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6年1月22—25日四会市强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对2016年1月22—25日在四会市发生的强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寒潮天气过程是一次显著的横槽转竖型寒潮过程;强烈冷空气从西北部入侵,中纬度竖槽加快速度移动、合并深入极涡槽内,极涡槽持续向南加深,推动了地面冷空气持续向南边区域增强,进而造成四会市强寒潮天气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朱义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676-16677,16701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实时预报业务数据库中的常规天气观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1°×1°网格点逐6 h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08年12月3~6日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此次寒潮天气过程是500 hPa鄂霍茨克海附近强大的暖性高压脊阻挡冷空气东移,使冷空气堆积加强,形成横槽并转竖;泰梅尔半岛旋转南下的极涡南掉与转竖的低槽携带的冷空气合并,使冷空气势力增强并取西北路径从黄河流域大举南下,造成此次寒潮天气过程。强盛的冷平流是造成气温骤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常规高空、NCEP再分析资料及地面观测资料,从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场2个方面对2016年1月22—24日且末县强低温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低温寒潮天气过程冷空气来临前,且末县天气存在增温现象,增温越大则降温越大,前期增温显著可作为冬季寒潮天气预报的关键指标;此次且末县寒潮天气过程为横槽转竖型,强烈冷空气从西北部入侵,中纬度竖槽快速合并深入极涡槽内,极涡槽持续向南加深,推动地面冷空气向南增强导致且末县低温寒潮天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现代农业科技》2015,(19):274-27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6-2010年辽宁地区的寒潮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分析,并按冷空气路径将影响辽宁地区的寒潮天气划分为3种,即东北路径、西北路径和偏西路径,重点研究东北路径冷空气对辽宁地区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辽宁地区的东北路径寒潮冷空气从源地到达中西伯利亚后堆积加强,后经内蒙东部或黑龙江地区南下到辽宁,造成辽宁的区域性寒潮天气。从环流形势上来看,东北路径寒潮天气中横槽型占较大比例,其次为小槽发展型。  相似文献   

5.
2014年4月24—25日临夏州强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MICAPS常规气象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和自动站观测资料,分析2014年4月24—25日甘肃省临夏州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结果表明,乌拉尔山长波脊发展引导极地冷空气不断南下堆积,巴尔喀什湖冷槽东移是造成此次寒潮天气过程的主要环流背景,正涡度平流与高空低槽锋区的合理配置造成了强降温和降水为主并伴有大风、霜冻等天气的强寒潮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天气学角度,利用常规气象资料从环流背景、天气影响系统、数值预报产品等方面4月3日的寒潮天气做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主要是由于青藏高原波动和地面冷空气的共同作用造成;西南低空急流持续不断的输送水汽和北方的冷空气交汇并形成很强的切变且冷空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盆地,造成了此次强降温天气;模式对本次过程的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利用Micaps资料,应用天气学分析和诊断方法,对2008~2009年冬季宁夏两次寒潮天气过程从天气实况、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天气成因等方面,结合冬季寒潮预报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寒潮天气均是在前期地面增温或强烈增温的情况下,高空强冷平流南下入侵造成的。但两次过程冷空气爆发的形势、冷空气源地、潮前回暖、冷空气移动路径等不同,造成对宁夏地区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也不同。并通过对数值预报产品的解释应用,得到了一些宁夏冬季寒潮预报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王桂春  宋若宁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620-9622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应用天气分析和诊断分析方法,对大连南部地区2009年12月29~30日出现的寒潮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前期升温的基础上,有强冷空气在蒙古国堆积并经乌兰巴托、二连浩特,侵袭大连地区造成的;寒潮过程亚洲中高纬环流形势为"一脊一槽"型,动力机制为高空旋转低压槽与强锋区,促使寒潮暴发的流场为"低槽旋转型";冷空气暴发后,大连地区上空由强盛的冷平流控制,地面冷高压进入关键区并达到寒潮强度,但由于寒潮发生的环流偏南、影响系统及冷空气移动较快,因此,大连南部地区,旅顺、大连、金州三站出现寒潮。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大连地区寒潮天气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9.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11年11月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冷空气活动主要有3个特点,即范围较大、降温速度快、降水时间较长;寒潮爆发前回暖往往是寒潮预报的一个重要指标;槽后较强冷空气的不断南下,利于寒潮天气的爆发;500 hPa负涡度带的一次次南下影响,可据此判断冷空气的影响时间和强度。  相似文献   

10.
辽宁地区西北路径寒潮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EP/NCAP再分析资料、辽宁省逐日最低气温和逐日最大风速资料,对2006要2009年影响辽宁地区的区域性寒潮天气进行统计分析,将影响辽宁地区的寒潮冷空气路径归纳为3种(东北路径、西北路径和偏西路径),本文重点讨论:西北路径冷空气对辽宁地区的影响。结果表明:冷空气从源地到达西西伯利亚地区堆积加强后经内蒙中西部南下到辽宁,造成区域性寒潮天气;受高空槽前强暖平流的影响,寒潮暴发前1~2 d辽宁地区气温普遍回升10益以上;寒潮冷空气从酝酿到暴发阶段500 hPa冷中心的强度基本稳定在-45益左右,寒潮地面冷高压中心强度大多在1 040.0 hPa以上。从环流形势上看,小槽发展型占较大比例。  相似文献   

