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为研究热风烘茧机直干法烘茧的可行性,采用JFH-200型六段热风循环自动烘茧机进行一次干燥法和二次干燥法对比试验;实验结果直干法比再干法烘茧上车茧率高1.04个百分点,比胶溶失率低0.35个百分点,鲜茧出丝率高0.233个百分点,洁净高0.17分。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热风烘茧机的烘茧过程进行全方位跟踪调查研究,并和老式烘茧设备五通灶对比后得出,用热风烘茧机烘的蚕茧具有净度高、出丝率高、操作简便等特点,是今后蚕茧干燥设备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张志峰 《江苏蚕业》1991,(2):1-7,46
本文讨论了提高江苏省蚕茧收烘质量的途径:第一,要改变现行的一头经营、多头管理的收烘体制,实行一个头经营管理;或有条件的地区实行茧丝一体化管理;逐步实行鲜茧“组合售茧,缫丝计价”办法。第二,逐步改良现行的收烘设备,对现行的江苏83—1型横风扇烘茧灶要规范化,逐步推行外炉式烘茧灶,研制新型的热风烘茧机。第三,改善现行的蚕茧收烘工艺,要妥善进行茧处理,鲜茧要及时进烘,妥善处理半干茧,干茧要晾透再打包;烘茧要掌握前期温度高、风速大、湿度低,后期温度低、湿度大、风速小,并试行三灶三温连续干燥法。  相似文献   

4.
将二冲的减速第一、第二阶段分灶调工茧,即在相邻2副风车子灶中,1副为高温灶,供减速第一阶段烘茧,另一副为低地,供减速第二阶段烘茧,符合蚕茧干燥规律,保证目的烘 三冲后阶段温度“翘尾巴”现象,提高了烘茧质量生产率。  相似文献   

5.
将二冲的减速第一、第二阶段分灶调温烘茧 ,即在相邻 2副风扇车子灶中 ,1副为高温灶 ,供减速第一阶段烘茧 ,另一副为低温灶 ,供减速第二阶段烘茧 ,符合蚕茧干燥规律 ,保证目的烘茧温度 ,解决了二冲后阶段温度“翘尾巴”现象 ,提高了烘茧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6.
自动循环热风烘茧机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茧干燥设备国外蚕丝技术先进的日本采用自动循环热风烘茧机 ,我省先后在合川和三台引进试用 ,由于这种设备热源采用蒸气 ,体积庞大 ,不适合我国的国情 ,不宜照搬。1 自动循环热风烘茧机的科研与开发2 0世纪 70年代由我省赵廉、余成先、张绍文、何大鹏等专家率先组织并参与自动循环热风烘茧机的研制工作 ,研制出我国最早的烘茧机 ,代表机型CD78- 2型。这种烘茧机较传统烘茧设备最根本的进步是变静止烘茧为水平和垂直的动态烘茧 ,蚕茧在干燥过程中的感温、感湿接受气流均匀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蚕茧在干燥过程中的破坏 ,代表蚕茧质量关键指…  相似文献   

7.
热循环多功能烘茧设备在广西的应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站引进热循环多功能烘茧设备在本站试验示范。2007年春进行了3批烘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热循环多功能烘茧设备具有高效、低耗、环保、安全等优点,与苏83型烘茧灶相比,单灶节省时问4.28h,节煤41.03%~55.12%或节柴44.44%,日烘茧量(24h)提高71.49%:烘干茧质量有所提高,平均解舒率提高1.24~8.70个百分点,解舒丝长平均增长36.25~79.9米,干茧出丝率提高0.80~1.4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七十年代,为改变我国蚕茧收烘设备的落后状况,减轻茧站职工的劳动强度,提高蚕茧质量,原四川南充第二缫丝厂于1973年成立了以蚕茧收烘界老前辈何大鹏先生为首的“自动循环热风烘茧机研制组”。在当时四川省轻工业厅有关领导和专家的关心和支持下,通过全体职工的艰苦奋斗,于1977年夏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CD78-1型自动循环热风烘茧机,烘茧机安装在四川省岳池县坪滩茧站,并于当年秋季投入试运行。该机主传动采用了白行设计制作的可控硅无级变速装置,自动进、出茧,自动定量装包等机构;热源为外部预热式,初步实现了烘茧全过程的机械化作业。烘茧时间与普通煤灶相比缩短一半,  相似文献   

9.
微波干燥机烘茧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蚕茧干燥是蚕茧生产的重要环节,烘茧所用的机械和方法与茧丝质量、烘茧工效有密切关系.历来蚕茧干燥都是用烘茧灶采用气热干燥法进行,一般分为头烘和二烘,共需5.5~6h,烘茧时间长,操作烦琐,工效低,且对茧丝有不良影响. 微波干燥是一种先进的加热干燥技术,具有热效率高、处理时间短、干燥均匀一致、对加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不同的烘茧工艺对雄蚕品种蚕茧茧质影响的对比试验,提出有益保全雄蚕品种蚕茧茧质的烘茧工艺:采用二次干燥法,铺茧量4.8kg/㎡-5.5kg/㎡;头冲烘茧温度以100℃为适,头冲出灶时间以定时为主(2h),辅以蛹体干燥程度检验来确定。二冲采用变温法,出灶时间以蛹体干燥程度检验为主,以计时作参考(3h),同时注意控制好排湿量。  相似文献   

