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附石盆景,作为盆景艺术中一个独立的形式,有着它自身的优势。首先,它不择树种,绝大多数盆景树种都可以附石;其次,由于有石材的衬托,所以对树木的桩形不象对树桩盆景那样苛求;尤其可贵的是适宜扦插苗木的盆景创作,是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繁荣盆景事业的一条可行之路。正因上述优势,附石盆景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从各地盆景界的作品看来,附石盆景的数量还是不及其它组合盆景(如丛林式、水旱盆等)。考查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附石盆景的制作难度相对较大,对技术、技巧的要求较高,使一些缺乏经验的爱好者望而却步:二是按照常规来制作附石盆景需时较长,一般在树桩附石后,让根系衔石而生,附着稳固,都要经过3~5年的埋土栽培。笔者在多年的实践中,对此也深有感触。往往在选中石材后,对树桩的选择颇费踌躇:桩形好的,根系不一定与石材相配,还须先埋土定植,培育根系;有的树桩根系能较为合理地附石,而枝形与石材又不尽协调,附石后还必须重新调整枝形,进行养护。这便是让初学附石盆景制作者感到好的树桩可遇不可求的缘  相似文献   

2.
中型附石盆景是树石盆景中较难的一种艺术造型,难在选材、加工、成型三方面的高要求。笔者在实践创作中有如下的体会。一、选材方面1、选取石材从受力和耐久角度来看,中型高位附石所用石材,应该是硬质石材,具有漏瘦透皱的特色,表面纹理清晰,石材高瘦,底部宽度与高度比在1∶3左右为好,重量在20公斤以下。盆面石材高度在0.5米以上,石体完整,以  相似文献   

3.
邵墨寅先生为江苏常熟人。自幼酷爱艺术,他在绘画、造型艺术、艺术品鉴赏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有生命的盆景艺术品,也是他艺术追求之一。先生曾任常熟市庞薰琴美术馆首任馆长、苏州市盆景研究会理事、第五届中国盆景展特邀评委,在常熟艺术界深受大家的尊敬,都尊称他为邵老师。他以艺术家的眼光参与到盆景的创作中去,是一位独具匠心的盆景美术设计师。他的作品崇尚自然,端庄清秀,飘逸大气。  相似文献   

4.
<正>苏健辉是一位高级园艺师,生于漳州。今年40多岁的他,致力于盆景艺术创作已有20余载。20多年间,他精心钻研岭南盆景各种树种的自然生长习性,以蓄枝截干的手法,创作出数十盆"根露、身明、枝清、叶茂"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盆景作品。其作品以顺其自然、舒展大  相似文献   

5.
讲究意境美是中国盆景艺术的一大特色。由于中国盆景受中国古代诗词、绘画、书法、造园等艺术的影响,很重视对意境美的追求。这一点也是中国盆景一个可贵的值得继承并发扬的好传统。吕坚以创作小型、微型盆景见长。尤其是他的小型盆景,很好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盆景讲究意境的特色,创作了不少具有  相似文献   

6.
走进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徐晓白教授家中,如同跨进了盆景世界——客厅几案博古架上,还有屋前的花圃,珍奇别致的盆景处处映入你的眼帘。这些盆景,有的是徐老早年的作品,也有的是九旬老人新近的创作。观赏这些作品,我们仿佛看到了徐老几十年来与盆景晨昏相对,不曾或辍的人生轨迹。徐老的盆景作品,多为即兴而作,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这里我们聊举几件作品,与读者共赏。  相似文献   

7.
叶德鉴系福建建瓯人,学名德金,号阳圃,今年75岁高龄。他性格热情奔放,关注环保事业,提倡自育桩材,创作重心放在丛林、山石于一体的组合盆景,其作品已收入香港《文农盆景》国际网站。自1983年退休后,20年来辛勤创作,多次向本刊提出合理化建议,在问卷调查中,叶老被称为“艺德高尚的老园丁”,由于他热爱盆景艺术,至今身体健康,为盆景的民族风格再上一层楼笔耕不缀  相似文献   

8.
树桩盆景爱好者在创作盆景作品中,若能正确把握树桩盆景艺术的某些特性,对指导实践,提高创作水平大为有益。一、桩坯自然美的发现性桩坯自然美的发现,在盆景创作中相当重要。发现一个好的桩坯,往往是一个好的盆景作品成功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9月27日,以"传承发展,弘扬川派盆景文化"为主题、集展览、销售、交流、培训为一体的国内首个川派盆景园在成都市百花潭公园亮相。刚建成的盆景园面积达4600平方米,由作品展示区和盆景资料馆两部分组成。作品展示区分别展出了由川派盆景大师和青年一代盆景工作者创作的山水盆景、树石盆景、树桩盆景以及微型组合盆景等优秀作品200余件。川派盆景资  相似文献   

