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转珠 《植物保护》1987,13(4):55-55
曲江县以双季稻为主,褐稻虱1年发生6代,第三代主害早稻,最高虫量在6月25日至7月15日,第七代主害晚稻,若虫高峰期在9月29日至10月4日。白背飞虱1年发生7代,三代主害早稻,最高虫量在6月10至20日;第四代为害晚稻秧苗,六和七代为害晚稻本田,最高虫量发生在9月25至27日。 据1978年以来的灯测记录、系统调查、  相似文献   

2.
通过2013—2014年林间观察发现,桉树枝瘿姬小蜂在福建闽西1年发生3代,第1代成虫羽化高峰期在7月中旬,第2代羽化高峰期在9月下旬,越冬代在翌年5月中旬羽化。研究表明,不同色卡对桉树枝瘿姬小蜂的引诱效果差异显著,其中纯白色(RAL9010)和信号黄(RAL1003)引诱效果最好,林间防治效果分别达到69.04%和69.94%。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稻纵卷叶螟的田间种群动态和虫源性质,本文通过田间调查、雌蛾卵巢解剖及风场分析,对2010年江苏仪征市单季稻区第3、4代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和田间种群的虫源性质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第3代基本为迁入种群,分别在7月19-22日、26-27日、7月29-8月1日,出现3个明显的迁入峰;第4代为本地繁殖大部分迁出种群,分别在9月4日、7-9日、11日、16-17日、19-21日出现明显的蛾量突减现象.同时对迁飞高度(850 hPa)的高空风向分析表明,在这个区域内的第3代发生期间高空盛行偏南风,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成虫从南方迁入,而第4代发生期间高空盛行偏北风,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成虫向南回迁.第3代发生期间的降雨量、日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对稻纵卷叶螟的大发生影响不显著,第3代(主害代)高峰日蛾量与稻纵卷叶螟的田间卵量发生程度呈显著正相关.最后讨论了近几年稻纵卷叶螟在仪征市发生为害加重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研究气象因子对第3代稻飞虱发生、发展的影响,为稻飞虱的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广东省化州市1993~2010年稻飞虱系统调查资料和气象资料,对第3代稻飞虱发生程度与主要气象因子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建立回归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上年8月下旬平均最高气温和当年1月上旬相对湿度是影响第3代稻飞虱发生程度的主导因子,上年8月下旬至9月中旬平均气温的直接作用次之,上年12月中旬至下旬降雨量、上年8月下旬温湿系数等对害虫发生程度的直接作用较小,但通过上年8月下旬平均最高气温发挥间接作用.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第3代稻飞虱发生程度的预测模型,模型历史拟合准确率为87.8%,而2011年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实况一致.生产中可以应用拟合的模型对稻飞虱的发生为害进行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5.
山东广翅蜡蝉在青岛地区的发生规律及产卵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山东广翅蜡蝉Ricania shantungensis Chou et Lu在青岛地区的发生情况,于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采用踏查法调查该虫在山东省青岛市的寄主范围,并采用套网袋和定点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其年生活史及成虫产卵习性。结果表明,山东广翅蜡蝉在青岛地区的寄主有27种,其中木本植物25种,草本植物2种。山东广翅蜡蝉在青岛地区1年发生2代,以卵越冬,翌年春天5月初孵化,越冬代成虫发生期为7月1日至8月10日;第1代成虫发生期为9月23日至12月4日。第1、2代卵的高峰期分别出现于7月25日和10月30日。成虫产卵对黄栌Cotinus coggygria Scop.具有明显的嗜好性,且喜将越冬卵产在东向和南向枝条上,不仅可产卵于新生嫩枝,也可以产卵于叶片主脉。本研究结果可以为青岛乃至山东地区山东广翅蜡蝉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2019—2020年,在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应用远程昆虫性诱测报仪对水稻二化螟开展了监测与预测应用试验。结果表明,测报仪监测二化螟发生高峰期明显,发生动态符合当地常年二化螟种群发生规律;成像效果良好,虫体图像完整、特征清晰,易于辨识计数。4月下旬至5月下旬为越冬代雄蛾主要发生期,2019年、2020年越冬代最高蛾峰日分别为5月11日、5月5日;7月中旬和8月中、下旬分别为第1代、2代雄蛾发生高峰期,其中2020年第1代、2代最高蛾峰日分别为7月11日和8月24日。2019年、2020年人工识图计数准确率分别为97.50%、98.44%,2020年系统自动识别计数准确率为83.59%,系统自动识别计数、人工识图计数与实地核查数据均无显著差异,监测数据可靠,均能有效反映二化螟发生情况。基于越冬代雄蛾第2蛾峰日监测结果结合期距预测法,预测越冬代产卵进度及第1代卵孵化高峰期,预测结果与田间发生实际一致,对第1代卵孵高峰期准确率为100%,预测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7.
美国白蛾于1995年在塘沽区发现。为了解美国白蛾在当地的发生规律,笔者从1995年秋季采蛹饲养开始,连续进行饲养观察和实地调查,基本掌握了此虫在本地的发生特点。   1)发生世代和时期。美国白蛾在塘沽地区每年发生3代。越冬蛹─般在 5月中旬羽化,第─代卵在 5月中、下旬始见, 5月末至 6月初出现第─代─龄幼虫, 6月下旬始见幼虫化蛹, 7月上旬始见第二代成虫羽化, 8月中、下旬第二代幼虫开始化蛹, 8月底至9月初始见第三代成虫羽化,10月下旬至11月初第三代幼虫进入蛹期。1个世代大约需40 d。观察中发现由于生态环境及食物因素的影…  相似文献   

