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2P网络借贷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的小微企业和个人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投融资渠道,随着网贷平台数量的迅速增加,P2P网络借贷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日渐凸显。本文对P2P网络借贷的现状和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提出了应对网络借贷风险,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网上校园借贷平台如雨后春笋,与此同时出现的"裸贷"、"暴力催收"等诸多问题不仅加大了高校管理学生的难度,更是激起社会大众的广泛讨论,成为时下社会热点。本文就校园贷的社会现状探究其背后存在的风险,并从借贷平台、政府、高校及个人等多方面来分析校园贷的风险防范,从中探究教育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江苏省淮安地区农户的实地调研,了解当前农户对P2P平台的认知情况和参与意愿,并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有无外出务工人员、家庭总支出、贷款利率、获贷速度、对P2P的了解程度等对农户参与P2P平台借贷的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年龄、受教育程度、能否提供抵押担保对农户参与P2P平台借贷的意愿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并提出加强对网络借贷的宣传推介、推进农村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对网络借贷的监管、加大对涉农P2P平台的政策支持及优化涉农P2P平台的经营方式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P2P网络借贷行业应运而生,利用其独特的优势,不断发展壮大,较大程度地改变了传统金融的借贷模式。但P2P网络借贷行业蓬勃发展的背后也蕴藏着诸多风险。本文以P2P网络借贷平台为对象,针对P2P网络借贷存在借款者信用问题、缺乏有力的贷款催收制度、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网贷平台倒闭风险严重等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征信体系、设立行业准入门槛、加强平台信息系统安全、建立第三方托管制度以及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等结论,为我国的P2P网络信贷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10月,安徽省东至县红茶公司总经理张国良通过担保机构担保,从当地农商行获得授信200万元,这笔贷款年利率为6.42%,远低于他之前民间借贷的15%的成本。张国良并不是个例,截至2017年6月30日,"劝耕贷"已在安徽省62个县(市、区)落地,提供担保贷款总额21.32亿元,  相似文献   

6.
在农村经济、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由于为"三农"服务、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体系不健全,且普遍存在着"惜贷"、"惧贷"现象。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上存资金,现有农村金融机构资金富裕,银行业流动性充裕,出现"难贷款"问题,另一方面,广大中小企业及私营业企业嗷嗷待哺,难以得到银行机构的充分支持,"贷款难"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在此形势下,以民间借贷为主要方式的民间融资却得到了较快发展,对县域经济发展发挥了较大的支撑作用。通过对庆阳市8个乡镇民间借贷资金对地方经济支持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提出了在当前形势下引导和发展民间借贷活动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其中"云技术"、"大数据"的技术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在逐渐的改变,一些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金融"已经形成,其中P2P网络借贷平台是一种快捷、方便、灵活的新型金融模式,已经逐渐被广大消费者认可,成为了互联网金融中一个发展较快的金融模式。然而在P2P网络借贷平台快速发展的同时,其中的风险也逐渐的暴露出来,因此对P2P网络借贷风险传导机理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P2P网络借贷的基本理论出发,对P2P网络借贷风险传导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形成P2P网络借贷风险的动因,提出了几点P2P网络借贷风险防范的建议,目的在于规避P2P网络的借贷风险,保证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顺利运营。  相似文献   