10.
陈顺远先生是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分会委员,是江西省著名的盆景艺术家和学术带头人。他从事盆景艺术创作的近30年,素以德艺双馨赢得同行们的尊爱。凡是看过他的实作或赏读过他刊登在各种花卉、盆景刊物上的盆景照片的,都油然感到其作品是那样清新自然、飘逸洒脱,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特别是他喜爱树石盆景创作,即使是存  相似文献   

11.
盆景与书法     
将书法艺术原理溶入盆景艺术领域,不失为一种新的探索。潘氏有意将书法艺术原理引入盆景造型。他作的圆柏盆景《垂云》、黑松盆景《草书》,正是用行草的意趣营造了盆景艺象。那毫无拘谨、活泼而洒脱、富有情感的动态造型带着浓浓的东方情调,让人咀嚼回味。这不仅佐证了书法艺术亦对盆景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表露了潘氏从盆景角度对书法艺术的见解。他曾给友人回信写道:“以木为笔盆为砚,任尔挥洒咫尺天。”那是主张用书画的意趣强化盆景创作。他在总结松柏类盆景造型时说:“它的变化法则乃是层出不穷,‘反反得正’,就像游鱼调头、蝙蝠在飞翔中倏忽转向,它的意趣与行  相似文献   

12.
张华江先生是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山市盆景艺术协会会长。他陶醉于盆景的改造与创作,不断实践,使其收藏渐入佳境。他的"虫二居"盆景艺术园,园内古树婆娑,锦鲤畅跃,环境幽雅,既是培养盆  相似文献   

13.
格调清新 造诣精湛——简评沈水泉盆景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沈水泉先生酷爱盆景艺术,潜心钻研近30年,业余创作的盆景在历届全国及省市级展览上多次获奖。其盆景作品格调之高雅,造诣之精湛,与其为人的低调、虚心好学以及对盆景艺术孜孜不倦的研究探索是分不开的。其作品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展示了杭州盆景的地方风格和特点,传承了前人的长处,发扬了自我的个性,立意构图讲究意境,造型吊扎错落有序,注重节奏布势,有自然流畅、清新淡雅之长,作者真、善、美之品格尽显其中。  相似文献   

14.
沈水泉先生1950年出生,酷爱盆景艺术,潜心钻研三十余年之久,造诣精湛,创作的盆景作品格调高雅,在历届全同及省级展览上获得多次金奖。  相似文献   

15.
松竹梅岁寒三友,在国画作品中经常可以欣赏到,而在盆景艺术中比较少见。黄彪远经18年的培育养护,终于创作成功。梅树是用果梅苗嫁接后地栽,然后再盆栽造型而成。松是由小苗盆栽的;如用地栽,会生成过快,与梅的生长不成比例,不协调,难于组成完整的作品。在造型上,梅、松分别按大树型和悬崖式培养。梅、松一正一斜,再配以竹子,就形成岁寒三友。作者说,创作过程只有三言两句,但要历经18个春秋,却并非易事。在盆景创作中,“立竿见影”是神话;“急功近利”,结果也  相似文献   

16.
盆景——顾名思义,是用盆作栽体,养植经艺术加工后成观赏性植物的泛称。一树二盆三几架,好的盆景作品离不开合适的配盆,不同的地方流派和使用习惯,对盆都有不同的爱好和要求,因而促进了各式盆景用盆的创作发展,各式形状多种规格、材质的盆景盆使盆景人士在创作时能因景因势选用,丰富了盆景的艺术内涵。盆景创作高手对用盆相当考究,个别配盆还专门量身订造,以提升盆  相似文献   

17.
寻梦中国盆景,相约美好安康。在今年第八届中国盆景展会上,来自全国80多个城市的盆景艺术家、爱好者组成了近百人盆景创作大赛团队。我有幸参加,并以作品山石盆景《金州人家》荣获金奖。现将创作过程叙述如下,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刘传刚先生是我国杰出的中青年盆景艺术家,从事盆景艺术创作与研究20年:80年代初,师承我国著名盆景艺术大师贺淦荪教授,在盆景美学、盆景艺术理论和造型技艺诸方面打下扎实基础。先后制作了山水盆景、树木盆景、树石盆景以及博兰盆景、风动式盆景等多项系列作品,其中有20余件作品在全国盆景展览及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获奖:  相似文献   

19.
14年前,在国家文化部、农业部的支持下,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在北京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盆景会议暨盆景制作示范表演,仲济南同志在这次表演中,为国内外来宾创作了《故乡情》山水盆景,赢得了阵阵赞美声,也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此后,他笔耕不  相似文献   

20.
沈水泉先生1950年出生,酷爱盆景艺术,潜心钻研三十余年之久,造诣精湛,创作的盆景作品格调高雅,在历届全国及省级展览上获得多次金奖.其作品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展示了杭州盆景的地方风格和特点,传承了前人长处,发扬了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