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沈卫星  高春凤  兰丽盼 《四川蚕业》2020,48(1):15-16,19
蚕桑产业是桐乡市农村传统支柱产业,也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长期以来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的一段时间内,桐乡市蚕桑产量曾位居全国县级首位,但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出现农业用工荒和产业比较效益下降明显,且产业链短,最终产品单一.  相似文献   

2.
蚕桑是海宁市农业生产上一项历史悠久、面广量大,并有着成熟种养技术和完整产业链的传统优势产业。长期以来种桑养蚕以生产周期短、比较效益好而成为广大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并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故农民一直有“吃饭靠种田,用钱靠养蚕”的说法。但上世纪末以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人和高效种养业的发展.蚕桑产业比较效益不断下降。传统优势逐步削弱。同时工业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使大量农村劳力向务工、经商等方面转移,农民增收渠道呈多元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蚕桑生产是桐乡市农村传统的支柱产业,也是农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长期以来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性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的一段时间内,蚕桑产量曾位居全国首位;但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蚕桑产业比较效益下降明显,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蚕桑比重逐年下降,2015全市有年报桑园面积78160 m2,从事蚕桑生产的蚕农不到6万户,全年饲养蚕种量18.06万张,年蚕茧生产量0.95万t。  相似文献   

4.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经济的发展,蚕桑产业的经济比重和比较效益有所下降.但以产业规模和产业风险来说,该产业仍是桐乡市农业的主导产业和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桑是蚕业生产的基础,应用桑树良种是强化产业基础、提高蚕桑生产经济效益、稳定提升蚕桑产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姚丽娟 《江苏蚕业》2006,28(3):36-38
蚕桑产业是桐乡市的一项传统优势产业,年饲养蚕种在40万张左右,年均产茧近2万吨,产值近3亿元,占农业产值的25%以上,是桐乡市农业的主导产业和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土地整理工程和“工业立市”战略的实施,以及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从事蚕桑生产的劳动力和劳动者素质等矛盾日益突出,给蚕桑产业带来很大冲击,特别对小蚕的饲养矛盾更为突出。为  相似文献   

6.
姚丽娟 《蚕桑通报》2006,37(3):53-55
蚕桑产业是桐乡市的一项传统优势产业,年饲养蚕种在40万张左右,年均产茧近2万t,产值近3亿元,占农业产值的25%以上,是我市农业的主导产业和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土地整理工程和“工业立市”战略的实施,以及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从事蚕桑生产的劳动  相似文献   

7.
<正>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农村中众多的劳动力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这是农民提高收入、增强农业自我发展能力的必然途径。但由于家庭中务农劳力的减少,已经出现对经营蚕桑的劳力投入相应减少,形成生产的粗放,降低了蚕桑生产经济效益,不利于茧丝绸事业的巩固和发展。因而迅速推行省力化养蚕技术已成为农村蚕桑推广工作的迫切课题。为此,我们在1986年中秋蚕期进行了全龄每日两回育的农村试点,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嘉兴市秀洲区是蚕桑重点产区 ,拥有桑园5667h ,年饲养蚕种20万张 ,产茧量7500t左右 ,蚕桑收入历来是我区广大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其他产业 ,从事蚕桑生产的劳力和劳动者素质等矛盾日益突出 ,给传统的养蚕方式带来巨大冲击。为解决蚕桑生产 ,一些农户春蚕小蚕饲养 ,缺技术、缺设备、缺劳力的困难 ,降低养蚕成本 ,稳定蚕桑生产 ,技术部门与乡村干部群众先后总结推广了小蚕店、联户共育等模式 ,走出了共育新路子 ,但都存在一定弊端 ,如小蚕店销路不稳 ,联户共育节工省本效益不明显等。19…  相似文献   

9.
刘晓华 《四川蚕业》2013,41(2):52-53
<正>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导致养蚕劳动力呈老龄化趋势,劳动力缺失已成为农村发展蚕桑产业的突出矛盾。乐至县在培育养蚕大户,推进省力化养蚕技术,解决农村养蚕劳力不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收到了一定效果。5年来,乐至县养蚕户由4.9万户下降到2.87万户,但户均年养蚕由3.7盒提高到5.1盒,稳定了蚕桑产业发展的基础。2012年,乐至县全县发种14.8万盒,户均年养蚕超过5盒,蚕茧单产达到31.2kg,生产蚕茧4600t,蚕茧产值1.36亿元;蚕桑综合利用产值2.05亿元,蚕桑产业综合产值达到3.4亿元。蚕桑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桑树栽培和家蚕的饲养管理都需要大量的劳力,特别是5龄饲养期和熟蚕上蔟阶段劳力需求量大、时间集中。我县上  相似文献   

10.
关于调整与稳定蚕桑产业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蚕桑产业历来是桐乡市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农业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立市"战略的实施及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开展,蚕桑这项传统产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比如,2003年全市饲养蚕种只有29.6万张,比鼎盛时期下降62.5%;比上年下降38.68%,传统蚕桑产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严峻的形势下,如何稳定桐乡的蚕桑产业,需要我们加以认真地思考及探讨.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蚕桑被视为海宁市重要的农业支柱产业,曾经为全市农民增收、丝绸工业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收入的多元化,蚕桑与其他新兴种养业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传统优势正在逐渐消失。特别是蚕桑生产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在当前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形势下已成为产业稳定的主要制约因素。一些经济收入较高的农户不再重视蚕桑生产,抛荒弃养的农户逐年增多。可以说,蚕桑业在海宁已走过了辉煌历程,进入了萎缩后的相对稳定时期。当前如何围绕海宁市“十一五”规划,保持蚕桑业的高效…  相似文献   

