量受贮藏温度的影响,贮藏温度越高,最适含水量相对要求越低。贮藏温度25℃,种子含水量为0.98%、1.24%、3.27%时种子发芽率相对较高,分别为30%、30%、34.7%,与种子含水量6.94%的种子发芽率(14%)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0.
临界胁迫贮藏条件下不同基因型玉米种子活力及生理变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了解不同基因型玉米种子在临界胁迫贮藏条件下的生活力及生理变化规律,对不同基因型玉米种子的耐贮性做出客观评价,为玉米种子耐贮性生理生化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目前主栽玉米杂交种郑单958、农大108、先玉335、正大619、京科968种子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供试材料的初始含水量、活力水平及相关生理指标。将供试材料的种子含水量回湿至14%,在种子含水量14%和贮藏温度35℃(14% & 35℃)的临界胁迫贮藏条件下,贮藏一年时间,每月测定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电导率、MDA浓度、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及脱氢酶活性。采用砂培法进行发芽试验,用DDS-ⅡA型电导率仪测定种子电导率,利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溶液法测定丙二醛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利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利用蒽酮比色法,脱氢酶活性的测定采用氮蓝四唑(TTC)染色法。比较不同基因型玉米种子在临界胁迫贮藏条件下的活力及生理指标变化。【结果】在同一贮藏条件下,基因型是影响种子活力及生理特性的决定性因素。参试玉米种子的初始含水量均处于较低水平,为7.39%-8.71%。在初始状态下,各基因型玉米种子的发芽势及发芽率均在90%以上,具有较强的萌发能力。贮藏一年后,京科968发芽率、发芽势为50%-60%,发芽指数为25%,种子活力指数为0.3;农大108、先玉335、正大619发芽率、发芽势为15%-25%,发芽指数8%-25%,活力指数0-0.08;郑单958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在贮藏1年后均下降为0。临界胁迫贮藏条件下不同基因型玉米种子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脱氢酶活性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种子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与种子活力的变化关系密切。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的变化趋势及规律基本一致,但变幅差异较大,不同基因型玉米种子因发芽速率不同发芽指数差异较大,而种子活力指数的降低总是先于种子发芽率的下降,可以真实体现种子的老化及劣变程度。不同基因型玉米种子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膜透性变差,种子电导率及丙二醛含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升高,其变化趋势及种子生活力变化呈负相关关系(R2=0.752),各基因型间细胞膜系统功能存在差异。在本试验中,不同基因型玉米种子活力与丙二醛含量无显著相关性(R2=-0.171--0.094),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以及脱氢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R2=0.284-0.517),但各基因型间玉米种子生理变化机制复杂,差距较大。【结论】不同基因型玉米种子对临界胁迫贮藏条件表现均较敏感,但基因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临界胁迫贮藏条件下,郑单958的活力下降最快,京科968活力及各项生理指标变化相对稳定,表现出较强的耐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