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赣南的茶叶生产在历史上曾有过辉煌的一页.据记载,1896年赣州市茶园面积就达4.05万亩,产茶1 600多t,产品畅销广州、武汉、九江等周边市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该市的茶叶生产得到了新的发展,1996年全市茶园面积达到12.26万亩,总产2 268 t.近几年来,赣州市着力开发了名优茶和无公害茶叶生产,不断提高茶叶品质和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2.
关于发挥我省名茶效应的建议黄崇焘(江西省景德镇市茶叶学会)江西产茶历史悠久,始于东汉,历年最高(1915年)产量2万吨,现有九十个县(市)产茶,产区辽宽,品质优良,商品率高,茶叶为我省创汇大额单项之一。一、江西名茶久享盛誉江西自古盛产名茶,古称贡茶。...  相似文献   

3.
自2003年以来,修水县新一轮茶产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茶园面积由不足2万亩发展到10.2万亩,2011年茶叶产值突破了2亿元大关,修水县也先后被评为江西省首个"中国名茶之乡"和"全国特色产茶县"、"中国茶叶学会茶叶科技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4.
江西产茶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一直是我国主要产茶省份之一.在茶叶的发展史上,江西享有过众多荣耀,更为本省的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繁荣作出过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是我国十大产茶省之一。到1985年底,茶叶面积已达95.7万亩,占全国第9位;总产量达28.6万担,名列全国第10位;平均亩产量,按总面积计算只有14.95公斤/亩,按采摘面积计算也仅25公斤/亩。这说明江西茶业经济效益的潜力很大。为了提高江西茶业的经济效益,有必要从各茶区毛茶生产的内部去寻找限制因素,探求发展的正确途径。那么,在江西五大主要茶区毛茶生产的经济效益究竟如何?产生经济效益差异  相似文献   

6.
1茶叶标准化及品牌建设现状1.1茶叶标准化工作进展状况计划经济时期,茶叶属国家统购统销物质,生产单位全部是国营或集体企业,工作性质主要是茶叶生产与加工,无需顾忌产品销售,在这特殊时期,江西茶叶标准化工作和其他产茶省一致,均是按照国家商业部、供销总社制定的茶叶加工、收  相似文献   

7.
江西是全国主要产茶省之一,产茶历史悠久,所产婺绿、饶绿、浮红、宁红远销国际市场,久盛不衰。同时,茶叶也是江西的主要创汇产品和山区经济的重要财源。发展茶叶生产,对振兴江西经济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婺源县位于赣、浙、皖三省交界,面积2 967平方公里,人口36万,是中国茶叶之乡,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产区,中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中国十大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中国茶叶出口第一县。到2014年底,婺源县茶园面积17.6万亩,采制茶叶13 500吨,加工贸易量5.2万吨,茶产业系列产值22.3亿元,出口创汇4 000万美元,全县茶农人平茶叶收入2 350元,荣获"2014年度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并  相似文献   

9.
江西产茶历史悠久,在汉代,庐山就产茶,在唐代,浮梁是全国茶叶重要的集散地。狗牯脑茶1915年就获美国巴拿马一太平洋国际博览会金奖。1959年,全国十大名茶评比中,庐山云雾就是其中之一。1995年3月,婺源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绿茶之乡”。2009年农业部启动茶叶重点示范县名单中,有江西的婺源、浮梁、修水、遂川、上犹等地。  相似文献   

10.
1历史背景 修水产茶历史悠久,是江南著名茶区之一,也是双井茶、宁红工夫茶(简称宁红茶)的原产地和主产区;据史料记载,修水县产茶始于唐贞观年间,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全县茶园面积达34万亩.之后,受各种战乱影响,农村经济衰败,茶园面积锐减,至解放前夕仅剩2.24万亩.解放后,经过恢复和发展,茶园面积逐年增加,产量稳步上升,1985年,全县茶园面积达到8.77万亩,居全省第二位,被列为全国茶叶生产基地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