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食用菌接种有时出现“不吃料”现象。所谓菌丝“不吃料”.就足接入菌种瓶内的一级菌种或二级菌种块的菌丝不生长;有些菌种块上的菌丝虽然生长,但不往料内生长,以后逐渐萎缩变黄。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是: 1.培养料过干,菌丝不向料内生长。防止的办法是:补加水分。 2.接种箱内消毒时,熏蒸药量过多或温度过高,致使菌丝因药害而死亡。要求消毒用药必须按规定量使用,防止过量:接种箱在连续接种中,必须有一个通风冷却的间歇时间,防止箱内温度过高和氧气缺乏。 3.高压灭菌以后,菌种瓶内温度尚未冷却即接种,致使菌种…  相似文献   

2.
梅再胜  陈惠  张蜜  王清 《长江蔬菜》2015,(19):47-49
双孢蘑菇生产过程中,除了杂菌感染和害虫为害之外,还存在菌种不萌发、菌种萌发后不吃料、菌丝消失、死菇等12种常见问题,现将其原因和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1 菌种不萌发 1.1 症状 菌种块接种到培养料上,未见菌种萌发. 1.2 原因 ①播种时连续2~3天温度高于33℃,使菌种菌丝灼伤;②培养料内氨气浓度过大,导致菌种菌丝中毒;③菌种老化;④有螨虫为害.  相似文献   

3.
1菌种搅拌由于银耳菌种瓶内银耳菌丝多在菌瓶上部,香灰菌丝多在菌瓶下部,而底部还有部分未长到菌的培养料,所以银耳菌种在使用前必须进行拌种。混合均匀的菌种可提高菌袋出耳率,使出耳快。未混合均匀的菌种可能导致接入料袋内的种块没有菌丝(培养料),或只有一种菌丝,或两种菌丝的量不均衡。若接入的菌种块没有菌丝,则菌袋  相似文献   

4.
雷海霞 《食用菌》2007,29(4):56-57
1金针菇发菌期异常现象的原因与防止办法1.1菌种块不萌发接种后菌丝块不萌发,菌丝发黄、枯萎。发生主要原因:①菌种存放时间过长,菌种老化,生活力弱。②接种时,菌种块受到酒精灯火焰或接种工具的烫伤。③遇高温天气,接种和培养环境的温度超过30℃,菌种受高温伤害。  相似文献   

5.
李正飞 《食用菌》2009,(6):45-45
蘑菇发菌阶段因管理不当,常出现不发菌,菌丝不向下扎等现象。菌种播后不发菌、原因有以下四种。①菌种老化、菌丝活力不强。②培养料变没腐熟或水分过大,而菌丝不吃料。③培养料中氨有害物质多影响菌丝生长。④螨虫为害严重,菌丝萎缩不发。  相似文献   

6.
答读者     
怎样防止菌种结块? 答:原种或栽培种在培养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菌丝徒长结块的现象,这是由于菌种本身的气生菌丝生长过于旺盛,培养料过熟,过湿,以及培养室空气温度过大所造成的。防止的方法:移植母种时少挑些气生菌丝,多挑些基内菌丝;培养料要适当偏生、偏干些;降低室内的湿度。菌种培养料不转色怎么办?  相似文献   

7.
代料栽培榆黄蘑,在幼菇阶段往往会发生萎蔫和死亡现象,其原因比较复杂,笔者根据多年生产实践谈点浅见。 (一)菌种不良或接种过量 菌种由于相继转管次数过多而退化;或因栽培种菌龄过长,接种量过大,基内菌丝尚未达到生理成熟,床面就形成大量菇蕾,菇蕾因供养不足而萎缩死亡。预防方法:定期分离和复壮菌种,经严格鉴定和试验,确保质量后再用于生产,不用老化菌种或任意加大接种量。 (二)接种后菌丝生长不健壮 这与配料不合理或播种后管理不当,基质内严重缺氧、内烧、杂菌污染等有关。另外在于实体发育阶段,营养供应不足也会出现  相似文献   