8.
<正>自然人之间或自然人与非金融机构之间的借贷被称为民间借贷,而有别于商业贷款。民间借贷,大多是半公开甚至秘密情况下进行的资金交易,借贷双方借贷手续不完备,缺乏担保抵押,无可靠的法律保障,借贷的随意性、风险性极易引发纠纷乃至刑事犯罪,造成诸多社会问题。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办案心得,从保护债权人的经济利益出发,为避免借贷双方发生不必要的经济纠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P2P网络借贷发展现状,针对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存在的主要风险对我国P2P网络借贷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的影响,通过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样本平台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债务程度、流动性、期限性是平台风险的显著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P2P(peer-to-peer)网络借贷是一种借助网络平台,由个人与个人间互为借贷双方的小额借贷交易。它作为互联网与民间借贷相结合的新兴金融模式,具有较高的信用风险。采用排序选择模型,基于excelVBA数据挖掘技术截取多个P2P网站数据,对平台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个人特征、信用变量、历史表现、借款信息分别对网络借贷信用风险存在正向影响,由此发现网站提供的信息对投资者避免信用风险没有起到实质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大背景下,民间借贷作为正规金融的有效补充、民间金融的典型形式,近些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它直接降低了融资成本,逐渐取代了银行间接融资的角色。新兴事物的快速发展同样存在着诸多风险,从法律的视角对网络借贷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民间网络借贷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探析,以期网络借贷中介平台能够快速平稳成长。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与金融业逐渐融合,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成为金融领域新的搅局者。网络借贷平台通过短平快的借贷方式,目标市场直指被传统商业银行忽略的小微金融,通过准确市场定位,有效满足了小微企业及个人的融资需求,因而呈现爆发式增长。现阶段,我国P2P网络借贷面临政策法律风险、监管风险、洗钱风险、操作风险、网络风险、信用风险。首先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介绍了借贷风险的相关理论以及网络借贷的研宄进展。在分析网络借贷风险形成因素之前,先介绍了我国网络借贷的发展现状以及行业规范现状。后文基于上述分析,通过参考借鉴国外网络借贷风险评估的经验,提出了我国P2P平台风险评估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16年4月,教育部与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高校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和实时预警机制,同时,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应对处置机制。2017年9月6日,教育部发布明确"取缔校园贷款业务,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2018年9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部分校园出现回租贷、求职贷、培训贷、创业贷乱象"文章。由此看来,屡禁不止的校园贷已经穿着各种马甲躲避各界的严查追打。  相似文献   

14.
随着P2P网络借贷行业"1+3"监管制度体系的出台,P2P网络借贷行业将进入监察后时代发展阶段。本文从P2P网络借贷机构数量、成交量、出借人、借款人、贷款期限、贷款利率和问题平台六个视角对P2P网络借贷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量化分析,并对P2P网络借贷行业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一、贷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贷后管理认识不到位 目前,观念上的重贷轻管是造成贷后管理薄弱的主观因素.商业银行的综合收益大都是通过授信拉动的,商业银行加大贷款投放,拓展新的贷款客户,能够为银行带来显著的当期收益.但是,贷款发放后,银行失去了对贷款资金的控制权,监管难度大,耗费精力多,贷后管理成了事后管理、被动管理.有些客户经理过度依赖贷前调查,以为贷前进行了严格的调查、分析、论证,落实担保,不存在最终风险,贷后管理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16.
民间借贷作为正规金融机构借贷的补充,由于多种原因一直得以生存和发展。它既弥补了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借贷不足给农民需求带来的矛盾,也缓解了农村借贷资源的匮乏问题,对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民间借贷始终处于地下状态,缺乏担保和监管,操作不规范,一直存在较高风险,很容易发生经济纠纷。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深入查摆农村民间借贷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背后的原因,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并正确加以引导,对于搞活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 民间借贷是一种常见的借贷方式。而今,令借贷双方尤其是出借方心烦的是,因民间借贷而产生的纠纷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因此反目成仇,大动干戈。民间借贷应怎样避免纠纷的发生呢?  相似文献   

18.
民间借贷是一种古老原始的借贷方式,也是现今人们常用的一种借贷方式.而今令借贷双方特别是出借方心烦的是:因民间借贷而产生的纠纷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因此反目为仇,大动干戈.民间借贷应怎样避免纠纷的发生呢?  相似文献   

19.
<正>民间借贷经常发生于亲朋好友之间,很多出借人出于面子和关系,往往不好意思要求债务人出具借条。当债务人不能按时归还借款,出借人想通过诉讼方式追讨,仅凭银行转账凭证作为出借证明,存在诉讼风险。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于2015年9月1日起施行的《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七条:  相似文献   

20.
民间借贷是一种古老原始的借贷方式,也是现今人们常用的一种借贷方式.而今,令借贷双方尤其是出借方心烦的是,因民间借贷而产生的纠纷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因此反目成仇,大动干戈.民间借贷应怎样避免纠纷的发生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