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公众交流和参与城市林业建设和管理——欧洲的成功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国家群众生态文明普遍高于国人。群众关心和参与管理城市生态建设、政府与公众交流已程序化、规范化。在我国不少地方由于攻府或企监不注意听取群众意见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视觉污染。发生在北京香山著名风景区大片违章建筑铸成生态景观污染就是明证。我国虽有地方各级"人大"和社区组织,但是反映社情民意,维护城市生态的权威机制尚未建立起来。随着市民生态觉醒必须建立相应的群众参与组织管理方式。此乃为城市管理者面临重大课题。此文为9个欧洲国家16个城市解决若干"冲突"案例的经验总结,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2.
本期报道的主题为树木的保健作用。扬州、佛山都有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有关研究用数字说明树木存在抗污功能,还有许多惊人的发现。如侧柏的抗癌作用,对肺癌细胞NCL-H460抑制率高达97%,山茶的抗污效果明显,山茶叶片中硫累积量为7.551g·kg-1DW,氟的累积量为1.622g·kg-1DW。研究结果为城市居民栽植保健树木提供了科学依据,虽然研究尚处于实验室阶段,但已为居民带来了健康福音。松花江下游的苯污染事件告诉我们根治污染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如果我国沿江湖和湿地、工业区、人口稠密区构建完整的抗污森林植物体系,居民室内都放置抗污花草,不乏为根治措施之一。松花江污染事件昭示:我们极力倡导的建设城市森林非常及时、绝对必要,向广大居民宣传城市森林知识不可或缺。下面仅向广大读者再介绍一些解毒植物和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的植物净化/矫正材料。    相似文献   

3.
2003年1月,我们走进巴西,踏上这个拥有"地球之肺"美誉的国度。从圣保罗到坎皮纳斯,从巴西利亚到里约热内卢,森林无处不在,绿色无时不有。10天考察之旅。我们仿佛在不同风格的城市森林中漫游,迷人的海滩、神奇的高原,千姿百态的热带雨林、千奇百怪的民俗风情……在层峦滴翠的绿荫华盖之下,在如云似霞般的花园街景之中。显得那样宁静、自然而充满神韵。    相似文献   

4.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首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流传了600百余年,祖辈相传,妇幼皆知。    相似文献   

5.
两会"期间恰逢植树节,因而几乎每年都有制定"义务植树法"的议案与提案。各级党政领导在三月会带头栽树,各地群众也被陆续组织起来集中种树。但是在春季自觉自愿自发去植树的居民却比较少,这有多种原因,但主要原因是履行植树义务难度较大,有诸多不便。建议人们不妨换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6.
论坛会上有20多位市长参加经验交流,其中贵阳、邯郸、吉林、兰州、大连、合肥、乐山等7市长作了专题报告。贵阳市的经验已经在《中国城市林业》2004(5)期上全文刊登。今年本刊特设"市长论坛"。本期发表了合肥、吉林、大连三市市长文章,其余市长报告将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7.
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测定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的新方法。为了客观反映鹤壁市市域资源消耗与供给状况,本研究引入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分析了鹤壁市近10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00-2010年期间鹤壁市人均生态足迹呈递增趋势,由2000年的1.373 7 hm2/人增长到2010年的4.342 0hm2/人,年均增幅21.6%。化石能源用地是鹤壁市人均生态足迹增大的主要原因。人均生态承载力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由0.299 0 hm2/人降至0.280 5 hm2/人,降幅6.2%。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承载力之比由2000年的4.59:1增至2010年的15.48:1。鹤壁市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且呈加剧趋势,其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8.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也是自然环境相对较好的一个时期。唐代森林保护与植树造林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政府既设有林业职官又颁布护林法规典章,还积极组织造林活动。这些都值得当今借鉴。    相似文献   

9.
太原市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北端,东、西、北三面环山。太原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干燥寒冷,夏季炎热湿润,年降水量450mm左右,年均气温9.5℃,最低气温-25.5℃。全市国土面积6988 km2,其中市区面积1460km2,长住人口约280万。建成区人口203万人。    相似文献   

10.
通过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的组合确定人对周围环境感觉舒适的程度,采用舒适度列线图确定汝城县近三年逐日气候舒适程度。根据舒适程度分类标准,计算各等级的天数和各年的气候舒适期及其逐月分布状况,取三年平均值。采用Biiltner确认的日舒适有效温度等级,用日舒适有效温度计算式,计算每日逐时舒适有效温度及其持续时间。结果表明汝城县中部盆地,年气候舒适期长达196d,是目前湖南气候舒适期最长的县域。盛夏7月,昼夜24h内,夜间舒适有效温度持续长达9~16h,无极不舒适时间。适宜开展休闲度假、生态养生旅游,是人类居住的理想地域。    相似文献   