12.
程锦发 《中国蚕业》2006,27(4):35-36
桐乡市蚕桑产业具有历史悠久、面广量大及比较效益较高之特点,是浙江省的重点蚕桑产区,全市共有蚕农12万户,专用桑园面积10667hm2,年产鲜茧1.25万t,占全省蚕茧年产量的16%。蚕桑产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是农业的传统优势产业和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全市农民蚕桑收入占总收入的15.56%。蚕桑收入占农业收入的49.8%。桐乡市生产的蚕种除了供本地区蚕农使用外,还销往云南、贵州、广西、江西、安徽等省(市)以及乌兹别克斯坦,年销售蚕种量30多万张。所以,提高蚕种质量,生产优质蚕茧是我们的主要任务之一。近年来我们主要在提高蚕种无毒批…  相似文献   

13.
种桑养蚕在杭嘉湖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蚕桑生产历来是主要的传统农业,养蚕收入历来是杭嘉湖地区农民的主要收入。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传统产业——蚕桑生产的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农业生产资料、人工工资等生产成本的提高,蚕茧收购价格的不稳、蚕桑比较效益的下降以及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等问题更是稳定杭嘉湖地区蚕桑生产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作为蚕桑生产当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蚕桑大户(年饲养普通蚕种8张以上)的生产稳定与否,对于稳定杭嘉湖地区的蚕桑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全龄保鲜膜覆盖一日二回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龄保鲜膜覆盖一日二回育试验海盐县农林局蚕桑站林葵芬随着改革开放,近年来我县乡村办工业和家庭工商业的蓬勃兴起,农村劳力日趋紧张,特别是年轻劳力大多是利用早、晚搞农业,挤点时间搞蚕业。为适应目前农村劳力结构的变化,积极发展“一优二高”蚕桑生产,在我县蚕...  相似文献   

15.
浅谈稳定义乌市蚕桑生产的几点体会楼赛庆(浙江省义乌市农业局)义乌市位于浙江中部、地处金衢盆地的东缘。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快速发展。闻名全国的小商品市场这条巨龙带动了千家万户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农村劳力的大量转移,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困难,也冲击...  相似文献   

16.
杭州市都市农业淳安县威坪蚕桑示范园区实施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桑是威坪镇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成为农村生态扶贫主要项目,是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之一.近年来,历届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主题,采取一系列扶持奖励措施,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蚕桑发展,使威坪镇成为淳安县第一个蚕茧万担乡镇,年产量占全县总量的19%,居全县首位.  相似文献   

17.
《四川蚕业》2018,(4):10-11
正蚕桑产业是我州农业中产业基础较好、产业效益突出的优势特色产业。多年来,我州坚持实施持续稳定的蚕桑产业发展政策,在基地建设上下功夫,在融合发展上求突破,在提质增效上做文章,蚕桑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18年,全州生产优质桑椹7. 36万t,预计蚕茧产量可达2. 65万t (53万担)以上,蚕农茧款和桑椹收入可达15亿元以上,成为我州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18.
现阶段蚕业生产模式与技术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水明  王林甫  姚建荣 《蚕桑通报》2012,43(1):39-40,43
蚕桑产业是我市农业的主导产业,近年来虽众多新型农业产业掘起,但栽桑养蚕仍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和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致使蚕业劳动力匮乏,养蚕量下降,弃桑不管或有桑不养蚕的现象突出,以及农民迁入新社区后,无房进行家蚕养殖等问题愈加突出,解决养蚕业劳动力缺乏和无房养蚕的问题已刻不容缓。除了在生产中推行少回育等省力化技术外,有效解决养蚕适度规模经营和开展蚕桑综合利用,提高单位劳动生产效率和蚕业经济效益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农户养蚕大环境消毒技术推广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栽桑养蚕是淳安县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发展蚕桑产业已成为淳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蚕桑产业投人少、投产快、效益好,且适合千家万户生产经营,特别是在淳安这一农业大县,其发展具有较大的优势。近几年来,淳安蚕桑生产得到蓬勃发展,桑园栽植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效益日益凸显。2010年,全县有23个乡镇310个村2.04万户农民种桑养蚕,养蚕户数占农户总数的四分之一;  相似文献   

20.
广西是中国石漠化典型地区之一,因土地质量不高限制了农作物的种植范围,农民农村贫困问题凸显。近来年蚕桑产业扶贫在广西石漠化地区取得较好的成效,通过对上林、忻城、平果、都安4个石漠化贫困县(市)蚕桑产业的成本效益与当地其他农业主导产业进行调查,对比分析生产投入、主产品产出、每667 m~2产值及每667 m~2纯收入等生产数据,发现蚕桑产业相较其他经济作物单位面积产值及单位面积纯收入优势明显,是广西石漠化地区经济效益较高的农业产业。广西石漠化地区发展蚕桑产业应因地制宜大力应用良种良法,推广蚕桑生态循环关键技术,适时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以此提高生产效率、拓宽增收渠道,全面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