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高校学生宿舍管理系统是典型的信息管理系统(MIS),其开发主要包括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以及前端应用程序的开发两个方面。Delphi6.0是比较完备的面向数据库开发工具,同时它也利用其提供的各种面向对象的开发工具.是数据窗口这一能方便而简法操纵数据库的智能化对象,提供了强大的数据环境,更有利于对数据库和数据表的直接操作和处理,提高了编程效率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我们经常用Installsheird把自己的应用程序打包,以方便用户的安装。可是安装界面是英文版的,对于许多用户还是不方便,如何做出中文界面的安装程序呢? 首先我们建一个模板 template one-1,在template one-1的工作窗口点resources标签页,将右边显示窗口中所有项目的string value(字符串值)全部换成汉语。然后打开画图工具,调入一幅你喜欢的画面,调整大小,并写上一些文本,如公司、应用程序名称等,保存为setup.bmp文件退出。在installsheild工作窗口点setup file标签页,将右边显示窗口中的setup图片文件删除,换成你刚才修改的图…  相似文献   

3.
从应用程序本身和环境两个方面对B/S架构应用程序的安全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可能发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4.
樊萍  刘俊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22(4):196-198,202
青海大学校前区位于主校区校园景观主轴线的起点,其绿地景观不仅起着宣传校园文化的窗口作用,而且担负着保持校园整体景观的协调性和功能性相一致的责任。本设计以"环境育人"的设计理念。营造"生态和谐、展现精神、优美舒适"的校前区环境。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SMS的畜牧养殖管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系统是利用MapInfo的集成图编程技术,把MapInfo窗口集成到Visual Basic应用程序中,在VB和MapBasic中完成编程工作。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管理、空间分析功能和短消息的互动性强的特点,有效克服养殖户分散、不便管理的弊病。  相似文献   

6.
为了将DOS和Windows9x/NT下的测量应用程序移植到Windows CE下,以Windows CE Tool Kits for VC 5.0为工具,开发了基于Windows CE的工程测量内外业数据采集与处理一体化软件系统。将原DOS下的应用程序移植到Windows CE下,如道路(铁路)曲线的定义、曲线的调阅、曲线主桩点的计算、加桩点的计算等,并增加了曲线图形屏幕显示功能,对在Windows9x/NT下编写的MFC应用程序移植到Windows CE下的方法和步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移动数据库及其应用程序数据同步时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完整性,在移动数据同步交换标准规范——Sync ML协议的基础上,提出并实现了安全数据同步交换服务应用程序接口(SDSXS—API),为移动数据库系统及其应用程序提供了统一的数据同步交换的调用平台,既保证了移动环境下数据传送与交换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又保证了系统数据传送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PDF文档是目前广泛使用的电子文档格式,已成为数字化信息事实上的标准。但是,PDF文档必须在PDF阅读器中阅读,让用户阅读不方便。利用Foxit Reader SDK(ActiveX)Control在Delphi中实现了PDF的显示。在应用程序中,使用Foxit Reader SDK(AetiveX),可以直接阅读PDF文档,而无需切换窗口,非常方便。  相似文献   

9.
以库鄯输油管道首站主泵控制系统为例,对输油主泵的控制原理、设计方案及实际应用程序进行了分析,指出对于单输入、多输出的主泵控制系统采用模糊控制优于传统的PID控制。经库尔勒首站输油主泵实际应用证明,模糊控制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比较适宜在复杂的非线性、时变性、不确定性的控制系统中应用。  相似文献   

10.