11.
李元喜 《江苏蚕业》1999,21(3):31-31
<正>1 1%#11烘茧温度配置的原理目前我省烘茧普遍采用的是83型风扇车子灶,此灶从80年代初期诞生至今的实践看,烘茧的温度正常在90℃左右,这种单一式烘茧温度是不科学的,头烘时茧子要达到充分排湿,则温度要达到沸点及100℃以上为好,若在90℃左右,等于低温长烘,对保全茧质是不利的。而二烘时茧子对温度的要求是平缓过度,逐步降温、减少排湿,最后达到适湿和保湿出灶,因此应根据头烘、二烘茧子对温度的不同要求原理配置合理的烘茧温度。  相似文献   

12.
余安辉 《蚕桑通报》1997,28(3):13-15
ZJH92-1型和ZJH92-2型烘茧灶是浙73-1型烘茧灶的改进灶型。文中对新旧灶型的性能和蚕茧干燥质量进行了较全面的测试。测试数据表明,用新灶型替代老灶型,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李龙友 《四川蚕业》2002,30(2):41-44
CL-100型热风烘茧机是由干燥室、传动系统、送风系统、排湿系统、热源交换器、进出茧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等部件组成。它主要用于蚕茧干燥作业,也可用于农副产品中固体颗粒物料的干燥加工。具有整机自动化程度高,干燥工艺符合蚕茧干燥原理,满足干燥工艺要求,干燥质量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朱高新  蔡绍文 《蚕桑通报》1994,25(3):47-47,43
ZSD93型茧灶风扇自动换向器的应用兰溪市特产公司朱高新浙江丝绸科学研究院蔡绍文,吕洪道为提高烘茧适于均匀程度,减轻烘工操作劳动强度,近几年来,兰溪市特产公司积极引进和应用茧灶风扇自动换向器,先后使用过安徽绩溪电控厂、衢县电器厂和浙江丝绸科学研究院研...  相似文献   

15.
李龙友 《中国蚕业》2002,23(3):28-30
蚕茧的茧层是缫丝工业的重要原料.干燥蚕茧的目的除普通物料干燥都具有除去水分,以利贮存保管的共性外,还要求在烘干过程中既要除去茧层、蛹体的自由水分,又要保留茧层一定的平衡水分,保护茧层的良好解舒,使丝胶适当变性,合理地增加煮茧抵抗力,符合缫丝要求.因此,蚕茧干燥工艺要求干燥过程温度由高到低;湿度由小到大,后阶段适当保湿;风速由大至小变化.国内现有蚕茧干燥设备大多采用73型灶或热风灶,烘茧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16.
四川南充自动循环热风烘茧机的研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七十年代,为改变我国蚕茧收烘设备的落后状况,减轻茧站职工的劳动强度,提高蚕茧质量,原四川南充第二缫丝厂于1973年成立了以何大鹏先生为首的“自动循环热风烘茧机研制组”。在当时四川省轻工业厅有关领导和专家的关心和支持下,通过全体职工的艰苦奋斗,于1977年夏在四川省岳池县坪滩茧站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自动循环热风烘茧机,并于当年秋季投入试运行。次年春季通过四川省丝绸公司组织的全国专家小组鉴定并命名为CD78—1型。  相似文献   

17.
王黎明 《蚕业科学》1990,16(2):99-103
本文介绍了46-1-4循环热风烘茧机的工作原理、工艺流程及主要部件的设计与参数选择,并着重对测试项目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和说明.试验结果表明,该机采用电子计算机检测、控制干燥过程的工艺参数、蚕茧在各个干燥阶段的干燥条件能按预置的工艺要求自动进行调整.具有工艺合理、自动化程度高、机械性能可靠、蚕茧干燥质量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新型烘茧设备的研究方向及现行烘茧设备的改进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概述了国家对烘茧设备类型和污染物排放的环保要求及标准,依据提高蚕茧品质和蚕茧生产规模化发展的需求,指出烘茧设备的研制应向大型化、机械化、一机多用高效率及环保的方向发展,并且烘茧温区分布应符合烘茧工艺温度变化要求。针对目前生产上应用的自动循环热风烘茧机、推进式烘茧设备、微波烘茧设备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稀土生态农用膜为光能接受和转化物,将光能中的紫外线等转化为远红外线从而可利用太阳能烘干蚕茧。采用该方法在蚕茧适干时的温度比传统的茧灶干茧法稍低,且外界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茧层内的温度高低,从而影响烘茧时间的长短。由于远红外线直接穿透茧层干燥蛹体,所以不损伤茧丝品质,干茧解舒率可提高4.4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0.
热风式自动循环烘茧机是我国目前先选、适用、推广广泛的烘茧设备.它通过先进的热风输送系统和简单的机械传动原理,巧妙地处理了烘茧过程中的温、湿、气流三大要素的关系,使整个烘茧过程实现了一条龙式操作.因而与土灶相比具有耗能小、烘力高、劳动成本小、干茧解舒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