8.
通过生活史观察和成虫动态监测发现,苹果蠹蛾在新疆库尔勒市1年发生2代和一个不完整的第3代。以老熟幼虫在枝干或树干翘皮、裂缝和树洞中越冬。越冬代老熟幼虫在4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高峰期,6月上、中旬为1代幼虫蛀果为害期,7月上旬为1代成虫羽化高峰期,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2代幼虫为害高峰期,9月中、下旬出现第3代幼虫。6月上旬至7月上旬,一直能够诱到苹果蠹蛾成虫。在越冬代成虫和第1代成虫之间没有间断期。说明其世代重叠现象较明显。根据当地苹果蠹蛾的发生消长动态,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9.
通过苗圃区系统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发现,曲纹紫灰蝶在柳州1a发生6~7代,1代历时19~24d,幼虫主要发生时段在7月中旬至11月上旬,主害代(第4代)幼虫期出现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  相似文献   

10.
新疆建设兵团农六师于2004年把本师共青团农场定为垦区中心测报站,同时配备佳多牌A型智能虫情测报灯1台,在2004~2005年2年的生产应用中,给本场虫情测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棉铃虫防治的最佳时机,推动了适时防治,使棉铃虫为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1智能虫情测报灯在棉铃虫测报上的应用1.1 2004年应用情况2004年棉铃虫在农场中等发生,第1代即进入棉田为害且部分田块发生较重,第2代在局部地区为害较重。据虫情测报灯观察,越冬代棉铃虫成虫高峰期为5月25日至6月2日,1代成虫高峰在6月30日至7月4日。1代幼虫高峰期6月4日及其以后的几天内,对全场0.2…  相似文献   

11.
2017年-2019年连续3年对武汉茶园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种群消长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在武汉茶园绿盲蝽1年发生5代,第1代若虫始见于3月中下旬,4月中下旬陆续羽化为第1代成虫,随后羽化的成虫大量迁出茶园,园内第2、3代虫量较少,第4代成虫9月迁回茶园,并于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形成1个虫口高峰,个别年份也有末代成虫10月上中旬迁回茶园,并于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形成1个明显的发生高峰。调查发现,绿盲蝽主要以第1代若虫为害早春头茶。本研究结果为茶园绿盲蝽的预测预报与综合防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莫高窟北区第465窟温湿度进行连续监测,研究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第465窟温度大致呈正弦半波曲线变化,8月温度最高,1月温度最低,相对湿度受降雨影响明显,最高相对湿度出现在降雨量最大的8月。洞窟内温湿度空间分布受围护结构热惯性影响,表现出衰减性和延迟性,夏季由窟门向内温度逐渐降低,相对湿度逐渐升高,冬季相反。主室温湿度在空间分布上较前室更为均匀,垂直方向温湿度分布与高度相关性较大,距地面1.8m以上空间温湿度分布极为均匀。热压以及湿度差驱动的洞窟内外热湿交换造成了温湿度波动,夏季窟内中上部温湿度日波动较大,冬季前室地面温湿度日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13.
枣阳市2006年水稻种植面积4·97万hm2,稻飞虱发生是继1987年、1991年后又一个大发生年,第3代、第4代稻飞虱发生面积累计达7·67万hm2,挽回稻谷损失18·65万t,笔者对其发生特点原因及防治进行观察分析如下:1发生特点1·1发生期早2006年我市第3代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为7月20~30日,第4代稻飞虱为8月15~25日,比1987年、1991年分别早5d、7d。1·2发生数量多第3代稻飞虱发生高峰期平均百蔸虫量为2300头,最高达8 000头,第4代稻飞虱百蔸平均为6 050头,最高达1·5万头,比1987年高8·18%,与1991年持平。1·3短翅型成虫数量多第3代稻飞虱短翅型成虫百…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商洛地区小麦、玉米暴食性害虫粘虫幼虫寄生性天敌——粘虫绒茧蜂,寄生率为7.35~43.75%,以五、六龄幼虫寄生率最高,完成一个世代需18~19天,有效积温为410~425日度,在自然界年发生2~3代,羽化出蜂最为适宜的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75%~80%,温、湿度过高过低则影响蜂的羽化和寿命。并对成蜂生活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5.
2013—2017年,利用性诱剂诱集大樱桃园(附近种植梨、桃、苹果等其他寄主作物)梨小食心虫成虫,研究多寄主生境下梨小食心虫种群消长动态。通过观测发现,在烟台市与多种果树混栽的大樱桃园中,梨小食心虫1年发生5代。其中,越冬代成虫盛发期为4月中、下旬,第1代成虫为5月下旬末至6月上旬初,第2代成虫为6月下旬末至7月上旬,第3代成虫为8月上、中旬,第4代成虫为9月上、中旬。各世代成虫发生期多连续,存在世代重叠现象。成虫发生期持续时间以越冬代和第4代较长,以第2、3代较短。各世代成虫发生量以越冬代和第1代蛾量较多,其余3代数量起伏不定。建议生产上重点防治越冬代和第1代。  相似文献   