.NET环境下MapObjects编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NET环境下使用MapObjects控件开发GIS应用程序遇到的数据类型、右键上下文菜单、几何对象序列化等问题作了讨论,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较好的解决方法,对.NET环境下GIS的开发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文磊  李茜 《农学学报》2022,12(5):70-76
为进一步促进县域农业经济转型升级、农业结构优化、农民收益提升。本研究基于农林文旅康产业间的组合,围绕农林文旅康产业分化、融合和整合形成的组织形态,构筑组织形态的新业态和新功能。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是农业、林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康养产业之间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5个产业之间相互融合推动新业态和新功能的发展。本研究以山西省泽州县为研究对象,围绕其资源和地形特点的发展基础,在新业态和新功能视角下,构建出“平川+现代农业主导”型、“丘陵+文化旅游主导”型和“山区+森林康养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机制、利益联结强化机制、政策保障机制和培育延伸拓展机制的发展机制。本研究对推动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的新业态和新功能发展具有实际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温热环境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及其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猪养殖业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母猪作为生猪养殖场的核心猪群,其生产性能是决定生猪养殖场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我国是世界生猪养殖的第一大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和商品猪出栏量均超过世界总量的50%,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母猪饲养管理水平较低,在生产性能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实际生产中母猪的生产性能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母猪的营养摄取、机体特性、饲养空间环境及胎次等,其中温热环境是影响母猪健康和生产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温热环境包括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流动、辐射及热传递等因素,他们共同作用于动物,使动物产生冷或热、舒适与否的感觉。适宜的温热环境有利于保障母猪的机体健康,提高其生产性能,反之,不适宜的温热环境会引起母猪的热环境应激,破坏体热平衡,甚至导致生产停止,使机体进入病理状态,引发疾病甚至死亡。因此,掌握母猪的温热环境需求并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对提高母猪生产性能和生猪养殖场经济效益至关重要。文章从温热环境对母猪的影响和温热环境调控技术两个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我国生猪养殖场母猪生产管理的温热环境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1)温热环境对母猪的影响方面。温热环境对母猪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行为、生理和生产性能等方面的变化。在行为方面,高温环境下,由于侧卧时母猪体表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更大,可增加机体散热量,母猪会通过行为姿势改变进行热调节,如增加侧卧时间、减少站立和俯卧时间,而母猪姿势行为的频繁改变会增加仔猪压死率。在生理方面,热应激时母猪会通过减少采食量、增加呼吸率和皮肤血流量等途径来减少代谢产热、增加散热,同时母猪血液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会增加、甲状腺素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这些生理变化会破坏母猪机体内分泌和能量平衡,进而导致胚胎早期死亡、流产和泌乳量下降。在生产性能方面,热应激会对母猪发情间隔、产仔数和泌乳量等生产性能造成不利影响,妊娠前期热应激主要影响返情率和产仔数,妊娠后期主要影响产活仔数和死胎数,分娩后则主要影响仔猪存活率,环境高温通过影响母猪的泌乳量对哺乳仔猪生产性能产生不利影响,通过影响母猪的采食量、泌乳期母猪失重和体内生殖激素的分泌,导致母猪断奶后发情延迟。(2)温热环境调控技术方面。母猪温热环境调控技术主要包括猪舍整体降温和局部降温两种,整体降温以"湿帘-风机"蒸发冷却降温技术为代表,通过风机排风造成舍内负压,迫使舍外未饱和的空气流经湿润的多孔湿帘,引起水分蒸发吸收大量潜热,降低进入舍内的空气温度,从而达到降低舍内温度的目的,该技术具有设备简单、经济高效的优势。猪舍局部降温主要是针对猪只躺卧区地板、两侧猪栏、猪栏上方等区域进行温度调控,主要有风管喷气嘴蒸发冷却、冷水覆盖降温和猪舍地板降温等方式,具有降温效果良好和节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the nutrition and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essential for improving the nutrition level of agro-products. Because of the complex composition of nutrients in agro-products, the existing analytical methods can only analyze the concentration and function of known nutrients but cannot analyze and identify a large number of unknown functional substances. On the basis of high-throughput chemical analyses, metabolomics can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analyze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metabolites of biological samples. Therefore, metabolomics has outstanding advantages in the analysis of small molecular substances with special nutritional function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it has advantages like providing new methods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and differential analysis of nutrient components, traceability and authenticity of identification, variation analysis of functional substances during growth and storage, and the effect mechanisms of functional components. It also provides new strategies for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of dietary requirements. In this paper, the recent advances in metabolomics research, including sample preparation, metabolite analysis, data processing, differential metabolite identification, and metabolic pathway analysis were reviewed. This work summed up the application of metabolomics in the characterization and difference analysis of metabolites, traceability and authenticity