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海宁麻区是粮食三熟制地区,又是蚕桑重点产区。因此,红麻苗期管理劳力紧。麻田前作油菜面积多,比重大,红麻套播,麻苗受油菜荫蔽严重,苗期管理困难,致使红麻早播不能早管,影响麻苗素质。近年曾提倡红麻带肥下种,对促进麻苗早发和健壮,起到良好作用,是行之有效的一  相似文献   

2.
红麻地膜栽培,就是红麻播种后,立即用地膜覆盖麻地表面,当麻苗出土时,及时将地膜剪开一个个小洞,让麻苗钻出膜外,以后一直盖到收剥。1982年,我县光明、新楼下等六个大队进行了地膜栽培试验,面积共6.69亩,平均亩产1106.6斤,比不盖膜亩产965.6斤,  相似文献   

3.
红麻地膜栽培,就是红麻播种后,立即用地膜覆盖麻地表面,当麻苗出土时,及时将地膜剪开一个个小洞,让麻苗钻出膜外,以后一直盖到收剥。1982年,我县光明、新楼下等六个大队进行了地膜栽培试验,面积共6.69亩,平均亩产1106.6斤,比不盖膜亩产965.6斤,  相似文献   

4.
为油菜生产的提质增效,探究含钾有机水溶肥对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以甘蓝型油菜旺城油8号为材料,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喷施时期(苗期、花期、苗期+花期)和5个含钾有机水溶肥施用量(0、375、750、1125、1500 g/hm2)处理,调查油菜产量性状。结果发现,在苗期或初花期喷施750 g/hm2的含钾有机水溶肥,油菜的株高、根颈粗、生物量等指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两个时期均喷施的处理其促进效果更优。在苗期和初花期均喷施750 g/hm2水溶肥,增加了单株有效角果数和每角粒数,显著提高油菜产量,较对照增加39.07%,产油量增加44.22%。认为可通过在油菜苗期和初花期每公顷各喷施750 g的含钾有机水溶肥,促进油菜的生长发育,提高菜籽产量,增加产油量,提升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红麻是我市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7—10万亩,最多时达15万亩。种植茬口以油菜茬和小麦茬为主,尤以油菜茬面积最大,占红麻种植面积的50%左右,但全市红麻平均单产一直在200公斤(熟麻,下同)上下徘徊。为挖掘红麻生产潜力,提高油菜茬红麻单位面积产量,近几年来,我们进行了油菜茬红麻高  相似文献   

6.
黄麻红麻地杂草种类多,据调查,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麻区,主要杂草有禾本科的稗草、马唐、狗牙根,蟋蟀草、狗尾草等,它们约占麻地杂草的60%;莎草科如香附子以及其它多种莎草等。它们约占麻地杂草的35%;其它双子叶杂草约占杂草总数的5%。这些杂草发生早、生长快、为害时间长,与麻苗争地盘,抢空间,夺肥水。有些杂草还是传播黄、红麻病虫害的媒介。黄红麻苗期,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对红麻茎发育进行解剖研究的结果。研究表明:红麻茎韧皮纤维层,木质部的发育均以旺长期最快;束纤维横切面积是后分化大于先分化的纤维束,而单纤维横切面积则是先分化大于后化分的纤维;红麻茎木质部发育的速度往往数倍于韧皮部;不同肥料对麻茎生长的影响,N肥以生长前期影响最大,而K肥对麻茎发育的影响以旺长期效果最为明显,作为造纸原料的红麻更应重施K肥。  相似文献   

8.
红麻黄麻病害主要由真菌及线虫所致,本文简介其主要病害的发生、为害情况及防治对策。一、红麻炭疽病(Couetotrichumhibisci)。该病是红麻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我国红麻产区均有发生。发病轻者,影响纤维产量及品质,重者失收。红麻生育期间,麻株所有器官均可受害。种子萌发未出土前,胚茎可受害烂死。麻苗出土后,幼茎呈淡褐色斑点,组织缢缩,折倒,干枯致死。子叶被害,产生不规则形边缘呈紫红色的水渍状病斑,湿度大时变  相似文献   

9.
激素在植物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生理作用,它不仅影响其代谢的途径和强度,而且对植物器官的形态建成起着主要而明显的调节作用。但激素对植物生理代谢与器官建成的控制受激素的浓度、组合.比例和本身活性的强度等因素的影响。为了查明植物激素在黄麻、红麻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我们采用成熟的黄麻、红麻种子培养,在附加不同激素和不同处理浓度的MS培养基上,研究了各种激素的不同处理浓度对黄麻、红麻种子发芽及麻苗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红麻炭疽病Colletotrichum hibisci Pollacci是红麻的一种毁灭性病害。由于该病的初侵染来源主要是带病种子,国内外麻类植保工作者对红麻种子卫生措施的研究付予了不少精力。印度用温汤浸种结合苗期喷药保护,美国用福美双或西力生加氯内卜或百菌清加敌克松处理种子,都有一定的防病效果。  相似文献   