11.
退耕还林后续问题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深入开展, 退耕还林后续问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文中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概述了退耕还林后续问题的研究现状, 分析了该领域已经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 并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张北县退耕还林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退耕还林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一种有效途径 ,但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影响到区域粮食安全。本文以河北省张北县作为案例 ,对退耕还林还草可能对当地造成的粮食生产影响进行了分析。利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该县各乡镇进行了粮食安全评价 ,在此基础上 ,构建了张北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调控机制 ,以确保退耕还林 (草 )工程持续、稳定、健康地进行。  相似文献   

13.
Numerous land-use policies have been implemented in China in recent decades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conservation to reduce environmental disasters and promote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Many of these policies follow a top-down approach to implementation and as such,emphasize the hierarchical control within government structures.An understanding of local perceptions of land-use policies is important if the disconnect between policy makers and the target population is to be reduced and if program support is to improve.This study aimed to help improve local implementation,attitude toward,and engagement by examining the influence of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n the target population’s(local farmers)perception of the conversion of cropland to forestland program(CFPP)land use policy in Jiangxi,Sichuan,and Shaanxi provinces.It uses logistical regression models,with robust aspects of perception including confidence,support,transparency,prospects,fairness,and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Results indicate that social aspects as well as economic aspects are most important in influencing farmers’perceptions towards the CFPP.The farmers who have received technical support,rural male habitants,educated,and non-middle-aged farmers exhibit more positive perceptions of the program and are much more likely to support it,whereas farmers without any technical support or formal education,and female and middle-aged farmers are less likely to support the program.Importantly,this study also reveals the differences in responses,experiences and perceptions of the farmers living across different provinces.These empirical results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influence of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n the perception of farmers towards land-use policies,which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designing targeted policy instruments and increasing farmer support for these policies.This knowledge can be harnessed and further evaluated in future research to improve citizen engagement,support,and understanding in order to help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conservation objectives be more effectively achieved.  相似文献   

14.
以广西岑溪市1999年、2009年两期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结果为数据来源,结合相邻矩阵和转移矩阵建立起空间矩阵模型。应用所建模型对岑溪市林地景观格局、林地转移及其转移趋势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10年中,岑溪市林地面积有所增加,林地的增加,尤其是有林地较大幅度的增加导致了林地整体质量的提升;空间矩阵模型的构建能够有效挖掘林地动态变化的原因,寻找其变化驱动力,可为今后的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业生产经营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吉林省"十一五"征占用林地定额与实际利用情况的对比分析,说明了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情况,最后对征占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当前在执行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制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西昌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的景观格局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峰  鞠洪波  黄建文 《林业科学》2006,42(Z1):56-61
利用西昌市1996和2004年2期TM影像数据,对西昌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4年,西昌地区林地面积增长明显,草地面积迅速减少,耕地面积略有增长,耕地、林地和草地类型间的转化频繁;耕地景观随着斑块数和斑块密度的减少破碎度降低,而林地和草地的破碎度增加;耕地和林地斑块形状不规则性增强;就整体景观而言,西昌地区林地的优势度进一步提高,景观均匀度下降.建议在今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时,合理安排还林和还草任务,同时对退耕后耕地面积仍有增长的现象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8.
湘西坡耕地主要经济林生态经营模式与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西是湖南省退耕还林工程的重点区域。湘西坡耕地采用经济林生态经营模式退耕还林,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调查研究了湘西地区坡耕地治理中推广的主要经济林生态经营模式与效果,总结发掘了湘西5大模式类型,并阐述了主要典型模式的结构特点、适用范围与效果。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退耕还林实施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2000~2004年云南省共完成退耕还林74.86万hm2。全面总结了退耕还林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形势下退耕还林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从国外的私有林发展看我国的林权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了国外尤其是法国的私有林经营状况, 指出私有林这种制度安排既有利也有弊; 认为林权改革的最终目的应当是提高森林经营效率; 提出了为推进全国性集体林林权改革需要抓紧时间研究回答的几个问题; 最后指出, 我国的林业发展处于一个历史岔路口, 林权改革是必要的, 但目前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建立保障林改正确开展和健康发展的政策框架体系和保障条件, 而不是急于求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