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家禽和野鸟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病的临床表现有多种类型,其症状表现不同,有的呈无症状表现的隐性感染,有的呈病死率较低的呼吸道感染,有的呈致死率很高地急性出血性感染。本病以火鸡、鸡最为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一、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
6.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与家禽的年龄、性别、品种有关吗?许多家禽如鸡、火鸡、珍珠鸡、鹌鹑、鸭、鹅等都可感染发病,但以鸡、火鸡、鸭和鹅多见,以火鸡和鸡最为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鸭和鹅等水禽的易感性较低,但可带毒或隐性感染,有时也会有大量死亡。各种日龄的鸡和火鸡  相似文献   

3.
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全身性或呼吸器官的传染病。鸡、火鸡、鸭、鹌鹑等家禽,水禽、野鸟、海鸟和人均可感染。其发病情况取决于病毒株一级宿主的易感性,可以是无症状感染,也可以引起急性感染发生败血症而死亡。该病是一种毁灭性  相似文献   

4.
读者之窗     
问: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流行特点是什么?答: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与普通流感病毒相似,一年四季均可流行,但在冬季和春季容易流行,因为禽流感病毒在低温条件下抵抗力较强。各品种和不同日龄的禽类均可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病急、传播快,其致死率可达100%。问: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与家禽的年龄、性别、品种有关吗?答:许多家禽如鸡、火鸡、珍珠鸡、鹌鹑、鸭、鹅等都可感染发病,但以鸡、火鸡、鸭和鹅多见,以火鸡和鸡最为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鸭和鹅等水禽的易感性较低,但可带毒或隐性感染,有时也会有大量死亡。各种日龄的鸡和火鸡都可感染发…  相似文献   

5.
鸡巴氏杆菌病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所引起,感染鸡以出血性败血症为主要表现,病原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及血液途径进行传播,病鸡和隐性感染鸡是重要传染源,临床根据鸡发病缓急程度将其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3种,病鸡表现消化道症状、呼吸道症状和全身症状,剖检以全身败血性病变为特征;预防本病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对易感鸡群进行疫苗接种,注重鸡场的全方位消毒,不断提升鸡场管理水平,注意营养的全面供给;对巴氏杆菌敏感的抗生素是治疗本病的最佳药物,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凉血保肝、清泻里热、透邪外出为用药原则。  相似文献   

6.
禽流感的传播 过去,禽流感一直被认为只在禽类中流行。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发现了人类感染禽流感。禽流感病毒可以感染大多数家禽、野禽、水禽和观赏鸟,最敏感者为鸡、火鸡、鸭、鹅等,水禽多为隐性感染。禽流感病毒也可感染哺乳动物,如猪、马、海豹、鲸、水貂等。在禽类之间,禽流感主要由病禽的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空气.通过呼吸道传播;  相似文献   

7.
禽流感(AI)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全身性或呼吸器官性的传染病。本病传播迅速且形式多样,病毒亚型多,易变异,死亡率高,一旦发生,很难控制。鸡、火鸡、鸭和鹌鹑等家禽及野鸟、水禽、海鸟等均可感染。常给养禽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应引起高度重视。现将其流行特  相似文献   

8.
高致病性禽流感可引起各种日龄、各种品种的鸡发病。易感鸡群与发病鸡群或其污染物品的接触可造成鸡群感染;也可通过空气经呼吸道为传播途径感染鸡群。鸡群饲养管理不善、营养状况不良、生物安全措施不严、免疫状况不佳、鸡只散养、发病鸡的淘汰和运输处理不当以及人员流动、活鸡交易行为、环境应激因素等都是本病传播的重要原因。防控禽流感,健全和强化生物安全措施是基础,实施综合性防治是关键。  相似文献   

9.
《农村科学实验》2005,(12):30-31
一、禽流感究竟是什么?禽流感通俗地说,就是禽类的病毒性流行性感冒,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禽类的一种从呼吸系统副严重全身败血症等多种症状的传染病,禽类感染后死亡率很高。其传染源主要是鸡、鸭,人类在直接接触受H5N1病毒感染的家禽及其粪便或直接接触H5N1病毒都会受到感染。此外,通过飞沫及接触呼吸道分泌物也是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0.
禽流感(Auian influenza)是由A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感染性传染病,鸡、火鸡、鸭、鹌鹑等家禽及野鸟、水禽、鲸、海豹等均可感染.  相似文献   

11.
徐燕 《农家致富》2014,(16):40-41
新城疫又名亚洲鸡瘟、伪鸡瘟,它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鸡和火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常呈败血症经过。主要特征是呼吸困难、下痢、神经机能紊乱,黏膜和浆膜出血。一、流行病学鸡、火鸡、珍珠鸡及野鸡对本病都有易感性,以鸡最易感,水禽对本病有抵抗力。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鸡以及在流行间歇期的带毒鸡,但对鸟类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在流行停止后的带毒鸡,常呈慢性经过,是造成本病继续流行的原因。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不同年龄的易感鸡群感染新城疫强毒后,可迅速传播呈毁灭性流行,  相似文献   

