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正>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财政部门在支持农业发展上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认为,要做好财政支农工作,应当围绕支农资金的筹集、投入和管理三个方面做好文章。 1 在支农资金的筹集上要注重五个方面 一是加强农村财源建设。财源是财政收入的源泉,是财政之本,没有财源,财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财源越来越充裕,财政收入才会越来越多;财政收入增多,可用资金也会相应地增多。同理,农村财源建设抓得好,农村财政这块“蛋糕”就会越做越大,相应地财政支农资金也会增多。  相似文献   

2.
邓建波  陈文宽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1):4951-4955
采用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2002~2008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估算了全国“土地财政”的规模,并分析了其各相关组成部分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结果表明,当前的“土地财政”规模庞大,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约为36%,隐藏着巨大的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同时对“土地财政”所引起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其相比于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则更为严重,国家更应该重视由“土地财政”导致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做好财政支农工作、转变财政支农方式,不仅是财政工作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稳固、涵养财政收入基础税源,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财政支农需实施五个转变。 1 由重上项目、铺摊子向强化项目责任效益方向转变。过去,有些地方把上项目、上规模、铺新摊子作为工作当中的“重头戏”,但盲目上项目,出现重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镇化势必会带来新一轮的土地开发热潮,但这绝不是“土地财政”的救命稻草.相反,若妥善利用,这一次城镇化的改革窗口或将成为削弱“土地财政”的良好契机. 1 分税制非“土地财政”的病根 土地出让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居高不下,人们很自然地将这种所谓的“土地财政”看成是分税制的直接后果,在地方财政收入不能满足地方建设需要时,地方政府通过多卖土地抬高地价来增加财政收入.并认为土地出让收入规模大小与财税体制和地方财力有关,要彻底解决土地出让收入规模过大问题最终还是要通过调整财税体制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县乡制度外财政收入的成因与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县乡制度外财政收入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县乡制度外财政收入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县乡制度外财政收入是经济落后,财源匮乏,财政收支矛盾的严峻形势造成的,其对经济的影响是弊大于利。由此提出县乡财政实现公共财政,完善费改税,允许地方立法机构因地制宜的设置地方税种,实行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转移支付制度等解决制度外财政收入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密婷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3):4-5,39
目前地方政府把土地作为增加财政收入的工具,对土地财政依赖严重。该文分析了导致土地财政产生的制度变迁和政府行为选择,结果表明,财政压力、地方政府官员的晋升激励制度和土地利用制度的综合作用是促使地方政府走向土地财政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对土地财政存在的缺陷和所造成的危害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解决土地财政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张修广 《山东农业》2002,(11):24-25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作为县、乡基层财政支农部门,如何面对新形势,适应新要求,更好地做好财政支农工作,已是当前急需探讨和解决的课题。本文结合沂水县的实际,针对当前县、乡财政支农的现状和问题,就如何适应新的形势需要,进一步做好基层财政支农工作,做粗略的探讨。 一、财政支农的现状和问题 1.财政对农业投入比例仍然较少。沂水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九五”期间,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1.76亿元、2.04亿元、2.46亿元、2.76亿元、3.09亿元,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14%、16%、12%、14%、14%,从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比例上看,与同期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不一致,与财政支出的其他方面比,仍然较低。总体上来讲,县级财政支出对农业的投入相对较少,主要是保人员工资,县以下财政仍然是“吃饭”财政。 2.县、乡负担重,财政难以支撑。从乡镇看,分税制后,乡镇财力没有大的增长,不少乡镇财政收入预算数字有一定水分,可用财力基本未变甚至减少。多数乡镇主要财源来自农业、工商税收,  相似文献   

8.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围绕"事权上移、财权下移"重新调整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支出责任、财政收入之间的分配关系,逐渐形成了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财政收入与支出责任相协调的制度框架,调动了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充分发挥了财政在调结构、惠民生、促发展方面的工具作用。  相似文献   

9.
苏娜 《现代农业》2008,(3):106-107
“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且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随着国家解决“三农”问题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支农的投入不断增加,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理问题也日益凸现,成为财政支农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提高项目选择的科学性和资金使用的有效性,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效益最大、农民最欢迎的项目工程上,是摆在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理中的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我国财政改革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财政改革的重点主要是解决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分配关系,实行“分税制”。当前财政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已经从注重财政收入的改革转移到既注重财政收入的改革又重视财政支出改革的新阶段,而且以财政支出的改革为重点。从2002年开始逐步推行包括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一系列财政改革措施。在此情形之下,如何尽快适应迅速发展的财政改革,做好单位的财务工作,是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通过两年来的实践,笔者认为,着重要从抓好预算编制工作入手,以部门预…  相似文献   

11.
“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央政府关注和扶持的重点,财政支农资金也因此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通过对1981-2012年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财政支农与农业经济发展存在长期协整关系,是农业产值增加的格兰杰意义上的原因,财政支农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其他几个主要因素,也是农业产值增加的格兰杰原因,但其支农绩效小于财政支农.为提高财政支农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苹果是陇东的主要栽培果树之一,是广大农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目前,面积已发展到90万亩,年产鲜果10亿公斤,产值约9亿余元,亩产值1000元,其产量、产值均居各类果树之首,已成为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也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税源之一。陇东具有苹果生产得天独厚的自  相似文献   

