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绿竹出笋规律与散生状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和完善丛生竹散生状丰产栽培的技术理论,对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不同笋目和二水笋的出笋规律及其在散生状栽培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绿竹竹株秆基两侧各笋目(由下及上分别为头目、二目、三目和尾目)出笋顺序依次为二目、三目、尾目和头目。竹笋产量以三目最高,达247.60 g·m-2;二目和头目次之,分别为239.30和222.40 g·m-2;尾目最低,仅70.60 g·m-2。各笋目所发笋至母竹距离分别为24.32 cm(头目),19.48 cm(二目),三目13.06 cm(三目)和8.44 cm(尾目)。各目成竹胸径:头目、二目>母竹,三目与母竹差异不明显,尾目<母竹。绿竹散生状栽培中适宜选择留养秆基中下部笋目成竹,因尾目发笋质量差,产量低,距母竹近,成竹胸径小,培育中可采用有意识抹芽,以减少营养消耗,促进其他笋芽萌发。二水笋至母竹距离明显大于一水笋,且其成竹(仅指单母竹二水笋成竹)胸径与母竹差异不明显,在散生状栽培中的应用潜力很大。表5参10  相似文献   

2.
以撑绿竹和硬头黄竹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年龄、母竹留养、胸径结构和立竹密度对2种大径丛生竹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2种丛生竹结构特征对其出笋率、繁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有重要的影响。其中,硬头黄竹退笋率随着年龄结构指标的增加而升高,繁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随着年龄结构指标的升高而降低。撑绿竹在年龄结构0.75~1.25时,有较低的退笋率,较高的繁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硬头黄竹保留2~3株母竹可以取得较高的繁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撑绿竹保留2~5株母竹时,具有较高的繁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留养母竹的平均胸径并非越大越好,硬头黄竹母竹平均胸径为4.0 cm时,退笋率最低,繁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最高;撑绿竹母竹平均胸径6.5 cm时,具有较低的退笋率,最高的繁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硬头黄竹在立竹密度6 000株·hm-2、撑绿竹在立竹密度5 818株·hm-2时,有最低的退笋率,最高的繁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2种大径丛生竹合理结构模式为:硬头黄竹2 000~3 000丛·hm-2,留养母竹2~3株·丛-1,年龄结构为0~0.49,母竹平均胸径4.0 cm;撑绿竹1 066~2 909丛·hm-2留养母竹2~5株·丛-1,年龄结构为0.75~1.25,母竹平均胸径6.5 cm。  相似文献   

3.
营造和经营毛竹林,投资小,收效快,效益高,时效长,是农家脱贫致富的重要门路之一.现将移栽造林技术介绍如下: 1 选择地点 凡土壤pH5.5~7,肥沃,湿润但不积水,且土层深厚和不挡风的荒山、荒地、村旁均可选作毛竹造林地. 2 选择母竹 栽竹不同于栽树,不能指望母竹长大成材.而是靠竹鞭伸展,靠芽发笋.靠笋长成竹,所以选母竹是通过竹株来选竹鞭.一般1~2年生的竹株所连接的竹鞭正处于壮龄阶段,芽肥根健,出笋能力强.只要枝繁叶茂,分枝较低,无病虫害,离秆基1.3m处的直径有3~~6cm的竹株都可以选作母竹.  相似文献   

4.
《现代农业科技》2016,(8):157-158
从林地选择、精细整地、母竹挖掘和运输种植、幼林管理、护竹留笋、成林培育、合理挖笋、适当砍伐等方面介绍楠竹笋用林培育技术,以期对楠竹笋用林产业科学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毛竹笋用林培育技术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不同经营水平的毛竹笋用林诸因子的分析,将笋用林划分为高产、中产和低产3个类型,并探讨了高产型尹用林各因子的培育技术指标和培育技术模式。其主要指标有:立竹密度2700~3300株hm~2,1~4度竹的年龄结构为1:1:1:1,平均胸径7~8cm,留枝盘数15盘,施栏肥112.5t/hm~2。通过掘山、垫土、埋鞭、施肥、留竹和择伐等措施可达高产型水平。  相似文献   

6.
毛竹大径材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毛竹大径材培育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毛竹大径材培育技术,可改善竹林质量,提高冬笋品质,增效明显,可以推广应用。该技术注重更新母竹,留笋养竹。  相似文献   

