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徐瑛  万飞 《湖南农业》2010,(1):22-22
湖·滨×明·光是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培育而成的夏秋用四元杂交桑蚕新品种。可在长江流域和南方蚕区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选用现行夏秋用蚕品种薪杭×白云和丰一×54A的4个原种,选配四元杂交种新·丰×青·云。通过实验室一代杂交种比较试验,蚕种场试繁和一代杂交种的农村试样,发现该四元杂交种的杂交原种具有强健好养、产卵量多、克蚁单产比现行品种提高30%以上的优点。一代杂交种具有体质强健、抗高温和抗氟性较强、产量稳定等优点,其生产性能与浙江省现行夏秋蚕当家品种薪杭×科明相仿或略高。  相似文献   

3.
桑蚕新品种南·岳×星·辰,是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十五"期间育成的强健型春秋兼用四元杂交斑纹全限性的多丝量蚕良种.  相似文献   

4.
桂蚕8号(锦·绣×壮·丽)是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育成的夏秋用抗病四元杂交家蚕新品种,2020年通过了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一代杂交种性状.该品种四眠,正交卵浅灰色,卵壳浅黄色,蚁蚕黑褐色,克蚁头数2300头左右,孵化齐一,趋光性、趋密性较强;反交卵紫褐色,卵壳白色,蚁蚕黑褐色,克蚁头数2300头左右,孵化齐一.  相似文献   

5.
《浙江农业科学》2010,(4):727-727
<正>蚕品种华东×春晨(浙审蚕2010001)系湖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特征特性:华东×春晨是一对二化性四元杂交多丝量品种,四眠。正交每克良卵数1 750粒左右,卵色灰绿,卵壳淡黄;蚁蚕黑褐色,克蚁2 150头左右;稚蚕趋光、趋密性强,普斑。  相似文献   

6.
利用桑杂优2号、顺科1号、桂桑优12、桂桑优62、丰驰桑5个杂交桑品种与对照品种湖桑32号进行饲蚕试验,结果表明:桂桑优62、桂桑优12的叶质比湖桑32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贵蚕10号原蚕青·山(中系原种)、绿·水(日系原种)的性状,为其示范推广及产业化开发提供参考,对贵蚕10号原蚕的有关性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贵蚕10号原蚕饲养容易、品种性状稳定、适应性较强,茧型较大、产茧量较高、茧质较优;发蛾早、出蛾较集中;10蛾产卵成绩较优,产附平整、不受精卵和不良卵少,产卵量(春秋蚕期,青·山分别达486粒/蛾和470粒/蛾,绿·水达445粒/蛾和442粒/蛾)接近或超过对照品种菁松(中系)、皓月(日系)、洞·庭(中系)、碧·波(日系),克蚁制种量(春秋蚕期分别为15.73张和15.76张)与对照无明显差异。贵蚕10号原种是一对好饲养、健康性好、老熟整齐、发蛾快且整齐、交配性能好、产卵量较多、产附好的限性原种。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贵蚕10号原蚕青·山(中系原种)、绿·水(日系原种)的性状,为其示范推广及产业化开发提供参考,对贵蚕10号原蚕的有关性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贵蚕10号原蚕饲养容易、品种性状稳定、适应性较强,茧型较大、产茧量较高、茧质较优;发蛾早、出蛾较集中;10蛾产卵成绩较优,产附平整、不受精卵和不良卵少,产卵量(春秋蚕期,青·山分别达486粒/蛾和470粒/蛾,绿·水达445粒/蛾和442粒/蛾)接近或超过对照品种菁松(中系)、皓月(日系)、洞·庭(中系)、碧·波(日系),克蚁制种量(春秋蚕期分别为15.73张和15.76张)与对照无明显差异.贵蚕10号原种是一对好饲养、健康性好、老熟整齐、发蛾快且整齐、交配性能好、产卵量较多、产附好的限性原种.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主推家蚕品种云蚕7×云蚕8推广10多年来,某些性状发生了退化,原种云蚕7B×云蚕7A交配能力下降,散对率高达20%以上,抗性降低。本实验采用循环杂交法,回交法等育种方法将保存的云蚕7母种进行循环杂交,经5个世代后形成了新系统,复壮后的新系统在品种抗性、茧层率及散对率等方面都优于复壮前系统,云蚕7B×云蚕7A的散对率降到10%以下,有效地对云蚕7母种及原种进行了复壮。  相似文献   

10.
桑蚕新品种贵蚕7号的原种饲养及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桑蚕新品种贵蚕7号(781.57A×7532.826)的原种性状,以菁松、皓月、新杭、科明为对照,在春秋饲养新组配杂交组合对交原种781×57A、7532×826饲养及制种比较。结果表明:该组合原种饲育成绩较对照优良,制种成绩高,卵质优良。  相似文献   

