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优质多抗高产水稻品种通育217选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水稻育种研究从其理论和技术上已达到很高水平,然而水稻育种成效却不那么显著,扩大和丰富水稻基因库颇有希望的途径是通过远缘杂交将异源植物的优良基因转移到水稻中来,打破不良性状连锁,实现优良性状相结合。1972年通化市农业科学院开始从事菰稻远缘杂交研究,获得一批变异非常丰富菰稻资源,并出现在常规育种中较难得到的几种优良性状之间的连锁遗传现象,如矮秆与多穗、多穗与大穗、大穗与高结实率、大粒和高饱满度、矮秆与多穗和大穗之间、大穗与大粒之间、大穗与大粒及高结实率和高饱满度等性状之间连锁。利用这些材料通化市农业科学院先后选育并审定通过20多个水稻品种,其中通育217就是其中2009年最新审定品种。  相似文献   

2.
现代水稻育种研究从其理论和技术上已达到很高水平.然而水稻育种成效却不那么显著.扩大和丰富水稻基因库颇有希望的途径是通过远缘杂交将异源植物的优良基因转移到水稻中来。打破不良性状连锁.实现优良性状相结合。1972年本院开始从事菰稻远缘杂交研究,获得一批变异非常丰富菰稻资源.  相似文献   

3.
菰在水稻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菰是水稻育种重要的野生资源。在近几十年间对菰的研究不断深入。结果表明,菰具有许多水稻所欠缺的优良性状,是扩大水稻基因库的良好材料。通过几十年的研究证明,利用菰对水稻进行改良是十分有价值的,也是可行的。并提出了“渐渗性”理论,为分子水平的远缘杂交提出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水稻远缘杂交生物技术育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研究基于菰稻资源创造过程,论述远缘杂交分类、非精卵结合型远缘杂交证据、远缘杂交方法、亲本的选择以及菰稻资源选择效果,以此证明远缘杂交技术为引进外源基因、丰富水稻基因库和创造新资源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进一步论述以远缘杂交为基础的多基因聚集方法和与常规育种结合的方法进行无融合育种研究。  相似文献   

5.
一、选育经过 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于1972年承担吉林省科技厅下达的“农作物远缘杂交研究”项目,1972-1975年开展基础研究,1976年转野生植物“菰”基因获得成功,创制了大批崭新的水稻新资源,通育318是利用转“菰”基因后代材料以2437为母本,2208为父本进行杂交错,后代通过温室加代、集团育种方法和田间鉴定选择,于1996年选育而成。2000年推荐省区域预备试验,2002年完成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03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6.
现代水稻育种研究从其理论和技术上已达到很高水平,然而水稻育种成效却不那么显著,扩大和丰富水稻基因库颇有希望的途径是通过远缘杂交将异源植物的优良基因转移到水稻中来,打破不良性状连锁,实现优良性状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优质多抗高产水稻新品种通育335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6年吉林省通化市农科院扑亨茂采用远缘杂交技术“复态导入法”将野生植物“菰”的基因导入到水稻品种“松前”中.得到了丰富的转菰后代材料,得到的几种优良性状之间的连锁遗传现象,如矮秆与多穗、多穗与大稳、大穗与高结实率、大粒和高饱满度、接秆与多穗和大穗之间、大穗与大柱之间、大穗与大粒及高结实率和高饱满度等性状之间连锁。后代材料通过鉴定.选择性状互补材料进行杂交,经过多代选择鏊定培育出优质、多抗、高产大穗水稻品种通育335。  相似文献   

8.
优质多抗高产高效北方粳稻新品种选育报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综合研究水稻优质、多抗、高产、高效的生理基础、生态条件和关键性状遗传特性的基础上,采用“多元杂交,混系结合,株型理想,优化选择”方法,选出了优质、多抗、高产、高效的理想稻新品种。其中沈农8718、沈稻7号通过国家审定熏沈稻4号、沈稻5号等通过辽宁省审定。新品种的产量超过对照品种。经检测熏7个品种的米质达到国家优质稻米一级或二级标准熏其余达到三级标准。新品种各性状组配合理熏抗病性、耐寒性、耐旱性较好。采用的优化育种方法熏实现了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9.
水稻核心种质育种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回顾中国超高产水稻育种概况,将中国的超级稻育种分为超高产水稻育种和超级稻育种两个阶段。构建水稻核心种质育种体系,从理论体系和育种材料体系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水稻核心种质育种体系是水稻育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水稻核心种质是指具有某些优良性状的育种材料中,控制某些优良性状的特殊基因群体或基因系统,在品种改良过程中,它能够沿着育种目标置换和扩充基因群体,直至全面符合育种目标。建设水稻核心种质育种平台(产量性状育种研究部分),从水稻核心种质的遗传演变和理想遗传模型研究、影响产量基因的分子育种、栽培稻和野生稻高产基因的发掘、根系生物学育种研究4个方面展开遗传育种探索。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多元杂交,混系结合,株型理想,优化选择”方法,选出了9个水稻新品种。其中沈农8718、沈稻7号通过国家审定,沈稻4号、沈稻5号等通过辽宁省审定。新品种的产量超过对照品种。经检测,7个品种的米质达到国家优质稻米一级或二级标准熏其余达到三级标准。新品种各性状组配合理,抗病性、耐寒性、耐寒性较好。研究结果证明采用的优化育种方法是可行的,可以实现理想稻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11.
简述了广东省水稻诱变育种3个阶段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通过辐射育种和航天育种培育的水稻诱变品种在产量、品质或抗性性状等方面的改良提高.展望了广东省水稻诱变育种的发展策略,提出把水稻诱变育种、分子育种及经典杂交育种等技术相结合,构建广东省水稻综合技术育种体系,进一步提升广东水稻育种的综合实力;加强优良水稻诱变品种示范推广,以水稻育种强省推进水稻产业大省建设.  相似文献   