11.
纪成成 《农业灾害研究》2020,10(1):100-101,127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应用天气学分析方法,对2017年11月13—15日、11月27—29日和12月9—11日根河市出现的3次典型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次过程均是在前期强烈升温的基础上,由强冷空气在西西伯利亚及贝加尔湖堆积并向南侵袭造成的;3次过程亚洲中高纬环流形势均表现为一脊一槽型,动力机制均为高空旋转低压槽与强锋区,促使寒潮暴发的流场均为低槽旋转型;冷空气暴发后,呼伦贝尔上空均由强盛的冷平流控制,地面冷高压均进入关键区并达到寒潮强度;但由于冷空气的强度、发展、移动路径不同,因此3次过程的降温幅度和对根河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根河冬季寒潮天气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2011年河西走廊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并总结预报经验。[方法]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Ecmwf数值产品资料,对2011年3月12~14日河西走廊寒潮天气过程发生的环流背景、成因及影响系统进行分析。[结果]此次寒潮出现在北半球中高纬环流形势由纬向型向经向型转换过程中;前期基础温度偏高是形成这次寒潮天气的前提条件;地面冷高强烈发展是形成寒潮天气的直接原因;强盛的冷平流是造成气温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雪后晴空辐射对局地气温也有一定作用。冷空气主力偏北、冷空气以扩散的方式东移南下、锋面过境时间偏早和高低层都辐合不利于深层对流发展以及高低空风速不大等都是影响大风偏弱的因素。[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提高寒潮、大风天气预报水平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资料,对2016年3月8—10日和2017年2月20—22日铜仁市出现的2次寒潮天气过程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从500 h Pa环流形势来看,2016年3月8—10日寒潮过程是横槽转竖型,2017年2月20—22日寒潮过程是小槽发展型;从地面冷高压路径来看,2次冷空气势力强大,先北路、后东北路径影响铜仁市;2016年3月8—10日寒潮过程前期地面和高空升温较明显,24 h降温幅度较大。寒潮天气过程的产生与冷空气强度、路径以及前期温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李文莉  宋琳琳  伏晶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502-4505,451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等,采用天气学原理和方法,对2009年1月21~23日发生在西北地区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配置、冷空气移动路径及高低空环流形势演变和物理量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横槽转竖型"寒潮过程,冷空气路径属西北偏北型,有强冷空气在西西伯利亚及贝加尔湖堆积并向南侵袭造成的。物理量的诊断分析发现,正涡度输送对寒潮爆发有一定的作用;冷平流强度强,从温度平流的垂直结构来看,冷平流中心在700 hPa,冷空气主要集中在底层;水汽条件较差,所以降水较弱;地面正负3 h变压差达6 hPa,利于产生变压风,造成大风天气。  相似文献   

15.
使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动力学诊断方法对2016年2月12-14日寒潮天气过程分析可知:寒潮爆发的前提必须要有冷空气堆积和酝酿。乌拉尔山高压脊强烈发展是寒潮爆发的前提,暖平流进入横槽导致横槽转竖是寒潮爆发的标志。强冷平流、前期温度偏高以及非绝热因子是造成温度骤降的主要原因。强大的气压梯度力作用是造成大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现代农业科技》2016,(12):239-240
使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动力学诊断方法对2016年1月发生在滨州市的一次寒潮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寒潮过程发生背景是乌拉尔山高压脊强烈发展,乌拉尔山高压脊前偏北气流引导极地冷空气南下,造成了此次寒潮过程;强盛的冷平流和非绝热因子是造成这次寒潮过程气温骤降的主要原因;强冷平流和高空动量下传是导致大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天气实况资料,从天气尺度环流背景、中尺度系统、冷中心的移动等方面,对2014年4月下旬出现在甘肃地区的一场寒潮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寒潮为典型的低槽东移型;甘肃地区出现强寒潮的主要原因是冷空气不断堆积;冷空气的不断补充与分裂再合并;前期增温与降水。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应用天气分析方法,对大连北部地区2013年11月9—10日寒潮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为"一槽一脊"型,促使寒潮暴发的流场为横槽转竖型。高空500 hPa天气图上-44℃冷中心位于120°E;55°N~60°N;对应高空700 hPa天气图上冷中心为-32℃;而地面天气图上冷高压中心强度达到1 060 hPa,标志着冷空气的堆积达到了可产生寒潮的强度。由贝加尔湖暴发南下的冷空气偏北、偏东,大连地区只有最北部庄河站达到了寒潮标准,24 h内最低温度下降9.1℃。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出大连地区寒潮天气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的高空、地面资料和数值预告产品对2010年1月18—20日和2011年1月1—3日发生在新疆博州地区的2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寒潮天气均是前期温度明显回暖后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从环流背景、冷空气的移动路径及源地分析找到了2次过程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并结合数值预告产品的解释运用,得到博州地区冬季寒潮预报的一些指标。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采用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08年4月18日~20日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此次寒潮天气过程出现在欧洲脊强烈发展并缓慢东移,脊前西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大举向南下,西伯利亚低槽明显向南加深,冷空气势力显著加强,并向东南爆发,受此强冷空气的影响,垦区经历了一次以大风、降温、降水和霜冻为主的寒潮天气过程.全垦区普遍出现了重度霜冻灾害或雨雪冰冻灾害,部分地方出现大风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