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热泵技术是一种很好的节能型空调制冷供热技术,把热泵技术与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结合可提高太阳能集热器效率和热泵系统性能,同时解决全天候供热问题.为此,论述了太阳能热泵的技术原理和特点以及在提供热水方面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太阳能供热模式和供热温度对R22热泵制热性能的影响,设计搭建太阳能热泵实验系统。系统结构主要包括太阳能集热器、储热器(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及测试系统等。对太阳能间歇供热和连续供热两种不同的太阳能供热泵模式下,压缩机的工作性能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间歇供热泵模式下,压缩机制热量随着供热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制热系数在1.53~2.07之间,但是蒸发温度过高时压缩机工作不稳定。连续供热泵模式下压缩机的工作性能较为稳定,制热系数在1.91~2.42,均高于同温度下的间歇供热模式,更适于太阳能辅助热泵制热系统。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沼气工程生物质能-太阳能互补供热系统经济效益最大化,文章以华北地区5000 m~3CSTR厌氧消化罐为实例,采用线性规划方法对该系统的关键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该厌氧消化罐的散热量1月份最高,7月份最低,分别为330.02 kW和139.18 kW。笔者使用生物质能-太阳能互补供热系统为该CSTR发酵罐供热,当成型燃料锅炉功率为509.3 kW,太阳能集热器面积为1775.6 m~2,蓄热水箱容积为10.48 m~3时,折合年费用最低。此时,初投资为1871696元,年运行成本为169736元,折合年费用294515元。初始投资中,太阳能集热器的投资比例最大,占94.9%;生物质颗粒燃烧器占4.08%。运行成本中,生物质颗粒燃烧占75.26%。相比沼气热水锅炉、生物质锅炉与太阳能加热系统,生物质能-太阳能互补供热系统初始投资与年运行费用较低,更适合于中小规模的沼气工程,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随着当前能源消耗量的逐渐增长,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率也日益增大。太阳能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新兴可再生能源之一,结合热泵技术能形成更高性能的供热采暖系统。本文阐述了太阳能热泵结合供暖系统的工作原理,并基于太阳能热泵系统的利用现状,对其实践应用优势进行了详细分析,以供行业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可再生能源供热可以替代传统能源供热,缓解日益严重的雾霾影响。总结了太阳能、生物质能及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供热应用领域、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了未来可再生能源供热开发潜力,并从政策、技术及标准体系等方面提出建议,希望能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牧草种子干燥设备在能耗、排放和太阳能使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太阳能储热供热为主,尾气由热泵除湿后回收使用为辅的节能零排放干燥模式,完成了集热、储热和热泵等主要工作部件以及整机的结构设计,用移动式设计实现了太阳能集热可控和整机安全贮存.试验结果表明:处理量161 kg/h,度电处理量8.4 kg/(kW·h),干燥能力3 367 kg·%/h,干燥强度6.7 kg/(m3 ·h);太阳能相变储热干燥、太阳能一热泵联合干燥、热泵干燥和电加热干燥4种供热干燥模式的耗电量之比是0.9:1.0:1.2:1.5.  相似文献   

7.
文章根据青岛一个污水厂现有污泥中温厌氧发酵沼气热电联产系统,计算得出污泥高温厌氧发酵时相关数据,设计采取太阳能-高温水源热泵供热的方案补充热量,对污泥高温厌氧发酵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污泥高温厌氧发酵系统较污泥中温厌氧发酵系统产气量多,净发电量大,系统需热负荷大;2)采用沼气+太阳能供热系统为污泥供热,可充分利用太阳能以及回收中水热能,加热循环水,减少一次能源的消耗量;3)污泥高温厌氧发酵系统与污泥中温厌氧发酵系统相比,年电费收益略小,环境效益较大。  相似文献   

8.
设计一种预制式太阳能集热板采暖系统,对该采暖系统进行结构设计和性能试验测试。采暖系统主要由预制式太阳能集热板、风机、输气管道、蓄热器、散流器、控制箱等。通过试验结果表明,系统的集热效率受环境温度、风速、系统进出口温度、太阳辐射量影响。当太阳辐射量变化幅度不大时,系统的集热效率受进出口温度的影响较大。室内温度最高可达到28℃,系统集热效率在18%左右。太阳能采暖系统可以有效地为房屋供热,多余的热量利用蓄热装置储存起来,供给夜间使用,从而实现24小时供热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分别介绍了直膨式太阳能热泵系统和非直膨式太阳能热泵系统的结构,以及两种太阳能热泵系统在国内外发展的过程和研究成果;论述了太阳能热利用技术与热泵技术的结合对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热泵系统的供热系数的影响;提出了针对太阳能的间歇性在系统中加上辅助热源低谷电能等方法,来应对在极端恶劣的天气下用户的供暖问题。结果表明,在系统的集成方面和自动控制方面进行优化后,太阳能热泵系统可以解决全天候的供暖问题。该系统特别适合非集中供热方式的普通居民、城镇和乡村用户。  相似文献   