7.
通过芦笋留不同母株数采笋试验,选择出芦笋定植第二年在采笋时留母株数为5株~6株产量较高,定植第三年在采笋时留母株数为3株~5株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8.
以滇西南巨龙竹为研究对象,设计择伐留竹量(7、15、25、35株/丛)和有机肥施用量(0、40、80、120 kg/丛)的2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分析各处理对巨龙竹发笋成竹和新竹直径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择伐留竹量,显著影响巨龙竹发笋数、发笋率、成竹数、退笋数、新-母竹直径比率、竹丛新竹生物量增长率(P<0.05),对成竹率、退笋率、新竹直径、新竹平均生物量影响不显著;随着择伐留竹量增加,发笋数、成竹数、成竹率、竹丛新竹生物量增长率先提高后降低(转折点在25株/丛),发笋率逐渐降低,退笋数逐渐增加,退笋率先降低后提高(转折点在25株/丛),新竹直径、新-母竹直径比率、新竹平均生物量先提高后降低(转折点在15株/丛).有机肥施用量,显著影响发笋数、发笋率、成竹数、新竹直径、新-母竹直径比率、新竹平均生物量增长率、竹丛新竹生物量增长率(P<0.05),对成竹率、退笋数、退笋率的影响不显著;随着施肥量增加,退笋率逐渐降低,其它生长指标均逐渐提高.择伐留竹量与有机肥施用量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发笋数(P<0.05),对其它生长指标无显著影响.综合比较分析,竹丛择伐留竹25株/丛和施用有机肥120 kg/丛能有效促进巨龙竹发笋成竹,并提高其新竹质量和生物量增长率.  相似文献   

9.
通过测定分析母竹粗度、秆高、秆基笋目数、蔸长、根指数与其对应的生长指标,综合分析母竹条件对出笋成竹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吊丝单移竹造林,母竹条件以根指数、笋目数、秆粗度对出笋成竹影响为较大.挖掘母竹时,应选择那些根指数达200,笋目数6~8枚,秆粗4~5cm的竹种造林,发笋较多,成林快,一年生竹生长较大.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花吊丝竹施肥和竹林结构调整措施对竹林笋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不同的肥料对花吊丝竹初笋期早晩、出笋期长短、产笋量多少有极显著的影响,其中施用猪粪的增产效果最显著,且初笋期早、出笋期长、肥效长,一年施肥2次效果更佳;不同竹林结构对花吊丝笋产量密切相关(一年生、二年生竹子产笋量最高),生产上花吊丝竹丛,一般只保留一至二年生的母竹,三年以上的母竹必须伐除,每丛立竹数保留在10株左右是较为理想结构,可在福建南部和水土流失区栽培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以南京林业大学白马基地五年生长叶苦竹(Pleioblastus chino var.hisauchii Makino)试验林为研究对象,研究距离母竹不同位置(0、2、4、6、8 m)竹株的生长发育及秆形形态建成规律。长叶苦竹竹笋-幼竹高生长期为70 d,竹笋-幼竹生长规律均呈“慢—快—慢”的趋势,符合Logistic模型。林中位置竹株的地径、株高、枝下高较林缘位置分别增长了1.46、2.45、49.22倍。长叶苦竹每节节长由基部到梢部都是先增大后减小,但距离母竹越远,竹株的每节平均节长和最长节长以及每节节径和最大节径整体均呈递减趋势,且距离母竹不同位置竹株相对应的每节节长和每节节径均存在正相关性。此外,距离母竹不同位置竹株的地径和株高及枝下高和株高也都呈正相关性。距离母竹不同位置竹株生物量分配均为竹秆生物量占比最大,根最小,且随着与母竹距离由近及远,竹株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均呈递减趋势。通过研究距离母竹不同位置长叶苦竹的竹笋-幼竹高生长、秆形建成及生物量分配,揭示长叶苦竹新造林至成林过程中竹株的生长发育规律,为混生竹竹林的经营培育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新造毛竹林春笋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 1995年新造毛竹林 4年春笋生长的定期观测 ,结果表明 :新造竹林春笋出土集中在 4月 8日前 ,较成林竹发笋有推迟的现象 ,笋群增长动态符合逻辑斯蒂拟合方程 :造林前 4年发笋数和成竹数都不断增加 ,春笋的高生长符合逻辑斯蒂曲线 ,拟合结果良好 ;“公、母竹”对发笋长竹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绿竹密度与年龄结构对产笋量及新竹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繁茂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7):184-184,195
应用二因子二次回归正交试验设计,探讨绿竹经营密度及年龄结构对产笋量及新竹生长状况影响,结果表明:绿竹林分经营密度和竹株年龄结构对鲜笋产量、母竹大小等因子有较大的影响,鲜笋产量和挖笋个数均随着丛立竹数及1 a母竹的比例增加而增大,但当从立竹数和1 a母竹数均达到一定量后,单株发笋个数、笋个体重、新竹大小反而减小。  相似文献   