identification of origin, metabolite variation in the process of storage, and the evaluation of nutritional function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es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the field of sample preparation, the activity of metabolism-related enzymes is first terminated by rapidly changing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such as adding strong acid (alkali) or freezing in liquid nitrogen. Different extraction solvents are selected based on the polarities of the metabolites to obtain a higher extraction rate. In the field of sample analysis methods, technologies, such as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and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mass spectrometry, have been widely used. Among them, the combination of chromatography and mass spectrometry has become the most commonly used analytical technique in metabolomics. In the field of data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 are the most common data analysis techniques. Through enrichment and topological analysis, the metabolic pathway with the highest correlation to differential metabolites can be identified, and the reason of differential metabolites can be explained and analyzed. In the field of evaluation of nutrition and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characterization of primary metabolites and secondary metabolite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unique fingerprint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re established and used for differential analysis, whereas through non-specific target analysis and unsupervised analysis methods,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and relating metabolites can be identified. Via concentration analysis of key components in the growth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 best harvest periods can be provided. Interaction studies between functional components and metabolism of organisms based on the detection of humoral metabolism and biomarkers can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dietary guidance.  相似文献   

14.
代谢组学在农产品营养品质检测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检测和分析农产品营养品质对提升优质农产品的营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农产品中营养成分组成复杂,已有的分析方法只能针对已知营养素的浓度、功能等进行分析,无法对农产品中存在的大量其他功能性活性物质进行分析鉴定。代谢组学技术通过高通量化学分析技术对生物样品中的小分子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在具有特殊营养功能的小分子物质分析中具有突出优势。代谢组学技术的引入,为农产品营养成分表征及差异性分析,产地溯源及真伪鉴别,生长储藏过程中营养成分变化规律揭示,营养功能成分作用机制研究等提供了新方法,也为膳食结构的优化调整提供了新策略。本文对代谢组学研究方法的新进展,包括样品制备、代谢物分析鉴定以及数据分析等进行了综述,总结了代谢组学技术在农产品营养成分表征及差异性分析、产地溯源及真伪鉴别、生长储藏过程中营养成分变化规律以及营养功能成分作用机制等方面的应用,旨在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在样品制备方法方面,首先通过快速改变样品所处的环境条件,如添加强酸、强碱或液氮冷冻等技术终止新陈代谢相关酶的活性。然后针对代谢物的极性,选择不同的提取溶剂,从而获得较高的提取率。在样品分析方法方面,核磁共振、色谱质谱和毛细管电泳质谱等技术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其中,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将色谱的有效分离和质谱的准确定量相结合,已经成为代谢组学中使用最广泛的分析技术。在数据处理及分析方面,无监督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和有监督分析中的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是目前应用最多的数据分析方法。通过通路分析软件的富集分析和拓扑分析,可以明确与代谢物差异相关性最高的代谢通路,对差异代谢产物的机制进行分析和解释。在农产品营养成分分析应用方面,通过对农产品中初生代谢产物及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全面表征,形成农产品独特的代谢指纹图谱,从而实现营养成分的差异性分析;通过非特定目标物的检测和无监督分析方法,实现不同产地农产品的组间差异鉴别和差异化合物筛选;通过农产品生长过程中关键成分的消长规律及合成机理分析,指导最佳收获期;通过体液代谢谱和生物标志物的检测,系统研究营养功能成分与生物体代谢之间的交互作用,为营养功能成分作用机制研究及膳食指导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随着中国互联网的深入发展,高校评价面临着从传统环境转变为互联网环境。以环境变化为高校评价变革的检视起点,深入探索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评价变革及实现路径。[方法/过程]通过文献调查法和网络调研等方法,分析互联网环境下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变革,进而探究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评价数据、评价指标和评价结果的变革,研究探讨互联网高校评价变革及实现路径。[结果/结论]阐明高校评价如何变革,确定各级要素的实现路径,并构建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评价模式、建设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评价平台和加强培养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评价人才,为推进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评价的研究与实践,构建新的高校评价生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施用多裂翅果菊秸秆对葡萄幼苗生长及硒富集的影响.结果 表明,施用多裂翅果菊不同部位秸秆均降低了葡萄幼苗根系、茎秆和叶片的生物量,也降低了葡萄幼苗的光合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其中,施用多裂翅果菊叶片秸秆的葡萄根系、茎秆和叶片的生物量分别较不施用秸秆对照降低了29.76%、22.50...  相似文献   

17.