8.
贾身茂 《食药用菌》2013,(5):316-319
<正>6菌丝体培养与出菇管理《种蕈实验谈》的"中篇锯屑种蕈法"[3]中把经消毒后移植入菌种的锯屑瓶称为"发生瓶",瓶内蔓延菌丝的培养基称"发生块",长满菌丝的发生块称"菌丝块"。菌丝的生长阶段在"保温箱"中,管理应避光,保持适宜的温度。强调菌丝长满发生块后再保温培养一定时间。这些在今天看来,还是具一定科学价值的。  相似文献   

9.
分析木腐型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菌丝培养阶段的常见问题:污染率高,菌丝生长速度慢、不同步,菌丝细弱、暗淡,以及螨害和虫害。其中,导致污染率高的主要因素为灭菌不彻底,或在冷却、接种、传送、培养等环节中发生污染;造成菌丝生长速度慢的原因有菌种活力差,原料中含有不利于菌丝生长的成分,培养基酸碱度不合适,预留孔堵塞,培养基空隙度、培养温度不合适,培养室空气不新鲜,药害等;菌丝生长不同步则与拌料不均匀,预留孔部分堵塞,含水量、装料量、p H及培养室不同区域温度和二氧化浓度不一致等相关。  相似文献   

10.
在生产中常用麦粒制平菇、香菇、金针菇、木耳等原种和栽培种。麦粒菌种具有菌丝粗壮、洁白、接种后萌发快的优点。但如果麦粒煮得过熟或是灭菌时瓶内进了水,麦粒间板结成团,菌丝就难长满瓶,会造成杂菌感染;此外,在接菌龄40~50天的香菇、木耳等麦粒种,即使在接种前消毒严格,培养时间一长感染率也很高。自从贵刊1988年刊载了用稻谷制作食用菌菌种后,我们的实践表明:稻谷菌种具有水分好掌握、不易板结、菌丝生长快、成活率高、成本低等优点。但也存在着菌丝稀疏、色淡、接种后萌发慢的缺点。为此,我们探索了稻谷加麦粒制菌种的方法,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1.
《浙江食用菌》2010,(2):40-40
采取两段出菇法培育平菇,可取得135%的生物转化率,具体做法如下。 1.菌种生产。在接种篷中接种,工作效率可提高3~5倍。篷内用1%来苏儿喷雾消毒后接种。接种时在袋口料面上铺一层菌种,可避免杂菌污染,菌丝生长时间可缩短3~7天。  相似文献   

12.
<正>1播种后种块不萌发1)播种时温度过高,如连续2~3天高于30℃,且菇房通风不良,菌种因闷热而不萌发;料内氨气过重,使菌丝中毒。处理措施:如播种后遇高温天气,要在早、晚通风使菇房温度下降,防止菇房长期处于闷热状态;如料内氨气过重,可采用打扦、翻格等措施,排除氨气,再进行补种。2)菌种退化、老化严重,适应性差,生命力弱。  相似文献   

13.
平菇易染杂菌,主要是霉菌。防止平菇污染杂菌的措施,主要是在配料时把好消毒关,如拌料时加适量石灰,播种时加大菌种量,加快菌丝发育,抑制杂菌生长;发菌丝时将塑料布封严,隔绝同外界环境接触,或在低温条件下防止杂菌感染等。尽管防止污染的措施很多,但气温高时,难免  相似文献   

14.
我区近年来,探索出一种新的封口及制作工艺,已大面积推广,效果良好。现总结报告如下。1制作菌袋1.1 采用颗粒木屑 普通锯末不仅通气性差,而且长成的菌种易收缩老化,适用期短。改用袋料香菇专用的颗粒木屑不仅通气性好,发菌快,而且菌丝特别粗壮,浓白。颗粒木屑兼有枝条菌种类似的特性,接种中菌丝断裂损伤小,萌发快,成活率高。颗粒木屑块内菌丝生长较慢,发满后木屑颗粒内一部分菌丝仍在“吃料”,菌种不易收缩老化,使用期长。1.2 降低培养基舍水量 常规菌种料水比为1∶1.2,含水量偏高,通气性差,基内菌丝纤弱,不宜…  相似文献   