10.
紫花苜蓿是我国牧区主要的牧草,利用太阳能低温干燥将紫花苜蓿变成干草或草粉是理想的保存方式,能够有效地保留紫花苜蓿的营养成分。针对太阳能空气集热器供热条件和方式,设计了垂直于气流方向的蛇形—"S"形通道和沿气流方向的半椭圆弧形—"?"形通道两种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并对其构件的选择、工作原理、集热器内部分流腔体的结构形式、保温材料、集热面积以及路径长度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太阳能采暖技术在农村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为了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应树立生态村镇观点,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和低品位能源、太阳能是非常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对环境无污染.为此,介绍了太阳能采暖技术在农村的应用―太阳能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和太阳能炕系统,并分析了太阳能地板采暖的可行性及太阳能采暖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收集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与总结了国内外太阳能集热器集热方法及效率的研究现状,为新疆太阳能集热器对日光温室进行加温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根据国内外文献总结得出,提高集热器的集热效率是目前提高集热器性能的主要攻关方向,提高集热效率,可以大量节省对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有害气体对环境的污染。使用太阳能集热器代替热风炉对日光温室进行加温是未来日光温室加热使用清洁能源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以严寒地区为例,对严寒地区温室太阳能蓄热水池的吸热和放热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布置在温室内的太阳能蓄热水池可用于收集和储存太阳能,白天收集的热量也可以有效地用于温室夜间供暖。采用严寒地区每月的日平均参数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温室蓄热水池在严寒地区的3~1 0月节能效果显著。其中,6~8月节能10 0%,4月节能约6 0%,5月节能9 0%以上,9月节能8 0%以上,3月与10月节能30%左右。  相似文献   

14.
寒冷地区现代温室加温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尤其是夜间),要实现温室的越冬生产必须进行加温。传统的加温系统主要有热水加热、热风加热和电加热,随着加温系统和设备的不断发展,现代又出现了地源热泵技术、温室地下蓄热加温技术、太阳能辅助技术和空气源热泵技术等新型的加温设备及系统,为现代化温室在加热保温、冬季生产、能源节约和清洁能源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这些设备的应用不但提高了温室的保温效率,而且使得温室在反季节生产中发挥了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基于目前农牧业干燥装置太阳能利用率低、自动化程度不高的状况,研究了一种新型太阳能-辅助加热的干燥系统。针对该系统,设计以STC89C52单片机为核心的智能控制系统,采用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和模块化结构软件,主程序通过调用子程序实现风机风量和干燥箱进口处温度自动监控,克服了干燥过程参数时变性、不确定性。仿真显示:该控制器具有较好的动态、稳态及抗干扰性能,超调量过渡过程等性能指标好于传统PID,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鲁棒性,能应对太阳能干燥系统对参数调变的需要,为干燥系统节约能耗及太阳能循环利用提供了新的创新视野。  相似文献   

16.
利用TRNSYS软件对太阳能-地源热泵式沼气工程加温系统进行仿真模拟,得出该系统某一典型天和全年能量利用效果:在冬季最冷的典型一天,总供热包括热泵耗电量、水泵耗电量、地埋管和集热器总集热量共225.52 MJ/d;总耗热包括沼气池维护结构散热和加温料液负荷共208.57 MJ/d。除去无供热效果的水泵耗电部分,能量输入和沼气池热负荷基本趋于平衡;系统全年共消耗热量46 657.32 MJ,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和地热能)提供74%;其中,太阳能热利用贡献63%,地热能贡献37%,表明该加温系统可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系统全年向地下蓄热总量为7 630.99 MJ,吸热总量为12 954.81 MJ,蓄热量虽不能完全满足供热量的需求,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土壤的冷热失衡。  相似文献   

17.
以某生态温室空调工程为例,探讨了此类建筑的节能方式,论述了水环热泵的技术特性.同时,介绍了一种节能效果显著,可灵活运用于不同环境及使用条件的太阳能水环热泵空调系统.该系统夏季采用水帘风机,独立分区降低空调负荷;冬季采用蓄水池、太阳能热水器,通过水环热泵空调系统达到降低电耗的目的.该系统作为环保、节能的新型设计,符合我国提倡的发展可持续、节能、环保空调的方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