兰花是世界上重要的观赏花卉,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因其独特的花型、丰富的花色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是国内外花卉研究和市场的热点,其中兰属、蝴蝶兰属、石斛兰属、兜兰属、卡特兰属、文心兰属和万代兰属中的许多品种已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 7 大类商品化兰花。介绍了兰花资源收集、保存与鉴评现状;总结了兰花基因组学、功能基因挖掘重要性状分子调控机理以及品种选育的现代育种新技术研究成果;梳理了种苗繁育、设施栽培与开花调控以及病虫害防治等产业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同时结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 35 年来对兰花研究取得的成果,提出观赏点更加多元化、育种目标更加多样化将是今后兰花育种及产业化研究的发展方向。在分子标记辅助、转基因、基因编辑和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取得突破的条件下,将更加追求幽香、叶花双艺或多艺的育种目标。此外,依托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农业的发展,将促进兰花产业提质增效和产业化规模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桃亲本和杂交后代之间果实挥发性成分与含量以及关键基因表达进行分析,揭示桃果实挥发性成分在亲本与杂交后代之间的变化特征,明确桃亲本与杂交后代桃果实香气主要组成成分及变化,为进一步研究桃亲本和杂交后代果实香气遗传与调控机制及育种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测定‘21世纪’‘久脆’桃及其杂交后代的挥发性成分及含量,利用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分析调控酯类合成和酯类水解关键基因PpAAT1PpCXE1的表达量,并通过1-甲基环丙烯(1-MCP)和乙烯处理改变果实成熟度分析不同处理条件对桃果实挥发性成分和含量的影响。【结果】 亲本及杂交后代桃果实共检测到125种挥发性物质,分为醇类、内酯类、酸类、萜类、酮类、烷烃类、烯烃类和酯类。挥发性成分与含量显示,除‘世纪之星’外,其他杂交后代挥发物种类均低于亲本‘久脆’,但55.56%的杂交后代挥发物总含量高于亲本。在检测到的挥发性成分中,酯类物质最为丰富,占挥发物总含量的50.98%。亲本‘21世纪’和‘久脆’中酯类物质含量分别占挥发物总含量的60.24%和43.45%,杂交后代中除hy-7(38.71%)外,其他杂交后代酯类物质含量所占比例均高于亲本‘久脆’。烷烃类物质也是本试验所检测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之一,各杂交后代中烷烃类化合物含量占挥发物总含量的比例均低于亲本‘久脆’,66.67%的杂交后代烷烃类占比低于亲本‘21世纪’。内酯类物质在亲本中均未检测到,但在杂交后代‘世纪之星’、hy-1、hy-9、hy-16以及hy-18中均检测到且含量极显著高于两亲本。乙酸反-3-己烯酯、乙酸己酯、辛酸乙酯、芳樟醇与二氢-β-紫罗兰酮是桃果实香气主要贡献成分(OAVs>1)。乙酸反-3-己烯酯作为桃香气主要贡献成分之一,在亲本中未检测到,但在77.78%的杂交后代中被检测到,且气味活性值在1.29以上,‘世纪之星’最高(5.04)。γ-癸内酯作为桃果实主要挥发性化合物,具有桃香气特征,仅在3个后代中检测到。OAVs加和分布显示‘21世纪’与多数杂交后代主要呈果香型,‘久脆’、杂交后代hy-7呈花香型,杂交后代‘世纪之星’果香与花香特征水平相当,且OAVs加和值均显著高于亲本及其他杂交后代,也是其香气浓郁的主要原因。外源乙烯和1-MCP处理杂交后代‘世纪之星’桃果实的结果表明,1-MCP抑制了果实酯类挥发物的合成,外源乙烯促进酯类物质提前释放,处理第2天酯类含量达到最高值;两种处理对内酯类化合物含量也有显著影响,在第1—3天处理组和对照组均未检测到内酯类化合物,第4—10天的3组试验内酯类物质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在第10天时乙烯处理组和1-MCP处理组内酯类物质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21世纪’、‘久脆’与其杂交后代果实挥发性物质种类、数量和含量差异显著,果实主要香气成分酯类和内酯在杂交后代中的含量比亲本显著提高。多数杂交后代果实香气特征与亲本‘21世纪’一致,呈果香型;部分与亲本‘久脆’香气特征一致,呈花香型,个别后代兼有花香和果香特征。与对照组相比,1-MCP处理桃果实对酯类和内酯的合成均有抑制作用,使果实香气变淡;外源乙烯可促进果实酯类物质提前释放,最高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外源乙烯处理显著减少了果实内酯类物质含量。  相似文献   