12.
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副粘病毒亚科腮腺炎病毒属的禽副粘病毒Ⅰ型引起的高度接触性禽类烈性传染病。以呼吸道症状为特征.同时伴发神经症状、胃肠道病变和头部肿大。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OIE)将其列为A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鸡、火鸡、野鸡、鸽子、鹌鹑等多种家禽及野禽均易感.人类也可以感染本病毒。各种日龄均可感染。非免疫易感群感染强毒株时.发病率及死亡率高达90%以上:野生的鸟类感染率较低.规模饲养的鸡易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所引起的一种禽类(家禽及野禽)的感染和疾病综合症,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定的A类传染病,也是我国列为一类动物疫病。禽流感病毒广泛分布世界范围内的鸡、火鸡、鸭、鹅和鹌鹑等家禽及野鸟、迁徙水禽海鸥等,也可感染猪、马和雪貂等多种动物直至人。由于禽流感病毒感  相似文献   

14.
《农民致富之友》2005,(12):22-22
1、问:什么是禽流感? 杨淑琴: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高致病性禽流感是一种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鸡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定为A类传染病,我国定为一类传染病,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不仅是鸡,其他一些家禽如鸭、鸽和野鸟都能感染禽流感。按病原体的致病特性,禽流感可分为非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高致病性3大类。非致病性禽流感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仅诱导染病的禽鸟体内产生抗体。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类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食量减少、下痢、产蛋量下降,出现零星死亡。高致病性禽流感最为重,通常无典型临床症状,发病急,体温升高,食欲废绝,伴有出血综合症,并随之死亡。死亡率高达100%,给养禽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相似文献   

15.
<正>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仅感染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呼吸道炎症症状、肾炎症状为主要特征。笔者所在乡镇家禽饲养量大,其中以鸡的饲养量为最多,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到多起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例,鸡群初期无明显症状而突然发病,雏鸡死亡率高,给养殖户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笔者根据诊疗工作经验总结出本病的诊断要点及综合预防措施,以供广大兽医工作者及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16.
边际 《新农业》2004,(2):21-23
禽流感通俗地说,就是禽类的病毒性流行性感冒.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禽类的一种从呼吸系统到严重全身败血症等多种症状的传染病,禽类感染后死亡率很高。其传染源主要是鸡、鸭,人类在直接接触受H5N1病毒感染的家禽  相似文献   

17.
禽流感 (Avian influenza)是由 A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全身感染性传染病 ,鸡、火鸡、鸭、鹌鹑等家禽及野鸟、水禽、鲸、海豹等均可感染 ,本病自1 878年在意大利暴发 ,迄今在世界上已流行 1 0 0多年 ,每次发生除直接经济损失外 ,所采取的措施均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故国际兽医局动物流行病组织 (OIE)和我国《家畜家禽防疫条例》都将此病列为一类传染病 ,由于该病感染谱广 ,传染迅速 ,流行形式多样 ,致死率高 ,病毒亚型多 ,变异性强 ,一旦发生 ,很难控制 ,故本病成为各国十分重视的一种世界范围的传染病 ,必须予以高度…  相似文献   

18.
王志富 《新农业》2006,(7):30-30
一、发病特点鸡慢性呼吸道病,又称鸡败血霉形体病,各种年龄的鸡都能感染,尤以大群饲养的1~2月龄的幼鸡群最易发生,成年鸡多为隐性感染,一般表现症状不明显。本病的传染源为病鸡和隐性感染鸡。当病鸡与健康鸡接触时,病原体通过飞沫或尘埃经呼吸道吸入体内而传染。在同一鸡舍中,  相似文献   

19.
禽霍乱又称禽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各种家禽和多种野鸟都能感染,鸭最易感,雏鸡发病较少,3~4月龄的鸡和成年鸡较易感染发病,呈散发或流行性。2010年,某养殖户的家禽出现较大数量死亡,对46只基本无临床症状的鸡剖检,经临床诊断,细菌学检查和病理解剖学检查,进行了定性分析,诊断为禽巴氏杆菌病。1临床症状最急性行:见不到明显的临床症  相似文献   

20.
<正>禽流行性感冒简称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禽类感染的一种传染性综合征,亚临床表现为轻度呼吸系统疾病、产蛋量下降或是引起急性全身致死性疾病。其中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危害最严重,火鸡、鸭、鸡、鹅、鸽子及野禽等禽类均可感染,在一定条件下人也可感染,是一种人、禽共患的急性传染病。可导致家禽的大批死亡,死亡率高达100%,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发生过本病,给养禽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