12.
以华南籼稻育种为主题,综述育种效率高的“早晚兼用型”水稻育种和“常恢兼用型”水稻育种。 早晚兼用型水稻育种在品种培育上成效显著,甚至影响了水稻的育种和生产模式;常恢兼用型水稻育种是对早 晚兼用型水稻育种的继承和发展,并取得了突出成效,育成了极具影响力的品种黄华占、黄莉占、黄广油占、 黄粤丝苗、五山油占(华占)、五山丝苗等,在南方稻区的水稻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黄华占通过广东、 湖南、湖北等 8 省审定,是我国年度推广面积最大的籼稻品种;华占共配组 142 个组合,252 次通过各级审定, 是配组组合最多的恢复系;五山丝苗通过广东、陕西等 4 省审定,共配组 47 个组合,88 次通过各级审定。以晶 两优 534、隆两优华占等两系杂交稻组合为例证,提出并倡导在南方稻区进行杂交稻育种的新策略:在华南培育 精品恢复系,在南方不同生态区创制适合所在生态区的不育系,并配组成优势互补的强势组合,形成合作共赢、 协同发展和高效互补的整体水稻育种格局。  相似文献   

13.
水稻远缘杂交及杂种优势利用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世界上水稻育种主要是利用栽培稻同一基因组型(AA)内优良基因的重组以及少数野生稻和禾本科中部分非稻属物种优良基因。充分利用野生稻及远缘物种的杂种优势或有利基因的聚合,是实现水稻高产、优质、多抗等超高产育种的有效途径之一。概述了水稻远缘杂交研究现状及其特点、作用、分类以及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为水稻远缘杂交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直播稻品种的筛选与育种策略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通过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3个晚粳品种和3个晚粳品系的栽培比较试验,认为适宜直播栽培的粳稻品种除具备一般水稻良种应有的优良性状外,还必须具有相对较短的基部节间、较强的发芽势以及耐(抗)除草剂等性状.结合近年来直播稻的生产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15.
耐潜育性土壤水稻生态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潜育性稻田是我国南方稻区最主要的低产土壤类型之一。“七五”期间,作者以提高选育水稻耐潜育性品种的育种效率为目标,开展了四个方面的研究,即:育种新方法,筛选鉴定技术,综合鉴定指标,培育优异种质材料及在育种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对土壤亚铁、H_2S和缺素的耐性存在明显的差异;並已初步建立起“耐潜育性土壤水稻生态育种技术”,选育出了具有一定耐性的水稻新品系(组合)。  相似文献   

16.
中龙香粳一号是中国科学院北方粳稻分子育种联合研究中心选育的香型水稻品种,2012年初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黑审稻2012015)。尚志市2012年示范推广种植1.5万亩,并进行了相关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因该品种具有稻米品质优良、口感食味号,深受稻农的青睐和欢迎,2013年拟推广面积10万亩。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水稻太空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空育种是农作物诱变遗传改良的一种有效新途径,它具有非常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我国自1988年首次通过卫星搭载开展水稻太空育种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已有37个育成品种(组合)通过了省级审定,其中“华航一号”等7个品种通过了国家级审定。综述了水稻太空育种的机理与特点以及研究进展,讨论了水稻太空育种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水稻直播与移栽的比较及相应育种策略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通过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3个晚粳品种和3个品系直播与移栽的比较试验,认为适宜直播栽培的水稻品种除具备一般水稻良种应有的优良性状外,还必须具有相对较短的基部节间、较强的发芽势以及耐、抗除草剂等性状。笔者结合近年来直播稻的生产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育种和栽培策略。  相似文献   

19.
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国内外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述,认为水稻单产水平已经历了由矮化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带来的两次大的飞跃.进一步高产,难度将越来越大.第三次单产水平的飞跃将产生于以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为导向的超高产育种.实践证明,利用籼粳稻亚种间杂交或地理远缘杂交创造株型变异和强优势,再通过优化性状组配将二者结合起来,是选育新株型超高产品种或杂交稻行之有效的途径.本文还简要介绍了北方粳稻超高产育种研究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20.
吉粳816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培育出的粳稻新品种,综合性状好、高产、抗逆、米质优良具香味。该品种是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模块化综合测试体系,对变异后代的表观、产量、品质及抗逆等性状进行精准测试与评价,结合穿梭育种与高压选择选育而成。2018年通过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吉审稻20180043"。本文介绍了吉粳816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