13.
1997年,我省为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农工作力度,部署实施了财政支持“农民增收,财政增收”的双增工程试点工作,确立了肥城、莒南、乐陵、安丘、莱州和文登等六个县(市)为试点县(市)。财政每年给每个试点县(市)安排资金1000万元,时间截止到2001年。其目标是到2001年,这六个试点县(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各县(市)来自农业的财政收入达到1亿元。截至目前,双增工程的实施,已取得显著成效,并且也加快了试点县(市)农民增收、财政增收的步伐。1999年,六个试点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3200元以上。直接来自农业的五项税收将达到3.8  相似文献   

14.
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财政支持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的数字化转型是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环节,财政支持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也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基于政治经济学研究视角对数字农业发展与财政支持的内在关联机制进行理论分析,认为财政支持数字农业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紧迫要求;能够引导生产要素流入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财政支持是解决数字农业投资正外部性的必然选择;财政支持数字农业发展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财政支持数字农业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城乡数字化融合发展.其次,根据农业农村部数字农业发展现状评价有关数据,经过系统分析与论证后,得出数字农业发展总体状况: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整体水平不高,省际差异明显,数字农业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财政支持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仍大有可为.再次,根据数字农业发展现状,对财政政策支持数字农业发展的主要着力点进行多角度审视.笔者认为,加大数字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提升农业农村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促进农村居民提高数字技能水平和信息素养等方面须要财政给予大力支持.这些方面也是财政支持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环节和着力点.最后,笔者建议充分发挥财政带动作用,工商资本下乡助力数字农业提质增效,实现共享发展,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财政支持机制,支持建立农业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加强财政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支持育才、引才、留才,加大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持力度等措施,以期推动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蓄势聚能.  相似文献   

15.
陈净 《山东农业》2001,(1):10-10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国家在大力改革企业分配关系的同时,十分重视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经常成为经济改革的突破口。特别是从1994年开始的以分税制为核心内容和突破口的税制改革,是继“分灶吃饭”、“财政大包干”两种改革模式之后的第三种模式的财税体制改革。这次税制改革,为建立规范的分级预算管理体制,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政分配关系奠定了基础。从分税制财政体制几年来的运行情况看,成效是显著的,取得了很大突破,但也有一些需要进一步认真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在5年内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直至取消农业税,这是一件为广大农民谋福祉的实事。要做好这件造福于民的实事,我们认为必须加大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力度,方能确保农民真正"修养生息"。第一,要加大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农业税收对于以农为主的不发达地区,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仅以江苏省射阳县为例,农业税收每年近8 000万元,占县地方  相似文献   

17.
为挖掘农业发展潜力,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加快向农业强市的跨越,肥城市实施了以增加农民收入、增加财政收入为目标的农业“双增”工程,1997年,该市来自农业的财政收入达到3625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4.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56元,比上年增加274元。 肥城是传统的农业大市,是全国商品粮、优质小麦、瘦肉型猪、名特优产品肥城桃生产基地和粮食大县,农业发展的条件相对其它各业优势比较明显,农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来自农业的税收相对比较稳定,随着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农副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农业财源潜力将被更大地挖掘出来。农业还能带动和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肥城市45%的工业产品市场在农村,纺织、造纸、食品等工业原料的90%、出口商品的  相似文献   

18.
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其与旧农保最大的区别在于政府的财政补助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且新农保明确了地方财政对新农保所承担的补贴责任。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中央政府对中西部地区的补贴有所倾斜,但全国区域财政对新农保补贴的负担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依然不太明确。因此,文章通过计算分析各地财政收入、养老负担和地方政府对新农保的补贴占其财政收入的值,认为各地区的财政负担有一定的差异,长期来看,人口多的地区财政负担会更重。  相似文献   

19.
曾楠  王海 《甘肃农业》2003,(12):26-26
1994年,在全国推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是建国以来涉及面最广、力度最大、影响最深、具有历史性突破的体制创新,也是对中央与地方之间利益格局的根本性调整.从几年多的运行情况看,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改革是成功的,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总体框架基本确立.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原包干制为基础,按照"存量不动,增量调整,逐步提高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建立合理的财政分配机制"的原则设计,采取了"三分一返一转移"的形式,即划分收入、划分支出、分设税务机构、实行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二是调动了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促进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三是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四是调整和规范了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五是体制过渡基本平稳.  相似文献   

20.
从宏观方面分析,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一是理顺地方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并使之法制化,推动省以下分税制财政体制建设;二是从制度上解决县乡财政困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围绕这一目标定位,作者认为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要以减少财政层级为突破口,合理划分地方各级政府的收支范围,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理顺上下级财政关系,建立起规范的地方二级财政体制,以此来带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虚化市级政府,从制度上保障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