14.
绿竹林丰产结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对不同年龄组成的绿竹丛产笋量对比、丛立竹数和该丛当年笋产量的回归关系、以及绿竹丛立竹数 ( N)与丛冠幅 ( CW)的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 ,不同年龄组成的绿竹丛平均单株产笋量差异显著 ,由 1、 2年生竹组成的绿竹丛平均单株产笋分别比由 1~ 3年生竹组成的绿竹丛和 1~ 4年生竹组成的绿竹丛多 0 .1 638kg和 0 .1 979kg.丛立竹数为 4~ 7(株 /丛 )的绿竹林 ,在相应最大密度下可获得最大笋产量 (笋产量大于 4650 kg/hm2 ) .研究结果提出了绿竹林丰产结构指标 ,可为绿竹丰产培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寿竹不同径阶母竹造林在造林成本、造林成效、笋竹生长、生物量分配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性,比较不同径阶寿竹母竹在造林中存在的优缺点。[方法]以不同径阶寿竹母竹造林地为试验林,在同样的抚育管理下,造林4年后对全林生长指标进行实测调查及分析比较。[结果]在造林成本方面,发现径阶≤2 cm母竹的造林成本分别比径阶为3~5和≥6 cm母竹造林少4 500、10 500元/hm~2;小母竹造林成林时间平均比大母竹造林成林时间早,但成材时间晚;3~5 cm径阶母竹造林形成的林分,出笋数最多,退笋率最低。[结论]该研究可为寿竹母竹造林的推广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 食用笋,早雷竹笋上市早,以早取胜,在2月下旬至3月份早笋应市上餐桌。但该竹抗寒性能强,各地都可冬栽早雷竹,其竹子正处在休眠,而鞭养分多,栽后成活率高,萌笋长竹快,产量高,竹茎品质好,可特制“杭州篮”。具体栽培操作时应注意如下六要点: 1 选整场地。冬季栽种早雷竹要择避风向阳,土壤肥沃的地段,按株行距以4cm×5cm的标准穴开沟整地,每667m~2栽母竹33株,但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1998,(5)
梅雨季节种植笋用小竹,因为阴雨天多、降水多、湿度大、温度适宜,其成活率高,生长也最为迅速。若采用当年3~5月份出笋成竹的新竹为母竹,种植后在本年度内就可进入发鞭高峰,生命力旺盛,第二年春季即能出笋养竹。我们多年来推广梅季种植的生产实践证明,此法成效较为显著。现将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正确选用笋用小竹的竹种笋用小竹的不同竹  相似文献   

18.
基于竹子的克隆整合特性和采伐作业的便捷性,提出"带状轮伐"模式以期解决劳动力紧缺所致的伐竹难题。以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为研究对象,选择3个林分进行留竹、皆伐处理和对照,设置20 m%5 m样带中间(伐竹边界)为"0"点,以1 m为间隔将样带划分成20个1 m%5 m的区段,观测翌年发笋时间,新竹数量、基径和株高,结果表明:皆伐林的新竹数量显著高于留竹林和对照林,样带内新竹基径和株高从-10 m至10 m逐渐降低,6~10 m区段的数值显著低于其他区段;提前出笋新竹数量多于正常出笋新竹,但基径和株高都小于正常出笋新竹;提前出笋新竹分布在皆伐林,正常出笋新竹从留竹林延伸至皆伐林1~5 m区段;在提前出笋与正常出笋新竹交迭区段,两类新竹的数量呈此长彼消态势;正常出笋新竹的基径和株高都显著高于提前出笋新竹。结果验证了"带状轮伐"的3个基本前提:(1)留竹林的克隆整合有效距离可达5 m;(2)克隆整合有效距离内新竹的质量优于有效距离外的;(3)克隆整合对留竹林新竹生长没有明显影响。综合看来,"带状轮伐"的竹林采伐模式可行。  相似文献   

19.
绿竹笋用林林分结构与经济性状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以绿竹笋用林优质高效培育为目标,林分结构因子组合处理为手段,研究表明:丛出笋数与立竹度呈抛物线形关系,与立竹胸径无相关;笋个体质量随丛立竹度增加而递减,立竹胸径则相反;丛竹笋经济产量与立竹度、立竹胸径符合四阶趋势面模型,与N/S比呈抛物线形;建立了丛立竹度7114~8694株/hm2,立竹胸径4~5cm,N/S比4.5~5.5,1~2龄立竹各占50%的丰产林分结构模式,模式增产效果显著,调控后第2年竹笋增产134.4%。提出了丛生竹散生状培育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在移竹造林时,群众选择种竹,习惯地把毛竹分为“公竹”和“母竹”。竹秆节较稀,秆上第一盘分枝为单生一枝者称“公竹”;竹秆节较密,秆上第一盘分枝为双枝者称“母竹”。如九江、奉新、婺源、上饶等地群众认为“公竹”不会出笋或很少出笋,因而在移竹中只选用“母竹”,不选用“公竹”;又如安福县群众则认为“栽竹要成双,栽了不白忙”,意思是说栽竹时,必须把“公竹”和“母竹”搭配起来栽,才能发笋长竹。事实上,毛竹是双性花的一种单子叶植物,并非雌雄异株,没有公母之分,谈不上公母竹。至于第一盘分枝是单枝还是双株,这是毛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