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 2020 年 8 月、11 月和 2021 年 1 月在浙江南部近海进行的底拖网调查采集的 287 尾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和 204 尾黑姑鱼(Atrobucca nibe)胃含物样品进行分析, 采用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这两种石首鱼科鱼类(Sciaenidae)的食物组成、摄食习性随体长变化及饵料重叠情况。结果表明, 浙江南部近海白姑鱼摄食饵料生物 48 种, 主要摄食桡足类(Copepoda), 以哲水蚤(Calanus)居多。黑姑鱼摄食饵料生物 43 种, 主要摄食鱼类(Pisces) 和虾类(Decapoda), 优势饵料种类为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随着体长的增加, 两种石首鱼摄食的主要饵料生物均由浮游动物等小型饵料生物转向鱼类和虾类等大型饵料生物, 摄食强度也随之变化, 白姑鱼的摄食强度随着体长增加而逐渐降低, 而黑姑鱼的摄食强度随着体长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两种石首鱼的营养生态位宽度存在较大差异, 其中黑姑鱼的营养生态位宽度(3.06)高于白姑鱼(1.82), 二者间的整体饵料重叠系数为 0.22, 但在部分体长组中存在较大的饵料重叠, 这表明浙江南部近海白姑鱼与黑姑鱼在部分生长阶段有发生食物竞争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的生态增殖对食物网结构的影响, 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梅梁湾生态增殖网围区内及自然湖区(网围外)食物网结构的差异。结果显示, 网围内外部分底层鱼类及底栖动物的 δ13C 值差异显著(P<0.05), 且均表现为网围内高于网围外; 营养级分析结果显示网围内食物链长度(4.45)和平均营养级(3.59)均高于自然湖区(4.10 和 3.38), 网围内几种肉食性鱼类[黏皮鲻虾虎鱼(Mugilogobius myxodermus)、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anius)和刀鲚(Coilia nasus)]的营养级明显高于网围外; 网围内各类营养生态位指标均低于网围外; 环形统计方法的矢量图结果显示, 网围内食物网的 δ13C 值整体较网围外更低。结果表明, 从群落食物来源角度来看, 群落整体的 δ13C 值偏低可能意味着对 δ13C 值偏低的浮游生物食物源的利用增加。根据稳定同位素结果推测网围区的沉积物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 这种变化会随食物网传递到群落其他组分。生态增殖网围内的平均营养级、食物链长度和营养冗余程度均高于网围外开阔水域, 说明网围内群落可能较网围外有更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西沙群岛珊瑚礁海域鱼类分类学多样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为评价南中国海西沙群岛珊瑚礁海域鱼类分类学多样性和更好地保护其鱼类,根据西沙群岛珊瑚礁海域鱼类物种组成的历史资料对西沙群岛及其16座岛礁的珊瑚礁水域鱼类物种数目、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和16座岛礁的G-F多样性指数作了分析。结果显示,西沙共记录鱼类661种,隶属于25目、93科、305属。其中,永兴岛(351种),华光礁(173种),东岛(160种)记录鱼类物种数目较多。西沙鱼类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约为60.2,各岛礁的Δ+与物种数目无关。中建岛、晋卿岛、玉琢礁等岛礁鱼类平均Δ+显著低于西沙鱼类Δ+。西沙鱼类Δ+小于陆架和河口区鱼类Δ+,说明珊瑚礁海域鱼类亲缘关系比陆架和河口区域的都要接近,此外大尺度上,一般纬度越低,中国海洋鱼类Δ+越小。但G-F多样性测度各指数由物种数目的大小决定,一般物种数目较大的岛礁G-F多样性各指数也相对较高,而RG-F指数更适合该海域鱼类多样性的测度。以石岛为例初步探讨了G-F指数为负的原因,一是物种数目较少,二是多样性测度的关键函数Y=-XLnX并不是单调函数所致;物种数目较大的岛礁如永兴岛、华光礁、东岛等应该成为西沙珊瑚礁海域鱼类保护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4.