16.
在我市危害夏高粱的穗部害虫有高梁条螟Proceras venosatus、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ralis、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高梁穗虫(隐斑螟)Cryptoblabes gnidiella Miler、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等。高粱条螟在我市一年发生2代,8月份为第二代幼虫为害期,一般每穗有虫2—3头,长势好的可达10头左右;桃蛀螟一年发生4代,在10月中下旬以第四代幼虫为害夏高粱穗部,一般百株有虫15头左右,最高单穗有虫12头;玉米螟常年发生3代,以第二、三代8月中旬至9月上旬为害夏高粱,一般每株有虫1—4头,最高8头;高粱穗虫一年发生2代,第二代于8月中旬末开始进入穗部为害,9月初进入为害盛期,一般每穗有虫1—2头,单株最高8头。此4种害虫为害夏高粱主要是蛀茎、食粒、造成断茎、破粒,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经1987年以来对防治适期、防治指标、防治用药试验,提出了心叶期适时用药的有效措  相似文献   

17.
棘跳虫在百合上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棘跳虫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的观察研究和防治试验表明,棘跳虫在绥宁县1a发生6~7代,世代重叠;以成虫或高龄若虫越冬;发生适宜温度18~28℃,低于15℃或高于33℃不利发生,相对湿度在80%~90%时有利发生;一至三代发生量大,为害百合严重;选择对口农药,采用生态农业综合治理技术可控制其为害。  相似文献   

18.
上海地区重阳木斑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阳木(Bischofia polycarpa)是上海地区生态林的重要树种之一。近二年重阳木斑蛾(Histia rhodope Cramer)对生态林重阳木的危害逐年加重。经观察,该虫在本地区1年发生4代,越冬代成虫4月中旬开始羽化,各代幼虫为害期分别为4月下旬至6月中旬、6月中旬至7月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下旬、9月上旬至10月中旬,全年以第3、4代危害最重。药效试验表明,苦·烟、灭幼脲3号、阿维菌素、杀灭菊酯、毒死蜱等药剂对重阳木斑蛾1~3龄幼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斜纹夜蛾在经济作物上暴发的原因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斜纹夜蛾又称莲纹夜蛾,能为害多种蔬菜、油菜、棉花等多种经济作物。 2000年斜纹夜蛾在高邮市经济作物大豆上发生严重,为历史少见。据 9月 3~ 5日 (三代幼虫发生盛期 )在本市三垛镇、卸甲镇等地调查 20块黑大豆田,百株幼虫 50~ 680头,平均 320.8头,最高的 1株达到 100多头。有卵田占 65.6%,百株卵量 10~ 50块,平均 28.9块。全市共 32个乡 (镇 )均普遍发生,发生面积近 4 hm2次。1发生及为害特点  斜纹夜蛾在本地区 1 a发生 4~ 5代,以第三代为主害代 (时间在 8月底至 9月中旬 ),世代重叠。成虫白天隐藏在杂草、土缝或植株枝…  相似文献   

20.
浙南地区豆野螟生物学特性和消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室内饲养和田间调查明确,豆野螟在浙南地区一年发生7~8代,第8代为不完全代。一年中在6月下旬、7月中下旬、8月上中旬、9月中旬、10月上中旬均有明显的发生高峰,呈现波浪多峰型的发生特点,世代重叠严重,2、3、4、5各主害代之间危害程度相差不大。豆野螟在自然变温条件下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0.84℃和53.17日度,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7.84℃和214.90日度,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9.48℃和124.41日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