15.
实践表明,用罐头瓶装料制平菇栽培种,菌丝生长比用袋装料好,瓶装菌种播后24小时菌种块开始萌发,而袋装菌种播后要3天才能萌发。瓶装菌种,菌丝浓白、粗壮,吃料快;而袋装的菌丝呈灰白色,吃料慢。究其原因,主要是罐头瓶制种,菌种接触点多,生长快,15天长满全瓶,菌龄短,菌丝代谢旺盛;而袋装菌种接触点少,生长慢,25~30天以上才能长满袋,菌龄过长,再加之袋口的水分蒸发快,上部菌丝容易干燥,有老化现象,从而降低了菌种质量。另外,用袋子制种成本也比较高,因为袋子只能使用一次,而罐头瓶制种,如瓶子不破可以连续使用。  相似文献   

16.
山发育 《食用菌》2010,32(2):39-39
<正>平菇适应性强,栽培技术粗放,栽培料来源广,而且生长快,周期短,成本低,适应城乡大面积栽培。但在高寒地区设施栽培中经常会出现接种后菌丝不吃料、培养料变酸变臭、菌丝萎缩等问题,致使产量下降,给菇农造成重大损失。笔者通过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食用菌的发展,麦粒原种以其营养丰富,菌丝生长快,转接串高等优点而深受菇农欢迎。尤其是在平菇、金针菇、灵芝等常见菌类生产中,麦粒原种应用更为广泛。但根据笔者近年来实践及广大菇农反映,麦粒原种制作中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常出现的问题 (一)细菌污染严重 麦粒经灭菌接种后,种菌块菌丝不吃料,或局部不吃料,麦粒成水浸状。开始发生于麦粒与麦粒、麦粒与瓶壁的接触点,经培养一段时间后就出水并形成湿斑,很快使麦粒变软,呈暗黑色或黑色、灰色、橙黄色,产生粘液。打开瓶口,散发出类似有机物腐烂的臭味。 (二)木霉菌污染 接种后5~天,可见到瓶子中麦粒零星变绿,继而面积扩大,也有部分是在菌种菌丝已封住麦粒表面,甚至将要满瓶时,待长菌丝的麦粒出  相似文献   

18.
六、增湿与控温管理草菇属高温型菌类,菌丝生长发育适宜的气温(周围空间温度)为30~32℃,适宜的料温(堆温)为35~38℃,掌握好适宜的温度是草菇栽培成败的关键。一般情况下,气温高,料温亦高,而提高料温,改善小气候环境,又可以弥补气温低的不足。料温的高低,与培养料的种类,堆料厚度,培养料的营养成分以及料面有无覆盖物直接有关。气温适宜时,接种后2~4天,料温不断升高,当料块中间温度升高到35~40℃时,料块表面的温度一般为32~35左右,与草菇菌丝生长适宜温度32~35℃趋于一致,促使草菇菌丝速生旺发。草菇接种后,每天要定期观测料温,控制和掌握好料温变化。料温太高,超过40℃,会影响菌丝生长,应及时将盖在料块上的地膜掀开,通风散热,降低料温。料温过低,应采取增温保温措施,在料面盖草被或覆盖双层塑料薄膜,白天揭开草帘利用太阳热  相似文献   

19.
生料栽培平菇是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在接种后7~15天内有效地防止霉菌污染,使平菇菌丝得以迅速生长。经常污染菌块的霉菌是木霉、青霉、黑曲霉、链孢霉和毛霉等,这些霉菌在雨季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更易污染菇床,短时间内便大量繁殖,占领料块表面并向内部蔓延,与平菇菌丝争夺营养,抑制其生长。有时整个料块、整个菇床、甚至整批栽培料,都会由于严重污染杂菌而报废。因此,防止霉菌污染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栽培平菇,培养料含水量是一重要指标.含水量过高,通气性差,菌丝生长缓慢,易造成杂菌感染,甚至发酵腐烂;含水量过低,菌丝生长稀疏.菇蕾形成迟缓,甚至菌种块不萌发.如何确定理想的含水量,根据笔者的经验,应从三方面来分析考虑.一看料基:培养料的组成、粗细、干湿程度及处理方式等,均对料基内水分的贮存或蒸发产生影响.玉米芯、稻草等孔隙大,通气性好,水分不易存留,含水量可增高至65%~68%,也就是料水比在1:1.5~1.6;若用棉子壳等颗粒较细的培养料,则必须控制较低的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