灯笼鱼科鱼类种类繁多, 且同属鱼类形态学相近, 因此利用分子标记对灯笼鱼进行准确的物种鉴定具有重要价值。为探讨线粒体细胞色素 b 基因(Cyt b)和 12S rRNA 基因在灯笼鱼科物种鉴定中的适用性, 对西北太平洋采集的 56 尾灯笼鱼进行扩增, 并进行序列对比与系统发育分析。研究表明, 采集的样本包括 6 种灯笼鱼, 分别为瓦氏角灯鱼(Ceratoscopelus warmingii)、长体标灯鱼(Symbolophorus californiensis)、粗鳞灯笼鱼(Myctophum asperum)、 细泰勒灯鱼(Tarletonbeania crenularis)、日本背灯鱼(Notoscopelus japonicus)以及某背灯鱼属鱼类(Notoscopelus sp.)。 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显示, 基于 Cyt b 基因的种内与种间遗传距离比基于 12S rRNA 基因的更大。比较灯笼鱼科 2 种基因序列的结构特征, 发现 Cyt b 基因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 25 倍, 12S rRNA 基因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 26 倍, 均符合作为 DNA 条形码的基本要求。系统进化分析显示, 每种灯笼鱼均能形成独立分支, 2 个基因均能对 6 种灯笼鱼类进行鉴别; 但在 Cyt b 基因构建的进化树中, 每种鱼类能更好与数据库中已有的序列进行聚类。综上所述, Cyt b 和 12S rRNA 作为 DNA 条形码可以有效地对灯笼鱼科鱼类物种进行鉴定, 且 Cyt b 基因在系统进化关系的研究上具有更高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北极茴鱼(Thymallus arcticus)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关系, 以 1+ ~3+ 龄北极茴鱼为研究对象, 测定了体重(Y) 和体厚(X1)、眼间距(X2)、体长(X3)、体高(X4)、头长(X5)、眼径(X6)、吻长(X7)、尾柄长(X8)、尾柄高(X9)等 9 个形态性状, 利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 筛选出影响北极茴鱼体重的主要形态性状, 并建立回归方程。结果显示: (1) 不同年龄阶段, 与北极茴鱼体重显著相关(P<0.05)的形态性状种类不同, 且数量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2) 通径分析在 1+ ~3+ 龄北极茴鱼中分别保留了 4、4 和 2 个形态性状, 1+ 龄北极茴鱼中体长(X3)的直接作用最大(0.345), 尾柄高(X9)的间接作用最大(0.745); 2+ 龄北极茴鱼中体高(X4)的直接作用最大(0.473), 体厚(X1)的间接作用最大(0.378); 3+ 龄北极茴鱼中体厚(X1)的直接作用最大(0.635), 尾柄高(X9)的间接作用最大(0.344)。(3) 通径分析保留的形态性状对 1+ ~3+ 龄北极茴鱼体重的总决定系数较高, 分别为 0.943、0.778 和 0.997。(4) 多元回归分析拟合出 1+ 龄北极茴鱼形态性状(Xi)与体重(Y)回归方程为 Y=?90.510+15.345X1+3.638X3+10.473X4+16.884X9, 2+ 龄北极茴鱼形态性状(Xi)与体重(Y)回归方程为 Y=?142.449+29.023X1+81.082X2+27.126X4?47.376X7, 3+ 龄北极茴鱼形态性状(Xi)与体重(Y)回归方程为 Y=?228.922+75.063X1+107.864X9。本研究丰富了北极茴鱼基础生物学数据, 同时为将来人工养殖利用过程中北极茴鱼的选择育种提供待选形态性状。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阳澄湖水域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特征, 于 2017 年夏季(7 月)、秋季(10 月)、2018 年春季(4 月)对该水域进行了渔业资源调查, 并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鱼类群落的碳(δ13C)、氮(δ15N)值特征及其营养结构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 阳澄湖水域共采集到鱼类 42 种, 隶属于 5 目 10 科 33 属。鱼类的 δ13C、δ15N 和营养级均值分别为 (–24.85±1.77)‰、(15.34±2.19)‰和 3.06±0.64。其中, δ15N 值与营养级均存在极显著的鱼类食性和季节性差异(P< 0.01), 而 δ13C 值在鱼类食性和季节性上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阳澄湖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存在季节差异, 鱼类群落的营养层次(NR)、基础食物来源(CR)、生态位总空间(TA)、群落的整体密度(NND)、聚集均匀程度(SDNND) 和核心生态位空间(SEAc)从 2017 年夏季至秋季再到 2018 年春季, 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表明 2018 年春季食物源多样性高, 营养冗余程度低。本研究初步构建了阳澄湖鱼类连续营养谱, 丰富了对阳澄湖鱼类群落营养结构方面的研究, 以期为湖泊生态管理和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赵贺  赵年桦  李丽  强壮  魏杰  聂竹兰 《中国水产科学》2022,29(10):1461-1474