19.
探讨在铝胁迫下,不同林分土壤中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e)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揭示杉木对铝胁迫的响应机理,以杉木1代林、次生杉木2代林及次生阔叶林土壤为培养基质,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质量分数铝处理对杉木幼苗根标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铝质量分数的增加,蔗糖酶活性呈降低趋势,真菌数量呈上升趋势,脲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以及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则具有低促高抑现象;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蔗糖酶活性不断下降,多酚氧化酶活性和真菌数量不断提升,而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则在低质量分数铝处理下普遍呈上升趋势,中高质量分数铝处理下普遍呈下降趋势;铝胁迫下的3种林分类型土壤的杉木幼苗根系微环境中,土壤酶活性以及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呈次生阔叶林中最大、杉木1代林其次、次生杉木2代林最小,真菌数量则与之相反;4类土壤酶活性与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基本呈正相关,与真菌数量基本呈负相关。综上所述,杉木具有通过调节根系分泌应对铝胁迫逆境的应对机制,并进而影响根系土壤酶的活性和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和数量。土壤中铝的质量分数对于杉木幼苗根际微生态环境具有低促进、高抑制的调控作用。次生阔叶林土壤具有较高的耐铝性,杉木1代林其次,次生杉木2代林最低。  相似文献   

20.
岔口小流域非点源污染模型AnnAGNPS不确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降低模型模拟计算的不确定性,提高模型在北方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的适用性,以岔口小流域为研究区,选取可能对非点源污染模型——AnnAGNPS产生影响的10个参数,采用修正的摩尔斯(Morris)分类筛选法,分析参数对模型模拟结果影响的敏感性程度。在此基础上,尝试综合利用一阶误差分析法(FOEA)和自助法(Bootstrap)不确定性分析方法识别重要的不确定性参数,评估参数对模型输出变量的不确定性的贡献。综合两者分析结果表明:对径流模拟计算不确定性影响较大的是径流曲线数、田间持水量;对泥沙、氮磷负荷模拟计算不确定性影响较大的是径流曲线数、地形因子、土壤侵蚀因子、耕作管理因子、水土保持因子、化肥施用量。径流曲线数对模型输出结果的不确定性影响最为显著,表明径流产生过程是泥沙和各种营养盐等侵蚀、搬运的驱动力。泥沙和氮磷的不确定性参数较为一致地表明泥沙是氮磷输出的载体,即在短时暴雨事件下氮磷输出形态通常以泥沙结合态为主,泥沙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和决定氮磷等营养物输出的准确性。模型输出结果中泥沙不确定性最大,径流不确定性最小。研究表明,流域水文和土壤侵蚀过程的模拟是校准模型、降低不确定性的关键。在控制和治理流域水土流失及非点源污染时应着重考虑径流曲线数、施肥措施、农田管理方式和水土保持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