11.
选用现行夏秋用蚕品种薪杭×白云和丰一×54A的4个原种,选配四元杂交种新丰×青云.通过实验室一代杂交种比较试验,蚕种场试繁和一代杂交种的农村试养,发现该四元杂交种的杂交原种具有强健好养、产卵量多、克蚁单产比现行品种提高30%以上的优点.一代杂交种具有体质强健、抗高温和抗氟性较强、产量稳定等优点,其生产性能与浙江省现行夏秋蚕当家品种薪杭×科明相仿或略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家蚕春用品种黄.山×平.湖的组配及推广,为家蚕品种资源引进、改良和利用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引进品种资源的系统研究,在基本掌握其生物学、经济性状和利用价值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按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最后测定配合力。[结果]经配合力测定,组配成春用杂交组合黄.山×平.湖全茧量2.269 g,茧层量0.509 g,茧层率23.58%,茧丝长1 323 m,解舒率86.71%,净度93.8分,纤度3.011 D,符合国家审定标准,通过安徽省认定。该品种强健好养、抗逆性强、茧形大、丝质优、稳产丰产,受蚕农、丝厂欢迎,迅速在安徽省主要蚕区推广应用。[结论]引进了品种资源,丰富了家蚕基因库;通过育种手段实现了种质创新;组配成适合当地生态条件和饲养水平的实用品种,加快了育种速度,降低了育种成本。  相似文献   

13.
黔兴201亲本整理与繁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能及时生产出高纯度的足量亲本供大面积制种,采用“两圃两库一田法”整理繁殖杂交玉米黔兴201亲本。通过育种家种子套袋自交选择,建立原原种库;通过原原种穗行选择和套袋自交选择,生产原种,建立原原种后备库;通过亲本繁殖田生产亲本种子,采用育种家种子和原原种育苗移栽提高繁殖系数,充分利用冬季海南充足的光热条件加快繁殖进程。  相似文献   

14.
中介亲本在黑白杨派间杂交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该文利用黑杨与青杨的 4个杂种作中介亲本 ,做了 12个组合的黑白杨杂交试验并与 10个由各派内的杂种或原种组成的黑白杨杂交组合进行杂交亲和性与杂种子代高生长分化程度的对比试验 .结果表明 :①中介亲本的杂交亲和性优于派内树种亲本 ;②不同中介亲本或同一中介亲本在不同组合中亲和性差异较大 ;③部分派内杂种亲本的亲和性高于中介亲本 ;④杂交子代的高生长分化程度最大为中介亲本组合 ,最高 /最低达 7倍 ,其次为派内杂种亲本组合 ,最小为派内原种亲本组合 ;⑤中介亲本与派内杂种亲本的花粉管比原种亲本更易进入柱头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宁夏甜椒杂交制种过程中的原种;住备、土地选择、育苗、定植、授粉、采收等多项技术环节的阐述,让种子生产者掌握甜椒杂交授粉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从而生产出高质量的甜椒杂交种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原种云蚕7B×A的最适交配时间。[方法]将原原种云蚕7B的雌蛾和原原种云蚕7A的新鲜雄蛾进行交配,交配时间设8个试验区,调查不同交配时间对卵质、卵量、孵化率及次代饲育成绩的影响。[结果]原种云蚕7B×A交配2 h后拆对,单蛾产卵量最高,对孵化率及次代饲育成绩无不良影响。[结论]原种云蚕7B×A最适的交配时间为2 h,既可提高原种繁育系数,又可节约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邮编:510610,电话:020—87236952)选育的四元杂交蚕新品种“粤蚕8号”.前不久通过了广东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8.
雄蚕新品种秋华×平30的育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目的】育成经济性状优良的新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平30,用该品种与皮斑限性杂交原种秋华组配成雄蚕杂交组合秋华×平30。【方法】利用从俄罗斯引进的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原种S-14为性连锁平衡致死基因的供体亲本,以中国优秀常规蚕品种白云为受体亲本,采用笔者自行设计的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基因导入方法,把S-14的有关性别控制基因导入到白云体内。【结果】经省级鉴定该杂交种雄蚕率达99.8%,生命力强健,茧丝质优良,鲜茧出丝率较对照种提高26.11%,综合经济效益较常规蚕品种提高26.63%。【结论】该品种已通过浙江省桑蚕新品种审定,是国内外第一个通过审定的雄蚕品种。实践表明雄蚕品种深受蚕和农丝厂欢迎,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杨建英 《农技服务》2014,(4):201-201
<正>2013年6月,我县三桥镇张某某家,通过在山上捕获野公猪训养,调教,野公猪。然后与家养母猪配种产生杂交商品代猪,现将近年来的生产情况和杂交效果分述于下,共同行参考。1、猪群结构1.1纯种公猪群纯野公猪2头,杂交一代公猪2头。1.2母猪群黔北黑猪30头、野杜杂一代2头,野+地方白猪杂一代5头。杂交二代母猪3头,共计能繁母猪40头。  相似文献   

20.
芳草×晨星是浙江大学蚕学系选育并经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新夏秋蚕品种,1996年起在生产上试繁推广.从试繁情况看,芳草A系原种不产卵蛾和少产卵蛾较多,影响蚕种繁育系数.芳草选育过程中,曾建立了A、B两个品系,使用双系杂交原种是提高芳草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