11.
红麻原产热带,本性喜温,在我省幼苗生长十分缓慢。连续六年的调查,南选红麻从出苗到夏至节(6月22日)在40天左右内,每天平均生长速度只有0.5厘米左右,幼苗易受杂草危害,这是红麻前期生育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应用化学除草,不但防治了红麻苗期的杂草危害,并为实现机械作业,提高红麻田间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壮苗早发都有一定的意义与效果。  相似文献   

12.
刘仕龙 《中国麻作》1984,(2):45-45,5
红麻炭疽病是我县红麻生产上的一种常发性病害。1982年,我县种红麻60000亩,不少麻田因该病的为害造成减产歉收。据调查,乌咀,沙港市等公社红麻苗期因病折倒干枯死苗率达15—27%;收获前期死杆折断率27—49%,严重的达60%,受害麻田一般减产15%左右,重病麻田减产30%以上。  相似文献   

13.
P^32对红麻的诱变效果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石林  刘伟杰 《中国麻作》1998,20(1):19-21,48
用剂量为0.5 ̄3.5毫居里的P^32处理红麻种子,种子萌发率95.8%发上。剂量超过1.0毫居里时,对出苗和麻苗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就器官而言,麻株生长点对P^32反应敏感,叶片次之、根系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4.
据1986年4~8月在本省余姚、浦江、龙游及余杭等苎麻区调查,苎麻苗期害虫主要有下列几种。一、铜绿金龟子Anomala corpulentaMotschulskv。成虫为害麻苗叶片,使之成缺刻和洞孔,幼虫咬食麻苗幼根,轻者造成麻根生长不良,重者使麻苗在子叶期或真叶期即行死苗;  相似文献   

15.
红麻早蕾早花原因及其防止对策研究胡兆金,郁永明,王洪甫,杨重卫,程远帆,沈建根(浙江省萧山市红麻早蕾早花研究协作组311200)我市继1991年较大面积发生红麻青皮3号早蕾、早花现象以来,1992年5月底各地又出现红麻早蕾,为解决这一生产实际问题,在...  相似文献   

16.
不同播种期油菜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善立  官春云 《作物研究》1994,8(3):31-34,38
将甘蓝型油菜不同熟期品种播种期试验资料与气象因子分析表明,不同播种期影响油菜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是日照时数和积温,关键时期是冬前苗期。播种期影响油菜产量的递进轨道是:播种期→生育期→苗期光热积累→冬前苗期长相→经济性状→产量。  相似文献   

17.
垄作栽培是一种非常具有实际应用前景的栽培方式,能够改善南方油菜生长环境,进而提高油菜产量。为研究垄作栽培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大田条件下,以不同栽培方式为主区(垄作栽培和传统平作),不同施肥水平为副区(低肥、中肥和高肥)研究了油菜苗期光合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垄作栽培油菜在苗期的光合特性相较于传统平作有明显的优势:(1)能在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同时增加类胡萝卜素来防止叶绿素的自我氧化和损伤,并且垄作油菜的耐阴性更好;(2)垄作栽培的油菜可以增加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表观光合电子传递效率ETR,拥有较高的光能捕获能力和更高的光化学转化效率;(3)垄作栽培能增加油菜叶片的气孔开放度,改善胞间CO_2的吸收,从而显著增加其光合效率。  相似文献   

18.
陶溥  杨福存 《中国麻作》1982,(4):32-34,22
红麻属短日照植物,喜温、喜湿,引到我国北方种植,受外界气候条件影响,苗期、后期生长缓慢,中期生长迅速。但红麻株高日增长量为多少时,可定为快速生长的起止指标,具体到冀中地区红麻进入快速生长的起止时间、植株外部形态特征、与此相应的气温、土壤含水量以及红麻生长最适宜的气温、土壤含水量等指标需进一步明确。为红麻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特进行此方面的观察。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对红麻茎发育进行解剖研究的结果。研究表明:红麻茎韧皮纤维层、木质部的发育均以旺长期最快;束纤维横切面积是后分化大于先分化的纤维束,而单纤维横切面积则是先分化大于后分化的纤维;红麻茎木质部发育的速度往往数倍于韧皮部;不同肥料对麻茎生长的影响,N肥以生长前期影响最大,而K肥对麻茎发育的影响以旺长期效果最为明显,作为选纸原料的红麻更应重施K肥。  相似文献   

20.
油菜田套种红麻高产、省工新技术总结陆渭炎(浙江省余杭县临平镇农业技术推广站)钟继诚(浙江省余杭县农业局棉麻技术推广站)我们临平镇(原镇)种麻面积较大,常年种植6000亩上下,是农业生产中的一种主要经济作物,红麻生产产量的高低,牵涉到农村千家万户的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