为探究克孜勒河 5 种土著鱼食物组成及其营养级, 本研究选取采自于克孜勒河的塔里木裂腹鱼(Schizothorax biddulphi)、宽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eurystomus)、厚唇裂腹鱼(Schizothorax irregularis)、叶尔羌高原鳅(Triplophysa yarkandensis)和长身高原鳅(Triplophysa tenuis) 5 种鱼样品共 46 尾作为研究对象, 运用传统形态学方法, 对样品 5 个摄食器官形态性状进行分析,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肠道食物组成, 并测定了碳、氮稳定同位素以分析其营养级。研究结果显示, 3 种裂腹鱼属鱼类摄食器官形态较为相近, 2 种高原鳅摄食器官形态基本一致; 厚唇裂腹鱼肠长比约为 2.95, 主要食物来源于初级生产者, 包括刚毛柽柳(Tamarix hispida)、野大豆(Glycine soja)和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等; 宽口裂腹鱼肠长比较短, 约为 2.56, 食物以初级生产者为主, 如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 也会捕食一些小型鱼类; 塔里木裂腹鱼肠长比较短, 约为 2.38, 食物以裂腹鱼属鱼类为主, 其次为白柠檬(Citrus latifolia); 叶尔羌高原鳅与长身高原鳅比肠长均小于 1, 肠道中裂腹鱼属鱼类丰度达到 95%以上; 塔里木裂腹鱼、宽口裂腹鱼和厚唇裂腹鱼营养级分别为 3.19、2.78 和 2.52, 叶尔羌高原鳅与长身高原鳅营养级为 3.44 和 3.55; 综合判断厚唇裂腹鱼属植食性鱼类, 宽口裂腹鱼为杂食性偏植食性鱼类, 塔里木裂腹鱼为杂食性偏肉食性鱼类, 叶尔羌高原鳅和长身高原鳅为肉食性鱼类。本研究拓展了对克孜勒河食物网的认识, 探明克孜勒河鱼类食物关系和营养级, 为克孜勒河鱼类资源保护及合理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首次对西藏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墨脱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根据 2015 年春季(4 月), 2017 年春季(3—4 月)和秋季(11 月)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墨脱江段及其附属湖泊布裙湖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 对墨脱江段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的空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春、秋季墨脱江段及布裙湖共捕获鱼类 18 种, 隶属于 2 目 4 科 13 属, 其中外来鱼类 2 种, 分别为鲤(Cyprinus carpio)和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通过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发现新物种 3 种, 分别属于裂腹鱼属(Schizothorax)、墨头属(Garra)和鰋属(Exostoma), 暂时命名为裂腹鱼属待定名种(Schizothorax sp.)、墨头鱼属待定名种(Garra sp.)和鰋属待定名种(Exostoma sp.)。春季墨脱江段干流和支流的鱼类种类组成存在显著差异, 干流主要由大中型鱼类组成, 支流主要为小型鱼类。优势种组成也存在差异, 仅弧唇裂腹鱼(Schizothorax curvilabiatus)为干流和支流的共有优势种。相对资源量最高的鱼类为弧唇裂腹鱼(S. curvilabiatus), 在干流中平均每小时电捕获鱼类重量为 9844.7 g; 平均每组网捕获鱼类重量 446.0 g, 支流平均每小时电捕获鱼类重量为 486.4 g。物种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 0.95~1.77, 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 0.58~1.13, 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 0.37~0.77, 其中干流物种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低于支流, 表明春季墨脱江段干流鱼类物种多样性明显低于支流。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三峡大坝蓄水后库区干流鱼类食物网结构及营养关系的构成,应用碳(δ13C)、氮(δ15N)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分别于2010年夏季(7月份)和冬季(12月份)对三峡库区巫山至万州段干流鱼类食物网结构及营养关系的季节变化进行了探讨,并与2005年夏季该区域鱼类食物网结构和营养关系组成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本次(2010年)调查颗粒有机物(POM)和固着藻类样品δ13C值分别为-25.62‰~-23.72‰、-19.81‰~-19.47‰,且无显著性季节(夏季和冬季)差异。POM 和固着藻类(内源性营养物质)是三峡库区巫山至万州段干流鱼类食物网基础能量的主要来源,但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也是其基础能量来源的重要补充途径。与2005年相比,2010年该区域鱼类食物网中消费者δ13C值富集度和食物网营养级长度均有所增加。该研究结果对三峡库区鱼类资源增殖放流和生态修复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忠义 《水产学报》2006,30(5):654-661
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和聚类分析法对春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虻(Erisphex potti)的饵料组成、摄食随体长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虻的食物由大于900 μm的浮游动物、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太平洋褶柔鱼 (Todarodes pacificus)、双喙耳乌贼 (Sepiola birostrata)、火枪乌贼(Loligo beka)、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和仔稚鱼组成,优势饵料为浮游动物,其重量贡献率为69%~75%。(2)虻的食物组成及摄食量在体长为60 mm时发生较大变化,脊腹褐虾、仔稚鱼及软体动物等饵料对体长大于60 mm的虻的贡献率增大,增幅为1%~12%。  相似文献   

11.
辽宁是重要渔业省份之一,海岸线较长,渔船渔港众多,全省沿海25个县(市、区)拥有渔民20余万人,各类渔船3万多艘。长期以来,因海上生产条件差,环境极其恶劣,渔船比较分散,管理难度越来越大,渔业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各类渔船海损事故频繁发生,给渔民造成极大损失,  相似文献   

12.
The oogenic cycle and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ovary of raft-cultured great scallop (Pecten maximus) were studied during the period April 1990–July 1991. The ovary condition index (FGI) and stereological studies showed the existence of two principal spawning periods, winter and late spring-early summer. No sexual resting period was found. Oocyte lysis was high throughout the year. Ovarian lipid levels displayed a clear seasonal pattern linked to the gametogenic cycle. Total lipid (TL, 16–21% dry weight), acylglycerol (AG, 20–65% TL) and free sterol (FS, 2.8–6.4% TL) levels were, generally, higher in the ripe ovary and a decrease coincided with spawning. Protein (59–63% dry weight), glycogen (<3% dry weight) and phospholipid (PL, 26–35% TL) levels showed no clear seasonal trend. The TL and AG were a good index of ovarian sexual maturity. The TL % of dry weight) correlated well with the female gonad condition index (r s = 0.779, p < 0.001), and AG (% f TL) correlated well with the mean oocyte diameter (r s = 0.630, p < 0.01) and the female gonad condition index (r s = 0.443, p < 0.05).  相似文献   

13.
沸石在河蟹育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继周 《齐鲁渔业》1999,16(3):10-11
在河蟹育苗中,利用沸石作水质净化剂.从幼体蚤状Ⅲ期始,每天在3个幼体培育池共90m3水体中投放200×10-6沸石。结果试验组每m3水体大眼幼体出苗量增加54g,效果明显。试验证实,投放沸石能吸附水中有机污染物,降解氨氮,净化水质,促进幼体正常变态发育。  相似文献   

14.
温度对三疣梭子蟹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三疣梭子蟹的摄食、领域、防御、攻击及清洁行为。三疣梭子蟹在水温12℃以上摄食行为加强,领域与攻防行为也很明显,攻防主要其螯肢。三疣梭子蟹的清洁行为比较复杂,在光强度变化较大时较为明显,一般要持续15~20min。随着温度的降低,三疣梭子蟹的摄食、攻防、领域行为都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Recent changes in rainfall patterns in West Africa have produced drought conditions which have affected the flood regime, of the Niger River. Analysis of a 20-year series of discharge data for the river and the records of landings of fish at Moption the central delta of the Niger show catch in any year to b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flood intensities. Some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of the reduced catch following the drought year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沙门氏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长有鞭毛的兼性需氧菌,多数存在于动物的排泄物中,其引起食物中毒的发病率极高.本文对沙门氏菌的三种主要检测方法:微生物学检测法、酶联免疫吸附法、PCR快速检测技术的实验方法、注意事项以及优缺点进行探究,对于更为准确快速鉴定沙门氏菌,防止沙门氏菌进一步蔓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南方大口鲶消化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文  杨思华 《水利渔业》2007,27(4):19-21
对南方大口鲶消化酶活力的研究结果表明,消化系统中,胃pH值为5.5~6.5,前肠pH值6.5~7.0,中肠pH值7.0~7.5,后肠pH值7.0~7.5,胆汁pH值6.5~7.0;不同组织蛋白酶活力强弱顺序为:前肠>中肠>后肠>胃>肝胰脏;淀粉酶活力强弱顺序为:肝胰>前肠>中肠>胃>后肠,单位体重蛋白酶活力有下降趋势,淀粉酶活力有增大趋势;肝胰、胃、肠蛋白酶最适温度分别为33℃、39℃、45℃,淀粉酶最适温度分别为45℃、39℃、41℃;肝胰、胃、肠蛋白酶最适pH值分别为6.6、2.6、7.0;淀粉酶的最适pH值分别为6.2、5.0、7.0。根据南方大口鲶消化酶活力及最适pH值综合判定,南方大口鲶对动物性食物有较强的消化力。  相似文献   

18.
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全球海洋生物资源管理的重心。预警原则作为一种新颖的环境资源管理手段,其对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的有效性已为一些国际协定和一些国家的国内立法所确认。目前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管理实践和相关法规并没有明确采用预警原则。因而,针对我国近海生物资源养护不利的现状,我国有必要增订相关立法,将预警原则规定为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并根据我国各海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适用预警原则,以顺应全球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9.
利用渔港改造,加快推进游艇公共码头建设步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形成的渔港产业体系与传统服务格局,已远不能满足渔港产业延伸要求,更与当今快速增长的新兴海洋休闲旅游发展需求及城市游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未能同步,国内渔港在现代渔业建设的推动下正面临着产业转型与升级问题。笔者认为,当前是我国游艇产业发展的重要关口,尤其是加速游艇公共码头建设,对促进游艇内需的销售与游艇消费将具有不可低估的持续影响力,而利用当前渔港改造和产业提升机会,应是加快游艇公共码头建设步伐,推进地方游艇产业发展的最佳选择。各沿海城市政府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加大对渔港产业整合力度、统筹规划与合理布局、模式创新与拓宽资金渠道等措施,妥善调整好各种利益关系,以期实现渔港城(镇)市包括游艇业在内的整体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20.
牛蛙爱德华氏菌病病原菌的鉴定和致病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患爱德华氏菌病的牛蛙肌肉、肝、肾、血液和腹水中分离到8株细菌,根据其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为野生型迟钝爱德华氏菌。人工感染实验均为该病的病原菌,毒素检测试验表明,致病因素主要是内毒素而不是外毒素。分离菌株的主要特性为杆状、革兰氏阴性、周生鞭毛、兼性厌氧。接触酶、甲基红试验和硝酸盐还原均为阳性。在三糖铁琼脂上产H2S。氧化酶、丙二酸盐利用、V.P试验、明胶液化、尿素酶。苯丙氨酸脱氨酶为阴性。分解葡萄糖、甘露糖、麦芽糖,产酸产气,不利用甘露醇、蔗糖和阿拉伯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